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合理的过程」与「改良之目的」

  《中华民国九十九年感思》六之二

  中华民国迈向一百年,可为中华民国增添许多意义。台湾主流社会该如何看待中华民国?台独人士对中华民国的见解是否照旧?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民国的看法该不该调整改变?

  中华民国的处境受两岸情势的制约,中华民国的治乱也受两岸互动的影响,但中华民国的成就与意义却亦有一大部分建立在两岸的竞合关系中;这些皆是本系列社论将尝试探讨的题目,明天起将有分论。至于今日本文要做的工作,则是欲将本报近二十年来对两岸互动所提出的一些思考架构作一概略整理呈现,俾为后继讨论的参照。

  我们认为,两岸关系近年来的最大改变,是由「目的论」,转变成「过程论」。「目的论」就是咬定统一或独立之「目的」,遂致为了目的而不惜采取恶劣的手段,甚至诉诸武力;相对而言,「过程论」就是降低「目的」的凸显性,强调以合理化的过程来累积实现目的之条件,甚且因而修正或改良目的。二○○五年,连胡会标举的「和平发展」架构,即可看成是为「过程论」敲了定音锤;两岸皆应注意,「和平发展」这个概念已与「和平统一」之「目的论」有极重要的差异。

  至于两岸应当如何处理双边互动的「过程」,我们曾经提出「筷子理论」。一双筷子不能绑在一起(统一),若绑在一起筷子就失去功能;也不能两只筷子分开两处(独立),分开了也失去功能。一双操作中的筷子,其功能建立在有些地方合,有些地方分。准此以论,直航或ECFA皆是「合」,而如今两岸在政治上的必要区隔则是「分」。这也是海峡两岸与东西德最大差异之处,我们曾指出:柏林围墙既倒,东西德必须立即面对;但一衣带水的台湾海峡却是「可分可合」的「两可介面」,遂成全了「和平发展」的机遇。

  欲使两岸维持「筷子理论」的互动,其前提是必须承认政治现状及维护政治现状;因为,否认现状是「目的论」的策略,「过程论」则必须建立在现状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观点是「杯子理论」。台湾若是水,中华民国则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即须面对一摊覆水。北京当局从二十年前主张「中华民国已经灭亡」,改版到今日的「维持现状」,即可说是领悟到「杯水合体」才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要诀。若没有中华民国这只「杯子」,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及灾难性皆可能急遽升高;若没有中华民国这只「杯子」,两岸之间一切的「过程」皆失去依托。

  再进一步谈「过程论」。所谓「和平发展」的「和平」二字,其实仍是「目的」,而非「过程」;欲达成「和平发展」(目的),在实践中即必须讲究「民主发展」(过程)。现在若要对两岸的终极关系设定一个「目的」,则此一「目的」也不应当以「谁吃掉谁」为「目的」;换句话说,此一目的之形成过程与目的之最后实现,皆必须有足以号召民心的内涵。因此,若谓「和平发展」是目的,则「民主发展」既是过程又是内涵。因为,不民主,就不可能有和平。我们曾经主张「统一公投」,可说即是将「和平发展」与「民主发展」结合而成的概念。

  当然,两岸既启动密切的「互动」过程,终究会面对「目的」的问题。这或许是相当久远以后的课题,但若完全没有「目的」的想像,就不可能维持合理的「过程」。此处可以提出的概念是「屋顶理论」,此一概念并非本报所创制,但我们认为或许是有朝一日面对「目的论」时的可能方案。此一方案的主体架构,是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两个房间,「一个中国」则是在二者之上的屋顶,亦即是「上位概念」或「第三概念」。「屋顶理论」可视为「杯子理论」的延伸;无「杯子理论」,即无「屋顶理论」。例如,邦联即是屋顶理论。而倘若「屋顶理论」可视为可能采行的「目的论述」,则此类目的似可视作「改良之目的」或「改善之目的」。

  前文曾说,中华民国的成就与意义有一大部分是建立在两岸的竞合关系之中;而更露骨的说法则是,中华民国的兴衰存亡亦有一大部分寄托在两岸竞合关系之中。所以,对中华民国而言,正确及正面地处理两岸关系,诚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中华民国的主流社会应有此种认知,台独人士亦应有此种觉悟。

  据此以论,淡化「目的论」,强调「过程论」,应是两岸竞合互动的主轴思维。其实,合理化的「过程」,本身即是「目的」;倘能不断累积许多合理的「短程/中程」、「一部分/一方面」的「小目的」,最后就有可能逐渐形成一个改良改善的终极「大目的」。反过来说,恶劣的「过程」,绝不可能生出善良之「目的」。「筷子理论」与「杯子理论」,即是两岸以「合理过程论」迈向「改良目的论」的主要凭藉;中华民国应善加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然。

  原载民国99(2010)年1月1日《联合报》第二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