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本文是汤惠君主持的广东省重大决策谘询研究课题(2007202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汤惠君 张效军 欧阳孔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设施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乡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了农民素质提高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7页。]这20个字,不仅为我们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而且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评判新农村建设成效提供依据。

  一、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也因此成为各工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方面的内容,设置了包含69个量化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湖南省统计局:《湘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统计评价问题研究》,http: // www. hntj.gov. cn /sxfx /xxfx /200606260006. htm。];四川泸州市按照“生产发展领域、生活宽裕领域、乡风文明领域、村容整洁领域、管理民主领域”五个核心部分设置了含有30个量化指标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四川省统计局:《四川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初探》, http: //www. lzstj. cn/ Article / ShowArticle. asp? ArticleID=23。];李立清,李明贤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出发,构建了包含50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李立清、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7年第1期。];曲福田教授在对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具有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曲福田:《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等等。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系统性原则。一方面能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为主线,将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农村社区环境状况以及农村民主管理综合考虑;另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针对性,应针对区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确定关键性、决定性要素。

  2.实用操作性原则。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还应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性或可测性,要具有简便实用和可操作的特性。

  3.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分析,幷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性特征,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才便于地区间比较,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

  4.最小可靠原则。在具有几乎同等代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指标数量的最小性和数据来源可靠性的原则,以便指标少而精,又能客观合理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二)指标体系结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社会更加进步,农村社区环境逐渐改善,社区管理更加民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能够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为此,在实地调查、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构成(表1)。

  (三)指标体系的分项内涵

  1.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它由5项二级指标构成:(1)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指农、林、牧、渔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提供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表现。它反映了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就是平均单位面积农用地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县(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能较好地反映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于新农村建设评价而言,农村地区生产总值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一区域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研究扣除区域内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后,采取县(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反映该项内容。(3)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是指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综合作业生产水平,采用综合机械化作业率来评价农机化程度。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本文采用农业耕、种、收、脱粒及水产养殖机械增等环节中各自使用机械化的比重进行综合。(4)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客观反映耕地面积中具有抗旱能力的高质量农田所占比例的指标。它是有效灌溉面积与全部耕地面积之间的比值。(5)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例: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的农户数量占农村总户数的比例。

  2.生活宽裕。反映生活宽裕程度的生活水平指标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收入水平;二是生活质量;三是分配公平程度。具体包括7个二级指标:(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即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国际粮农组织(FAO)认为,恩格尔系数在0.5-0.6为温饱型,0.4-0.5为小康型,0.2-0.4为宽裕。(3)有线电视入村率:是指安装有有线电视的村占广东省行政村总数的比率。(4)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率:是指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率。(5)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是指拥有台式或手提式计算机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率。(6)农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是用来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和房屋质量的一个质量指标。(7)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3.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指标反映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居民人口素质;二是农村文化卫生建设;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四是农村社会稳定。这四项内容分别体现在下列6个指标上:(1)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接受教育年限。(2)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的比例:是指建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数占区域行政村数量的比重。(3)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比例:是指建有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有固定场所,从事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不包括专科的牙医室,以及主要从事药品销售活动的单位。)的乡镇数占区域乡镇数的比重。(4)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的比例:是指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数占区域行政村数量的比重。(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是指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占农业人口的比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制度。(6)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人民群众对本村社会治安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村总人数比例。

  4.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主要从清洁能源与水源、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来反映,具体包括5项二级指标:(1)农村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率:是指农村居民家庭中能够使用并经常使用电、各种燃气(包括天然气、煤制气、液化石油气等)、油及沼气等清洁能源作为生活用能源的农户比重。(2)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的比例:是指住户生活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消毒等处理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3)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的比例:是指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4)完成改厕的村的比例:是指完成改厕的村数占总村数的比重。改厕是指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5)通水泥、柏油路的自然村比例:是指有水泥、柏油公路从外部通达到的村的数量占总自然村数量的比重。

  5.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的比例和村务公开的村的比例2项二级指标。(1)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的比例:是指实行一事一议制度的村的数量占总村数量的比重。一事一议制度,就是把涉及到村里的重大事情,比如水电费收取标准、村里公共设施建设、村镇土地开发、宅基地占用、计划生育指标的分配、救济款物的分配、重大民事纠纷调解等等,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决定。(2)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是指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村民总人口的比重。

  (四)指标评价方法

  1.规定新农村建设的各指标标准值为其上限,最低值为其下限。

  2.确定各指标的实现程度:

  对于正向指标,使用计算公式(1):

  (1)单项指标实现程度=某指标的实际值-最低值/某指标的标准值-最低值[SX)]×100%

  对于逆向指标,使用计算公式(2):

  (2)单项指标实现程度=某指标的最低值-实际值/某指标的最低值-标准值[SX)]×100%

  3.确定权重。通过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指标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在综合指标中的权重。

  4.确定各指标的实际得分。各指标的实际得分为各指标的实现程度与其权重的乘积。

  5.计算综合分值。各指标的实际得分之和。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评价

  在上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在此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数据来源、评价标准设置及权重确定

  1.数据来源。广东新农村建设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7》、《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7》、《广东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张德扬:《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和本课题组的调查,经计算后获得。

  2.评价标准设置。本研究在确定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目标值时与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指标相一致,幷且参考了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体系的相关内容,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广东省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要求和原则后最终确定。

  3.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重的重要程度。层次分析法可以把以人的主观为主的定性分析量化,以便用数值来显示各项目的差异程度,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体系,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本研究确定的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表1)为:生产发展20%,生活宽裕35%,乡风文明25%,村容整洁12%,管理民主8%。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的评价

  在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权重和目标值确定以及数据调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进行定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标准、实现值和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评价分别如表1。分项指标评价如下:

  1.生产发展。广东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总体实现程度为75.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和地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最好,实现程度分别达到了86.4%和81.3%,县(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的实现程度稍显落后,分别为73.2%和69.6%,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例最低,只完成了58.4%。这说明,广东省总体生产发展还是比较合理,但是各项指标发展的速度参差不齐,尤其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这影响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必须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生活宽裕。在反映农村居民生活宽裕程度的五个指标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81.9%;用于反映农村居民信息化程度的有线电视入村率和电话普及率指标分别实现89.5%和81.9%,说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广东省农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25.14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8.6%和城乡居民收入比3.15,仅完成目标值的62.9%、57.0%和24.9%,说明广东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幷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也刻不容缓,这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乡风文明。根据测算,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指标实现程度84.2%,高出总体实现程度8.7个百分点。在分项指标体系中,除了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的比例指标之外,其它指标实现程度都较好: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指标实现程度最好,达到100%,说明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较好;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比例指标的实现程度也高达99.5%,说明农民小病不出乡镇的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的比例和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三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达到87.3%、85.1%和84.5;有图书室、文化站村的比例为19.29%,仅完成目标值的38.6%,需要在今后新农村建设中作为工作重点。

  4.村容整洁。在广东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通水泥、柏油路的自然村比例指标实现程度较好,达到91.6%之外,其它指标实现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农村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率(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和完成改厕的村的比例指标勉强实现77.3%和74.5%,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的比例和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的比例指标实现程度仅有47.7%和59.1%(图4)。说明广东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同时,村容的整洁也是重要内容:在继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和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农村饮用水净化处理和垃圾的集中处理工作上,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之下有两个三级指标,即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的比例和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此两项指标已经全部达标,说明广东省农村在基层民主建设龢民主管理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目前,管理民主指标的测度仍然是学术界尚未攻克的难题,本课题借鉴了通用的方法。虽然测算结果较高,但无法反映管理民主的层次。实际上,根据课题组的考察,广东省现阶段的民主管理仍是初级层次,民主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设施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乡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了农民素质提高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概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新农村建设。

  (二)二十字评价体系比较科学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仅表达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而且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评判新农村建设成效提供了依据。由评价结果看出,本文构建的包含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是比较客观、科学和合理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南粤新农村建设成就显着

  依据我们创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06年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得分75.5分,离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差24.5分。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2006年已经实现预先设定目标的3/4左右。

  (四)南粤新农村建设有待持续不断的努力

  分结构看,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这五大类一级指标中,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生产发展指标实现程度为75.1%、生活宽裕指标实现程度为64.9%、乡风文明指标实现程度为84.2%、村容整洁指标实现程度为77.9%、管理民主指标的实现程度为98.6%。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宽裕、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是广东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评价的分项指标看:在生产发展方面,以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为代表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条件是制约广东新农村建设中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生活宽裕方面,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食物消费占的比例过大(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为代表农民生活质量和分配公平问题是影响农民生活宽裕的主要障碍;在村容整洁方面,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的生活用水的质量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乡风文明指标虽然实现程度较好,但是建有农村图书室、文化站的村仍然较少。

  

         (作者分别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讲师,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