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合作关系



  雷 强 张仲深 郑天祥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合作关系迅速发展。研究它们之间的工业合作关系(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与香港浸会学院经济系部分学者合作,就《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合作关系》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对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促进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在开放总格局中的地位

  7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浪潮汹涌而起。我国适应了这个大趋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采取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粤闽先走一步,首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之后,继续扩大开放,广东迅速形成了“海南岛、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广州、湛江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开辟于1985年2月,范围包括佛山、中山、东莞4市和番禺、增城、南海、顺德、高明、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宝安、斗门12县,1986年又新增了珠海市新辖的香洲郊区、三水县和花县所辖的新华镇。198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把原来包括17个市、县的“小三角”扩大为包括28个市、县的“人三角”。)。——内地”这个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开放前沿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北靠广州,南连深圳、珠海,毗邻港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华侨、港澳同胞众多,信息灵通,商品经济发达,向来与港澳经济联系密切。这一系列优势赋予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在广东对外开放总格局中以重要地位。

  首先,它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1987年拥有土地面积4.43万平方公里,1576.65万人,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9%,总人口的27%,而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则分别达到39.4%和58.3%(《广东省统计年鉴》(1988),第23页。)。

  其次,它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1979—1985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6%,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0.4%,乡镇企业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36%,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递增41.6%(此处指“小三角”,见《广东省统计年鉴》(1987),第24页。)。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30.1%(《广东省统计年鉴》(1988),第23页。)。

  再次,它是广东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对外经济贸易比较发达。本区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越条件,同时具备发展商品经济的管理经验与传统,特别是与港澳贸易关系密切。广东出口的塘鱼、蔬菜、香蕉、荔枝、优质大米、家禽等大部分是本区产品,其农业商品率已达68.8%(此处指“小三角”,见《广东省统计年鉴》(1987),第24页。),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7年外贸收购总额占全省41.6%,出口贸易外汇收入占全省26.5%,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省的23.8%,表明它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此外,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在经济上存在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香港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自由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它发挥着多功能的国际都市的作用,是饮誉全球的出口加工制造业、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等中心。可是它本身自然资源缺乏,基本的工业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要素和粮油肉菜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必须仰赖进口。珠江三角洲历来以港澳为主要出口市场,输出的大量物资支持了香港制造业及出口贸易的发展并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从而加强了香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了社会的安定。珠江三角洲是香港工业的广阔腹地和坚强依托,同时香港也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主要基地,是世界各国进入中国市场和内地走向世界的桥梁。港珠两地在经济上互补互促的合作关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加强。

  二、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合作的成就及其对两地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性经济调整和日本、台湾、南朝鲜货币升值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廉的国家/地区转移,同时大量过剩资本也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而香港经济强劲,加工业和出口贸易保持继续发展势头,海外订单不断涌来,却面临劳工短缺,工资、厂租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困扰。港方之短,恰为我方之长。珠江三角洲坚定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低廉以及毗邻港澳、便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特有优势,同香港工业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现有对外加工企业一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万,加工费收入13亿多美元,加工产品门类达一百多种。这些加工企业60%分布在乡镇一级,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港方参加合作的,多以中小资本为主,也有极少数大资本或财团参加;珠江三角洲参加的,有地方国营,县市、区大小集体,乡镇大小集体,个体户联营和个体户。其中,乡镇大小集体占较大比重。

  从合作的形式来看,以“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  “三资”(指合资、合作、独资)企业亦有一定数量的发展。“三来一补”有简便易行、灵活应变、投资省,见效快、风险少,收益大的特点,成为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同香港实行工业合作的主要形式。但是“三来一补”层次比较低,劳动附加值也低,产销不稳定,因而它不可能是唯一的形式,也不可能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及租赁等形式同“三来一补”同时幷存,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彼此也有一定的联系。不少合资、合作企业是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1979年开放以来,“三来一补”迅速发展,其中以东莞、宝安、中山、南海和顺德等市县较为突出。据1987'年底统计,东莞已有“三来一补”企业2500家,遍布全市80%的乡村,加工产品有毛纺、服装、电子、玩具等15大类4000多个品种,工缴费收入达3.1亿美元。香港接单、内地加工的现象很普遍。服装、电子、玩具等产品的生产,有的将部分或大部分工序转移过来,也有的整厂内迁。据估计,电子行业有80%、玩具行业有70%左右的厂商在内地设厂。香港加工制造业中心已扩展、延伸到珠江三角洲。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促进了本区的经济起飞,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

  1.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利用外资,大办“三来一补”企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不仅改造了旧企业,而且建立了一批新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生产迅速发展。从1978~1986年,珠江三角洲的工农业总产值从60.68亿元增长到245.27亿元,增长3.04倍,其中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应从64.5%上升到82.9%,农业则从35.5%下降为17.1%(《广东省统计年鉴》(1985),第44页;(1987),第49页。)。1979~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6.6%(《广东省统计年鉴》(1987),第24页。)。随着对外加工业的蓬勃发展,纺织、服装、玩具、人造花、电子、家用电器、制鞋、塑料、包箱等行业迅速兴起.促进了工业行业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比如,电子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等新兴工业已发展为珠江三角洲的支柱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全区基本上实现主要整机产品生产流水线化、主要元器件产品生产半自动化。全区电子产品的产值约占全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2.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开展对外加工业,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档次,为外贸提供了更多出口货源。珠江三角洲外贸收购总额和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12.10亿元和5.66美元增长到1986年的43.94亿元和9.41亿美元。在外汇收入中,出口贸易7.4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贸易收入总额的28.7%,“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1.81亿美元,占全省工缴费收入总额的50.8%(《广东省统计年鉴》(1985),第44页;(1987),第49页。)。

  3.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珠江三角洲发展对外加工,不仅解决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为外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仅东莞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15万人、外地劳动力17万人,为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出路并间接支援了内地的经济发展。由于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群众的收入增加。东莞市常平区1986年人均收入达1170元,比1978年的127元增长8.21倍。1987年东莞市农村人均收入1039元,超过全省人均收入645元的水平,城镇职工人均收入达2067元,70%的农户盖了新楼。

  4.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加工业在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还引进了新的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有些“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还从香港聘请技术专家或熟练工人前来传授技术。来自农村的农民通过学习培训和生产实践,一般能够胜任生产要求,迅速转变为工人。同时,一批党政干部逐步成为外经人才或企业家。

  5.促进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城镇数成倍增加(《广东年鉴》(1988年),第308页。),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

  港珠工业合作的发展,特别是“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对香港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和显着的:

  1.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香港厂商在珠江三角洲设厂设点,委托加工,最能享受人力多、工资低、厂租低的优势,从而缓解香港劳工短缺、工资上涨、地价昂贵的困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维持香港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

  2.顺利实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香港的服装、塑胶、玩具、人造花等的生产力已基本饱和。在当前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港元联系汇率不变的情况下,香港承受了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海外订单继续涌入,加工业出现超负荷现象,另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因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削弱原有的优势。这就迫使香港工业向内地寻求支持与合作,实现工业转型。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顺利向珠江三角洲转移,一大批原旧设备不再成为工业技术升级、转型的负担,加工业可以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且能取得珠江三角洲在科技力量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方面的支持。

  在当前有利的国内外条件下,港珠双方工业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迅猛。佛山市1988年上半年共签利用外资合同1196宗,总金额2.2亿美元,比1987年同期增长3.5倍。实际利用外资1.79亿美元,比1987年同期增长1.4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1988年8月15日《羊城晚报》。)。东莞“三来一补”的协议从1986年的559宗升到1987年的729宗,协议工缴费从2亿美元增加到4亿美元。1988年1—6月份,来料加工共签约794宗,比1987年同期增长1.6倍。新签合资、合作项目105宗,比1987年同期长3.7倍。1988年已建和在建厂房300万平方米,70%已被预定(198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珠江三角洲其它市县也出现类似趋势。这一趋势具有如下几个新特点:

  (1)整厂内迁,加速行业转移。主要是香港传统的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玩具、塑胶、电器、制鞋等。有些厂家把有些工序安排在珠江三角洲加工,有些则整厂迁入,逐步形成行业转移趋势。

  (2)出现连片开发趋向。“三来一补”企业由零星分散到大批集中,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形成许多加工企业群体和工业村或工业区。如东莞“玩具城”、番禺“电子城”、顺德“风扇城”、“灯饰城”等。

  (3)投资长期化倾向。初期试探性的投资短期化行为已逐步转向长期化。如九江玩具厂增加投资额,扩大厂房,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培训骨干,美化厂区环境,增加职工福利,培养企业精神,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有些新项目的合同期限长达30年时间。   

  (4)技术向较高档次发展。原来对外加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后工序简单加工装配。现在开始有一部分前工序加工,伴随而来的是高科技的引进,出现产品从粗到精、技术从低到高的端倪。

  (5)外资来源多元化的趋势。进入珠江三角洲的外资,过去以港资占絶对优势。去年以来,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国资本开始注入。特别是台湾资本也通过香港进来,在制鞋业方面投资较多。

  港珠工业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逐步向多领域、高层次、专业化和长期化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和商品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对香港工业的升级换代和整体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珠江三角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从宏观来看,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对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有强烈兴趣,渴望早日引进外资,竞相争取,往往对引进项目来不及作必要的可行性研究,主要着眼于投资金额的规模上,对企业的性质、设备、产品技术等级、原材料来源和出口市场前景等,不是疏于调查研究,就是缺乏专门的分析研究人才。各市县互相竞争,互不通气,信息闭塞,重复引进或引入“传统工业”的例子屡见不鲜。有的外资企业甚至占用大量农田,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行骗之事也曾发生。而珠江三角洲的不少领导人却认为发展“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必然有得有失,只要得大于失,对存在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矛盾。

  目前,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不足,外来劳工有100-150万人。当地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并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为今后在国内外竞争中争得一席地位。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现阶段必须考虑以引进适用的较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较密集的工业为主,也可以引进出口创汇量大和替代进口的企业。只有技术档次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才能真正起替代进口的作用,而不是出口不行转为内销。对于传统工业不应来之不拒,幷且应当严格控制污染工业。这方面一定要有立法和严格审查的控制机构,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

  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引进的外资絶大部分是港资,引进的企业必然与香港工业结构雷同,以成衣纺织居多,其次为塑胶、电子业。据香港大学薛凤旋教授的有关调查资料,香港5000家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合作厂商,成衣占31.5%,纺织占18.5%,塑胶占24.1%,电子占18.5%(《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关系的研究》,第79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香港在市场知识、供销关系、产品设计、品质管理、原料购买、管理及技术指导和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作用,珠江三角洲则在劳动力和土地上发挥较大作用,港珠合作和分工相得益彰。不过,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内部竞争和矛盾相当严重。为了吸引外资,竞相为外商提供各种优惠,例如免费或廉价提供客货运输、客商食宿、娱乐等。

  在外资企业的区域布局上,走的仍然是工业分散化的老路,这与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村普遍发展五小工业以及前几年普遍发展乡镇企业是一脉相承的。工业分散化适应工业化初期封闭经济的需要,反映了“就地就业”“亦工亦民”“离土不离乡”等小农经济和地方利益的经济思想。村村办工业,短期内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但投资分散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散化,运费高涨,管理水平低下,效益低,成本高,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失去后劲,失去竞争力。工业分散化还会带来污染的扩散,并多占用耕地。

  可喜的是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已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在区位条件优越的港口和交通要道附近设立成片加工区和各种专业化城镇。工业成群布局.基础设施成片投资开发,必将大大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用地,集中处理各种污染源,发挥规模效益和获得各种信息的效果,同时加速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经过筛选,将区位条件好、效益高、产品有一定声誉和有一定规模的外资企业作为骨干企业,联合各中小型企业,组成集团公司.以提高国内外的竞争力。不过,切忌互相攀比,不断扩大开发区建设规模.造成基建规模失控。

  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禁止雇用十七岁以下的青少年,但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外资、合资厂广泛雇用外来童工。有些童工十岁刚出头,工作时间却超过8小时,有些甚至加班达14—15个小时。可以考虑严禁童工进入珠江三角洲,对雇用者和童工家长应课以重罚,否则我国民族的素质将会大大下降。

  此外,稳定政策,完善法制,提高各级行政办事效率,也是当前吸引外资和办好外资企业的重要问题。

  从微观来看,选用合宜的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是很重要的。如台山县某花岗岩建材厂,因缺乏内行的技术人员,引进的设备安装后仍不能投产,只有再请意大利专家来处理。

  筹措足够的配套资金,是保证外资企业顺利投产的重要措施。多方案比较选择外资企业的厂址,加强工程建设和进料、出口外销等信息调研,加强各市县成片出口加工区的规划,是当务之急。而重点是解决投资软环境问题,即进一步放宽政策,下放权力,简化手续,按国际惯例办涉外企业。

  (二)香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香港工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为香港工业的技术升级创造了时机。但是,一些香港企业家并没有抓住时机,进行长线投资,改进技术设备,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以便在国际竞争中持续发展。有些香港企业家为香港前途问题担忧,裹足不前,过多地依赖“三来一补”的简单工业合作,企图在短期内获利并收回投资,对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更新设备和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工业过渡缺乏热情,长远来说,必将有损于港货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港珠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近似,技术水平相差不远,同是以出口为导向,面对大致相同的市场。长远来看,两地难免产生原料、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矛盾。必须及早研究两地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香港要在新产品的设计、产品的推销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

  四、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合作的前景

  当前,日本、台湾和南朝鲜资本继续向亚洲政局比较稳定、工资低廉、地租便宜、劳动力众多且素质较好或容易培训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以减轻他们因币值上升之后产品或成本上涨,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的困扰。1987年,台湾对泰国投资金额达30余亿美元,而日本对泰国投资比台湾还多(《泰鼓励外商投资设多项优待》,1988年9月24日香港《经济日报》。)。    

  日本、台湾、南朝鲜资本近年来间接通过香港或直接对珠江三角洲作过一系列调查、访问和众多的试探性投资。目前,港澳及海外向珠江三角洲作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已陆续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海外投资,以及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工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以下特定条件下进行的。

  第一,由两地厂家自发进行到双方政府一级协调,创造必要条件,商定发展战略,在有一定计划和一定组织的层面上进行。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与香港英国当局就人员出入境,交通,能源,供水,仓库,码头使用,修建机场、核电站、深水港、高速公路,官员互访和定期交换情况等问题,增加了接触,加强了联系。民间促进经济发展的商会活动和学术交流早已频繁开展,近年的对口行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关系的发展,广东省与香港当局之间建立经常性处理有关经济关系的协调机构很有必要,并要长期协调,共同探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战略。

  第二,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与梯度转移。近年来,劳动密集型生产线从香港大量进入珠江三角洲。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外销为主、轻工业消费品为主的工业结构,而香港的工业技术、工艺水平档次比较高,珠江三角洲的档次比较低,内地又低一些,形成三地工业技术的梯形状态及梯度转移。珠江三角洲从香港引进以外销为主的轻工业消费品的先进制作技术之后,再转移到内地。香港劳动密集型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有利于从香港引进新技术,促进工业技术的升级换代。而珠江三角洲掌握新技术并加快向内地转移技术的速度,又会促进港、珠工业合作向更高的技术层次发展,加快两地工业结构和产品的优化,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劲的竞争能力。

  第三,港珠两地合作投资生产工业原材料。香港是海岛型经济,基本上是出口加工业而没有什么重工业。当地出口加工业所需原材料则依赖国际市场,受到国际市场货源和价格的左右。

  珠江三角洲近几年搞外向型工业很有成绩。它基本上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出口加工业,引进机器设备、原材料、技术、主要管理人员。但广东本来就没有多少重工业,新的轻纺工业缺乏重工业基础的支持,已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的引进工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广东已注意到制订和调整产业政策,正积极进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一些重工业基地,在努力开发能源、交通的同时,发展一些直接支援出口轻工业的原材料的生产,如纺织原料,塑胶原料(主要是聚苯乙烯),扩大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及生产合成橡胶的投资,发展钢铁业、有色金属工业、造纸业、水泥业等。从远期发展战略来看,广东应建立的战略产业是钢铁,汽车、船舶、乙烯工程、电子、有色金属工业等。

  1988年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基础工业不仅国内投资扩大,而且还以外资参加基础工业尤其是以原材料工业投资为重点。但发展原材料工业必需从实际出发,如果广东省内因资源所限,难于生产某种原材料,港、珠两地不妨转向外省或海外有条件生产的地方投资,或联合投资生产。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四,港珠工业合作前景要着眼于中国大陆、台、港,澳经济圈的最终形成,发挥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转口贸易与间接投资发展迅速,在未实现直接贸易与投资以前,香港起着转口贸易与间接投资的桥梁作用。这种通过香港而形成的中国大陆、台、港、澳的经济贸易关系,已经在东亚、东南亚中显示出极有生命力的经济力量。这里,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关系又起着先锋的作用。香港、台湾与珠江三角洲逐步形成新的轻工业品出口基地。

  香港的一些不受配额影响和产地来源限制的轻工业产品如制鞋,玩具、电子制品等,已大部分迁到珠江三角洲。1987年香港鞋类总出口值约为38.6亿美元,其中港产品占14亿余美元,中国转口达23亿美元。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合作,成为世界上鞋类的最大出口地区。当然,这里包括很大数量的台湾投资在内。1987年港珠合作出口鞋值38.6亿美元,已经超过台湾鞋类出口值34亿美元和南朝鲜鞋类出口值25亿美元。(薛凤旋:《港商在国内设厂前景》,1988年9月9日香港《经济日报》。)

  当前,台湾经济正苦于产品的劳动成本上升与资金过剩,发展与大陆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可以缓和这些矛盾。台湾正处于工业技术转型期,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尖端科技为核心的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有利于台湾工业技术升级转型。

  可见,加强台、港、澳与中国大陆(首先是珠江三角洲)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对各方的经济发展有莫大裨益,而且为构成“中国经济圈”这个亚洲的新兴工业基地将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中国经济圈”问题,香港浸会学院高级讲师黄枝连先生、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陈坤耀教授早就提过,并得到不少香港朋友的支持。近年有人提出“大中国”的理论(《中港台经济联系难免,廿一世纪料雄踞东南风》,1988年9月26日香港《经济日报》)。这都是根据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求加快经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香港与海外学者提出:中国的劳动力、台湾的技术、香港的金融服务是一个伟大的组合。笔者认为,应该是大陆的劳动力资源与科技力量、台湾的资金和技术、香港的金融服务与国际营销渠道三者的结合,形成强大的新兴出口加工基础,将称雄于亚太地区。

  

  1988年10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