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中各表」只会让两岸认同愈表愈远

  我们很高与联合报在四日再以「再论两岸应采一中各表」为题回应时提出了认同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说,如果用「一中各表」做为两岸关系发展的论述,只会让两岸的认同愈走愈远。这篇回应文章,即透过《旺报》与联合报讨论一下认同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两岸认同的分歧关键在于国族认同

  一般来说,认同包括三个重要层面:国族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国族认同是指我们认同自己的国家是什么,在两岸关系上,认同的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是否认同「中国」?制度认同是指我们认同的政权体制,在两岸关系上,认同的是台湾还是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体制或生活方式?文化认同顾名思义则是指自己对于文化所属的认同。

  制度认同与文化认同在两岸关系上问题不大,即使是北京也接受两岸制度认同不一致的看法,因此才有「一国两制」的设计。在台湾也没有多少人会否认自己文化中的中国文化与血缘。因此,两岸的认同的分歧关键在于国族认同。

  所谓国族认同包括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国家是什么?第二、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所组成的国家?第一个问题不大,在台湾几乎没有人会否认他的国籍不是中华民国,但是在第二个问题上,台湾内部的看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两岸在1993年以前,基本上在国家认同上是有所歧见的,但是在国族认同上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包括「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还是占大多数,但是在1993年以后国族认同却开始了「剪刀型」的交叉改变。

  1993年正是「一中各表」的黄金期,这一年辜汪会谈在新加坡召开,两岸关系飞跃发展,但是为何两岸的国族认同却是发生转折呢?

  1993年可以算是李登辉开始建构台湾国族认同的元年,启动这个建构过程的就是以「平行代表权」为由争取重返联合国的动作。在冷战时代,两岸在联合国之争背后是明显的大国权力较劲,当1971年华府改变与北京的战略关系时,台北就被迫退出联合国,从此台北也了解到联合国不是一个必要的战场,当时的蒋经国以务实的态度推动外交与内部建设。李登辉不是不了解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下,重返联合国几乎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更了解,重返联合国这个只能以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有助于他切断与中国的国族认同。

  李登辉藉「一中各表」操弄两岸的「国族认同」

  如何塑造一个打压自己的敌人,是建构自我群体认同的最好方法。李登辉非常了解,只要台北推动进入联合国,北京方面一定会打压,而北京的打压可以为其创造两个效果,一是让国民党内非主流派失去再论述统一的正当性,这种效果很容易营造,因为要与一个打压自己的人统一不是投降是什么?另一是透过北京的打压,让台湾人民产生「命运共同体」的凝聚感,中国大陆是打压台湾的「他群」,台湾是被打压的「我群」,一个在文化上虽是「同文同种」,但是在政治归属上是「异己关系」的认同就这样开始形成。

  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原本是一件旅途过程中的不幸刑事事件,大陆方面自然有责任,但是李登辉却把它界定为「大陆同胞残害我们的同胞」,进一步地深化两岸的认同差异。

  1994年的《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将「一个中国」界定于「历史、地理、文化、血缘上的中国」,抛弃了宪法与国统纲领「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定义,彻底地把两岸心照不宣、可以重迭的「国族认同」部分切断。这个时候,李登辉已经开始用「两国论」来处理两岸的国族认同,但是在说法上仍然是「一中各表」、「维持现状」。

  切割完了「国族认同」的「国」,即中华民国与中国的关系,接下来就是「族」,即与中国人的关系。在1993年以前,中国人是一个没有切割的概念,但是李登辉从发表「生为台湾人的悲哀」开始,并创造「新台湾人」此一概念,情况有了变化。族群的认同往往是建立在相对差异面上,「新台湾人」的概念的对应面不是「旧台湾人」,而是一个不断在国际空间打压台湾的「中国人」。从此,「中国人」就从台湾人民的族群认同中切割出去。自此已经完成了两岸「国族认同」中「国」与「族」的切割论述,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强化与巩固。

  李登辉的国族建构忽略了一个现象,就是北京的角色。十三亿人民是否可以接受台湾切割与中国的国族建构?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必然会面对的问题,这是李登辉没有告诉台湾人民的,但是他的后任者,却是按照他的步法或激进或缓慢的前进。

  「一中同表」才能建构两岸的重迭认同

  联合报在社论中提到,「倘若在进入任何『目的方案』前,台湾人民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认同皆不能建立,将凭何实现『目的方案』」?我们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们所以要与联合报分享这段国族建构史,就是希望让联合报了解,「一中各表」不仅无助于两岸重迭认同的建构,反而掉入李登辉「台湾国族建构」的思路陷阱。原因在于「一中各表」曾经被操弄成一个刻意脱离「目的方案」的「过程方案」。

  联合报在社论中又提到「绝大多数的台湾人难道有可能跳过『中华民国』,而直接将屋顶理论的『第三概念中国』或任何统一后的「中国」作为自己的政治认同目标吗?」我们同意联合报的质疑,我们所提出「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为内涵的「一中同表」正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一中各表」是个各说各话式的表述,两岸各说各话如何能够建构重迭认同?用「一中三宪」来维持两岸目前自我在各个宪政秩序的认同,但又透过两岸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的约束,共创「整个中国」的国族认同,属于一种两岸「重迭认同」的建构与巩固。「两岸统合」的内涵在于透过共同体的运作,让两岸人民可以在整个中国的某些事务上共同治理,这正是两岸「制度认同」的建构过程。

  至于联合报引述汪道涵先生的「共同缔造论」,我们在这里就不回应了,一方面是张亚中教授已经在《中国评论》2010年2月号以《论主权共享与特殊关系》为文探讨汪道涵的观点,联合报可以径行指正;另一方面,愿意与联合报分享的是,汪道涵的思想应该不能归属于「屋顶理论」,他应该也不会去支持一个「目的不定」的「过程」。

  原文刊载于《旺报》民国99(2010)年2月9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