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海平面变化的分析



  据《香港第四纪地质》、《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等研究成果综合,距今约120,000年前的间冰期,香港气候比现在和暖,海平面高于现海平面约4 m~6 m,即现在整个企岭下海地区均在水下之中。

  随后,气候逐渐寒冷,大约在距今75,000年,为冰期最寒冷期,海平面比现今低约77 m,企岭下海因此出露于海平面之上。

  其后,气候渐暖,海平面亦相继上升。气候在28,000年前最为暖和,香港乃至珠江三角洲的低洼地被海水覆盖。

  大约从距今25,000年开始,气候再次变冷,距今18,000~17,000年前最为寒冷,即最后冰期,海平面下降至现今海平面以下120~130m。

  距今12,000~11,000年,气候开始变暖,海平面逐渐上升。到距今7,000~6,000年前,海平面曾高于现在1~3m,之后缓慢下降到现今水平。

  根据海平面变化和地殻运动的时间表,在距今75,000年前后的冰期,随着地殻隆升和海退,香港地区大部分的半岛和离岛连为一体,大埔吐露港至大鹏湾的赤门海峡只是一条河流,企岭下海是其中一条较大的支流,局部河段存在河谷平原及河流阶地,有着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理想环境。

  同时,由于本地区的地殻自第三纪以来基本为抬升,上升速率为2.5~8.0 mm/a。因此,当时山坡上的采石场的高程比现今要低,出露于水面仅十余米。在这狭小的空间又要开山打石加工石器,又要做为人类生存的场所是不可能的,所以迄今为止我们在石器加工场范围内仍未寻找到古人类的生活面,这就是一个佐证。因此我们只能说只有河谷平原及河流阶地的出现才是古人类真正生活的场所。

  随后,海平面上升,原先人类生活的场所逐渐被水淹没,成为“水下平台”。最后冰期始于距今25,000年,至距今18,000年左右达到最盛期,海平面仅为现今海平面的-120~-130m。这时,“水下平台”又出露水面,再次为古人类提供一个生活场所。

  最后冰期过后,海平面迅速波动上升,期间有过数次高于现今海平面。大约距今6,000年,海平面基本在现今水平上下波动,也就是说距今6,000年至今,人类是不可能在企岭下海的水下平台上活动的。所以黄地峒这个石器加工场就失去它原来开山采石制作石制品的真正意义。

  最后冰期前后的海平面变化非常剧烈,近海的陆地上往往坡积层尚未形成,就被汹涌的海水冲刷掉了,这就是造成香港地区陆地上距18,000~6,000余年的坡积层缺失的另一原因。

  还有,根据Owen, et al.(1998)的古环境恢复略图,即便在18000年末次盛冰期的最低海面,赤门海峡至吐露港一带仍存在古水道。这为古人的石器开采与运输提供了便利的天然条件。这也是使黄地峒能成为一个大型的石器加工场的客观条件。

  根据2005年度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黄地峒遗址区自第三纪以来,地表植物的组合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植物以及少量温带植物的科属,所反映的气候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型。植被以常緑或阔叶混交林为主,夹有针叶林,林下蕨类植物生长繁盛。第四纪更新世晚期香港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当时香港地区植物为热带-亚热带乔木,并有热带蕨类。此外,也有一些温带-亚热带的落叶树种。

  香港地区在晚更新世3~4万年前气候湿热,植被繁茂,正好是整个华南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回暖的亚间冰段,当时形成的山地和谷地已经与现今没有太大区别,晚更新世广泛发育的海侵地层为吐露港和赤门一带沉积了最初的谷地平原,为旧石器古人类的栖息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场所。

  黄地峒遗址位于陡峭火山岩山地的坡积地带,向下与吐露港-企岭下海古平原和赤门古水道连接,目前发现的遗址为石料开采地和石制品加工场地,可以推测,较低洼的古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已经在末次盛冰期的大海退时期受到风化侵蚀,并被后来的全新世海侵地层所淹没。今天在高潮线地带为什么我们仍能发现那么丰富的人类加工的石制品,这都是拜潮水所赐,如果今后有条件在此水下平台处搞水下考古,定能有惊奇的发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