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朱云成 陈浩光

  人口是一个内容极其复杂、具有多种社会特征和某些自然特征的综合性实体,而经济也是一种内容十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现象。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势必先要从它们的各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着手,然后再作综合性探讨,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的规律性。因此,本文拟对人口的一个侧面——人口分布,和经济的一个侧面——经济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作为引玉之砖,就教于同行学者。

  人口分布及其制约因素

  人口分布这一术语,虽为多门学科广泛应用,但对其内涵实义的理解尚不一致。我们认为,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的集聚状况。有的同志把人口分布单纯地表述为“在空间的分布状况”,这虽反映了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空间特性”,但却忽略了它的另一重要方面,即“时间特性”,因而是不可能全面揭示出人口分布规律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调查、观察的人口分布现象,也总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的人口集聚状况,而不能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当然在具体研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时,我们也可以分别对这两个特性进行探讨。

  人口分布,从时间特性方面来看,包括人口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两种形式。人口的静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特定时刻的集聚状况。人口的动态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某一时间序列的集聚状况。前者是后者演变的结果,后者是一段时期内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需用这一时期的起点和终点时间的或这一时期内各个特定时间的人口静态分布变化状况来表示。明确上述的人口两种分布形式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说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时更是如此。我们透过人口的静态分布和当时的人口生活水平可推测出某地某时的经济发展水平;透过人口的动态分布和人口生活水平的变化,亦可瞭解某地在某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变化。例如,人口分布受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而表现出较为均衡的散布形式,往往与当地当时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特征联系在一起;人口高度聚集于若干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及其周围,而其它广阔地区则人烟稀少的畸形分布现象,往往与当地当时的以工商业为主的资本主义发达经济特征联系在一起。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起点和终点的人口动态分布现象和人口生活水平的变化,则往往能窥视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所经历的变化情况。    

  从空间角度来说,人口分布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种形式。人口的垂直分布是指某一时点同一地区不同地形高度的人口集聚状况,具有带状特征,人口的水平分布是指某一时点,同一地域不同平面上人口的集聚状况,具有面状特征。比较一时期的起点和终点人口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亦可瞭解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

  研究人口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对于瞭解不同类型区的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此各类型区的劳动资源的数量和素质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类型区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又是根据各类型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原有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依据。

  全世界陆地上人口分布千差万别。有的地方,如南极大陆,除少量科学考察者外,荒无人烟。有的地方,如特大城市及其周围,每平方公里居住着数以千计的人口,有的甚至住着十多万人。有人作过统计:世界上约有64%的陆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其中35%一40%的地区更是杳无人烟。有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区,人口聚集越来越密。有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加很慢,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人口减少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这是长期来多种因素直接和间接作用的结果。

  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变动的因素有三:一是人口自然增长,二是人口机械变动,三是人口的社会变动。间接因素是指制约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社会变动的各种因素。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很多,可分为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非人为因素,即人们赖于从事生产和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能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它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减小,但它毕竟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一个经常性的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来制约人口的分布。例如,险阻的地形,严寒的气候和极度缺乏饮用水的乾燥沙漠地区,使得人们无法或不愿在那里定居生活。第二、间接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作为影响生产的条件来制约人口分布。譬如,平坦而广阔的沃野,肥沃而易于开垦的土地或富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利于发展生产,吸引着人们向这些地区流动,也有利于容纳本地出生的人口,从而人口密度较高;相反,在不利于生产,也即经过劳动还无法得到良好物质生活条件的地区,则人口分布稀疏,甚至杳无人烟。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因素,即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分布状况、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水平的差别、对外联系的便利性以及工资和福利水平的差异等等。第二、政治、军事因素,即国家人口迁移和生育等等政策,地区的政治安定性以及战争等等。第三、文化、思想因素,即文化教育程度和文化教育设施规模、宗教信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等等。第四、科学技术因素,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发明、节育技术和医疗保健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等。

  上述四类人为因素中,对人口分布长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创造了一种关于经济类型与人口密度有固定的直接关系的理论。他们认为,人口密度的变动是决定某种经济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过渡的因素。

  1883年,法国学者列凡塞尔提出了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如下对比关系公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02—0.03人为渔猎时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0.5—2.7人为畜牧业时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 0人以上为耕作业时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60人为工业时期,如果人口密度更大则为商业时期。列凡塞尔根据对某些近代国家和地区的观察,从人口统计方面得出这种简单结论,虽曾为西方有关学者所重视,广为应用,但他却没有揭示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真实的本质关系。相反,这种结论恰恰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颠倒过来了。

  诚然,人口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就不可能有某种经济的活动和经济的发展。但能不能由此就得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人口密度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种结论呢?大家知道,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劳动,而活劳动本身又有数量和素质两种属性。在现代化的经济条件下,活劳动的这两种属性是互为反向联系的,即人口素质较高,物质生产中所需的活劳动数量则相对较少;人口素质较低,则所需数量相对较多。当今世界,通过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而不需增加人口就使经济大为发展,是不乏其例的。因此,人口密度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说法,若舍去技术进步(或活劳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方面,似乎还有些道理。但这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因而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相反,作为人口,还有消费的一面。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养活多少人口,能拥有多大的人口密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与人民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的。人民的消费水平,也是依赖于经济水平的,俗话说“水涨船高”。因此,从实质上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分布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过程,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口密度逐渐增大所造成的。由此可见,是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不是人口的增加和密度增大决定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规定了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数量、质显和提供人类生活的各项服务性设施。在一定的消费水平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的容量和人口密度。

  第二、随着经济重点或经济部门结构的差异,基本人口的职业构成也会有所不同,各部门所要求的活劳动数量也往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的变化是颇为缓慢的。因此,经济重点或经济部门结构的差异,客观上也要求国内各地区有不同的人口密度。

  第三、经济布局在地域上伸延和扩展,必然引起人口分布形式的变动。其变动的趋势,取决于各个生产部门伸延和扩展的速度和方向。

  必须指出,虽则经济发展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有着原则的差别。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受生产无政府主义的盲目自发规律制约的,因而人口分布变动也随之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有计划发展经济,对人口分布的变动,亦可能做到有计划的安排。不过,由于人口分布还受其它许多因素影响,要实现与计划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分布,也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人口分布往往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的合理性要求。

  人口分布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本身状况也会影响经济发展。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一国一地区的人口分布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呢?第一、人口分布与生产力的分布基本一致。这里所讲的基本一致,指的两者的分布规模、地点及分布的方向等方面都比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就近组织生产和组织生活,人口的分布就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第二、人口分布的疏密与当地自然资源的规模,利用潜力比较协调。

  若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数量(规模)与素质都能与开发当地的各种资源的数量(规模)和开发潜力相协调,既能满足当地当时对劳动力的需要,又可能适应进一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潜力来发展生产的需要,这无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什么样情况下,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分布会延缓经济发展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下列三种情况:

  首先,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不相协调。例如,在耕地很分散的山区,若农村居民点过份集中,导致耕作半径太长,就会造成耕作过程中每日往返费时多,浪费大量劳动力,从而延缓其经济的发展。其次,人口分布过于分散,或人口密度过稀,往往出现开发当地富源时感到劳动力不足。例如,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而那里又藴藏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劳动力不足(包括素质),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第三、人口过分密集,当地的资金、资源和生产资料又不足,大量适龄劳动人口既不能充分就业,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又要消费社会财富,从而减少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此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也会影响在业人口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延缓该地经济的发展。此外,人口过密,又滥垦土地资源和滥伐森林资源,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会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不过,要分析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是促进或延缓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下面,我们就准备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合理分布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人口地区间迁移,改变原有的人口分布形式。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改变处于盲目、自发状态。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则可能而且应当根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有计划有步骤组织人口迁移,来合理地分布人口,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首先要正确地分析评价现有人口分布状况的合理性。有些学者曾试图从不同侧面对此作出评价。例如,有的学者从人口分布区的居住建设用地和公共建筑的经济性来评价人口密度的合理性;他们提出在城市的居住区的人口密度以每平方公里一万人较为合理。有的学者认为,应从合理分布生产的角度来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还有些同志提出从生产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是否相适应,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否相适应来评价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此外,还有人主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显然,以上的各种评价,都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人口分布的,虽说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也还不够全面。因此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综合的评价。

  在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各个地区的人口的分布是否合理,我们认为需要用综合的观点,着重比较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资源保证,如果现有人口分布状况能满足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要求,那么这种人口分布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完全满足或完全不能满足它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要求,则这种人口分布是不那么合理或是十分不合理的。第二、是否有利于较快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果人口分布得合理,则劳者有其业、人能尽其力,生产发展也较快,全体人民都能较快地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第三、是否有利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口分布不合理,往往造成一些地区的资源过度开发,可再生的资源无法再生、不能再生的资源无法综合利用,浪费极大,破坏原有生态的良性循环,产生恶性的生态循环。而另一些地区则万古宝藏在沉睡,得不到开发利用,不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出贡献。人口的合理分布,则有利于合理开发各地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成生态循环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诚然,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要采用一个指标来表示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一组指标汇总作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问题,尚需要有关学者共同努力,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仅从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提出衡量人口分布合理性的指标。

  我们认为,采用人口经济密度是个衡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指标。所谓人口经济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一般为某年)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同年平均或年中数)。它可以这样计算:某年的平均人口数除以同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可用多种具体指标表示,诸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能源消耗总量等综合性经济指标和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钢铁和粮食产量或产值等部门或单项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因此在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指标时,应选择能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全貌的综合经济指标或能正确反映与人口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的部门或单项经济指标。采用综合经济指标所计算出来的人口经济密度,便于对国家间或地区间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作综合比较;采用有代表性的部门或单项经济指标计算所得的人口经济密度,往往能看出某国或某地区某时的人口负担。例如,在比较各农业国或农业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时采用人均耕地面积或人均粮食产量指标,就有很大意义。此外,在评价人口分布是否合理,还应结合运用人口经济密度指标的历史比较法。例如,在正常年份,一个农业区的人口粮食密度指标(即每万斤粮所供养的人数)或人口耕地密度指标(即每公顷或每亩耕地拥有的人数)出现下降趋势,这表明该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或提供了较多的商品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是合理的,或许还有增大人口容量的能力;如果人口粮食密度指标或人口耕地密度指标出现上升的趋势,则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这种指标反映出该区所产粮食不能给养本区人口的时候,如果不是天灾或人祸的影响,则可以肯定该地的人口分布是不合理的。

  由于没有衡量人口经济密度的统一标准,在具体工作中,需因地制宜选取有关经济指标作计算基数。同时,还必须结合其它有关指标,详细地进行分析,才能对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找出产生不合理的原因。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调整不合理的人口分布是完全必要的。在我们的国家里,总的说来,是人口太多了,各地区都得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稀少地区也不能例外。因此,必须在统一的计划经济指导下,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招工或移民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人口过少地区的人口,减少人口过多地区的人口。地区间的人口一进一出必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杜絶盲目性,使之迁入人口的地区能得到适应经济发展的一定数量和素质的人口,又不至于使迁出地区人口因外迁而影响经济发展。由于人口迁移是件极为复杂的工作,除需做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外,迁入地区特别是条件困难的新垦区,首先要尽力做到使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致低于他们的原居住区。其次,要教育本地原住居民与新居民密切合作,友好相处。这样,新迁入的居民才能安居乐业,努力工作,在发展新区经济中作出贡献。迁出地区也要根据迁入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迁出适当的人口或给予迁出人口以技术训练,以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新地区的工作。

  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过密还是过疏,是相对于某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不能只分析一个年度的经济密度指标就得出结论,而应分析多年的经济密度指标,方可得出结论。我国当前不少地区存在人口过密的情况,除了继续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外,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挖掘当地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在研究调整各地区的人口合理分布问题时,切不可忘记这一点。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