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门人口的基本特征



  郑天祥 黄就顺

  澳门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花园旅游”城市,中西结合,人口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一、近年人口增长迅速

  澳门原是荒凉之地,14世纪以前定居人口很少,是我国沿海各地渔舟停泊场所,间有中山县居民到此采石。自从我国将澳门开埠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步增加,1563年(明嘉靖42年)全澳人口超过5,000人,其中葡人900人左右。1839年(清道光19年)林则徐主持的人口调查,全澳人口13,000人,其中华人7,033人。澳门近七十多年来人口增减见。

  澳门人口的增减,除了自然增长以外,主要由于人口机械流动所致。抗战时,广州等地先后沦陷,大量难民逃澳,人口剧增,1939年人口超过24万人,达到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战后,不少居民纷纷返回内地或迁港定居,人口大减。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回内地工作、学习或到海外,人口继续下降,1960年人口降至17万人以下,为近年的最低点。六十年代内地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澳门人口开始回升,除内地居民大量入澳外,还有东南亚及美洲华侨入澳定居,不过,也有几百葡人离澳。1978年下半年开始,内地放宽居民出境,仅1979~1980两年,内地入澳申请身份证者达五万之众。据估计,1978~1982的五年里,澳门人口大约增加近十万人,每年平均增加二万人,其中有少数越南难民。1983'~1985年净增32,000~33,000人。

  二、人口构成特征

  1.男多女少

  1980年统计的27.6万人口中,男性143,866人,女性132,807人,以女性为100计,则男性108.32。不过,在中、老年人口和外籍人(指华人和葡人以外)中,性别的情形恰恰相反,很明显以45以上岁为分界线,45岁以上各年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在1,413个外籍入口中,女性有l,084人,泰国妇女有791人,而泰国籍男性只有33人。

  2.絶大部分居民是中国人

  按国籍统计,1981年的241,729总人口中,(澳门政府1984年统计年鉴33、35页)中国籍有177,691人,占总人口73.5%,葡籍人口49,007人,占20.3%,其它国籍人口15,031,人,占6.2%。实际情形是中国籍的比例要大得多。四万多不愿接受调查的人,几乎都是中国人。据估计中国人至少占八成以上。而葡籍人也增加很快,1970年统计只有7,467人。

  华人中华侨占相当比重,据官方统计,华侨有五万多人,其中东南亚归侨超过四万人,其次是非洲归侨,大约有千人左右,北美和南美归侨有数百人。华侨是促进澳门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3.经济活动人口多集中在制造业

  全澳经济活动人口约有14万人,其中雇主和自营者约占35,000人,各业职工约10余万人,其中制造业6万余人,建筑与房地产l万人,商业人员l万人左右,饮食业5,000人,金融业2,000人,政府公务员2,500人左右。

  据官方1984年工业调查,全澳工人63,128人,其中纺织和制衣工人40,430人,占工人总数的64%,塑胶工人6,293人,占9.96%,电动机械及电器用具工人3,02 5人,其它加工业工人3,856人,其余各业工人均在3,000人以下。

  历史上澳门是个渔港,1921年曾有渔民6万余人,占全澳人口的大部份。今天,渔业在澳门经济仍占一席地位,1980年水上居民有13,492人,占全澳人口的4.88%,而农民只剩1,000人左右,并继续减少。    

  4.人口流动大    

  1984年到澳门旅游的人数达440万人次,平均每个澳门人要接待十个游客。每逢旅游旺季或节假日,澳门往往要增加几万外地游客。澳门往内地的旅客每年有200万人次,也就是说,每个澳门居民平均每年要回内地5次(指乘车船回内地者,不包括步行过境者),1984年从拱北口岸入境旅客达67l万人次,1985年每天过渡到湾仔的旅客达6,000人次,不过这两个数字均包含内地旅客出入境数。

  5.文化教育水平不高

  澳门过去曾有过大学,但时间不长,也不正规。直到1981年才正式成立东亚大学。中、高等专科学校总共只有八所,规模也不大。据1970年澳门当局调查,居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2,000多人,只占总人口的0.5%,受过高中教育的只有5,000人左右,也就是说,居民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人不到2%。据教育司统计,目前全澳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仅占5~20岁学龄人口的53%左右。1984年有教师2,163人,其中中学以上教师776人,大专及专科学生4,556人。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影响劳动力素质,不利于澳门工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6.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

  1966年以后在澳门出生的人口约有7万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而1981年人口调查显示(表二)20岁以下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3,即占34.14%,其中移民带来的小孩占20岁以下人口的一半以上。30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占总人口的六成(59.16%),尤其是水上居民和葡籍人口更为年轻。水上居民30岁以下占水上人口的72.31%,30岁以下的葡人有38,735人,占葡人的79.05%。总的来说,澳门是一个年轻人为主的社会,6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55%。

  三、人口密度高、分布不均匀

  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15.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42.5万人,平均每平公里有27,392人,比香港人口密度要高出好几倍。而且人口分布又很不均匀。1981年人口调查统计,澳门半岛居住有261,806人,每平方公里高达4.9万人(现时已超过5万人);凼仔有5,568人,每平方公里1,604人;路环4,241,每平方公里只有639人。按1981年人口统计,澳门半岛占全澳人口的92.49%,离岛占2.94%,水上居民占4.58%。半岛内人口分布也疏密不一,以花王堂区人口最密,该区是我国居民最早开发澳门移居的地方。次密的是关闸附近的花地玛堂区,该区的东北部新辟黑沙环工业区,人口增加很快。再次为半岛南端的风顺堂区,该区是葡人居住为主的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大堂区和望德堂区人口较疏,前者有大片新填地,后者为东望洋山区。若以马路来看,则新马路两侧商业繁华地区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1960~1981年各区人口变化见。

  凼仔的人口集中在中南部,路环的人口集中在西岸,即集中在两岛较低平的地区。

  四、近年人口出生增加、死亡下降

  1978年以前,澳门人口出生、死亡都比较稳定,每年出生约2,500人,死亡1,500人左右,净增约1,000人。1978年后出生数大增,死亡数仍较稳定,因而死亡率下降。

  根据上述资料估计,澳门近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超过1%。1984年与1980年相比,出生人数增长85.1%,死亡人数下降7%。反映澳门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照附近地区来看,澳门人口的出生率是很高的,1981年为28%,同年我国为18%,香港为17%(陈栋康《香港人口地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1980~1984年澳门人口平均寿命为69岁,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五、结语

  澳门人口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缺乏有较高文化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不乏一般劳工。因此,应严格控制移民,避免出现人口剧增所造成的冲击与压力。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吸纳移民的数量,主要是吸引有文化的人才。也要提倡计划生育。考虑到澳门人口构成较年轻的特征,今后十余年仍是自然增长率继续上升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结婚的只有一百人左右,1980年已超过1,000人,1984年更高达2,946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即使没有较大的人口机械增长,澳门人口规模都会突破六十万大关(据郑思尧估计。本世纪末澳门人口达到八十万人。见《澳门手册》35页)。加上毗邻的广东省珠海市人口发展到20—25人,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衡量,这一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已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除非深水港、国际机场和广澳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几项巨大工程动工和南海石油开发进入盛期,否则澳门人口控制在六十万人左右为宜。要避免出现过于拥挤和就业不足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保持澳门花园旅游城市的特色。但是,若按目前每年净增3万人计算,到本世纪末,澳门人口将突破九十万人。

  为加速人口向凼仔和路环迁移,要限制在半岛发展工业,把工业、码头、仓库逐步引向离岛,与之配套建设足够的住宅、生活服务和娱乐设施,发展离岛交通,积极筹建第二澳凼大桥和拓宽只有九米宽的路凼连贯公路,完善凼仔、路环两岛的街道网,否则居民仍然不愿离开稠密却很方便的半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