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综述



  易西兵(易西兵,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2009年4月24-26日,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深圳举行。

  此次年会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大鹏所城博物馆协办。来自北京、广西、湖南、浙江、香港、澳门及广东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高校和文博科研机构的代表和嘉宾70余人参加会议。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周义先生专程莅会为专业委员会新聘的8位研究员颁发证书并致辞。

  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4月24日下午和26日上午为学术研讨时间,与会代表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共有23位代表作学术发言。

  此次年会上代表的发言或提交的论文主题广泛,涉及考古学、博物馆学、古建筑、古生物学、地质遗迹研究等多领域。

  一、考古学研究 
  
  考古发现与研究是本次年会的重要议题。多位代表分别以实验考古、典型器物研究、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为主题作发言,提出的观点富有新意。

  李海荣以《深圳咸头岭遗址戳印的施纹方法》为题发言,通过摸拟实验考古方法,他认为咸头岭遗址陶器上的戳印所用的戳子为竹质,用石质工具制作,大致经过刨片、磨片和刻纹三道工序。方向明对广西南部、广东西部、海南及越南北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大石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他在《关于桂南大石铲研究的两个问题》中指出,对桂南大石刬的研究,应当从田野考古工作和器物形制特征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大石铲出土时的埋藏环境及其形制特征的分析,他认为,桂南大石铲是源于实用工具刬类的一种礼仪化石器。黄启善《广西青铜文化的研究》对广西的青铜文化进行了综述和分期研究。

  农业考古、动物考古和环境考古是当前的热门学术课题。张文绪以《古栽培稻研究法及古稻特征和演化》为题发言,介绍了古栽培稻的研究方法,以及古栽培稻的特点、演化及定性,他指出,古稻是一个亚种,它既非野稻,也非籼稻或粳稻,有明确的分布地域和历史时段,是现代栽培稻的”亚祖”。顾海滨也在发言中阐述了古稻遗存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最新成果。袁家荣以《高庙遗址的渔捞经济》为题发言指出,对高庙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骸的统计显示,遗址出土的鱼化石种类多、数量丰富,且有不少砍痕。分析表明,高庙遗址主要属狩猎和采集的经济结构。郑卓在《福州昙石山新石器文化盛衰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发言中阐述了环境变化对昙石山文化发展的影响。

  向安强以《环珠江口先秦手工业考古研究》为题发言,论述了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的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司徒尚纪在《历史地理与文物考古的关系——以广州秦汉考古为例》发方中阐述了历史地理研究对文物考古的意义。吴伟鸿介绍了香港九龙龙津码头遗址2008年度的考古发掘成果。

  二、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这是本次年会的又一主要议题。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已广为人知,但是,深圳地域还有丰富的祠堂、炮楼、围屋等古建筑及大量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这方面瞭解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此次年会上,深圳的学者向会议提交的有关深圳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论文多达10余篇,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深圳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果。

  赖德劭在《深圳的文物保护单位简述》发言中介绍了深圳的历史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总体情况。深圳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160处。伍杨以《深圳南头古城保护策略》为题发言,介绍了深圳南头古城的价值、现状及保护措施。张一兵对深圳龙胜老围的立村时间和文化特征进行了重新考证,他认为,通过考察族谱和文献记载,以及村落布局及建筑特征,龙胜堂的立村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其原始文化面貌属于广府系统,建筑遗存以广府文化特征为主,也带有部分客家文化因素。李文光以《深圳客家围屋与移民文化》为题发言,他认为围屋为客家地区所独有,是客家人开疆扩土的见证,也是客家人同属华夏一家的印记,深圳的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创造性的体现,是对环境、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应用。

  孙霄在《试论中英街界碑的保护与研究》发言中指出,中英街界碑是英国殖民主义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是英国“展拓香港界址”并在“新界”北部地区实施勘界后,至今保留下来的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研究中英街界碑的历史、对于瞭解中英街形成和变迁的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黄文德在《近代中英海域界研究》中介绍了深圳文物调查发现的两方中英海域界碑。

  三、其 它

  此次会议上,杨耀林介绍了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和基本陈列情况。肖一亭在《珠海文化遗产保护新进展》发言中介绍了近年珠海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一批文物被公布为国宝、省保单位;一条街道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一批非物质同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和省非遗名録;完成一批国家文物局公开招标科研课题。

  有关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管理,杨莹在发言中认为,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基础、其所有人保护意识澹薄等因素举步维艰,她建议划分为三种不同保护主体的运作模式。

  此外,刘金山作题为《广州市自然和文化遗产特征以及申报世界双遗产的价值分析》的发言,对广州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诸多特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广州市申报世界双重遗产的突出价值。金建华介绍了广东茂名盆地发现的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遗存。澳门程惕洁委托代表在会上宣读了《再谈横琴岛开放与体制创新》论文。

  

  4月25日,与会代表参观了深圳大鹏所城、深圳南头古城、沙井新桥曾氏大宗祠和步涌江氏大宗祠等文物古迹及深圳博物馆新馆。通过一天的参观,与会代表进一步感受到深圳这座现代化大城市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深圳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文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会代表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年会上,8位学者被聘为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他们是:

  任志録,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

  张一兵,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

  程 州,柳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唐春松,桂林博物馆,研究馆员;

  伍 杨,深圳南头古城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杨荣昌,深圳市龙岗区文管办,副研究馆员;

  黄晓蕙,佛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易西兵,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新聘8位研究员,为委员会注入新的活力,并使委员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会上初步议定,应柳州博物馆邀请,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将于2010年在柳州举行。

  此次年会与会代表多、规模较大,会议主题广泛,不少代表的发言或提交的论文观点鲜明,富有新意。总体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必将对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对促进岭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