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石都概述

  第一章 地 理

  第一节 地 貌

  云城区属粤西山城区,境内低山丘陵广布,间有谷地、岩溶。主要山脉有大绀山和云雾山,大绀山纵贯区境中部,云雾山横亘区境南部,两山脉相互连接,把全区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低丘宽谷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以中低山地为主,边缘为丘陵谷地,地势向西向南倾斜,山地丘陵占全区面积89.2%,谷地占10.8%。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全是中低山,其中低山80%以上,海拔一般为500—800米,相对高度300—500米,山岭坡度30度左右,水源充足,冲沟发育完善、气候湿温,植被较好;丘陵分布于区境中部、东部和西部边缘,海拔50—500米,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米,坡度25度,低丘陵坡度较和缓,一般成为耕种区。海拔一般低于300米,河积各地海拔以下,土地肥沃,是人口密集区。

  第二节 岩 溶

  本区大陆在距今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和石炭纪早期,沉积了大面积的灰岩,这些可溶性岩石,由于长期受到地下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和地面流水的洗刷作用,逐渐濡变成岩溶地貌。其形态多变、规模不等,多数灰岩残山孤立地突出在宽谷盆地中。东北至西南呈带状分布。岩溶地貌为石料、水泥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区府附近的岩溶地形、多峰林、峰丛、平地拨起,四壁陡峭,高的达百多米,表面布满溶沟石芽,基部多有溶洞,其分布从云城街径口村至高峰街洞殿村,呈东北向带状绵延10多公里。旧志载“县治八景”的“星岩石洞”、“石麟秀耸”、“玉屏拥翠”、  “天柱攀空”、 “碧虚夜月”、“太空夕照”以及蟠龙洞,就在这一线上比较著名的溶洞有34个,主要分布在云城镇,这些溶洞发育完善,有千姿百态的石锺乳、石笋、石柱,常年滴水,有的还洞中有洞,有暗流。最著名的是蟠龙洞,洞内有晶莹洁白的石花,还有 地下河已开发为旅游胜地。岩溶地区多溶洞,这种地形的岩性主要是由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构成。

  第二章 石资源

  云城区石料矿产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有大理岩(云石)、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麻石)、石英岩、砂岩等10多种,遍布全区各地。以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为优势资源。经地质勘查和有关部门调查,仅地面可供开采部分有11亿立方米。

  第一节 大理石

  大理石地表部分储量为7500多万立方米,其中可加工成云石板材和工艺品的优质云石储量为28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云城、高峰、富林、镇安、白石、南盛等镇街。其中云城的岭北脚山,储量75000立方米,为白色结晶大理岩,厚度15—20米,质较纯,略呈灰色条纹;龙塘山和西牛山,储量30万立方米,白色结晶、夹于灰色及不明显条带状大理岩之中,呈夹层产出;西牛山白色结晶大理岩,呈灰色条纹、红岩白色结晶大理岩略带淡灰及黄色条纹;崩岗山的储量为 152万立方米,龙窝山159万立方米,上述两地大理岩均呈卡斯特山峰出露,岩层多为厚层状到巨厚层状,结构一般较完整,白色致密状大理岩夹于条带状大理岩之中,厚 35米,仅在崩岗处出露;老虎冲山,储量为37.8万立方米,以平衡条带状大理岩为主,上部夹白色结晶大理岩,长160米,宽48米,呈卡斯特残山出露;城北,储量490万立方米,其中白色结晶大理岩4万立方米,白色白云质大理岩2.5万立方米;笔架山储量896万立方米,完全是条带状大理岩,矿体长 1000米,宽180米,岩层结构一般较完整,为采取饰面石的优质材料之产地。

  高峰大理岩有516.6万立方米,该矿区位于牧羊包括石咀花石山、狮子山、桐油幼芽石山。其中花石山所产云石质量最佳,所产大理石颜色以黑白相间为主,磨光面具强玻璃光泽,表面彩照清晰,晶莹透彻,具各种天然图案,为上等建筑饰面石材料和石料工艺品的优质材料。

  茶洞镇,储量2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燎源珠洞,均为杂色大理岩。

  富林镇的大理石储量为1976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文锋、高排、老虎坳、倒流水、禾岔塘、马山等地方。其中文锋储量为43.8万立方米,是白色白云石大理岩,地表呈卡斯特残山出露,矿体呈北东30°走向分布,长200米,宽110米,岩层为厚层状及块状,是采取建材石料及饰面石材料之重地;高排山储量为25万立方米,为红色白云石大理岩,岩石全部大理岩化,矿体长200米,宽40米,岩层为厚层状及块状,结构完整,为建筑石材及饰面石的理想材料;老虎坳山储量 65.2万立方米,为红色白云石大理岩,矿体呈南北走向,长80米,宽 13至43米,岩石为厚层状及块状,结构较完整,是建筑及饰面石之材料;倒流水山,储量51.96万立方米,为杂色角砾状大理岩,呈卡斯特残山出露,岩层为厚层至巨厚层及块状,长185米,宽130米;禾岔塘,储量15万立方米,为红色角砾状大理岩,矿体在稻田之中,长 500米,宽20米;马山东端,储量 8.2万立方米,是红色角砾状大理岩及白色角砾状大理岩,长35米,宽47米;马山西端,储量0.6万立方米,为白色结晶大理岩,岩层为厚层状及块状,长60米,宽20米;新社背山,储量2万立方米,为白色结晶大理岩,分布在稻田中。

  南盛镇,储量有282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羊山围、观音角、南蛇坑尾、南蛇坑口等地方。

  其中羊山围山有3.43万立方米,为白色结晶大理岩或白色结晶白云质大理岩,厚层状或巨厚层状,矿体长43米,宽25米;观音角储量4.95万立方米,为白色结晶大理岩,矿体长112米,宽22米;南蛇坑尾储量0.3万立方米,南蛇坑口 0.45万立方米,白色白云石大理岩。前锋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增村、三角湖村,为白色大理岩。

  以上地区的大理岩有白色、黛色、桃红色、黑白相间以及红黄等多种颜色,除部分能加工板材或作石雕工艺品外,多用于加工石米,石粉或用作水泥,化学工业的原材料。

  第二节 石灰岩

  其矿床类型为泥盆系,石灰岩沉积矿床,具有储量大,出露地表、开采简易和交通运输方便等特点。主要分布在六都、高峰、云城、茶洞、富林、镇安、南盛、前锋等地,总储量预测在20亿吨以上,其中能用作水泥原料的石灰岩储量5亿吨。

  云城矿田(六都、高峰、云城、茶洞)储量有7.55亿立方米,从田途看可分为熔剂灰岩,储量有1.66亿吨;熔剂白云岩为2240万吨;制碱灰岩有1.77亿吨;电石灰岩为 2930万吨;其余为水泥灰岩。储量最大的为六都南乡石灰岩矿,探明其储量为1.13亿吨,其中C级以上储量为6829万吨。富林镇,储量为 45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文锋的大坪背山、石寨山、五指山、老虎坳对面山、黄莺脚坑仔山、高石山、观音山;南埔的石营屋背山、凌筲山、莲塘的大围屋背山、马山;高一的石人山;高二的大石山;东星的塘尾头山、石窜山;庙山的佛山垌山、山心坳山。

  镇安镇,储量为35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安,民乐、民强、幌伞等村。

  白石镇,储量为185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民福、铁场、云磴、石镇等村。

  南盛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桐岗、大窝、七洞等村。   

  前锋镇,储量为3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增村、三角湖。    

  以上石灰岩大部分为一级品,氧化钙含量一般在50%以上,氧化镁含量1%左右,是优质水泥的原材料。

  第三节 花岗岩

  云浮县花岗岩资源地表储量达1.2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腰古、云城、高村、镇安、安塘、都骑、杨柳、思劳等镇街。以腰古、云城、高村最为丰富。腰古镇的狗仔坑至仙坑长官坑一带储量达5000万立方米;云城街的云楼、新中、土门等地储量为2500万立方米;高村镇的红梅、大田等地储量为3000万立方米;思劳镇的鸡村、冲坑储量为125万立方米;安塘街的古宠水库尾、红营、根竹、大云等地为800万立方米;河口街的初城、云龙为500万立方米;都骑、杨柳镇储量为1000万立方米。    

  本县的花岗岩有黑白、黑白花斑、黑白淡红斑、黑红、淡红、黑及深灰等多种颜色。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石英含量一般为25—30%,个别含量高达50%以上;长石含量一般为50—60%,少数矿点低于50%;云母含量一般为7—8%,部分矿点达15%。岩石质地坚硬,耐磨性高,不易受风雨等自然侵蚀,是加工建筑镶嵌石片、建筑石条、建筑基石及碎石,配制高标号(600标号以上)混凝土的优质原材料。

  第三章 石文化

  原云浮以开发石料资源着称,石在人们的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上。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石文化。本县的石器、石建筑、石诗、石奇观、石工艺等反映了石文化的情况。

  第一节 古石器

  在原始社会时期,是人类主要的劳动生产工具之一,生产力的进步状况一般以石器的形式和制作的发展演变为标志。打制粗糙的是旧石器时代产品,磨制精致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产品。云城目前发现的均为新石器时代或至青铜时代的磨光石器。主要有石矛形器,用细砂岩磨制,长条磨体,侧视若隆,背石锛,窄体。锋部成不规则三角形,柄部断面呈方形,柄端穿一孔。长9厘米,柄宽2厘米。此件形似石锛改制的,属新石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狩猎武器,在思劳镇周村出土;石捶。1984年在富林镇鸡斗村出土穿孔石捶形器;端砚。端州砚石一方,琢制。属清代,砚底有四方形凹格,砚面有2厘米墨坑,长26厘米,宽21厘米、厚4厘米。

  第二节 古建筑

  九龙桥石桥,位于云城镇城西九龙桥村前。明代建筑,全桥由打制大理石结砌,全长23米,高8米,宽2.5米。二拱墩柱式平桥。

  两个半圆拱,其中一大拱跨度17米,桥面用长2.5米,宽0.40米,厚0.40米石条架设。此桥是历代云城沟通肇庆、广州、罗定等地的主要干线,对云城的政治、经济起了促进作用。清康熙七年重修,至 2000年该桥结构仍较坚固。南山河石桥。位于云城街南区下谭村。明代建筑,梁式桥,全长25米,用大理石结构,桥面宽2米,用每条长 5米,宽0.40米,厚0.40米的石条架设,每5米砌一桥墩,桥墩用 0.45米×0.40米×0.40米的石砖结砌。还有庙寺的云石圆柱,石碑、石雕等。

  第三节 古石刻

  人们用文字摹镌在石上的文字遗迹叫石刻。石刻包括镌刻于山川岩石上的摩崖石刻(亦简称摩崖)和镌刻于人工石材之上的碑碣石刻两大类。云浮石山连绵,奇山异石,林木青葱,溶岩洞多,吸引历代不少名人墨客到此游览,并题下了很多诗词铭刻。这些遗存的石刻记载了云浮的风格、景物、历史事件、人物传说、寺庙兴废。字体有楷、隶、篆、草,是书法艺术瑰宝。

  九星岩摩崖石刻。九星岩是云浮八景之一,原有摩崖石刻百余首,  集明以来历代书法之大成,它记载 了云浮的风俗景物,是研究云浮书  法艺术的重要资料,现存有40多首,年有明、清、民国,内容有记述、题名、题字,书法有篆、隶、楷、草。以下两首是较重要的石刻。

  一、陈文衡题诗(明)

  庚寅夏洞孟来戊岐山游九星岩

  将军能好客,载酒探奇冥。

  山色杂林越,溪光映斗星。

  九峰高插戟,一径曲穿庭。

  石角发清响,蛮儿欲断魂。

  此石刻,刻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岩洞中右上方,石刻高1.4米,宽0.7米直行草书。

  陈文衡,字瞻岳,江西鄱阳人,进士。明万历任罗定道宪副,查《东安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东安县富林所址,迁建记述:“万历十六年,知县郭廉汉详罗定县道陈公文衡转详两院迁城于止戈岩前”。他在明万历年平瑶有功建碑而载入《东安县志》。

  二、邓钟题诗(明)

  春日邀吴绍武参戎冯允甫孝廉游九星岩得东字韵。

  化石洞天映碧空,

  春深携客赏心同。

  瑶台积翠侵衣湿,

  佛火留光落洒红。

  奇剑云边生紫气,

  论文纸上起雄风。

  星辰咫尺真堪搞,

  不事剩槎到海车。

  此石刻,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高1.3米,宽0.90米,位于九星岩洞左上方,字体草书。邓钟,福建晋江(温陵)卫舍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升任惠州参将,二十九年(1601年)任东山参将城守,三十年(1602)以征黎有功升为副总兵。

  魁岩摩崖石刻。魁岩位于六都镇大庆村北1公里处,岩洞高30米,宽50米,深10米。大庆是历史官员,文人墨客活动之地,抗倭名将,云浮开县功臣陈璘常到这里并赋诗于岩壁。魁央进明朝举人冯执中的读书处,该岩有摩崖石刻四处,均是明代之作。以下是陈璘的题诗。

  魁星岩面蓬莱境,

  宰相人间好读书。

  二十年前戎马地,

  今看高步玉堂居。

      ——陈龙崖题

  此诗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高70厘米,宽50厘米,字体行草书。

  陈璘又名陈龙崖,广东翁源县周陂镇龙田村人。调任广东守备、高要参将,带兵平定三罗(罗定、云浮、郁南)后,升为副总兵兼署东安参将,三辟三罗后,参加援朝抗倭有功,计司任胡广总兵官,后加封为左都督世袭指挥使。

  碑刻,修建祠堂、学校等用的碑刻,如孔庙圣令石碑刻,此碑刻刻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碑高1.30米,宽0.40米,楷书;《扩建节考祠碑记》刻于清咸丰年(1853年),碑高1.20米,宽0.70米;修城隍庙《签题碑记》,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碑高0.70米、宽0.8米;还有重建蓉华《义学碑记、《奉送香油田碑记》、《新建灵通七祖菩萨神像碑记》等。还有匾额、盈联,如《蓉华义字》匾石刻,刻于1874年,匾长3.13米,宽0.73米,“蓉华义字”四个大字楷书,每字0.45×0.36米;《邱公祠》匾额,刻于1743年,长1.50米,高0.60米,城隍庙檐柱石刻对联,刻于 1851年,对联长3米,宽0.40米,楷书。

  除上述石刻,碑刻外,还有石麟山摩崖石刻和其它石刻、碑刻。

  第四节 石景观

  云石,不但为云城的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还为云城美的风光增添异彩。云城附近历史上有著名的“八景”。基本上是由云石构成,其风景山水,历来感人向往,游人络绎不絶,赋诗赞叹。云城“八景”如下:

  星岩古洞

  位于云城区府北半公里公路边,岩洞深遂广阔,前后相通,内有龙延、米洞、醉窑、龙床等胜迹。又名九星岩,前人有诗赞曰:

  群峰列戟势联绵,

  仙洞云开小有天。

  碧乳昼疑珠作雨,

  苍纹春护玉生烟。

  佛龛月印千岩寂,

  蛮角风号万壑传。

  夜半摘星长北望,

  几年身旁太微边。

  绀岭层岚

  即大绀山大降岭,在云城北约七公里。层峦叠翠,山路迂逥,水流曲跌,有石门头瀑布。诗曰:

  嵚岑高与上清齐,

  云气浮浮盖岭低。

  金橘露垂寻古井,

  碧桃露泛近灵溪。

  岩边坐稳逢春早,

  林外归樵向晚迷。

  仙合丹砂如可觅,

  此来吾亦卜幽栖。

  石麟秀耸

  石麟秀耸又名石狗山,在云城烈士公园内,平地突起,奇石高耸8头,山上有亭,山下有湖。有诗曰:

  凭空幻出五峥嵘,

   角趾苍然孕地灵。

  秀骨已成标翠壁,

   奇姿如画插金庭。

   彩毫事业凌雷汉,

  绣绂文章象日星。

  盛代声明通百粤,

   师师纪瑞应郊墹。

  天马雄腾

  天马雄腾即天马山,云城西南面约八公里,山势巍峨,有如骏马昂首跃腾。有诗曰:

  飞星化石翠“山龙”“山从”,拱作城南屏翰雄。

  马沓英姿堪絶地,

  骁腾逸态欲排空。

  风骏雾鬅精神里,

  虎跃龙骧顾盼中。

  不倍周王游八极,

  故留矫矫落泷东。

  玉屏拥翠

  称屏风山,在云城西端(即西街尾)。山高矗耸,横有四峰平列,形如屏风,为县城遮档西晒,而有诗赞曰:

  天然图画削芙蓉,

  碧岭丹崖点缀重。

  温雾暗生滃细径,

  飞霞狐映绚高峰。

  藤萝雨洗岗光浩,

  松桂阴含油色浓。

  官阁清尊闲眺处,

  卷帘无限翠云封。

  天柱擎空

  即天柱山,在九星岩西边约 500米,孤立挺拔,有类桂林独秀峰,山下有洞,洞中有玉笋,有诗曰:

   圆峰突兀矗平畴,

  缭缈惊着最上头。

  苍藓划开千嶂晓,

  碧云镗破半天秋。

  金径贮露清辉满,

  玉笋含烟雾景浮。

  应怪群山大纡曲,

  孤标骨相镇炎州。

  碧空夜月

  土名田螺岩,在云城北五公里,山下有岩穴,多蝙蝠,有洞通山顶,日圆时岩里可见明月当空,而得名,铁路从岩前通过。有诗曰:

  清光如线烁流星,

  凿破涤岩照查冥。

  皎镜一池澄窈窕,

  明珠九曲透珑玲。

  仙床云卧人初静,

  石室风环户不扃。

  游遍空山寻妙悟,

  夜深跌坐诵黄庭。

   太空夕照

   即太空岩,在云城西南五公里石山群中,有公路可达,岩口较为高敞,洞内有长廊,夏日黄昏前,夕阳从对面山坳直射洞底,辉映满洞。有诗曰:

   城西一片白云窝,

  酸玩斜阳恋薜萝。

  千仞断红鸦背占,

  万里凝紫鹤身多。

  烟村远烧浮晴陇,

  云壑灵飙振暮柯。

  相送钟声归路查,

  月钩遥柱碧嵯峨。

  第五节 洞穴奇观

  云浮石多,洞穴也多,其中较具奇观的有蟠龙洞、星岩古洞。蟠龙洞位于云城狮子山下,1984年开发,并接待游客。该洞分三层,迂逥曲折,长有520米,共有57景。上层为天堂通天洞,中层为九龙长廊,下层为龙泉地下河。洞内有石柱、石笋、石锺乳,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尤其是“宝石花”,晶莹洁白,剔透玲珑,不按重力方向生长,似珊瑚向四面开花,较为罕见。星岩古洞位于云城,明朝就是著名的游览风景地,为县治八景之一,是历代文人墨客览胜挥毫之所,洞壁上诗河、碑文较多,今尚有40多首,字迹清晰,岩内有五层大厅,厅厅有景,层层奇异,古人命名的观音阁、仙人井、出米洞、双龙壁、卧龙床、莲花灯、飞鹰石等景物。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辟为备战洞,很多景物受破坏,1984年重新修葺,增设游乐场、舞厅等娱乐设施,是云浮的旅游景点。

  第六节 石工艺

  本县生产的石工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代末年龢民国时期已生产石碑、石刻、石雕等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尤其是 1980年后已形成云石、花岗岩石、人造大理石3大类,4大系列有:一是工艺美术产品,如石雕人物、石雕动物、石板画、风水球、吊瓶;二是日用工艺品,如台灯、壁灯、石花瓶、纸镇等;三是圆柱工艺,如花盆、水仙盆、墨盆;四是建筑工艺,如石板、石片、刻画石片、拼花石板、弧形石线、圆柱。到 2004年,城区生产的各种工艺品已发展有红、黄、緑、黑、白、麻、蓝、青、紫、啡、金、灰、花等13个系列,大板、规格板、薄板、圆柱、球体、管形、弧形、线形、壁炉、拼花、扶手、灯饰、石雕、盆景、餐桌、茶几及砂岩、人造石、文化石、石米石粉等19大门类, 1000多个花色品种。

  第四章 石材加工

  明清时期,本县石材加工是家庭作坊和小工场式的手工生产,到了民国时期,逐步出现一些半机械生产私营企业,例如:和源公司、广东公司利用水力和半机械进行石片生产。民生锯石厂、民生公司、和祥公司、云石公司、民生石料厂等均采用机械生产大理石片和建筑碎石。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县石材生产走向衰落,私营企业全部停业,只有一些家庭作坊生产大理石片。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石材工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54年7月,办起县石料厂,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除生产大理石片外,还生产石米、水磨石粉、干磨石粉。1973年后办起云城镇石米厂、腰古建材厂、富林文锋石米厂、附城大冲石料厂。 1984年下半年县委大力发展石材企业,实行国家、集体、联合体和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开发石材业。 1985年石材企业有1117家。1985年后在组织群众大办石料建材工业的同时,对骨干企业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增加花色品种。由于本县资源开采有限,从省内封开、台山、廉江、阳江、阳春等地和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区购进各种大理岩、花岗岩荒料,开拓新的品种。县石料厂、县工艺厂先后引进意大利产的石材自动化生产线,粤云新型石材厂和东方天然石材有限公司,生产再造石板材和花岗岩石板材。小型石材企业遍布全县各乡镇。县境内广海北线(324线)公路两旁,连绵数十公里厂房林立,形成一条石料加工“企业长廊”。从事石料建材和为其服务的劳力占全县总劳力的四成多。1988年有石材企业1600多家,1991年全县大理石和花岗岩石板材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80万平方米和700万平方米。1993年有石材企业4000家,至2004年石材企业3000家,主要是由过去小厂转为较大型的厂居多,其中拥资千万元以上的有10家,五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均采用高科技设备和先进工艺技术,种类板材年生产能力达到4500万立方米,本区已成为广东省的重要石材生产基地。

  石材产品的生产加工,主要有板材、石米、石粉、水磨阶砖、人造大理石板材、石料工艺品、七O砂、建筑碎石等。此外还有大量大理石和花岗岩的石条、石墩、石柱、门框以及园林假石山等多种产品,一般采用人工或机械加工制作而成。

  第一节 石板材加工

  本县生产的石板材,有大理石(云石)和花岗石(麻石)两大类。大理石板材的生产有较长的历史,肇庆水月宫内所立“水月宫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是云浮生产的大理石片。清咸丰七年(1857年),  富林莲塘岗咀村张源昌在红塘板山设厂生产云石板材,清代末年,云城附近的罗斗岗、张屋、石脚围一带,已陆续兴办民间加工云石板材。民国初期,云石板材生产已出现私营企业公司,进行批量生产。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兴办公私合营的县石料厂。1958年开始加工云石板材。同年,云城石片厂也开始生产云石板材。1978年全县生产云石板材的企业发展到6家。1980年后,石板材生产企业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大理石片生产能力达10万平方米。1986年富林文锋石料厂和县石料厂率先生产花岗石板材。1987年建成东方天然石材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花岗岩板材6万平方米。1988年全县生产大理石板材139.34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5.34万平方米。1992全县石板材加工企业达1629家,年产各种板材达130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2004年石材加工企业为3000多家,但所办的石材企业规模较大,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年产各类板材达4500万平方米。

  本县大理石、花岗石板材花色繁多,集中了全国各地及国外的名优品种,大理石花401、402、403是本县特有的珍贵石料。石板材的定型产品有30×60厘米、40×60厘米和30.5× 30.5厘米等。不定型产品有:圆台、方台、茶几、镶嵌石片、电制板、抬牌石、碑石、洛池案板以及各种规格的其他石片产品。板材厚度一般为厚板2厘米、薄板 1厘米。大理石、花岗石板材的加工工艺技术基本相同,由于花岗石硬度大,加工设备的动力比大理石要大,材料强度较大理石要高,石板材的加工工序为:荒料整形、锯毛片、切边、研磨抛光。

  荒料整形 荒料整形是石板材加工工序之一。开采出荒料后,需要整成八角分明、六面平正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以便进入锯床加工。荒料整形有两种方法:一是人工整形,根据荒料块的质量与规格要求,采用凿、尖、锤等工具把料块各面的凸部分和偏头尖尾部分凿去,对凹深部分采用水泥,碎料和粘合修补填平,使荒料棱角分明、面底平正。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70年代,一些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的小型石材企业有小部分至2000年仍然采用。二是机械整形,县石料厂等规模较大的企业,从60年代开始使用串珠式整形机和单锯条整形机整形。串珠式整形机利用单条金刚石线加水循环转动,弧形切割整形;单锯条整形机是采用金刚石锯片加水往返活动,直线切割整形。

   锯毛片 石板材荒料经过整形后,进入锯床加工,锯成毛片。手工操作锯石毛片时,使用木架单条带钢锯片,加沙和水,以人力拉动锯片,一片一片地锯,劳动强度大,工效很低。民国9年(1920年),和源公司开始以水力为动力加工大理石毛片。民国10年(1921年),广东公司开始使用机械生产大理石毛片。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不断提高。县石料厂设备进行改革,用电动锯代替木架锯,以金刚砂代替普通砂,开始半机械化生产。1983年从意大利引进石板材毛片加工的先进技术设备。1986年县石料厂、县工艺厂从意大利引进大理石厚、薄片加工全套全自动化设备,东方天然石材有限公司从西德引进花岗石板材加工全套全自动化设备。使石板材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至2000年大部分的大、中型石材厂家生产花岗石板材已实现机械化全自动生产,一些小型企业则采用国产带有金刚石锯齿的圆盘锯机加工生产花岗石板材。 

   切边 毛片加工出来后,根据定型产品的规格和用户对产品所需规格的要求,进行切边加工。过去用手工操作时,以凿锤、锉等手工工具凿边、磨边,生产工效很低,容易损坏毛片。1963年开始,改革石板材切边工艺技术,改用金刚砂刀具或金刚石刀具的电动切边机,加快了切边的进度,提高了切边的质量。1986年后从国外引进石板材全套全自动先进加工设备,石板材的切边生产,至2000年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   

   研磨抛光 研磨抛光是石板材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一般经过粗磨、细磨、精磨。毛片经切边后,即进行研磨抛光。1960年前,石板材毛片研磨抛光是用手工以青砖、磨砺刀石、滑石等作工具磨平,再用石腊等磨光。1960年后,采用半机械化的磨光机,选用由砂粒粗目数到幼目数金刚砂磨具进行打磨平整,再使用草酸等化学剂抛磨至表面光滑。2000年,石板材的研磨抛光与锯片、切边一起,连成全套自动化生产工艺。

  第二节 人造大理石加工

  人造大理石又称“再造石”或“布列顿石”。主要产品有压板树脂型再造花岗石(Y型)、方料树脂型再造大理石(R型)和方料水泥型再造大理石(C型)3个系列,1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的特点是:外表美观、结构紧密,并具有耐磨、耐老化、吸水率低等优点。可与天然大理石相媲美。部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还优于天然大理石。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制作生活用品、工艺品等。

  人造大理石是本县1983年新产品。首先由县工艺厂生产,但因设备简陋,产量很低,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停产。1985年建立粤云新型石材厂,引进意大利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再造石40万平方米。1986年两条意大利再造石全自动生产线先后投产,是年生产再造石3.83万平方米,1992年产量13.24万平方米,工业产值超1000万元。2000年产量30万平方米,产值超4000万元,年创税利520多万元。

  人造大理石的主要原料是天然大理石碎料、石粉、不饱和树脂及高强度水泥。加工工序为:采用天然大理石碎料、石粉、不饱和树脂或高强度水泥为胶结材料,通过计量配合,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搅拌,强力振动,然后经磨光、裁边和上腊,即成产品。

  第三节 石料工艺品加工

  本县生产的石料工艺品有大理石工艺品、花岗石工艺品和人造大理石工艺品3大类。主要产品有雕刻工艺、壁画、石板画、花瓶、花盆、盆景盆、笔筒、笔架、笔座、烟灰缸、招牌刻字、石碑、健身球、通花立方体字以及各种石料灯具等。石料工艺晶具有设计新颖、造工精细、美观怡然、古檏典雅等特点。

  本县石料工艺品生产有100多年历史,清代末年龢民国时期已生产石碑、石刻和石雕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后,石料工艺品生产发展很快。1958年县石料厂设立专门工艺小组,承接各种石板雕刻、石料工艺品和石片镶嵌工程。1959年2月,该厂派技术员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石片镶嵌工程,还派技工到肇庆七星岩雕刻叶剑英题词、郭沫若题词、朱德题词和陈毅题词。县工艺厂从1981年建厂起,就设置工艺车间,从事工艺品制作。该厂生产的大型花岗岩石狮踞立在肇庆七星岩牌坊前,肇庆游乐园门前以及县建材总公司大门前。“云石链条吊瓶”石雕获1984年广东省和全国旅游产品优秀产品奬。1988年该厂还完成了由湖北美术学院唐小和夫妇创作的长150米、阔2.8米“天长地久”大型石板画雕刻,出口埃及,受到埃及友人的好评。

  本县石料工艺品生产,1961年前全为手工操作,以钢凿、铁锤为生产工具。1962年开始使用普通车床生产花瓶、花盆等石材工艺品。1981年采用玉雕机、车床等机械设备进行生产。是年全县生产石料工艺品3797件。1988年产量5.27万件,1992年生产石料工艺品的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量20多万件。2004年由于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工艺制品向“新、精、特、先、巧”方向发展。石料工艺产品已从过去的年产20多万件增加到2004年的600多个花色品种250多万套以上。

  第四节 其它石料加工

  石米加工 1954年本县首先生产石米的企业是县石料厂,仅有1台石米破碎机,日产量为3吨。1959年起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石米生产产量。1978年本县生产石米的企业有新增加,但生产能力仍跟不上发展需要,全年仅生产石米1.8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石米产量增长很快,1984年全县生产石米12.24万吨。1988年形成年产80万吨生产能力。1992年全县有大小石米厂400多家,年产石米183.06万吨,是1978年的102倍,是石米生产的大发展时期。至2000年石米生产走向低潮,石米厂较小,所产石米也较少。

  石米主要用于建筑搪墙装饰、水磨石米地板、制水磨阶砖等,也用作生产再造石的原料。本县生产的石米产品,从规格上分有1号(粒度3.2—4.2毫米)、2号(粒度4.2—6.2毫米)、3号(粒度6.2—7.2毫米)、4号(粒度7—10毫米)及幼1号等。各种石米硬度适中,经水洗后颜色鲜艳,并能长期保持色泽不变,是建筑装饰的优质材料。2号石米由于粒度适中,适用性广,需求量最大。

  石米加工方法有手工和机械加工。手工加工方法简单,只需一些简易工具,先用铁锤把小石块破碎,然后接所需规格用竹筛或铁线筛进行分类制造,即成产品。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是:先把较大的石块经人工破碎成能进入破碎机口为度的小石块,然后送至鄂式破碎机。经一级破碎后,使用皮带提升机输送到反击式破碎机进行二级破碎,再把碎石用皮带提升机输送到石米筛造成产品。机械加工石米的方法从50年代开始使用,60年代以后普遍使用。

  石粉加工 本县生产的石粉有水磨石粉和干磨石粉两大类。水磨石粉又称白石粉,以纯白石作原料。 1954年县石料厂首先生产水磨石粉。当时主要采用石磨研磨,粉池漂洗、翻交浆,然后放上粉床利用阴光晒干,便成产品。整个生产过程除研磨用动力外,其余均用人力,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低,每台磨机产量仅有350公斤。从1960年起对水磨石粉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全面改造,改为抽浆泵提升、斗车拉粉、搅拌机搅浆,梯级水槽漂粉,用烘干炉焙干。1982年采用温式球磨机磨粉,使水磨石粉的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外同类行业的先进水平,产品洁白度高,粉末幼嫩,质量稳定,驰名中外,是本县商品出口之一。水磨石粉是牙膏、化妆品、玻璃、涂料、医药等工业的优质原料和辅助材料。1986年起本县一些乡镇石材企业也开始生产水磨石粉。1987年全县水磨石粉生产量1.97万吨,1991年产量3.74万吨,1992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至2000年水磨生产石粉较少。干磨石粉(复粉)。有白色、赤色、黑色等,以白石粉为主,粒度为325目、200目、150目、180目、80目。白石粉白度要求至86度以上。干磨石粉主要用于建筑搪墙,也可用作玻璃、塑料、合成橡胶、油漆、涂料、化妆品、医料、饲料等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或辅助材料。用白云石加工的白石粉是生产电焊条的辅助材料。干磨石粉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石粉砂或碎石粒。加工工序为:将石粉砂或碎石粒提升进入贮料塔,或用破碎机把石料破碎成碎石粒提升人贮料塔,经雷蒙机研磨,采用所需目数分机筛筛选,即成产品。

  本县干磨石粉生产始于1954年。当时县石料厂利用生产石米的余粉砂作制产品生产,采用人工筛选加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1964年该厂购进雷蒙机1台,1972年又安装配套生产线,从此干磨石粉进人机械化生产,并成为石材综合利用的一个主要品种。1973年后,加工生产干磨石粉的企业有云城镇石米厂、富林公社文锋石米厂、附城公社大冲石米厂以及一些村办石料厂。1980年干磨石粉生产遍及全县所有生产石米的企业,是年产量8761吨,此后生产发展速度较快,1988年干磨石粉产量9.35万吨,1991年23.26万吨。1992年3月,云城镇经济发展总公司与香港星泰实业公司合作,在江山石料厂增建1条年产5万吨石粉生产线。 1992年底,全县干磨石粉生产能力  达40万吨。2000年全区生产石粉15万吨。

  水磨阶砖加工 水磨阶砖有云石碎石水磨阶砖和云石拼花水磨阶砖两类、10多种花色。是一种使用价值较高、美观耐用的建筑材料,广泛用于铺地板、镶嵌墙等。1980年腰古建材厂率先生产水磨阶砖, 1981年后遍及乡镇。1987年全县共有60多家企业生产水磨阶砖,是年产量56.7万平方米。1990年产量达 90.97万平方米。1999年出口量5.67万平方米。1992年后水磨阶砖的生产有所下降,2000年生产水磨阶砖的厂家已较少。

  生产水磨阶砖的主要原料是:普通水泥、白水泥、各种颜色的大理石碎粒或小片、河沙、颜料以及骨架铁线等。过去一般采用手工操作加工,工艺程序为:配料——均匀面料——上格——短期凝固——均匀底料——凝固期——脱格——浸水养护——粗磨——中磨——细磨——打腊,共12个工序。1985年 12月,县石料厂从意大利引进1条价值165万元的半自动防滑阶砖生产线,于1986年3月安装投产,水磨阶砖生产进入半自动化机械加工时期。机械加工包括:配料——均匀面料——均匀底料——压缩——脱格——自动粗磨——抛光。共8个工艺程序。

  七○砂加工 七○砂,又称“成型砂”,砂粒比较粗,粒度在24—40目之间。1974年县石料厂首次生产七○砂,产量仅有53吨。1978年产量达到2360吨。1979年县石制品厂等企业也相继生产七○砂,但由于销售量少,生产发展缓慢, 1988年后,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徘徊。至2000年基本已停止生产。

  七○砂主要用于铸造工业的无毒成型砂。其加工方法是:在生产 1号、2号、3号、4号石米的同时,增设一个所需目数的震动筛,把混合在石米中粒度较粗的粉砂,经过震动筛选出而成。

  建筑碎石加工 建筑碎石产品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3类。碎石大小通常为2—4厘米石灰石和大理石碎石广泛用于建筑,是混凝  土的主要原料。花岗石碎石主要用于铺设铁路,也用于建筑,是建筑混凝土的优质原料。

  建筑碎石是本区一项古老的石料工业产品,历史上民间已有生产,民国时期开办的民生公司、协和祥公司,都是以建筑碎石作为主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碎石生产进一步发展。1973年县属1125矿场设立专门车间,从事建筑碎石生产。 1984年从事建筑碎石生产的企业遍及各乡镇。1986年生产建筑碎石 13.88万吨。1992年30多万吨。 2000年达50多万吨。

  建筑碎石的加工方法有人工加工和机械加工两种。人工加工方法简单,只需用铁锤把小石块打碎成 2—4厘米的颗粒,即成产品。至 1992年,民间仍有用这种方法加工建筑碎石。机械加工是采用鄂式破碎机的电力带动,把石块破碎成2— 4厘米,即成产品。2004年建筑碎石的生产已实行全自动化机械生产。

  (本文节选自《云浮市云城区石材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