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节 遗址的地层



  第一次于2004~2005年,为试掘阶段。在遗址的海滩高潮线附近布设了两个的小探方T1和T2,规格是1×1.5m,深度掘至0.6m左右;在遗址的中部基岩石墙之下方,试掘了两个探方T3和T4,两方相连呈探槽状,以下统称为T3T4,顺山坡东西长5m,南北宽1m,最深处2.0m;在距遗址中心南东向约40 m的一处山坡,试掘了一个探方T5,长宽各2.0m,深0.8m;另外在T5周围进行了采样钻的探采,共有4个钻孔,距T5探方东、南、西 北各5m。另外,还发现了一处古采石场Q1,未来得及清理。

  第二次于2005~2006年,为正式发掘。在T3T4上方南侧一处较为平坦的坡地,正式布方15个,呈棋盘状,发掘了其中的T6、T7、T8、T14、T17、T20。由于经费拮据,仅T14探方掘到基岩的风化层,其他各探方均未掘到底。另外,清理了遗址上方基岩石墙下的一处陡壁,据判断为另一处古采石场Q2,布设清理方QT1。

  这些考古工程较为清楚地揭露了遗址的第四纪地层。

  一、探方所揭示的地层

  T1,T2探方

  位于黄地峒海滩潮间带的T1和T2探方所揭示的地层剖面,均为海潮搬运的冲积物直接覆盖在凝灰岩基岩的风化层之上。

  据T1、T2探方剖面可见,海滩上的冲积物的成分较杂,有大小不一的石块、粗砂、贝殻和废弃的现代遗物如玻璃、塑料制品等。L1和L2层的海滩砾石中多见有人为加工过的石制品,包括手斧、石核、石片等。底层L3为海洋冲积物,以中粗砂和砾石为主,含白色粘土,未见石制品。因下层已接近基岩的风化残积层,同时低于海平面,地下涌水,未能向深处挖掘。

  T5探方

  T5位于遗址南部的山坡处,探方掘深不到1m已到基岩凝灰岩的风化层。周边的探孔到基岩最深也只有1.2 m左右,均未见任何文化遗物,该处的地层关系较为简单。

  T5探方的坡积层L1和L2厚约0.3m,为红色砂质粘土,下部L3为凝灰岩的风化残积层,厚度不详,有较多硅质凝灰岩角砾石。

  第一次试掘的T3、T4探方和第二次发掘的T14探方均挖到基岩风化层,挖掘最深度2.0 m左右,揭露的地层较全,可依此详细分析黄地峒遗址的第四纪地层。

  T3T4探方

  T3和T4为相连的两个探方,南北宽1.0 m,东西总长度5.0 m,倾角27°,形成一条沿山坡的探槽。地层可分为6层,其中,底层L6为凝灰岩的风化层,L1~L5层为第四纪坡积层。   

  T3T4-L1,海拔高度10.53~8.35 m,层厚0.04~0.15 m。坡积物除砾石外,为深灰色(dark gray 10YR4/1)(粘土土色英文名称及编号根据《Munsell Soil Color Charts》,Munsell Color,Gmretag Macbeth Year 2000 Revised,下同)砾砂质粘土。含较多树根草根及碳化的腐殖质。以粘土为主,约占90 %,细砂约占10 %。砾石中混有较多尖角状碎石、石片和石制半成品。

  T3T4-L2,海拔高度10.42~8.31 m、层厚0.06~0.35 m。坡积物除砾石外,为深灰褐色(dark grayish brown 10YR4/2)砂质粘土。粘土含量较上层少,含砂量约10 %。层中含碎石较多,夹大量石块,石块多为棱角状。

  T3T4-L3,海拔高度10.06~8.22 m、层厚0.06~0.29 m。坡积物除砾石外,为浅灰色(light gray 10YR7/2) 含砂粘土。坡积物除砾石外,粘土约占95%,细砂约占5 %,结构松散,局部石块之间可见大的空隙。层中含较多岩块和石制品,石制品岩性均为硅质凝灰岩。岩块亦以硅质凝灰岩为主,多呈棱角状。

  T3T4-L4,海拔高度9.77~8.22 m、层厚0.12~0.40 m。坡积物除砾石外,为黄色(yellow 10YR7/6)粘土,含砂量极少,可塑性较强。含少量石料及大量凝灰岩风化后残留的砾石、中砾和巨砾,小砾石直径在0.2 cm至6 cm,中砾的直径在6 cm至20 cm,巨砾直径在20 cm以上。出土石料和石器稍少,以石片石器为主,原料为硅质凝灰岩,表面呈白色,有一层较厚的“石皮”。

  T3T4-L5,海拔高度9.37~8.49 m、层厚0.11~0.71 m。坡积物除砾石外,为深黄色(yellow 10YR7/8)粘土。土质黏性较L4更强,颜色较L4深。含风化的凝灰岩砾石,中砾和巨砾更多,体积更大。出土少量石料,石制品中石片为常见,石器不多。原料亦为硅质凝灰岩,表面为白色,“石皮”风化严重,用手搓之,有粉尘剥落。

  T3T4-L6,除砾石外,为黄色粘土。含较多的表层风化和微风化的凝灰岩中砾和巨砾。发掘厚度0.10~1.20 m,此层为基岩风化殻,不含任何石制品。所以未继续向下挖掘。

  T14探方

  T14探方距T3T4探方东南方1.0 m处,位置较T3T4探方稍高,更接近山坡上基岩露头处,地形较为平坦。

  T14所揭示的地层与T3T4基本一致,坡积层较T3T4薄,近现代坡积层L1直接覆在L3层之上,L2层局部缺失,仅西北角处仍有保留,L4层与L5层界线不明显,统定为L4。

  T14-L1,砂壤土,深灰色(10YR 4/1),厚10~15 cm,含大量腐殖质及草根。地层内有少量角砾块、石片、废片,为近现代坡积层,同T3T4-L1层。

  T14-L2,砂质粘土,灰褐色(10YR 4/3),厚25 cm,只出现在探方西北角,含大量腐殖质和草根,同T3T4-L2层。地层内有少量角砾块、石片、废片。

  T14-L3,含砂粘土,浅灰-黄色(10YR 7/6),厚15~25 cm,含大量角砾块、石片、废片、碎屑,有少量石器,同T3T4-L3层的岩性相似,便埋藏深度只相当于T3T4的L2下部,石制品基本呈水平分布。

  T14L4,含砂粘土,黄褐色(10YR 7/8),厚10~50 cm,地层上部内有大量角砾块、石片、废片和少量石器。从埋藏的深度,此层相当于T3T4的L3下部和4的上部,本探方中没有明显的分层界线,故未细分。只分为上、中、下三层,地层中的石制品基本呈水平分布。

  T14L6,基岩,为深度风化的凝灰岩。此层相当于T3T4的L6层,不含石制品。凝灰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已被淋滤,仅剩石英颗粒,岩石外表十分像风化的砂岩,结构松散,可以挖掘,因受铁质浸染呈橙红色,局部见铁锰质结核。角砾石表面的风化层厚达30mm,成粉末状。

  二、采石场南壁堆积剖面

  黄地峒遗址山坡上方为一处基岩风化残留的岩墙,距T6探方东23 m,海拔高度为32 m,地理坐标N832655,E847325。岩墙南北长13.5 m,东西宽3.0 m,垂直高度4.8 m。走向为345°~165°,倾角65°。岩性基本为硅质凝灰岩,局部含燧石。岩墙被大量碎石和杂草覆盖,清理后,发现一处古采石场,定为第二号采石场Q2,清理方为QT1。

  QT1-L1,坡积层,以土壤、砂和石屑、石块组成。土质为深灰色(10YR 5/2) 砂壤土,含草根、树根等。坡积物中粗砂和碎石占70%以上,碎石具明显棱角状,部分石块有人为打击痕迹,可定为石制品。

   QT1-L2,坡积层,中粗砂和角砾石为主,含大量石制品的废片、碎屑。角砾砾石多呈片状,受地表径流的水动力作用,形成顺层定向排列。石片长20~50 mm,厚10~24 mm,长边呈水平状排列。石片均呈棱角状。夹层为棕黄色(10YR 8/6)砂质土。

  QT1-L3,坡积层,棕灰色(7.5YR 5/3)砂质土,砂粒颗粒较上层稍细。层中有大量角砾石和少量石片。砾石排列无序。

  QT1-L4,坡积层,棕黄色(10YR 7/ 6) 砂质土,砂粒颗粒较细。有大量角砾石和石片、废片和石制品碎屑,排列无序,块径不一。

  QT1-L5,碎石堆积层,含水量浅褐色 (7.5YR 6/3)细砂质土。所含碎石角砾直径小,多在5cm以下。富集极为密集的石片、废片、石制品碎屑,排列无序。

  QT1-L6,基岩,岩性为硅质凝灰岩,表面披上一层风化层,厚约2 mm,呈灰白色,打击后的新鲜面为灰黑色。岩层倾向75°,倾角38°。可见沿层面向深部掘进的人工痕迹,形成采石坑。

  在第二号采石场的东南侧约85 m处,亦有基岩岩墙出露,2004年试掘时发现。海拔高度40~50 m,地理坐标N832650、E847330。岩墙北西-南东长25.0 m,宽约4.0 m,垂直高度约5.0 m。岩性为硅质凝灰岩,地表发现大量作为打制石器原料的岩块,定为第一号采石场Q1,尚未进行清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