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拍好农村题材影视片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陈芳芳 

  2008年10月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其中有一条重要任务就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当然,这里说的“农村文化”、“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它更广泛的深刻含义,我不想多加叙述, 我只就“农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题材影视片和“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之一——看电影难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农村题材影视片的现实价值

  农村题材影视片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占有重要位置,起了很大作用。这里略加分析。

  (一)农村题材影视片的主要类别

  首先从形式看,农村题材影视片有电影故事片(含戏曲片、美术片、动画片、合协拍片、电视电影、数字电影等)、电影纪録片与科教片、电视剧与专题片等;其次从时间上分,农村题材影视片有我国解放前的、有新中国成立后包括改革开放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等;再次从内容上看,农村题材影视片有言情片、武打片等;最后在分类上,农村题材影视片可以分为喜剧手法、叙事手法、倒叙手法、舞台及外景实地手法等等。至2008年底,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生产电影故事片230多部、纪録片与科教片619部(1300多集)、电视剧和专题片153部(1400多集),其中不乏是农村题材的影视片。

  (二)农村题材影视片的重要意义

  概括起来拍好农村题材影视片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以下意义:如《女人花》、《寡妇村》、《等郎妹》等,突出了农村农民反帝、反封建思想,也表现了农民勤劳勇敢、檏素善良等优良品质;又如戏曲片《打铜锣、补锅》、《山村新曲》、《双教子》、《游乡》、《借牛》、《一袋麦种》、《送粮》等,反映农村移风易俗新貌,塑造了社会主义农村新人物;再如《电到农村》、《春到电白》、《木薯》、《稻虫的天敌》、《农桐间作》、《中暑的预防》等电影纪録与科教片,教会人们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把高新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还如《乡情》、《乡音》、《乡民》、《安居》、《荔枝红了》、《情满珠江》、《喜洋洋》以及最近拍的《所有梦想都开花》等,再现了农村的新生事物——农民洗脚上田、农民到城市当钟点工、农村与农民个体户办乡镇企业、农村搞农工商联营及农产品深加工、农民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瞭解信息与搞销售、农民工当人大代表等等。这一切深深地鼓舞着农民,使他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和前景。

  (三)农村题材影视片的主要好处

  拍好农村题材影视片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好处甚多:一则可以使农村、农民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与封、资、修及黄、赌、毒思想作斗争,激发搞好新农村政治、思想、文化、作风、组织、制度建设的意志;二则明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武装农民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农民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三则使广大农民从影视片和实践中学会高、新、尖的科学知识和本领,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求;四则使广大农民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志之士树立敢想敢干、勇于拼搏、不断改革创新的大无畏精神,充满信心、与时俱进地去推动新农村建设大踏步前进。

  二、农村题材影视片减少的原因

  过去人们看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农村题材影视片,如:《锦上添花》、《月亮湾的笑声》、《渴望》、《情满珠江》等等。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这种影视片却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原因固然很多,我认为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们对拍摄农村题材电影不够重视

  表现在电影制作生产单位认为拍摄农村题材电影的制作成本大,一般都要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可制作出来后,喜爱看这类电影的观众并不多,尤其是城市大影院由于主要观众是青年人,所以影院也根本不会安排上映档期,因而,难以收回成本;而电影发行放映部门则认为拿到农村去放,虽然,国家有补贴,可农村放映条件差,而且在农村放电影没多少人看,不可能赚钱,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二)拍摄的农村题材电影质量一般

  正因为农村题材电影难收回成本,所以电影制作生产单位对拍摄这类影片不愿下太多功夫,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再者,由于电影主创人员急于求成思想作怪,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对日新月异的新农村的改革发展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因而,写出的东西脱离实际、平平淡淡,甚至倒胃口。

  (三)为农村放映电影的设备差

  一方面在农村大多数地方既没有好的电影放映机,又没有像样的看电影场所,致使放映工作受到很大制约。如受天气好坏、是否农闲、农家住所集不集中等等因素所影响。另一方面即使电影发行放映部门有好设备,也不愿意拿到农村去折腾。

  (四)看农村题材电影的观众难以组织

  因为,农村的娱乐方式多样化了,选择余地也广了,不一定非要到露天看电影。如在家里看看电视(VCD、DVD)、听听音乐(CD、LD、MP3、MP4)、打打电脑什么的,照样心情愉快、舒服自在;而且不少青壮年农民洗脚上田,到乡镇或城市打工,或遇上农忙季节,农活繁忙,剩下的“386199部队”人员(即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出于种种理由不愿出门;再者就是农民居住的分散,交通不方便,如若遇上需爬山涉水来看一场电影,那多不容易呀。

  (五)农村的电影放映队伍力量既散又弱

  因为,原来电影放映队的热心人或者是由于年龄大了退出了电影放映队伍;或者是由于电影放映任务不饱和,赚不到钱,致使生活困难,而离开了电影放映队伍。不管何种原因,总之,现在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是很不健全的。

  三、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建议

  怎样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重视农村题材影视片的拍摄、放映

  拍好、放好农村题材影视片是影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达到这些要求,光抓经济建设不行,还要抓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诸多的建设里就包括农村题材影视片的制作与发行,即要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认真拍出高质量的农村题材影视片

  以前农村影视片对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事业进步和农民的素质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如看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喜迎门》、《锦上添花》以及一些农业科教片等等,对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鉴赏能力和科学种田本领等等,多多少少是有帮助的。现在要拍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电影,一是要深入农村、深入生活,瞭解农民、熟悉农村和农业政策;二是要跟上形势。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进入到“以工促农”及“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党对新农村的政策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同时,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我们拍摄农村电影,一定要注意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政策。只有切合实际,拍出的影视片才能打动人心,富于感染力。

  (三)要加快农村电影院的建设与农村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

  随着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可以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社会资金,包括外资,建立较好的电影院,甚至多功能的电影院、数字立体声电影院或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步伐;农村电影除了16MM、35MM胶片放映外,还可以转成数字电影,搞流动放映。前不久,广电总局电影局就开辟了一条农村数字流动电影院线,把公益性电影送进农村,逐步建立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长效机制,以具体行动,努力完成广电总局电影局提出的“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实现一个农村一个月放一场电影的任务)。

  (四)根据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不同特点来组织影视片的发行、放映

  也就是说,放合乎妇女、儿童、老年人口味的影视片;放多层次、多种类的影视片;也可以利用别的大众文化媒体,如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点播影视片等。这样,既可以达到对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娱教于乐、陶冶心情的目的,同时对净化社会生活环境也有好处,使农民和农民工远离黄、赌、毒,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作用,把农村题材影视片放好

  农村电影放映是公益事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它定位在“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高度上,这是对我们影视文化工作者的鼓舞与鞭策。各国有电影放映单位、集体与个人放映组织均应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抽出时间和精力、安排好上映档期,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幷且下功夫做实做好。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发行渠道放开了,除省、地、县电影发行公司及国有电影发行院以外,民营、个体的发行公司如雨后竹笋,纷纷发展壮大起来,这是件大好事,也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为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

  (六)影视片的拍摄与发行政策要进一步向农村题材影视片倾斜

  虽然,广电总局电影局已经制定了不少有利于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与销售的政策,包括电影放映税收优惠政策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更应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七)要注意发展新农村的和谐影视文化

  由于我国建设和发展总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单独的突出问题来谈,把它列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那么,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影视文化呢?以往容易犯的错误是顾此失彼:重视了人与人的矛盾忽视了人与社会或人与自然的矛盾;处理了人与社会的矛盾则淡忘了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的矛盾;解决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又忘记了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矛盾。我们则要吸取这些教训,要切实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重视城乡、区域影视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原党委副书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