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进一步做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建议

  前不久我去了趟加拿大,在多伦多住了一段时间,我带着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问题,走访了二十多位新移民,都在四十岁上下。有一半以上是技术移民,其他依次有投资、留学、劳务、投亲等形式的移民。居留时间,最长的有二十多年,短的也有四、五年。从事的行业以搞IT的居多,其它有金融、保险、汽车技工、厨师等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稳定,尽管有些已入籍,成了加拿大公民,但中国情结还很深。

  有一位在交叉生物学研究机构任生物实验室主管的陈汉杰先生,福建人,八十年代留学加拿大,取得硕士学位后留在加拿大工作了十多年,成了该机构的研究骨干,在生物材料研究颇有建树。比如,在心脏导管材料中添加一些生物材料就可延长其使用寿命,添加材料已投入生产。他很想为祖国做点贡献,曾应邀回福建讲学,有单位以年薪十万元聘请他,自然吸引力不大。他表示不完全是待遇问题,主要是研究条件、家庭、子女教育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他现在正和天津一企业谈合作事宜,他认为只要对他的单位和他的发展有利,同时对天津合作的企业发展有利,共同发展,互利双赢,何乐而不为。

  对吸引华侨华人中的高层次人才问题,本人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可选择回国服务;二是可选择留在国外,以某种方式为国服务;三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更多的是上面提到的陈汉杰所选择的方式,姑且称之为选择为共同发展服务。这也符合侨务工作的“三有利”原则,即有利于他们在当地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发展我们同华侨华人居住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

  我国很重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工作,设立了很多机构,中央一级的有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等十多个,涉侨单位有侨办、侨联,各民主党派、各种民间团体等也有相关机构,不仅制定了规划,如:“千人工程”等;还出台了各种办法,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很多机构的设立和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当然这些工作还是要做的,但是我们还要面对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多种选择,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扎根在海外的人数众多的华裔(即华侨华人后代)高层次人才和滞留海外有一定建树的留学人员来说,第二、三种方式即为国服务和为共同发展服务的选择更为实际。对他们而言,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大,他们更需要的是按照第三种方式,为他们提供能共同发展服务的平台。

  当前,国际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可以用技术移民制度吸引国际人才,如加拿大就吸引了大量的技术移民,我在加拿大接触的那些新移民大部分就是通过技术移民过去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难用技术移民的办法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我国有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分布世界各地,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除了留学人员外,还有许多华裔高层次人才,潜力很大,这是我们的优势。人才总是往发展好的方向流动,我国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正是我们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好时机。我们要用共同发展的理念,专业化地开展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为此,提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第三方式,即为共同发展服务的工作平台,以共同发展的理念,推动吸引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现有的吸引海外人才的工作机构主要是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有政府的、团体的,不仅机构重叠,且职责不清,浪费公关资源。为此,必须整合有关机构,从中挑选有基础、有信誉的机构,加以扶持,成为较具权威的机构,以便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随时与之联系,推动按照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人才的工作。

  二、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一是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二是国内各行各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信息数据库。这是成为较具规模和权威的信息谘询机构的必要条件。目前,各有关工作机构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但是比较分散,大多处于静止状态,流动不畅,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更谈不上资源共享。因此需要加以整合,不断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上面提到的陈汉杰就是通过网上联系,交换资料,把情况搞清楚后,再回天津面谈。他说通过合作,不仅加深瞭解,推动两方企业发展,还可以组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等实现他为共同发展服务的愿望。因此,必须充分使用网上技术,通过网上谘询、发帖子、交换资料信息,把供需情况充分搞清楚之后,再出访或请回来面谈,当可事半功倍。我们要把招商引资和招技术引人才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充分使用网上作业,按专业化的水准,做到知彼知己,开拓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工作。

    (古华民)
  2009年11月3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