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化、整合广州十三行文化 建设广东文化强省

  对广州十三行历史的认识,目前不少人还停留在“文革”前教科书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理念,未能从宏观的历史,尤其是海洋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上加以拓展与深化,因此,即使在近30年,我们对十三行研究的力度与广度,仍远远滞后于欧美的研究机构。有鉴于此,我再次强调:务必大量翻译、介绍国外业已拥有的史料、研究成果。而这些史料、成果的引进,势必推动我们相关研究人员解放思想,放开眼界。

  可以说,直到今天为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文学创作,尚需要突破自设的禁区、雷区还不少,不要在未曾凝神聚气、认真思考之际,一窝蜂地上,也不要没紧迫感,泰然处之,无所作为。

  一、对十三行的认识仍需解放思想

  前一段,极具地域特色的近代史作品,如《闯关东》、《走西口》等作品产生了不俗的影响,而不久前我参与审读的《下南洋》、《过番》等影视作品,尽管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都证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正在努力发掘中国历史转折中极富思想与文化内涵的重大题材,而十三行的史迹,显然份量之重、影响之深、意义之大,远远超过上述作品,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乃至改革开放的今天所能发挥的借鉴作用,也都不容低估。因此,对十三行题材的开掘,更是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气魄,更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创作出比上述作品更有震撼力、更有思想性、更有艺术魅力的大作品,无负于今日的海洋时代,亦无负于先人的宏伟业绩。对此,如何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强化艺术修养,更是重中之重。近来,北京、外省不少著名作家,如我的同学朱秀海(《乔家大院》作者)等,均奉命来广东“抢滩”,采写相关重大题材,他们是看准了这片热土,意欲大展拳脚。可我们呢?仅以文学创作为例,目前业已完成的长篇小说或已完成的长篇电视剧剧本,基本上没有表现在世界大航海时代,尤其是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并广泛传播之际,对十三行、对十三行行商的影响与作用,更没有揭示十三行行商从民商“入行”成为半官半商身份之际,如何参与大航海中,成为国际性的大商人这样的历史性转变。

  如何梳理清楚十三行的来龙去脉,当是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

  二、十三行历史回顾

  十三行并非康干二朝“一口通商”才有的。它发生于明嘉靖年间,约1520年左右,此时是世界由冷兵器进入热兵器的近代对东方产生影响的时刻,更是世界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之际,是西方文艺复兴、封建制度瓦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剧变时刻。广州,当时作为对西方贸易最大的口岸,遂形成了十三行。据史料记载,当初之所以称之为十三行,是因为有五家广商、五家闽商、三家徽商合称为十三行的。正由于十三行商贸之盛,吸引了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包括詹天佑的家族,便是从安徽迁到广东南海的。

  我们不难看到,一方面,由于西方走出中世纪,人文主义启蒙思想迅猛发展,迅速走向资本主义革命,并藉助于海上贸易,把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向东方传播,而另一方面,明清二朝,效仿元代,一再禁海,从而令宋朝形成的与海外通商的市舶制度产生扭曲与萎缩,本由执政者力倡的外贸,更受到了种种限制,最后,则不允许官员与外商接触,只能让行商作为中介;中国商人不得造大船,以防他们出远洋“通夷”。而十三行,最后则成了一口通商中仅余的口岸,这是1757——1840年的86年间,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机构,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外商称之为“广州制度”。这一制度的存毁,几乎与东印度公司的历史(1635年——1835年)同步。东印度公司特权废止与公行被取消同在几年之间。

  鸦片战争前半个多世纪,广州便已被世界公认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而十三行则成为广州与世界各地大商埠的航线联结的最大节点。广州,更在以海上交通为主的清代康、干时期,确立了中国各地与世界各地经济与文化、交往的中心枢纽地位,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广交会”,占有中国外贸的最大份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近代的几次大革命,均启动在广东,正是与这里的经济演进分不开,是外来先进文化最早的登岸地与楔合地,无论是启蒙思想、人文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均如此。一如《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所发现的,近代的大学者、文化大师皆出自这里。

  三、十三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弄潮儿

  尽管是“戴着镣铐跳舞”,中国的行商们仍导演出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壮剧,他们对中外文化的包容、吸纳,勇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体现出宽广的胸怀、进取的胆略与过人的见识。一方面,他们对封建朝廷的贡舶制度进行挑战,如康熙年间对10%银两“礼规”不合理的陋习之扺制直到废除,干隆年间对大额勒索的贪官污吏揭发,也体现出他们罕有的勇气。他们在对外贸易中体现的中国商人的诚信以及拒絶鸦片非法贸易的商业道德;在中外冲突中敢于扺制不法外商的贿赂,体现了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他们更敢于“试水”,在清廷限制造大船之际,敢于投资,成为外轮的大股东,幷且在国际金融业中大显身手,投资太平洋铁路等大型建设工程中。而中国,几十年后才造第一条铁路,且还被封建官僚们拆毁,进入现代文明步履维艰。从中亦可看出十三行行商如何对中外文化兼容幷包,勇于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开放的胸怀,进取的鋭志,开拓的勇气。十三行本身就是一个跨国贸易集团乃至金融集团,幷且成为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先声。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业上,十三行行商无疑是极为出色的弄潮儿,赢得整个世界的尊重。十三行兴盛之际,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时期,美国刚独立,英国殖民者对他们实行经济封锁,他们派出与十三行贸易的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为打破英殖民者封锁立下了功劳。一如人们所知,连西班牙银元上,都铸有中国行商的图象,据传,瑞典国王还亲自接见过中国行商。这些当是十三行至贵之处,也是本质所在。

  在公益事业上,他们敢于引进诸如种牛痘等西方先进医学,造福国民。他们甚至把广告打到国外,把官司打到美国,可见观念之先进。而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先进文化的引进上,他们更功不可没,几位著名的行商,在刻书业上都闻名遐迩,而他们所写的诗文,则对西方先进文化有着不俗的评价。尽管十三行最后终结,他们的后人,不是仍为巨贾、实业家,便是著名的大诗人(如潘飞声)、大学者(如梁嘉彬兄弟们),对国家与民族同样作出重大的贡献。

  遗憾的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仕农工商,商为末业,无商不奸、无利不起早等偏见的影响,在这次重新评价十三行之前完成的某些作品,由于缺乏对十三行的真正认识,在对十三行历史作用的充分评价,特别是对史料的充分占有上不下功夫,不解放思想,新瓶装旧酒,只去表现所谓的官商勾结、家庭寻仇、“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的老套路,借用十三行的外衣去写旧式故事,表现不了大航海时代与十三行在国际贸易、金融业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没有对整个十三行的宏观把握,简单地对这些作品修修补补,只能起到“忽悠”观众的作用,是露怯而非壮胆。

  四、史料的征集与翻译乃当务之急

  同样,在理论研究上,长期以来,对十三行的研究存在“左”的谬误,且一直影响至今。一次研讨会上,我提出十三行行商实质上是民商,是民族工商业的先声,竟有人认为我贬低了他们,以为一定说是官商方为正统,令人哭笑不得。至今仍有人认为,十三行行商投资太平洋铁路、外商的大型商船(清朝制订了轮船大小尺寸的规定,只准造小船,从而阻止中国商船远航)等乃是“卖国”。

  其实,大量的史料证明,十三行行商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对外贸易中体现诚信经营及拒絶鸦片的正义感,更敢于揭露外商的舞弊行为,尤其在中外冲突中与国家共进退,挺身而出,支持林则徐,捐巨款购新式武器,特别是买下一条美国大船,改造成命名为“截杀号”的军舰与侵略者对阵;组织抗英民团,阻止英军进一步的入侵……。如果不抓紧史料的征集、翻译,如果不让大量的资料连同大航海时代的先进观念为研究者所把握,还在那里“划地为牢”,广东这一重大的历史名牌几时才能擦亮?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如果不抓住十三行这一文化亮色,又如何能有所突破,有所提高?

  一如参事决策谘询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所说的,广东尤其是明、清二朝长期禁海之际,广东区别于别的省市在什么地方,不就集中在十三行,在十三行的“一口通商”么?正是留下这一“气孔”或“活子”,中国近代方得以汇入世界大潮,广东成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今天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正需要好好汲取这一历史的养份,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品位与文化底气,继续发挥“龙头”的作用。

  五、抓住十三行的文化亮色,整合核心景观

  十三行遗迹与景观,是十三行文化鲜活的载体。目前,广州市的中心区域,缺的是“月亮”类的有震撼力、有文化底藴的旅游景观,而十三行正是弥补了这一空白。做得好,当可以与曼谷泰国皇宫等大型景区相媲美。这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善谋善断。

  在整合十三行景观中,只要抓住一点,就全盘皆活了。

  这“点”,便是原十三行夷馆的遗址所在——当今的广州文化公园。长期以来,该公园始终抓不住自己的“魂”,一会儿搞个海豚馆,一会儿又来个仿古的汉城,一会儿又做海产展,甚至办成大排档式的食肆。这种舍弃所在地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追逐实利,最终适得其反,不仅“魂”丢掉了,利也完全落了空。这里本就是十三行美国夷馆花园所在地,现有的展馆,略加改造,便可以恢复当年的原貌,并可以开辟为十三行文物的展览馆。文化公园,加上三个字,改成十三行文化公园,就等于是画龙点睛了。

  而就近的“烂尾楼”新中国大厦,是原荷兰夷馆所在地,该大厦传出拍卖的消息。如今,下边几层加上后面的十三行路,均成为了低档服装的批发市场,农夫车来来去去,把周围环境搞得乱糟糟的,市中心让农夫车这么大量进出,也造成了治安、环境、交通、卫生众多问题。目前,荔湾区对此正在整治。但由于条块分割,文化公园归市园林局管,荔湾区难以说话,因此,如何整合仍举步维艰。

  作为市中心的一块旺地——堪比香港的旺角与尖沙咀,竟成了低档服装的批发市场,为了保证市区交通,这里不得不限制这些运货车辆进入时间,但仍无法控制得住,让各个部门伤透了脑筋。据说,曾有这样的动议,将这个服装市场迁到城市的边缘地带,这样,既免了运货进城之苦,又方便了批发者,两相益彰,何乐而不为?当果断下决心了,只有这样,方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历史文化重地才能得到彰显。

  只要下决心,把这一片盘活,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十三行路务必恢复历史原貌,改成步行街并让高档的三大中国名货——陶瓷(广彩)、丝绸与茶叶入主,再加上十三行的外销画及相关高档的进出口商品,使之成为颇有亮点的景观。事实上,新中国大厦最大的业主之一——友谊商店早年已盘下了7000多平米的面积,本拟做高档商品区,由于大厦烂尾,无奈之际只好化整为零出租摊位了。如今,该大厦顶部尚有2层未建,21—40层只有框架,仅20层以下用于小摊位出租。新中国大厦如可能收购的话,下边完全可以改造成“十三行博物馆”。笔者从事过建筑、规划及布展等工作,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做个几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不成问题,这便已用去该大厦相当大一部分面积了。由于上部有两层未建,对大厦的改建也较有利,如果经费充足,在现文化公园改造后,仿巴黎罗浮宫,造一个有特色的入口(当然不一定是玻璃金字塔)进入地下,地下为十三行遗址展览(目前地下七、八米深处尚存十三行大量遗址及文物),通往新中国大厦底部,再进入十三行博物馆主体部分,其规模也相当宏伟的。再把大厦顶部建成类似十三行式样,与周边环境协调起来。这样,有了十三行文化公园、十三行路古景观,以及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十三行历史博物馆作为整个十三行景区的中心部分,便可以带活就近的怀远驿、粤海关,直至沙面等一系列与十三行相关的景点,而对岸的十三行行商故居及外商活动的海幢公园、花地等,也都可以纳入十三行活动范围内,当然,包括海山仙馆等也都带动了起来。当年“哥德堡”号来广州时,我们曾作过承诺,建立一个十三行纪念景点,也就能得以实现。近日,参事们去了东莞厚街,那里的会展业仅10年功夫便搞得风生水起,腾笼换鸟,不失为很好的借鉴。新中国大厦亦当如此。

  目前建兴的十三行展览,其展线也就一两百米,连解说也难以说清楚什么,只能是临时性的,无法与整个十三行的历史文化内容相比。街道要恢复的十三行牌坊,切不可只作权宜之计,当纳入整体计划之中。

  总之,打造一个广州最大、最有文化内涵的景区,絶不可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一定要全盘考虑,具体落实,否则,一阵风过去,全成了忽悠。事倍功半,甚至不了了之,反而糟蹋了这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今,离亚运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只要把条块分割处理好,各个部门同心协力,我相信,十三行景观当能再现于世。

   (谭元亨)
  2009年10月15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