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专家学者建议凤岗碉楼改叫“排屋楼”

  12月11日,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在东莞凤岗镇开讲,来自内地及港澳地区的30多位客侨文化研究专家与会,为开拓凤岗镇客侨文化资源,打造“客侨文化之乡”建言献策。据悉,从明年开始,凤岗镇文化艺术节将更名为“客侨文化节”。

  凤岗是“客侨文化”的发源和传播地

  位列全国千强镇前50名的凤岗,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乡镇,户籍人口2万余人,有3万多华侨分布在36个国家。同时,凤岗也是一个史久源长的客家文化之乡,凤岗碉楼、客家排屋、客家山歌、客家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客家风俗,今天仍在已全面走向工业化 、城市化的凤岗大地上激荡,并与30多万“新莞人”带来的“新客家文化 ”交相辉映。

  在近3小时的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纷纷为客侨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凤岗完全可称作‘客家第一珠玑巷’、‘客侨文化之乡’,是客家文化与华侨文化结合的典范。”与会专家认为,“粤北南雄珠玑巷,位于古代粤赣交通要道的要冲,是中原南下移民的中转地,为此珠玑巷成为中原南下移民源的代名词,而凤岗华侨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由此看来,凤岗可谓‘客家第一珠玑巷’。”

  论坛发起人之一、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表示,客侨文化是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全新课题,因为“在我国,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把两者结合起来,这还是第一次。”

  同时,他也认为,凤岗正是“客侨文化”的发源地。“从凤岗走出去的华侨有3万多人,这几乎是凤岗户籍人口的两倍。从中原到沿海地区,又从沿海地区到海外,凤岗正是客家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跳板。”

  另外,“客侨文化”的概念定位成为专家学者们热论的焦点之一。有学者指出,客侨文化并不是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的简单叠加,应该更注重两者的融合与创新。对此,厦门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教授张永和表示赞同,他提出:“要像耕种农作物一样,精心耕耘客家文化,用文化带动凤岗经济发展。”随后他还即兴现场作词谱曲,现场唱了客家山歌。

  学者:凤岗碉楼改叫排屋楼更易记

  论坛上,一些专家还对凤岗客侨文化的建设,提出了自己建议。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戴胜德说,打造客侨文化,就要好好的保护客家人的文化遗产。“凤岗的碉楼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碉楼的名称已经有人申请了。凤岗碉楼又名排屋楼。为了让人能记得住,因此碉楼应命名为‘排屋楼’。”戴胜德说。

  论坛发起人之一、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也认为,凤岗客侨文化独具特点,只要充分挖掘,同样有望成为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打造出全国首个“客侨文化之乡”。

  会后,凤岗镇党委副书记李海文透露,凤岗目前正在打造南门山森林公园,将引入碉楼、排屋等客侨文化元素,“有了文化做底藴,我们的旅游景点无形中就提高了一个档次。”

  李海文透露,为打造客侨文化之乡,明年凤岗镇文化艺术节将更名为“客侨文化节”,作为该镇招商引资的特色平台。“届时将邀请分布世界各地的凤岗华侨回乡观光,共商发展大计。”

  (来源:东莞阳光网    2009年12月1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