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农村养老中的代际关系分析──基于广东省25个村的调查



  王世斌 申群喜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幷且是在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到来,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受到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对广东省25村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和30-59岁年龄段作为子女的中青年群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瞭解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和农村中青年群体养老观念的变化。本文谨从农村不同群体对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比分析,折射出农村代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选题背景和样本情况

   (一)选题背景

  据全国老龄办的统计,至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534亿人,占总人口的11.6%。目前广东省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逼近1000万,幷且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广东老年人口将达到1063万人。广东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7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由于我国的传统养老形式是建立在传统的“孝道”观念、土地保障、老人对资源的控制等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社会的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传统的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基础在发生改变,使得农村养老面临很多问题。我国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养老受到严峻的挑战。农村养老不仅关系到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籍,也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样本情况

  2009年1—2月,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广东省25个乡村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区域分布来看,这25个村分别是广东东部6个村、西部6个村、珠三角11个村和北部2个村。本调查设计两份问卷,分别针对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30—59岁年龄段中青年人。共收集有效问卷790份,其中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的问卷345份,以30-59岁年龄段的问卷445份。345份老年人问卷中,男148份,占42.90%,女197份,占57.10%;445份30-59岁年龄段中,男247份,占55.51%,女198份,占44.49%。表1显示样本以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与子女的经济往来

  (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状况

  1.农村老年人养老经费主要来源。调查显示,345位老人中,有47人享有养老金,占13.62%。如表2所示,农村老人九成以上靠子女供养,占91.01%;超过3/4的依靠自己的积蓄;依靠亲友馈赠的占35.36%;34.20%仍然靠自己劳动。如果把“自己的积蓄”、“配偶的收入”和“仍然靠自己劳动”三项合起来看,农村老人除依靠子女供养外,主要的还是依靠自己养老。

  2.农村老年人月收入情况。近3/4的农村老年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占74.49%,其中,月收入不足200元,占39.42%;月收入千元以上的占12.76%,其中,2000元以上者有7人。这说明多数农村老年人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生存状态。

  3.农村老年人月支出情况。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月支出在500元以下者超过八成(80.87%),其中,近一半的月花费在100-300元之间(48.12%),还有近两成在百元以下(19.13%)。月支出500-1000元的占11.89%,支出超过千元者占7.25%。也就是说,收入较少,他们的花费更少,近两成农村老年人处在“零消费”状况。

  4.农村老年人较为满意的月生活费用。当我们问到“您认为感到生活较为满意的话,每月大约需要多少生活费?”时,很多老人回答在500元左右。与他们的月支出相比,非常巧合的是,27.25%的老人实际支出在100-200元,感到满意的费用在300-500元;极为相似的数字是,每月实际支出在100元以下的老人(19.13%)感到满意的消费金额是200-300元。感到在一千元以上的满意金额占18.27%,而实际是7.25%;感到在500-1000元之间的满意金额占26.37%,而实际是11.89%。农村老年人实际的收支与自己较为满意的费用相差较大。

  5.是否有储蓄。在存钱养老方面,两成多的农村老人说为自己的养老储蓄了足够的钱(23%),47%的老人存了一些钱,但不够养老用,三成的老人没有储蓄。

  让农村老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345人中只有10人认为自己“很富裕”,认为“较宽裕,略有节余”的占21.45%,“不多不少基本够花”的占56.56%,认为经济困难的接近两成(19.13%)。从农村老年人实际经济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实际经济需求不足,表现出明显的紧张状态。虽有极少数的老人经济状况较好外,老人们普遍经济状况较差,特别是近两成的困难老人应受到关注。

  (二)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的经济往来

  1.11.69%的子女得到父母的帮助。父母与子女的经济往来可以看出代际关系的重要变化。调查显示,当问到“你现在还需要父母在经济方面给予帮助吗?”,有一成稍多的30-59岁调查对象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给予帮助,絶大多数表示不需要。

  2.父母与子女的经济流量。在子女与父母经济流量上,理所当然的是子女给予父母的多,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30-39岁年龄段的群体有一成多是父母给予的多,占11.76%,这个群体有两成稍多的是与父母相互给予“差不多”,占20.26%。在40-49岁和50-59岁两个年龄段表现相似,分别是5%左右父母给的多,15%左右相互给予的“差不多”。从整体说明,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帮助子女,父母不但在照顾子孙做日常家务,还包括金钱帮助。

  3.子女每年给父母、岳父母等老人的费用。作为子女每年给父母、岳父母等老人的生活费用多数在五百元左右。非常明显,三十多岁子女给父母/岳父母的高于40—59年龄段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给父母/岳父母在500元以内的比例增多。整体上,超过七成的40—59岁年龄段的子女每年给老人的赡养费用在两千元以下,他们中约有两成的子女给老人的费用每年在两千元以上。30—39岁年龄段的子女每年给老人的赡养费用有27.45%的超过两千元。但不论那个年龄段每年不给父母养老费也有7%左右。我们调查发现,给父母等老人养老费用较多的子女基本上是在外经商、工作,经济条件较好。另外,与子女的文化素质有较大关系,成正比例关系。作为子女,上有老下有小,45.17%的子女感到自己的负担很重,感到轻松或“不觉得重”的有11.24%,感觉到“一般”的占43.60%。

  (三)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与子女的照料

  1.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查显示,34.20%的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33.91%的认为“一般”,即大部分农村老人认为自己身体还可以。患有一般慢性病,占26.09%,有5.80%的老人患有严重疾病。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些患有严重疾病的老人情况非常不如意。

  2.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花费支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老人有超过一半的享有医疗保险(53.91%)。农村老人医疗花费支出主要来自子女(41.16%)和个人(30.14%)。通过医保看病约四分之一,个别贫困老人通过向亲戚熟人借钱看病。

  3.主要就医门诊类型与方便程度。四成农村老人在乡镇医院看病,在个人门诊看病的也近四成(39.42%),也有部分到市/县医院就医(15.07%)。当问起“看病就医是否方便”时,超过八成的老人认为“很方便”或“较方便”,有18.84%的老人认为“不方便”。

  4.农村老年人生病由谁照料。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那么,农村老年人生病需要他人照料或护理时,一般由谁照料呢?调查显示,超过一半是由子女照料(51.88%);其次,由老伴照顾(22.61%),但考虑到部分是单身老人的情况,这个比例不小;再次,是由儿媳照顾(16.88%)。还有的老人由亲戚、他人照料。

  三、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子女的居住方式观

  (一)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1.农村老年人现在的居住情况。调查显示,农村老人大部分与儿子儿媳同住,占65.80%,个人单独住和老俩口住,即我们所说的“空巢”老人,占27.24%。也有少数老人与女儿女婿、孙辈同住的。住养老机构只有3人。

  2.农村老年人所喜欢的养老方式。农村老年人所喜欢的养老方式,按顺序排列前三位是:与儿子儿媳同住(58.55%)、老俩口住(19.42%)和轮流到子女家住(8.99%)。第一项与实际居住情况虽说减少了7.25%,但表明,多数老人还是愿意与儿子儿媳同住。很少老人选择与女儿女婿同住(4.35%)。这与“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有关。第三项“轮流到子女家同生活”与第二项“老俩口住”相差10.43%,说明老人不是迫于无奈是不会选择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在养老方式方面,我们在调查中瞭解到,农村老人只要有儿有女,是不愿到养老院养老的。老人即使不与儿子儿媳同住,身体好的,愿意老俩口住,甚至自己独居;身体不好的,生活不能自理会选择轮流到子女家生活。农村老人有子女,到养老院居住会被认为是“丢面子”的事,子女也不会同意,不然子女被熟人看为“不养老的”,在村里无法生活。

  (二)子女居住方式的变化

  1.子女所倾向选择的养老方式。调查显示,目前,子女与父母同住的,445人中有185人,占41.57%,超过一半的子女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虽说整体上过半子女希望父母与自己同住(50.56%),也希望自己年老时与自己的子女同住(61.35%),值得注意是,两者相差约10%。与期望的父母居住方式和自己年老时的居住方式相对应,37.98%的子女希望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而自己年老时所倾向的“与子女分开住”只有27.64%,也相差约10%。有约一成的子女期望父母与自己分开住,而自己年老时,又希望与自己的子女同住,这显现出子女对待年老父母养老的一种微妙变化。

  2.养老方式的分年龄段比较分析。从调查访问的情况来看,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是与子女同住的,这也是多数老人的愿望。那么,作为儿女也有过半希望父母与自己住在一起。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往往是父母的愿望大于子女的希望。我们把30-59岁子女样本分开统计发现,30-39岁年龄段的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大些,大约高出40-49岁和50-59岁两个年龄段10%左右,超过了一半(51.63%)。40-49岁和50-59岁两个年龄段大致相同,都在四成左右。我们的一个解释是,30-39岁年龄段子女小孩较小,他们的家庭更需要老人照顾;另一个解释是传统文化中,当父母年老多与小儿子一起养老,30-39岁多属此列。

  3.子女希望的父母的居住方式与自己年老时的居住方式分年龄段比较。我们把子女希望父母选择的居住方式与子女年老时所倾向选择的居住方式分年龄段再次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在父母“与子女同住”和自己年老“与子女同住”50—59岁和30—39岁年龄段表现差异明显,相比40—49岁在父母或自己是否“与子女同住”和“与子女分开住”方面较为稳定。特别是50—59岁年龄段更表现出希望父母“与子女分开住”和自己“与子女同住”更强烈,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愿到养老机构也不愿父母到养老机构。

  四、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养老观念的变化

  (一)对“养儿防老”观念的不同看法

  我们传统文化生育观中,有“养儿防老”观念。中国历史上老年人养老基本上依靠儿子。传统儒家文化在推崇孝道中,特别把没有儿子作为最大的“不孝”。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从农村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养儿防老”的认同上,可以看出,这一观念在农村受到了明显较大的冲击。随着年龄的降低,“养儿防老”的认同率逐渐减少,相反,不认同率逐渐增多。幷且,越年轻越表现出对它的怀疑(不确定)。虽说,在农村年轻子女一代对“养儿防老”表现出很大的怀疑与不认同,但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极不健全,依靠儿子养老实属农村老年人无奈的选择。

  (二)农村不同群体养老主要依靠对象比较

  在自己以后养老主要依靠方面,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表现略有差异,个别差异较大。老年群体随着年龄增大,身体衰退,逐渐退出劳动,更多表示,依靠子女和政府社会的保障,前项略高于后项。让人不可思意的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更强烈的依靠子女(63.25%)和自己(25.14%),依靠政府和社会保障的反而比例较少(11.62%)。

  (三)子女对未来养老的担心与愿望

  根据社会学理论,参照群体的不同影响人们的感受。农村老年人一般生活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他们只与同村或邻近有限区域的老年群体进行比较。因为农村各家经济条件差别不大,所以,接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感到非常幸福或比较幸福(47.53%),33.62%的老人感到生活一般,感到不太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老人占15.34%,还有个别老人“说不清”是否幸福。3/4的农村老年人认为,目前本村年轻人对老年人是尊重的。相比,子女们认为眼中的本村老人是否幸福呢?超过一半的认为“一般”(52.58%),认为幸福的占23.60%,认为不幸福的占13.03%,还有10.79%的不能确定。看来,农村老年人在物质相当贫乏的情况下,是非常知足的。可是,现在的农村的中青年对自己的养老要求提高不少,至少要比自己的父辈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农村老年人目前的养老状况对子女养老观念影响很大。一方面,已有一成多点的子女在非常担忧自己赡养老人的问题(10.34%),担忧和有点担忧的超过一半(50.56%)。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开始担心自己的养老,三个年龄段从低到高担心自己养老的比例分别是:29.41%、35.90%、41.24%。子女中已有近三成的人为自己的养老进行了储蓄,三十多岁农村青年人储蓄的比例更大。表明,三十多的子女负担相应较轻,父母多能劳动,由于担心自己的养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在就开始储蓄防老。这种情况,对我国目前扩大内需产生负面影响。也说明实现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已迫在眉睫。

  农村中青年所表示的愿望也能反映出他们观念的某些变化,也是现实的写照。如下图所示,青年农民年富力强,因此,多希望“收入好,多赚点钱”,而40-59岁年龄段相应降低;“生活各方面有足够的保障”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加强,50-59岁年龄段对此表现非常强烈;“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在三个年龄段中都表现的较为强烈,一方面,说明农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暗示出从农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对父母的支持和荣耀,让每一位做父母的认为这是“正途”,能使子女从农村贫困中摆脱出来。让我们注意的是“让父母安度好晚年”是极少数农村子女的愿望。在农村,“重子轻老”的现象比较严重。再次给农村养老敲响了警钟。

  五、子女与父母的日常沟通交流

  (一)子女与父母沟通交流情况

  调查显示,30-49岁之间的子女与父母交流沟通相比多些,他们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都在45%左右,而50-59岁之间的子女与父母经常沟通的只有37.11%。还有14.43%的50-59岁的子女和8.50%的30-39岁的子女甚至基本不与父母沟通交流。各年龄段约一半坦诚的说,只是“偶尔”与父母沟通交流。

  (二)子女对父母病痛瞭解情况

  对父母是不是关心和照顾,重要的体现在对父母日常生活的瞭解,特别是对父母病痛的瞭解。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子女对父母的病痛比较瞭解,占59.55%;37.98%的子女表示“知道一点”,个别子女根本不知道。据此可以推出,有些子女对父母的身体漠不关心。

  (三)父母生病时,子女是否陪他们看病

  父母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因此,生病时非常希望子女陪同他们看病就医,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有43.37%的子女表示“多数去”,48.09%的“有时去”,8.54%的子女认为“不需要陪”。

  (四)子女对父母平时参与活动的瞭解

  66.29%的子女知道父母平时较多参加那些活动,相应,33.71%表示“不知道”。

  从整体情况来看,多数子女对年老的父母是关心的,日常生活中能问寒问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孝顺”。但是,农村确实有个别子女对父母不管不问。

  六、对建立良好农村养老代际关系的一些建议

  (一)重点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问题,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根据我们集体对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的整体印象,虽然有个别农村老人经济宽裕,生活条件较好,但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较为清苦。农村老年人最急迫的是养老、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多处在求生存的状态,子女经济条件好的,给父母的养老费用相应的多些。可是,我们直接感到,农村老人对子女的过分依赖,大大限制了父母的养老质量,不能充分过着有尊严的生活。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应把建立健全全面覆盖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作为重点。在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仍是关键。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养老体系拨付更高比例的款项,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支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对农村老年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甚至施行农民“退休”制度,使60岁或65岁以上老人都能每月享受“退休金”,这是国家财力能够承担的。构建农村养老“安全网”,对扩大内需,开拓农村市场和新农村建设有积极效应。

  调查显示,还有近半农村老人没有享有医疗保险。经济贫困,医疗条件差,农村老年人生病就医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到医院看病,医疗费用较贵,经济负担不起,这是现在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怕生病,担心看不起病,是老年人的最大担忧,尤其是农村医保制度不完善是全国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尽快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健全完善实施起来,这也是解决农村养老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加速城镇化进程,培育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市场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被依附在土地上。加速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一方面要求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施行,另一方面要发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对实现农村老年人积极化养老有促进作用。李昌平在其湖北家乡试行的农村养老基金项目对我们富有启示。

  伴随城镇化进程,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经商,他们中的絶大部分留下他们年迈的父母在农村生活。农村计划生育使家庭子女数大大减少,农村核心家庭增多,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发生变化,农村社会化养老会悄悄来临。虽说目前农村还比较封闭保守,养老观念还不能马上发生改变,正如调查显示的,不管是老人还是中青人还多倾向于家庭养老,但是社会发展变迁会用时间慢慢改变这种观念。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积极培育农村养老社会化服务市场。

  (三)加强农村老年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

  农村老年人物质比较缺乏的同时,精神生活更是缺乏。农村非常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四)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在农村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

  尊老爱老、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源远流长。目前,农村“重幼轻老”现象普遍,通过宣传,加强代际沟通,努力弘扬关爱老年人、帮扶老年人这一传统美德,营造代际融洽、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密切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分别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