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歧路亡羊的「一中各表论」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辩论,一次关乎两岸和平发展基石为何的辩论!

  今(2010)年元旦开始,《联合报》以《中华民国九十九年感思》为题,刊出了系列社论,希望以「一中各表」来为两岸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展开的政治谈判定调。两岸统合学会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社论后,发现其思路将可能导致两岸关系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也有可能导致中华民国现行体制的崩溃,因此乃以理事长张亚中、秘书长谢大宁与黄光国三位教授具名,在《旺报》发表了系列回应文章,希望藉助此一辩论,来凸显一中各表论的问题所在,并敦促与《联合报》持相同看法者,能够改弦更张,转而思考「一中同表」的可能性与论述策略。

  基本上说,《联合报》以为「一中各表」乃是一个足以在蓝绿红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的论述,如果未来的两岸政治谈判能奠基在此一基础上,将可能吸纳民进党,并为中华民国搭起重返中国的桥梁,从而不只化解台独的危险,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大的力量。而做为《联合报》整个论证之基石的「一中各表」,大致上是根据《国统纲领》而说,并根据《国统纲领》所谓「互不否定」的精神,并将此为两岸的和平奠立基石。

  然而在我们看来,《联合报》的这项论述,或许在《国统纲领》时代,尚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但是随着1993年起,台湾内部对于「一个中国」定义的快速改变,经历李登辉的「一个中国去政治化与法律化」(将「一个中国」界定在「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概念)、「特殊国与国」、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述,甚而再到马英九的「台湾是中华民国」、「主权独立」、「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共同决定」等总总中华民国主权限缩在台澎金马的论述,使得《联合报》的看法不但无法达成其理想,却反而恰好将让中华民国陷入一种夹逼的状态。

  简单地说,1991-93年时的「一中各表」是以「统一」为唯一选择,那时的「一中各表」的确可以在两岸和平发展中扮演关键性的重要角色。可是经历近二十年的政治发展,台湾内部也将不认为「一中各表」的唯一目标是「统一」,「台独」已经成为朝野选项之一,马英九主张「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共同决定」也等于暗示两岸的「主权宣示」已经不再重迭。在这样的现实前提下,对大陆而言,如果接受「一中各表」的论述为两岸政治谈判的前提,有可能等于同意将两岸分立固定化,也就是为「两个中国」创造法律的基础。另一方面,「一中各表」的主张,反而可能为民进党所运用,顺此论述之势为其台独党纲解套,反守为攻,要求在「各表」的基础上,国民党明确地接受中华民国将其主权限缩到台澎金马,从而成为「法理独台」的状态。如此一来,当然也会让中华民国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陷入窘境,而成为进不得也退不得的尴尬状态。

  换句话说,《联合报》所一直强调的,要用「一中各表」这样的「过程论」来接轨到统一的「目的论」,这样的一种「路线图」如果实际展开的话,恐怕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张「岔路纵横」的地图,并让中华民国陷入「歧路亡羊」的困境,这在我们看来,谋国如此,还真是让人既捏把冷汗,也情何以堪。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发动这场辩论的缘故。

  而在此次辩论过程中,我们也简要说明了两岸统合学会对两岸未来和平发展路线图的完整构想。我们认为,两岸不宜采取「一中各表」的模式,而应思考如何来「一中同表」;两岸应维护的不再是「九二共识」,而是「宪法共识」!

  任何一个可以运作的方案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两岸目前的法理现状为:一是两岸的宪法均为「一中宪法」,主权宣示重迭;二是两岸治权分立,各自在其现有的领域享有完整的管辖权。「一中同表」的方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在我们看来,如果双方「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接受彼此为「平等的宪政秩序主体」,如此既不会陷入分裂中国的陷阱,又可以维持两岸的法理现状,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协定的签署、建立共同体制度、推行共同政策,形成「第三宪」的基础,并让两岸建构重迭认同。对此一方案,我们将之概括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详细的论述,我们会另外由专书介绍。我们相信这样的方案才真能为两岸创造可靠的和平发展环境,并为中华民国找到未来。

  在这本册子中,我们为了方便读者能够了解整个辩论的来龙去脉,除了在一开始的部分,特别将苏起先生所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意义与贡献」及国政基金会所撰「何谓九二共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纳入,在编排上,本书采取了两造并陈的方式,依照时间顺序完整呈现了《联合报》社论与我们登载在《旺报》的几次对话过程,并在最后收录了登载在《中国评论》三月号的一篇总结。

  我们诚挚地期盼关切两岸发展的读者朋友,能够通过此一结集,而更深入地展开思辨。平心而论,台湾已经浮躁得太久,也民粹得太久了;我们相信,唯有知识与思辨,可以帮助我们澄清问题,并真正找到出路,我们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另外,在去年底,因着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先生发起推动「两岸和平共处法」的因缘,我们也和曹董事长展开了另一场辩论。由于这两次辩论的问题脉络颇为一致,所以我们也特别将几篇登载在《新新闻》的相关文章收为附录,以飨读者,并为与《联合报》辩论文章的补充。

  最后,我们当然还要对《联合报》与曹兴诚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并藉此机会向《新新闻》总编辑黄文财先生、《旺报》社长黄清龙先生、总主笔戎抚天先生、杨伟中先生再致最高谢意,感谢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度论述辩论的舞台,也感谢两岸统合学会执行长谢明辉的居中行政协调,并企盼一起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论述讨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