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曾廷藩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围遶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的。始则学习苏联,之后,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逐步更接近于学科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客观实际。其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主要是指1950年到1957年这个阶段。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在我国地理学界,欧美资产阶级的地理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占着统治地位。解放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由过去学习欧美转向学习苏联。苏联的地理学思想、理论体系开始在我国地理学界逐步占主导地位。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遶着学习苏联和批判资产阶级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基本是照搬苏联,还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

  这时苏联地理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最根本点,是把地理学分开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个部分;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是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现象,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社会科学;否认地理学作为一门有着自己特殊规律的科学的存在;否认人文地理学,认为它是资产阶级伪科学。

  苏联在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前提下,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长期存在着经济学派(部门学派)和区域学派(地理学派)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问题上,两派都有着各种不同的提法,但总的说来,其主要分歧在于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配置”,而区域学派则认为是“生产力配置”。这两派不同的看法,在我国也同样出现了。争论的焦点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否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问题。主张“生产力配置”者,认为生产关系不包括在研究对象内;主张“生产配置者”,认为生产关系应该包括在研究对象内。1954年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对苏联两派的长期争论,作了总结,认为:“讨论的参加者提出了许多经济地理学对象定义,其中最可接受的……是研究生产的地理配置以及各国家、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1)。1955年苏联地理学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根据《哲学问题》编辑部的上述总结,更明确地指出:“在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是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生产(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地理分布,各国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2)。这两个文件,包括了经济学派和区域学派的正确意见,在当时算是基本上结束了苏联两派对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长期争论,但还未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解决两派之间的意见分歧。这两个文件的看法,也没有很快地为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所接受。比如1956年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大部分人都同意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配置”而不同意是“生产配置”(3)。之后,有些人在基本同意苏联这两个文件提法的基础上,又对“生产配置”提出一些新的看法(4),认为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生产配置,只是把它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生产”的配置,决不是意味着经济地理学既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又是研究生产力的科学。他们明确地指出,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是经济科学的任务。关于生产力的研究是许多自然科学和许多生产技术科学的任务。经济地理学只是利用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有关知识,研究生产的配置方面的问题。把生产配置作这样的理解,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前阶段两派争论的焦点,即在研究对象中应否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问题。之后,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大部分才逐步地由同意“生产力配置”转到同意“生产配置”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5)。

  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上,苏联也长期存在着经济学派和区域学派的意见分歧。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两派一般都是同意的,分歧在于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区域学派则不同意这一看法。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也存在着同样的意见分歧。这一分歧,仍然根源于两派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的意见分歧。由于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派认为生产关系应该包括在研究对象内,并强调生产关系在生产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从而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经济科学;地理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配置,不包括生产关系在内,不同意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而认为它是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在学科性质上的意见分歧,也就联系到经济地理学有否阶级性的意见分歧。经济学派特别强调经济地理学的阶级性,地理学派中则有人怀疑甚至反对经济地理学有阶级性。在这个阶段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地理学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在教学上曾出现过把经济地理学当作一门政治、经济课来教,缺乏必要的地理内容,失去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地理课在文化教育上的意义和作用。在科学研究上也曾存在同样情况,侧重经济方面的研究,忽视地理条件的必要分析,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应有作用。

  总的来说,经济地理学还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当时在苏联也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我们学习苏联,由于马列主义水平不高,还很难识别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一定是正确的。为此,其正确的和不一定正确的两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都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苏联当时把经济地理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和全否定资产阶级人文地理学的观点,当然未必是正确的,可是直到现在,我们没能完全摆脱其影响。

  历史的经验,要正确地加以总结。解放后,我国地理学界在建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方面,成绩是主要的,使我国经济地理学基本上从资产阶级思想论体系转到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上来,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苏联是必要的,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存在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倾向,无论对苏联地理学和欧美地理学都缺乏全面分析,于是一方面接受了苏联地理学中的一些错误框框,另一方面又完全否定欧美地理学中的科学成分,影响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迅速发展。

  二、1958年到“文化革命”前

  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总的情况,是在前阶段学习苏联的基础上,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后几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包括综合考察、铁路选线、人民公社规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河道网规划等等),着重研究了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和基本矛盾问题。实质上就是前个阶段地理学的研究作为生产配置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由于这一问题研究,人们对于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较之前个阶段有很大的提高。

  1961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上海会议,是这个阶段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情况的集中反映。在这次会议上,大部分人同意把“生产配置”(分布、布局)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这个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也讨论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其它一些有关的理论问题(6)。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经过讨论,归纳为两种不同的看法:(1)大部分认为生产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和作用于生产配置的诸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简称为“要求和条件”之间的矛盾;(2)有些人认为生产部门和生产地区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亦即“条条与块块”之间的矛盾。这两种不同的看法,虽说各持己见,但仍有互相肯定之处。比如前者,虽不同意把生产部门和生产地区之间的矛盾作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但仍然认为这一矛盾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中心内容和两个主要方面,后者虽不同意把“要求和条件”之间的矛盾,作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但仍然同意这一对矛盾对生产配置现象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会议虽未能解决上述意见分歧,但一致认为这两种矛盾的揭示,对于认识生产配置现象和做好生产配置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全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的来说,不外是由解决生产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与作用于生产配置的诸条件之间的矛盾,来达到生产部门结构合理和生产地区安排合理的目的。由于生产部门和生产地区这一对矛盾的揭示,这就使我们对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最中心内容更明确了;又由于“要求和条件”这一对矛盾的揭示,这使我们对于如何进一步认识生产配置现象和做好生产配置工作更加心中有数了。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的揭示,不但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人建议,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表述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配置,研究各国家、各地区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与影响生产配置诸条件之间关系的科学(6,7)。他们认为,这样的表述,较之五十年代苏联对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的表述,更为确切。有些人还认为,把生产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与作用于生产配置诸条件之间的矛盾,作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他们根据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的揭示,把社会主义生产配置的基本点,具体概括为“根据需要,利用条件,合理布局,促进生产”;把资本主义生产配置的基本点,具体概括为“利用条件,配置生产,追求利润”(9)。这些都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些新的进展。

  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个别不同意把生产配置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另一些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把“生产地域综合体”作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恰当的,但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要大些,它既研究生产的整体配置,又研究部门的生产配置,既研究区域,又研究世界整体。“区域生产综合体”只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它的全部。所以不能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生产地域综合体”的范围内。

  在这个阶段,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较之上个阶段是更具体化了一些,是前进了一步,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怀疑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正确性。关于经济地理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大体说来,有着四种不同的看法(8):

  1.有些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理由是生产配置为生产方式所决定,为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但大部分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如果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那么经济地理学便必然成为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可是现在大家已经一致肯定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配置的科学,而不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

  2.有些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在基本经济规律对生产配置起主导作用下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并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边缘学科(9)。

  3.有些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既是一门社会经济科学,又是一门地理科学。又有些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或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又带有某些社会经济科学的特点)。

  4.较多的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或一门特殊的社会经济科学(5)。其所以是一门社会经济科学,是因为生产配置现象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被社会经济规律所制约。其所以是特殊的,是因为它所研究的,既不是生产关系现象,也不是上层建筑现象,而是物质资料生产的配置(分布、布局)现象,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它与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地理科学。

  因为多数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科学,从而在经济地理学的阶级性问题上,也就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既有其阶级性的方面,又有其没有阶级性的方面。比如有关生产配置现象的目的、意图、原则、观点、方案、图式等是有阶级性的,但生产配置现象的物质资料本身,则是没有阶级性的。

  会议认为,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最突出特点,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具有这两个特点。经过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配置(分布、布局),主要受社会规律所制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亦即社会科学范围内的地理科学),具有阶级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会议还讨论瞭如何进一步解决经济地理学理论问题和途径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①要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史去研究,因为任何学科都是有继承性的,必须承认科学的继承性。②以参加大量的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理论印证、体验与概括。③要加强哲学修养,从哲学观点的高度来进行理论概括。(8)

  会议特别强调了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要把理论放在主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我们以往工作的主要弱点,正在于理论方面;二是为了牢固地奠定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科学理论基础;三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当前国家在生产布局实践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为解决今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将要遇到的更加复杂的生产布局问题而准备条件。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10)

  此后几年里,全国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根据这次会议关于学科对象和学科性质的一些新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如在经济地理学中如何评价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问题,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问题,都曾组织过全国性的讨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个阶段,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活跃,前进步伐比较大的一个时期。

  三、最近几年来的理论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地理学遭到了极大的摧残,理论研究中断达十年之久。“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学会恢复和推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才又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12月全国经济地理学术讨论长沙会议,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来经济地理学各方面理论研究的概况。论文的大部分是属于部门经济地理学的应用理论研究,但也有一部分是属于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后者主要是又把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这些长期争论的老问题提了上来。问题虽说是老的,由于禁区不断有所打破,思想不断有所解放,在认识的深度上,较之以往又有很大的提高。老问题,新看法,是最近几年来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总的特点。

  在研究对象问题上,在表述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时,多使用“生产布局”(或配置、分布),也有使用“生产力布局”的。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争论。也有个别论文把1961年上海会议曾经提出过,多年来为有些同志常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又有人提出,可考虑用“生产的空间组织”,还有人认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关于研究对象的问题,还须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会议争论最多的是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认为最大的变化,是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提法动摇了。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仍然坚持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主要是经济学派的看法。认为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生产布局问题中的经济关系;至于技术、自然因素虽说也要考虑,但不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经济学派曾提出要建立一门“生产布局学”的设想,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理论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有关生产布局学的若干问题》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主要看法。这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上是一个可喜的进展。(11)

  2.把经济地理学看作是一门边缘学科,这主要是地理学派的看法。不少同志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逐步地感觉和认识到经济地理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提法,不仅在实践上不能起正确的指导作用,在理论上也是难以讲通的。因为,经济地理工作者一向主要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对地区的与生产布局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为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生产规划和正确领导生产服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布局,实质上是自然、技术和经济的三结合现象,其发展变化,既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把它理解是一种社会现象,只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从而在理论上也是无法讲通的。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把经济地理学理解为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不能再坚持五十年代从苏联学来的那个老的提法。有人可以偏重于其社会属性方面的研究,而另一些人可以偏重于其自然属性方面的研究。会议中还提出了要承认学派和发展学派的意见,这是我国经济地理学近几年来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12)

  此外,有人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的,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环境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而生产力地域组合,又主要是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根本不考虑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因此也可考虑把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13)。但多数人不同意这种看法。

  会议还讨论了有关生产分布规律性方面的一些问题。

  关于生产配置的一般规律性的再认识,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配置为生产方式所决定,一向被认为是生产配置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有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地理学的最基本点,是不容怀疑的。但人们从多年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这个提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产方式虽也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含义,但实质上,它主要是指生产关系,亦即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制度。说生产配置为生产方式所决定,实际上是说生产配置为生产关系所决定,为社会的经济制度所决定,这是不符合于生产配置现象的客观实际的。这种提法只能说明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其生产配置为什么各不相同的,但不能说明在同一的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其生产配置为什么各地又是各不相同的。生产配置现象实际上主要是为生产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生产发展虽说也包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含义,但实质上它主要是指生产力方面,亦即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来说的。为此,有些人多年来,已经改用生产配置为生产发展所决定的提法。这也是近几年在理论研究上的又一进展(12)。

  有人把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的原理运用于生产配置问题的研究,提出工农业配置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经济生产过程的统一,生产配置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生产统一的生产配置。这具体表现在反映工农业配置的指标上,各地区物质产品产量指标和产值指标是反映工农业配置的两种基本指标(14)。

  建议今后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工作,要重视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并要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尽快克服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落后状态,以适应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地理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配置的特殊规律性问题,有人提出,过去把这两种规律性分别概括为“平衡分布”和“不平衡分布”;认为两种规律性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对于资产阶级的配置理论,只能批判,不能学习。这样的认识,是否违反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辩证原则,均需要进行再研究。

  会议还就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布局规律和布局原则问题, 进行了议论, 大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 长期来, 常常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代替理论, 甚至是按“ 长官意志” 办事, 除了生搬硬套苏联的一些东西和引用几段经典著作外, 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有着自己独立见解的科研成果不多。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进行新长征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 它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性会议就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总的情况作了一些估计, 对今后的理论研究作了一些议论。

  四、小结与展望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始终是围遶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取得较为一致和较为明确的意见。这反映了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说,还很年轻,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对于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认识,又是不断有所提高和深化,是逐步向着接近客观实际前进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大体来说,现在可以作如下表述: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生产地理分布(布局、配置),研究生产发展对于生产分布的要求和作用于生产分布的诸条件之间的关系,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我国经济地理学今后的理论研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和加强对我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研究。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理论研究方面之所以能不断取得一些进展和提高,除了在五十年代学习了苏联当时的一些经验外,主要是经济地理工作者对于我国有关生产布局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进步了一些理论总结。这里所说的重视和加强,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已经着重进行过总结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问题,还须进一步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总结研究,以便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较为肯定和一致的意见,为我国经济地理学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②过去总结研究不多,但当前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比如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和生产布局原则问题,应在最近若干年内,着重总结我国三十年来生产布局工作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以便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工作做得更好。③重视和加强在实现四化过程中新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工作。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在每一项工作任务完成之后,都要进行更为及时、系统的总结(包括工作、方法和学科的理论总结),还要抓紧进行阶段性的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写出相应的理论专题或理论专著。

  2.重视对外国学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学习外国问题上,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在五十年代只学习苏联,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对苏联的理论全面肯定和照搬,并又根据苏联的观点,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科理论,全面加以否定和批判。这种情况对于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理论上的发展,是有着深刻影响的。现在,向外国学习的一些不利的政治因素,已经基本排除,但在如何学习和学习些什么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方面的问题。关于一些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新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等等,是可以和应该学习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理论问题上,能不能、要不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过去一直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生产配置和资本主义的生产配置,受着不同规律的制约,毫无共同之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对于我们不仅无用,反而有害,只能批判,不能学习。这些看法很显然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既要批判,又要学习,批判其有害的部分,学习其有用的部分。比如“区位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我们曾对它作了批判,现在看来,其中不是没有可供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逐步使其中国化,成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组成部分,用以丰富和提高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容和水平。

  3.为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地理字理论体系而努力。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具有自己特点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基础,但距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完整的经济地理学科理论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努力钻研,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是一定可以逐步地建立起来的。

  这应当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这个理论体系,应当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要尽量克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它既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生产布局实践经验,也要吸收国外理论中的有用部分,做到以中为主,中外结合。

  它应当能较正确地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生产分布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既能较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生产布局实践,又能较正确地认识和说明国外生产分布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它应当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结合,基础理论是应用理论的概括,而又能指导应用理论研究。

  它应当是综合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与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相结合。综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当充分利用部门的研究成果,而又能有助于部门的基础理论研究。

  它既应充分继承有用的传统理论成果,又应充分反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