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冯仿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并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瞭正确的方向,也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紧紧围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本文结合广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农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要而紧迫。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认识。

  (一)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1.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宏大的事业,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都有赖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现在农村的工作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行政村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其责任越来越大,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2.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凡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作用发挥好的地方,那里的经济社会就能得到全面发展;凡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弱的地方,那里的经济社会就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不断强化功能,提高能力,切实承担起领导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监督管理、整合力量的责任,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

   3.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几年来,省委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锻炼和在党员中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基层党组织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民主建设、能力建设等方方面面。近年来,通过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广东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增强。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很多方面还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观念更新,模式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改善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 

   1.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素质不相适应。尽管这几年广东也采取了不少具体措施,如选派村级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培养有比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干部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等,但综观村级班子的素质,其领导水平、文化水平、政治素养等与乡村观念文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如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眼界不宽,缺乏机遇意识,求发展的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情况严重,吸收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较弱。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有的农村党员想问题、做事情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老一套,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少数党员的思想意识落后,存在“固步自封、小富即满”和“等、靠、要”思想。一些党员明知文化水平不高,却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遇到问题时用老一套办法解决不了,新的办法又拿不出。有的虽有良好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茫然无措,致富无门,与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相适应。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新技术、新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运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管计划、管微观、管征收,转变为宏观管理、信息服务、后勤保障。特别是撤乡并村以来,农村管理幅度进一步增大,各种矛盾进一步增多,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仍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有些村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依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的手段,不善于把国家的法律和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引导群众进行自我管理;有的民主意识澹薄,仍习惯于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管理和集中群众智慧的能力;有的态度比较生硬,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方式不相适应。近年,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农民党员的活动越来越多地突破行政村组的范围,形成了新的人员组合,特别是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地方出现了跨村跨乡镇的经济联合体,原有的党组织设置方式、活动方式已不能适应党员活动与加强管理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方式也与流动党员迅速增加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而有些地方外来党员又相对比较集中但所在地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管理,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设置出现了“空白点”。

  4.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能力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热情不断高涨。然而,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由此造成行政村集体收入很少,经济实力薄弱,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无钱为群众办事,有些地方甚至连维持正常村级组织行政运转都很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集资,村级集体收入明显减少。不少村负债比较严重,债务普遍大于债权,且清理难度大。沉重的债务使本已薄弱的村级财力和村级集体经济更加困难,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各项公益事业更加难以开展,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为群众办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状况在粤北山区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不抓紧解决,工作就没有创新,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胡泽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三)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挑战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南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都对基层党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

  1.农村发展指导思想科学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注重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全面改善。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讲,重要的是转变发展理念。带领农民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农业生产现代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经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全国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企业化和城镇化,将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过程实现现代管理。这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进—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

  3.农村经济市场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没置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农村新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越来越频繁,离土离乡、经商务农的农民包括农民党员越来越多,农户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的生产者,变成相对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农村社会阶层已经分化为纯农业生产者、城镇农民工、农村知识分子、农村个体商业者、私营企业主、无业流动农民等多个社会阶层,农民党员也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的设置形式、工作方法及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等,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或调整。

  4.农村改革综合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直接掌握的经济和政治资源,直接动员和组织生产、主持分配,直接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形成了与农民非常紧密而单纯的利益联系。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税费改革,现在又在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这使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已不再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直接代表群众利益,不再统一管理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龢利益分配。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职能,学会运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服务群众。

  5.农村政治管理民主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农民对民主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已经不止满足于选举村干部,多的是关心乡、镇干部和人大代表的选举,甚至关心国家层面的重大决策,希望自己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就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指导农民进行民主自治、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要求。

  二、南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探索

  广东省20个地级以上市现在20397个行政村,其中村党总支1561个,村党支部18836个;农村党员98.78万名,广东省农业户口人数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9%,而全省农村党员人数只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83%,[宛平、粤组基:《党组织吸引力增强 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南方党建》2005年第10期,第5-7页。]因此,发展党员的工作难点仍在农村。回顾南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程,历届广东省委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牢牢抓在手中、落到实处:率先推广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在城市社区开展“双联双建、双争双促”教育活动;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力度等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汪洋书记2009年3月5日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在加强基层党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值得充分肯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希望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三促进一保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广东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参见2009年3月10日《南方日报》。]。

  (一)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为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薄弱等问题,广东省委2005年作出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决策,探索基层党组织城乡互助,连续3年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每年有10名以上省级干部、100名以上厅级干部、1000名以上县处级干部、30000名以上科级以下干部挂点驻村,覆盖了全省19513个行政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固本强基工程成效显着。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对固本强基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项工作 “看得准、抓得好”。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作出批示:“连续3年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成效显着。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年轻干部,为民排忧解难,密切党群关系,都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不断加强。通过选好干部配强班子,特别是注意选拔“双带”能力强、群众公认的经济能人当干部,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等得到了优化,战斗力得到了加强。据统计,全省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班子成员总数的11.9%;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8%;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达到75%,其中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占71%;选拔经济能人1.8万多名,从县、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下派干部1288名。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差等问题,广东省积极在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上下功夫,规定在村级集体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地方,村干部报酬每月少于300元的,由市、县、镇三级给予适当补贴。各地还积极进行组织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考録国家公务员等尝试,使村干部老有所养,出路更广阔,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战斗力。

  2.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省逐渐形成了以各级党校的系统性集中培训为主,以农村示范服务基地的实践性培训、依托大中专院校的提高性培训和党员电化教育等普及性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培训方式,实现了培训工作经常化。全省先后有4万多名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通过了任职资格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有2.4万多名40岁以下未达到高中文化的农村基层干部参加了中专学历培训;有100多万名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针对部分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弱化、党组织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广东省加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力度,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不断增强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变。近几年来,广东省通过上点下排,每年排查一批、帮扶一批问题相对突出的县、镇、村,全省共整治了问题相对突出的8个县、229个镇、2628个村。通过集中时间精力,定期排查摸底,分类实施整治,有效地化解了农村矛盾,解决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4.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针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各地从机制上找差距、从制度上定措施,努力构建一整套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龢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了村级组织运作机制,初步建立起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固本强基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在新形势下,广东省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的新变化,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办法。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农村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农民从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单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以及活动方式等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所有制流动的需要。因此,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广东各地适应新的形势,基于党章规定的和本地实际,适时调整了农村基层组织设置,出现了不少创新型组织形式。

  1.韶关“支部加协会”。即在自助服务性质的农民协会里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党支部的学员都是种养户,只要是协会会员,都可以把组织关系转入。至2008年3月底,韶关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5个,其中专业协会66个,专业合作社59个,入会入社农民6886户,党员1408名。支部加协会克服了过去不分从业地点、不分行业专长、不分年龄差别设置党组织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有机结合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协会的经济优势,极大地释放出基层组织引信发展的能量。

  2.佛山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佛山市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方式,大力推进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在经济总量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村成立党委或党总支,幷且根据学员的居住地域、职业状况、年龄文化结构等特点,积极探索分类设置党组织,分类管理农村党员。同时明确党支部在村民小组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以村党总支为主体,村民小组党支部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架构。这种好处一是提高了村民小组党组织覆盖率优化了农村党组织体系;二是有利于对农村党员的管理和服务;三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更贴近农民,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带领群众的作用。

  3.化州分类设置农村党小组。即打破过去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置农村党小组的模式,根据农村党员的特长、从业类型以及党员流向地等进行分类,创建了和棋党小组等21类新型农村党小组,实现党建工作分类指导和党员分类管理。按四个类型进行创建,如民事调解党小组:一是根据党员的特长分类,把能力专长、爱好兴趣相同相近的党员编为一个或几个新型党小组;二是根据行业分类,如种植党小组;三是根据经济组织分类,如香蕉果协会党小组;四是根据党员流向地集中创建,如在外出党员相对集中从业地点相对稳定的地方创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党小组。

  4.惠州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即将党员联系工作具体细化,要求有能力的党员联系3-5户农户,负责瞭解农户困苦,听取农户意见,帮助农户解决困难,带领农户发展生产,教育农户执行政策,调处农户矛盾纠纷等。如惠州小金口镇共有7个农村党支部,360多名农村党员,具体制定了农村党员联系责任制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以及考核办法,分发给联系农户的每一个党员并张榜公布,细化任务布置并严格考核的同时,将整个责任制实施情况直接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取得党员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诚然,南粤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基层党组织创新形式远不止上述,在推进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基础上,开展以“共建新农村、真情惠农民”为主题的“双结对”、“一个党员一件事”、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服务队、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等活动,推进了南粤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机制创新。此外,从2005年开始,推进“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同时,继续选派2万名干部驻村,确保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驻村干部;组织县以上机关单位17513个党支部与17513个农村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组织珠江三角洲6个市2000个党支部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6个市2000个农村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通过以上三种形式,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构建城乡统筹互助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率先走出一条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新路子。

   (三)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按照省委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在前面,构建和谐社会要走在前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走在前面”的总要求,南粤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也在积极探索,作出有效成绩,推动党建工作的制度创新。

  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选择管理机制。广东主要有几种作法:一是村党组织领导选任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制,即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在村党组织进行换届时期,先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推荐党组织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再由乡镇党委依据推荐和村党组织委员任职的基本条件,经党委审查同意后,确定村党组织正式候选人,在党员大会上差额选举村党组织委员会委员。村党组织书记在新当选的委员中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二是村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广东一些地区因地制宜对村干部参照公务员管理,如英德是粤北山区县级市,他们针对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的状况,2003年6月出台了六项措施,包括由市委组织统管村党支部书村长,市财政统发工资补贴;对村干部实行三定管理和目标考核制度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实绩考核。如江门市在全市乡镇实行上报自评、评分、民主测评、数据核实、征求意见、决定审批、结果公布、兑现结果等八个开展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使用和年薪挂钩,营造了讲求实效,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物质保障机制。广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盘活村集体资产,以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落实基本待遇,保证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并与工作实绩挂钩,加大奬惩力度,激发和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动力;解决一些村级组织“无址办公”问题。建立重点帮扶责任制。如发展集体经济中,采取部门帮扶、政策帮扶、科技帮扶、“结对子”帮扶等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统筹补贴从2005年起,又从省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16744万元,对7973个贫困村“两委”干部的补贴实行专项转移支付,确保贫困村“两委”干部补贴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一定三年不变。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任职培训和经常受教育机制。如采取农村党员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先进性教育的读本、重要篇目,用群众的语言,用农村党员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辅导。另外,开通远程教育网,做到省、市、县、镇四级联动,全面覆盖农村基层党员、于部的任职培训工作。广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健全培训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广东省委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培训工作。几年来,省财政先后拨出专项培训经费2960万元,用于补助经济欠发达的15个地级市和82个县,落实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广东减少传统的、封闭的培训方式,探索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机制,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如利用农村示范服务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依托大中专院校进行提高性培训,利用党员电化教育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

  4.建立健全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如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为主的深入基层制度。要求基层干部驻村蹲点,乡镇领导干部每年下村的时间不少于4个月,其中要有20天以上的时间住村进户;乡镇领导干部每人要挂钩一个村,特别要挂钩帮助后进村;镇村干部每人要联系5户以上不同类型的农户,掌握民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和完善乡镇领导干部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住镇制度和接访日等一系列为民、便民、利民制度,一把手接访原则上每月一次;镇委、镇政府应组织涉农站所负责人、技术人员,定期为农民提供谘询服务。[《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再如实行党员联系村务和结对帮扶群众工作责任制、用民情日记的新形式联系群众等具体措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来抓,开辟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新渠道、新形式。

  5.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广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范围普及,内容不断丰富,制度日趋完善,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已由普遍建立制度向着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实效的新阶段转变。一是实行“两推一选”和观察员制度,保证基层民主选举。如2005年,广东大多数农村基层组织又一次换届选举。为保证民主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总结以往的经验,对村党支部的选举,因地制宜地实行了“党内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两推一选”制度。对村委会的选举,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的程序选举,并实行选举观察员制度,这在全国尚属首创。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从选人机制上保证村民自治。三是规范村级组织运作,理顺“两委”关系。

   6.建立健全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推进机制。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广东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争先创优建设基层党组织的“三级联创”活动为总载体、总抓手,建立富有活力的乡镇工作体制,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能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相对突出问题。 
三、努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实践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甚大,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以及民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有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努力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的实践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

  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思想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农民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更加广泛,农民群众的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正从封闭狭隘的意识中解放出来,从固步自封、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更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农村党的思想建设要有新的思路,注重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

  1.重视理论武装,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各项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工作考核、政绩评价和干部考察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密切关注社会实践,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不断扩大理论视野。

  2.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注重实现农民的利益诉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巨大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贯穿到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和谐社会建设为契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调节、凝聚、转化、导向功能辐射到农村群众工作中去,适应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凝聚和激励农民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利益趋动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还需要结合农村经济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洞察农村形势的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制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开展需要。研究探索农村党员义务和权利相对应的有效办法,使之赋予现实有吸引力的新内容,给农民党员以看得见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实惠,让他们首先具备带头致富的能力,由此引发党员政治身份本身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利益驱动。并在群众中产生入党不仅要带头奉献,同时,还能够享受一定物质利益优待资格的政治影响力,进而使党组织的吸引力得到明显加强。也可以激发干部工作热情,使党员干部由过去催粮、搞计划生育转变到帮助农民致富、加快经济发展上来。

  (二)树立新观念创设新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建设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也是坚持创新。实践证明,观念新,农村兴;观念不变,面貌难变。同样,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也是要创新,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努力从老传统、老习惯、老框框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创新,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提供组织保证。

  1.树立村级干部选拔任用新观念。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新路子,拓宽选人渠道,基层党组织要更新选人用人机制,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对班子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把是否具备带领群众面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能力作为一个选人用人的硬指标,大胆吸收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进班子,改变农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结构,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结合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以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为重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德才兼备的发展型人才作为村党组织书记的基本条件推选到村里领导岗位上。

  2.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随着农村人口出现经常性流动以及新兴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村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一大批农民党员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跨村、跨乡镇的行业协会。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科技示范服务基地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农业专业化生产也迫切要求科学合理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以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而农村党组织建设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不断合理调整和科学设置农村党支部、党小组。要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党支部的传统做法,灵活组建产业协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等类型的党支部,要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

  3.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工作压力大,报酬普遍偏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常兑现,部分村干部感到“劳多酬少,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村干部的待遇问题,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治上,对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干部,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中,要适当增加村级干部代表名额,多给他们参政议政的机会。在经济上,要合理确定村干部的工资报酬,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为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使之干有所得、退有所养,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消除宗族文化影响,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

  宗族文化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影响是非常大的,影响到方方面面。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说,其中许多影响是富有挑战性的。如何消解宗族家族势力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趋势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冲击和挑战。

  1.从党建自身寻找突破口。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党的农村基层建设自身工作不力、效率低下所致。只要我们在深化对宗族势力认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好、落实好,站在时代的高度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克服宗族势力对农村基层党建的影响,把党在农村基层的建设工作推上新的台阶,使我们党永远成为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奠定自己在农村社会里合法性权威的物质基础,也是党的宗旨的要求。面对宗族势力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解宗族势力对自己的冲击有着更深的意义。面对现实利益,村民往往会淡化宗族观念,不再固守落后的宗族理念。假若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之中确实有发展经济能手,即使他不属于自己宗族成员,村民也会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因此,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有了消解宗族家族势力的内在保证。

  3.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农村社会教育文化的落后,既不能为村民提供现代精神文化需求,又不能塑造现代村民、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这就使农村宗族家庭势力渗透到农村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发展农村社会文化教育,一方面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增添了他们的民主知识。因此,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扺制宗族家族势力及其活动在农村的消极影响。

   (四)保障农民的参政权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有民主意识观念的障碍,还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批评继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极大影响着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因素来看,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庸观念和明哲保身意识,与世无争,缺乏进取精神均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彻底摒弃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等级至上”等封建糟粕,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制度精神实现着对传统的改造。例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的创新、民主议事体制下的乡村日常事务的决策、村务政务管理中对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双重重视,都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同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精神新的互动整合。

   2.要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认同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教育功能,农村党组织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主导意识,使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加强对农村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和引导,保持农村政治稳定、营造浓郁的政治氛围;疏通和健全农村政治参与渠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政治体制,加强法制建设,从制度上消除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3.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参政权力。近几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注,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和情感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民主意识,坚持和落实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级账务代理制、民主议政日、民主评议村干部等一系列制度,积极探索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和村级重大事务村民代表票决制,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逐步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五)优化教育环境,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素质能力建设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党员的教育环境也有较大差别,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用现代化手段为农村基层党员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1.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对农村党员进行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占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党员都能掌握实用技术,提高他们致富发展的能力,着力把党员干部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通过党员干部带领示范让更多群众成为新型农民。关于培养致富能人的问题涉及两个关系:一方面,要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另一方面,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村班子实力。

  2.完善村级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建立起适合农村实际的村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把基层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之中,完善政治理论、岗位技能、现代科技、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学历教育“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利用县、乡党校进行系统性培训,利用农业示范服务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以大中专院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培训,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岗位培训。

  3.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整合党建教育资源。信息化作为现代手段和载体、信息环境作为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提高农民党员,加强能力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许多地方的行政村已按要求配置了电教设备,甚至还接通互联网络,通过现代化手段与其它基础性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整合党建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文化阵地建设,向农民党员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推广农村适用科学技术,使他们受教育、提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从而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作者系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委党校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