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卞 沙(W. Panzer)

  德国人

  1931-1932年任地理系主任。教授。

  卞沙据说是克勒脱纳介绍来华的。他年纪比克勒脱纳年轻些,享寿达86岁,并有三个儿子,长子在广州出世,故他们夫妇也很怀念这段工作和事业。他1931年6月到任,只做一年系主任,因建系时朱家骅校长已卸任,由许崇清接任,故系主任改用留法的王益崖教授接任。

  卞沙1896年生于慕尼克(Munich),父为海登堡大学(Heidelberg)语言文学系主任,但鼓励儿子读自然科学,使卞沙在佛兰福克(Franfort)、海登堡、弗来堡(Freiberg)等大学学地形学、地质学、动物学。1920年获弗来堡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德国柏林大学讲师(1927—1931)、美国加州大学教授(1929—1930)、中山大学教授(1931—1934)。回国后任柏林洪堡德(Humboldt)大学特别讲座(1934—1936)。在学时从师区域地理的Krebs,K1ute等人,地质、地貌特精,但思想中心仍是区域研究。故曾为德国地形学杂志(Zeitsehrift fur Geomorpho-logie)任助理编辑。

  他在地理系任专职教授二年,故开课较多,据徐俊鸣先生回忆有地貌学、地形图制作、地景素描(据林超先生1985年回忆)。他教学工作也侧重于野外考察方法。除开课主讲地形学外,有假期即作长期旅行考察。例如到校不久,即带学生进行一月的广东西南部及雷州半岛熔岩台地、北海港等地进行考察,林超、吕逸卿两位助教参加(据徐俊鸣教授回忆),时为1931年上半年。下半年本来打算和克勒脱纳那样,远去湘、桂、滇作长距离的远程考察,培养学生的野外地理工作能力,也完成他对华南地区深入考察的计划,这是李希霍芬区域地理思想影响的表现,完成离德国最远的地区的探测,为德“生存空间”寻找更开阔的视野,这也是他的前辈拉采尔《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内容。而他承继的老彭克(Albrecht Penck)主要观点也是这一概念。因为卞沙回国后亦在柏林大学任特别讲席(1934—1936),再转海德堡大学(1936—1945)也是接区域地理学派赫特纳的席位,即1928年赫特纳退休,瑟尔希(Johann Solch)接任,卞沙即接瑟尔希手直至战后才转勉恩地理研究所工作(1950—1964)直至退休。

  由于当时中大经济条件不好,华南几省考察取消,改走短程路线,故1931年下半年他只能考察西江谷地和北江河谷地貌和香港、九龙海岸地貌。1932年2月(寒假)只能去粤东各地如惠州、汕尾、汕头等沿岸地区(据吕逸卿先生1978—1980年对本人谈话)。卞沙考察后,亦作了香港海岸升降问题报告,立论新颖,为当时地学界注重。

  1932年暑期,亦因经费不足,卞氏即自行按自己计划去前为德国殖民地的南太平洋岛屿考察,即去新几内亚及俾斯麦群岛旅行考察,回校亦作学术报告(1933年12月)。指出几内亚沿海为白人椰子园,内为热带雨林。报告是在理工学院礼堂演讲,题为《新几内亚的地理及人种》,这两处均为战前德国属土,今由澳大利亚代管。摄制大量幻灯影片,反映卞沙区域地理思想。这位立过战功的军人出身的教授有瞭解这片远离德国的远东地方的区域地理情况的思想。

  1932年下学期,因为“野外考察”这门功课是各年级必修课目。故考察次数多,日期长。如1932年下学期,据《地理季刊》第一卷一期记载,即有下列各次:

  1.1932年10月20日卞沙带队,新教授董绍良(留法)带领考察白云山地形、客家聚落、本校林场,由农学院阿善罗教授演讲森林对环境的影响。由上午7:30至下午4时回校,学生20人,并至摩星岭考察白云山四周景观。

  2.1932年11月8—11日罗浮山考察。卞沙着文介绍罗浮山顶至东江可分五个地景(即今景观)类型:(一)梯田水稻与山草低山相间地带;(二)宽广稻田地景;  (三)广展“Riede”地景;(四)低稻田、湿地、泛滥地;(五)沿河小沙堤地带。使同学瞭解在野外划出不同地景段及其山体的地景剖面,并有文字说明,很受同学欢迎。

  3.卞沙领学生考察黄浦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形,学生18人,11月26日下午乘电船去黄埔,长洲登陆,上旗山,七时许返校。

  4.卞沙带地貌学学生6人,12月3日考察石牌台地,研究季风区花岗岩风化程度,早出晚归(6时许返校)。(上据吕逸卿先生回忆(1978—1980)补充)。

  1933年暑假,考察绥江流域(包括广宁),然后去台湾考察(包括上阿里山),再到日本,基本对东方的情况进行了实地旅行,以补足东亚、东南亚的空白考察地区。菲律宾亦于此时期进行考察。他心中有计划作环球旅行,故先行解决这难到的东亚、东南亚地区。退休以后,即对德国近邻的北欧、北非和西亚、东欧和苏联作旅行考察。

  卞沙在校对同学关怀亦表现教育家风度,例如联系吕逸卿去菲气象台进修,帮助叶汇赴德国留学(叶先生博士学位即1938年在海德堡大学取得)。科研方面集中在他的晚年。但在中大已见其水平高超。他写的《罗浮山区域之地理问题》一文,即介绍野外工作中自然地理剖面图的制作方法示范。

  在地貌学方面,他在考察香港、九龙等地方后,写成“香港海有何失序”刊于《广州官报》(Canton Cazette)上,在广州“星期四俱乐部”作为演讲的讲稿。中文有罗开富译文刊于《地理学季刊》1卷4期。大意他同意李希霍芬观点,即华南为溺谷湾海岸(Rias Coast),但在沿海岸上升海蚀平台及海崖幷存,在汕尾(1934年2月)亦见隆起沙堤。表示大陆上升(如云南)沿海在下沉(如陆架),香港海岸适在升降运动之轴点,此点稍移,则稍升稍降的地貌现象立见。今天学者仍重视之。

  其三,台湾冰川地形的发现亦为卞沙立下功绩之一。卞氏回国后,把台湾考察所得,写成《台湾的冰期》(《Eiszeitspuren auf Formosa》)一文,刊于《冰期科学杂志》(Zeitschrift fur Gletscher kunde,vol.23.NO.1—3,1935,Berlin),为卞沙1933年暑期与本校农学院德人阿喜罗同行考察台湾时,在阿里山上部拾获“冰川条痕石砾”而作。建国后李承三教授亦发表文章(1954)同意卞沙意见,但本人与梁希教授(九三学社社长,前林业部长)在阿里山上部则未有所获,疑上升至雪上山顶附近才见到冰川地形,日人称1号冰斗(鹿野忠雄)处。

  卞沙晚年转向从事著作,及到各地旅游讲学。如他的《地貌学》即出版多次,可见是畅销书(1965、1970、1981年三版)。1963年、1966年两次去美讲学(在Middlebuly College,U S A.)讲授《欧洲文化地理》课程。

  晚年,他眼盲了,和我们通讯由夫人代劳,但她仍很欢喜和我们联系,说到他收到叶汇寄给他们的全家福照片,使他老人家笑逐颜开。他说他们有三个儿子。

  (曾昭璇)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