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确立和打造“雷州文化”类型与品牌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地域文化差异及其作用力也越来越凸现。反映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上,可称之为“文化软实力”。这一新概念近年来成为评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参考系数。正因为如此,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方兴未艾,在广东也呈后来居上之态势,已进入各种发展战略决策和布局层面。黄华华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打造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和粤西滨海休闲观光旅游等黄金线路,推动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建设”。在这里,广东三大地域文化得到充分重视,并作为不同地域文化类型,列入旅游布局范围。这固可使人欢欣鼓舞,但犹嫌不足的是,“雷州文化”并没有与广府、潮汕、客家文化并列为一种地域文化类型,也未能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走向省内外,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人认为:“雷州文化”应确定为广东一种独立文化类型,可同广府、潮汕、客家文化并立。

  一、雷州文化自成一个独立文化类型依据

  1.雷州文化是我省唯一热带地域文化

  以植物为标志,我省热带作物生长良好、能结果的热带地区在汕头—阳江—高州一线以南地区,如橡胶树、椰子树、胡椒等热带作物即分布在此线以南,以北的则长势差,果小或不结果。故雷州半岛作为热带文化基地是一个很大优势,在农业布局、城镇规划、工程设计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些人不明白这个特点,误将雷州半岛归入亚热带,看起来是一字之差,除了不合实际,更有可能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上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将雷州半岛视为一个热带文化类型,将为认识我省社会经济和文化地域差异、制定有关战略规划和作出决策,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提供重要参考,也是一个工作平台。

  2.雷州文化有很多独有文化特性和风格,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可成为一个文化类型和一个亚文化区。雷州文化具有多元性,由土著骆越文化(后称俚僚文化)、中原文化、闽潮文化、海外文化等交流、整合而成,其文化特质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丰富海洋文化内涵。雷州人一方面耕海为生(围垦海滩,捕鱼),一方面以海为商。从汉代起海上丝绸之路就经过雷州海面,众多港湾为海上丝绸中继站,历史上从商者不少;在精神文化上,雷州人普遍信仰妈祖,妈祖(天后、天妃)庙遍布雷州城乡。秦汉开拓岭南功臣马援、路博德两伏波将军身后被尊为海神,在雷州庙宇也不少。雷州、湛江人龙舞等文学艺术即表达了深刻海洋文化内涵。

  二是厚重土著文化底藴。雷州是我省保持土著文化最厚重地区,如出土多面古越人视为神器的铜鼓;狗崇拜大行其道,至今保存各种石狗塑像数以千计,形成一个特殊“石狗文化”圈。“白斩狗”为独特地方美食,既崇拜狗又吃狗,表面上矛盾实是对狗崇拜的一种形式,即古人相信吃狗可以将狗生命力、繁殖力变成自己一部分。雷州有很多特殊地名,也与狗有关,如麻X(麻斜、麻章等),马X(雷州马特、马坑等)等地名,亦为狗地名的音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过的湛江“特呈岛”也是古越语地名,“特”意为区域,“呈”同“情”,为美好之意,古越语有倒装修辞法,则“特呈岛”意为和谐、友情之岛。另外,表示水田意义的古越语地名“那”字也非常普遍,仅《湛江市地名志》收録即有65个。至调、潭、博(卜)、昌(畅)、茂、迈等为起首齐头式地名也至为触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文语》说:“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罗某、多某、扶某、过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等。如雷州有扶桥、扶台、扶柳,遂溪有扶良,电白有罗笠、湛江有罗阳、罗坑,徐闻有打银,吴川有多曹,廉江有多浪、多宝洞等。这些地名,广见于田地、山野、村落、城镇,显示古越人非物质文化遗存。

  雷州半岛为我国高雷击区,雷神崇拜至为流行,雷州、电白、遂溪等地建有雷神庙,后由雷衍生出异人陈文玉,任雷州刺史,死后被奉为雷神祭祀至今,成为当地一项规模巨大群众性风俗活动。还有失传了的“雷州换鼓”,为祭雷神一种乐俗。视散落当地的陨石为神器,称“雷公石”,认为有驱邪避灾功效。

  三是开疆文化(或称流寓文化)发祥地之一。雷州地处边陲,旧称瘴疠之乡,每为封建王朝贬谪罪臣之地。这些人多为文韬武略的政治家或饱学文人学士,流落雷州或海南,带来中原文化,对改变当地社会经济面貌贡献不少。这种以流寓人物为载体而传播的文化,被称为“开疆文化”。唐宋时有七位宰相贬雷或途经停留,宰相官阶以下者不胜其数。雷州有十贤祠,祀奉10位大贤,即寇准、李纲、赵鼎、李光、王岩叟、苏轼、苏辙、任伯雨、秦观、胡铨等。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也流放徐闻,创办贵生书院,培养人才。雷州还有真武堂、苏公亭、寇公亭、莱公井等皆为开疆文化遗迹,流芳至今。

  四是红土文化之乡。雷州气候乾热,在热带条件下由玄武岩风化形成红土,不但自然景观以红为主色调,人文景观也以此为背景而生,如旱作至为大宗,过去以番薯为主粮,以黄牛为运输工具,百姓以葛布、麻布或吉贝制作衣裳,穿木屐,吸烟用“大碌竹”,戴油笠或大叶笠遮阳等。在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形成强悍民风,过去械斗成风,至今也未泯灭。在文学创作上,雷州红土文学称盛一时,著名雷籍作家洪三泰《血族三部曲》即为其代表作。

  五是名城文化。雷州是我省仅有的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荟萃了雷州文化精华,反映了雷州文化性质和风格,是雷州半岛文化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

  这些文化景观、特质和风格的整合,使雷州文化有充分理由成为广东文化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并与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一样齐名的亚文化区。

  二、建议[JP3]

  基于过去对雷州文化特质和风格研究不足,主要根据雷州话与潮州话一样,都属闽南语,是两个稍有差异的闽南语分支;另外,雷州人祖先多数来于福建或潮汕,故在广东文化分区上,将雷州文化列入福佬文化之列,雷州半岛归入福佬文化区。这种划分,随着雷州文化研究扩大和深入,很多文化个性披露出来,与潮汕文化差异也日益鲜明,将其分离出福佬文化区之列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建议:

  1.在广东地域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上,应将“雷州文化”作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和广东文化分区,以这个理念来构建广东区域文化版图和相应文化战略规划。

  2.加强雷州文化基础研究,争取更多研究成果面世。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现已有较稳定研究队伍和机构,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论著多部,而雷州文化则否。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这方面投入,组织一定力量和投入专门的经费,支持雷州文化基础研究,争取有一定份量成果面世。

  3.加强对雷州文化宣传,使雷州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在社会上占有同样重要地位,在百姓中形成共识,并占有自己的文化空间,从而树立雷州文化品牌,以取得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这也是对雷州半岛进行“文化扶贫”的方略之一。

  4.应在旅游上加强对雷州文化的推介,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景区建设、路线组织方面下功夫,使雷州旅游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

   (司徒尚纪)
  2009年5月13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