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发展与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吕 志 刘小龙 

  建设富有南粤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本文尝试梳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与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期为南粤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认识和思想方面的指导。

  一、继续解放思想是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先导,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与南粤新农村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继续解放思想是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先导,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二者的辨证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推动广东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提出南粤社会新农村建设这一现实课题的思想前提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是这一论断的最好注脚。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以及“所有制崇拜”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78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85亿元,只占全国的5.1%,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3.7%的速度增长,2007年增加到30606亿元,已连续23年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达到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广东30年发展经验证明: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是广东发展的宝贵经验,是广东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南粤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工程,因而尤其需要继承和发扬解放思想这一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求新思变,积极将解放思想形成的共识,转化为政策、措施、制度和法规,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进一步来说,解放思想是提出南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前提。正是继续解放思想的要求,提出了南粤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课题。从广东的发展实践来看:从1980年到2005年,广东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从33.2%下降到2005年的6.2%,就业人口比重从70.7%下降到32.0%;第二产业产值从41.1%上升到50.7%,就业人口比重从17.2%上升到38.1%;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5.7% 上升到 43.1%,就业人口比重从 12.2 %上升到 29.8%。[傅晨:《让农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论城市化的本质及对广东城市化偏差的实证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广东产业结构的现状,既反映了南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工业化基础厚实等有利条件,又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因而,如果说过去解放思想体现为打破“计划经济”等旧观念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那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尤显紧迫和重要,打破工农割裂发展、经济社会片面发展、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惯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规划,走一条工农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是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继续解放思想为扭转人们的错误认识、扫清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障碍、改变形式主义作风提供了有力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

  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南粤新农村建设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思想上的障碍、作风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因而,迫切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解决人们认识和思想上的问题,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具体来说如下几个方面:

  1.扭转工农业割裂发展的片面认识,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正确观念。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们过去走了一条“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错误的路径依赖,使得部分人认为现代化就等于工业化,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是为城市化“服务”,忽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发展,甚至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果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未能转换,城乡差别扩大。事实上,全面的现代化是工农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不仅能够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而且能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粮食和生产资料的保障,同时能够扩大内需,促进工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打破工农业割裂发展的思想束缚,树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认识。

   2.打破维系城乡二元格局的狭隘利益观,树立互惠双赢的利益观。过去,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城市人的“专利”,农民为城市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难以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城乡非均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农民、农业、农村成为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徘徊在现代化的“门外”,这是“三农问题”的实质。当前,南粤新农村建设,要破除这种狭隘的利益观念,树立互惠双赢的利益观,逐步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让广大农民分享发展成果,促进城乡之间的互惠双赢。

  3.改变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树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做法。比如部分村镇把新农村建设仅仅理解为村容村貌的改变,出现规划风、盖房风和浮夸风。事实上,南粤新农村建设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带动农村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全面发展过程,仅仅改变村容村貌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须加以破除。

  4.破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一刀切”的统一模式,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广东地区经济差别较大,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破除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选择不同路径,采取不同策略。如以深圳、东莞、顺德、南海、增城等地区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絶大部分农村地区可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粤东和粤西地区重点发展县域经济。北部地区加大支持和扶助力度,切实解决农民的现实困难。

  (三)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新时期广东继续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广东如何继续解放思想?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为了回答,他指出,当前广东继续解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克服自满思想,增强忧患意识。二是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三是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跟南粤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广东继续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      

  1.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广东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是增强忧患意识,克服自满思想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来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而,把目光从工业发展成就转移到农业发展问题上来,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现实困难并努力解决,这是增强忧患意识,克服自满思想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体现。

  2.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是广东经济面临全球化挑战,树立世界眼光的重要内容。广东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失衡,这使得广东经济在充满活力的背后具有脆弱性的一面。广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民族经济产业链, 把“内源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工技术水平,实现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从2005年开始,中国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中国农业不得不面对国外市场的竞争,国外高额补贴下的某些进口农产品以低价格冲击中国国内市场,一些国家的高关税以及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把中国的优势农产品排斥在外,因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也是广东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3.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当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据统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倍扩大到2006年的3.15倍;2006年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人均GDP只有珠江三角洲的1/4;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珠江三角洲占67.0%,而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只占3.1%、3.1%和3.9%。以上数据表明当前广东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发展农业、提升农村,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广大农民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使得占人口絶大多数的农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因而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科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坚持改革开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是推动过去30年广东发展的根本动力。广东依靠改革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为南粤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制度条件。同时,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广东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开放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摆在广东发展面前的现实课题。南粤新农村建设既是新时期新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同时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本身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坚持改革开放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使广东率先迈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从而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有利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改革开放使广东经济社会有了飞速发展,从2002年起,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就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著名城市群,2006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率达82%,非农产业占97.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7年,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增加到7750亿元,约占全国的1/7。广东的发展水平表明,广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经济条件。

  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南粤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取得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总量增大。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21.24亿元,增加值169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下同)增长5.2倍和4.8倍,年均实际增长5.8%和5.5%。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三是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稳固。五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民生活越来越好。2007年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年均实际增长6.8%。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由184.89元增加到2007年的4202.32元,年均实际增长5.7%,恩格尔系数由61.7%下降到2007年的49.7%。2007起全面实行免征农业税。[李珠桥、张作丹:《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南方农村》,2008年第5期。]

  改革开放还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首先,广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南粤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南粤新农村建设,既不同于上世纪30年代梁漱溟等学者自发组织的“乡村改造”运动,也不同于70年代末期的“放权搞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而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广东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公司主体、价格形成机制、竞争机制、产权制度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为实现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业的机械化等创立了比较良好的制度条件。其次,改革开放促使广东民营企业、乡镇企业飞速发展,为推动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30年改革开放,广东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省乡镇企业数达到121.59万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89.71万人,分别增长15.0倍和6.6倍,为加快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广东对外开放的水平比较高,从而为特色农业发展、扩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创立了比较良好的基础。如从化荔枝形成了比较广阔的国外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新时期广东能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尺

  南粤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广东在改革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唯一的出路是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南粤新农村建设,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破解当前制约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三农问题”,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深入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南粤新农村建设是衡量新时期广东能否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指出了对于改革事业是非成败的衡量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方面也是衡量新时期广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重要标尺。

  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力争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南粤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首先是以农业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标尺的。为此,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因此,南粤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增强。同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必然能够增强广东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使广东的现代化建设建立更加坚实、更加全面的基础之上,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南粤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以满足广大农民需要、提高农民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必然要求大幅度提高广东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南粤新农村建设通过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加快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加大政策扶助等手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社会建设,都着眼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新时期衡量深化改革开放是非成败的具体标尺。

  (三)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坚持改革为南粤新农村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新时期推进南粤新农村建设,仍然需要依靠深化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仍然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当前,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制约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计”部门,或称传统部门。现代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传统部门则依存于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的演进模式是城市现代部门的发展伴随着农村传统部门生产要素的转移,尤其是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使工业化和城市化比翼双飞。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特殊性,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双二元结构。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成二元社会结构的重要步骤,使城镇化进程受阻;户籍制度使双二元结构制度化,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双二元结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现行的土地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双二元结构,各级政府利用垄断一级土地市场,低价征用,高价出让;利益分化支撑着双二元结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形成了对现状的一定程度的认同,使得农村人不能享受到城市人的同等待遇。

  为此,南粤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变,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对构成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进行彻底、全面、深刻的变革。具体来说,则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指导下,改造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完善和细化农村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针,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与南粤新农村建设也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加快南粤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和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南粤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指南,只有以科学观统领南粤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南粤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一)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1.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南粤新农村建设,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全新探索,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和原则来看当前广东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当前广东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繁荣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开拓农村市场,拉动社会需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影响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2003年华南农业大学傅晨教授的测算,广东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达标程度为65分,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值90分,仅完成了2/3,尤其是,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不同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快,薄弱环节依旧,地区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呈现“马太效应”,改造传统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傅晨等:《广东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南方经济》,2003 年第12期。]为此,只有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掌握推进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必将推动广东省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加快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针

  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需要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根本宗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农民利益为根本,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与农民富裕。

  首先,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利益为根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广大农民在南粤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农村长期会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生活在农村,要让农村人口分享现代化成果。”南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因而,南粤新农村建设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全心全意做好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加强民主决策龢民主管理。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其次,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不搞强迫命令,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因而,南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广东农民受到改革开放风气的影响,具有敢闯敢干的勇气和精神,探索出了一些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有益经验。比如佛山、东莞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通过采取农村城镇化、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的“三化”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从“洗脚上田”到“离土离乡”的市民化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又比如特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緑色食品、“一村一品”“生态庄园”等也是广大群众的自主创造,形成了广东高要香蕉、梅县沙田柚、惠州梅菜、金惠香米、荔枝、龙眼等品牌。南粤新农村建设应当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断总结、推广来自农民自发创造的经验,这是南粤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

  2.南粤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握好农村的统筹全面发展,坚持整体推进。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中进行通盘思考,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农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南粤新农村不能延续过去那种工农城乡割裂发展的老路,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来说,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中进行全面思考,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是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要求勾勒出了南粤新农村建设的美丽蓝图,也指出了新农村建设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南粤新农村建设要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

  三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进行宏观思考,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就是缩短区域发展差距,减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广东地区发展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发展水平比较悬殊的三级发展趋势,因而,南粤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既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又注重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在建设步骤上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加大发展县域经济力度,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进行长远思考,正确认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新农村建设成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广东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2004年全省农村需要改造的危房仍有12万多户,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208万,占全省农村人口40.9%,“脏、乱、差”等现象比较突出。为此,南粤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面貌,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在环境美化緑化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宽广视野中进行合理布局,正确认识在新农村建设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认真借鉴国外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避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广东改革开放迈步较早,对外开放程度高,既具有得天独厚的联系国际市场、利用外资的优势,又有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因而,在南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扺御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

  总之,南粤新农村建设与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广东省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系统性工程。南粤新农村建设,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秘书长、广东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