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七章 广东海洋社会论的进军号角

  【内容提要】 近年来,广东精神文明学、社会学界着力研着国内首部以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主旨的《海洋社会学》。这一研着过程主要经历了酝酿蓄势、广采博纳、著作撰写三个阶段。即将付梓的《海洋社会学》,主体结构合理,理论层次清晰,学科体系较为完善,是学科体系建构和研究领域拓展的纲领之作。同时进一步延续和体现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理论创新和团队合作公关的会风。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以下简称“两会”)经过25年的着意耕耘〔1〕,已经丰收了喜人的累累硕果。还来不及细细回味这丰收的喜悦,辛勤的“两会”学人又播下了生机,种下了希望——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海洋社会学已略见雏形,呼之欲出。近年来,“两会”将海洋社会学作为一个优质品牌加以重点培育。如今,在“两会”会长范英先生的极力倡导和悉心指导下,国内首部以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主旨的《海洋社会学》一书,已进入书稿修改阶段。这里谨对“两会”探索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的历程作简要述说,并就《海洋社会学》的特色浅谈陋见,以期抛砖引玉、方家赐言。

  一、学科体系架构探索的基本历程

  近几年来,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成为“两会”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以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主旨的《海洋社会学》一书正在紧锣密鼓地写作当中。归纳来看,“两会”探索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酝酿蓄势阶段

  关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构建,“两会”已关注并孜孜追求数年之久。2009年3月27日至29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东海洋大学成立,成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搭建和学科发展的“孵化器”。 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首个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民间组织,为广东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和研究拓展建立了新的组织载体。在成立大会上,同时举办了“海洋文化与海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从事海洋社会研究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研讨会上,范英先生提出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从事海洋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海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的主要任务,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指明瞭方向。

  (二)广采博纳阶段

  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蓄势之后,“两会”探索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进入向省内外专家学者征求意见阶段。范英先生对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个人的初步见解。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不久,范英先生即于2009年4月2日写出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并寄给该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参考。同年7月,范英先生以“目録”的形式起草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并提交2009年7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海洋社会变迁与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论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该“目録”是国内第一次较完整地提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架构的创举,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积极回应和支持鼓励。2010年,范英先生撰写了《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一文,提交7月25日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社会学学会“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该文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海洋社会学》的架构,还第一次阐述了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具体层次的逻辑联系,以及研究对象对于海洋社会学学科的价值功用,论证了海洋社会学学科构建的逻辑前提。“两会”探索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思路两次在全国海洋社会学论坛上“亮相”,掀起了国内学术界研究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浪潮。此后,探索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科研成果陆续面世,尽快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成为国内海洋社会学人的共同愿景。

  (三)著述撰写阶段

  经过长时间充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两次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及设想提交中国社会学年会的海洋社会学专题论坛,吸收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探索建立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思考基本成熟,担当起构建中国首部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之责任的《海洋社会学》专著开始进入写作阶段。为保证《海洋社会学》写作的进度和质量,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了课题组、吸纳了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骨干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海洋社会学》的主体初稿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修改、完善阶段。

  二、学科体系比较完善的首部著作

  海洋社会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涌现了一批有志于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的专家学者,也积累了一些探讨海洋社会学学科构建问题的成果,但迄今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体系。即将完成的《海洋社会学》一书,率先建构起理论体系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一)主体架构和理论层次

  根据《海洋社会学》设定的主体架构,全书按“总——分”的结构安排进行撰写。在总述部分,设四章分别阐述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海洋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前期准备;二是海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界定和主要分类;三是海洋社会学共创和谐的研究意义;四是海洋社会学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这四章是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专题的总纲目,为后文分述四个层次的海洋社会学具体研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分述部分,设十八章从四个理论层次分别阐述海洋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其中第一个理论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外在关联和人类属性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的内在变迁源远流长,这就必须对海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当代的机理进行简探;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的外在关联手足情深,这就必须对它们的兄弟缘份、唇齿相依和共存共荣的机理进行简探;海洋社会与陆地社会均有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两性合一的人类属性,这就必须对其同此凉热的机理进行简探。

  第二个理论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社会的生力摇篮就是海洋环境;海洋社会的物力根基就是海洋经济;海洋社会的权力指向就是海洋政治;海洋社会的智力聚焦就是海洋文化;海洋社会的武力后盾就是海洋军事;海洋社会的和力桥梁就是海洋外交;海洋社会的制力天平就是海洋法规。

  第三个理论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和海洋社区等及其互动关系。海洋个体就是海洋社会的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就是海洋社会的天然主宰;海洋组织就是海洋社会的公共用器;海洋社区就是海洋社会的栖息家园。

  第四个理论层次主要研究海洋社会与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及其互动关系。对丰富多彩的海洋资源要全面开发;对弥足珍贵的海洋价值要综合利用;对繁衍不息的海洋生态必须科学保护;对进军新世纪的海洋建设必须以人为本。〔2〕

  (二)学科体系的创新之举

  首先,《海洋社会学》是国内系统性地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首次探索。关于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探讨,国内已积累了一些成果。自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在《中国需要自己的海洋社会经济史》一文中首先提出“海洋社会学”的概念之后,“海洋社会学”即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进入学术视野。杨国桢后来在《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3〕等论文中,又多次对“海洋社会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随后,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什么是海洋社会学”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4〕。在具体学科构建方面,有一些著作进行了研究,如《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5〕、《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6〕等。此外,还有许多以论文为形式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无法从整体上设计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即使是以专著为形式的成果,也因结构较为松散,体系不够完善,难以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体系研究。正在写作的《海洋社会学》一书突破了以往以论文或论文集形式探讨海洋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的限制,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规划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架构。相对于整体,各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地位。其中总述部分具有很强的“基石”意义;分述部分各章则是在“基石”基础上学科研究领域的基本界定和外延拓展。从整体上来看,各章之间互为依存,共同构筑了一座体系完善、逻辑严密、系统全面的稳固的学科“大厦”。

  其次,《海洋社会学》首次提出了海洋社会学的系列性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作为一部开辟新学科领域的著作,《海洋社会学》不是已有学术成果的简单重复,而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在该书中,海洋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首次提出。这些新的概念,相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构成了新的理论范畴。如“内在变迁——源远流长”、“外在关照——手足情深”、“人类属性——同此凉热”、“海洋环境——生力摇篮”、“海洋经济——物力根基”、“海洋政治——权力指向”、“海洋文化——智力聚焦”、“海洋军事——武力后盾”、“海洋外交——和力桥梁”、“海洋法规——制力天平”、“海洋个体——有机细胞”、“海洋群体——当然主宰”、“海洋组织——公共用器”、“海洋社区——栖息家园”等。这些新的学术概论和理论范畴,勾勒了海洋社会学的基本学科轮廓,建构了海洋社会学的基本学科“品格”。

  再次,《海洋社会学》进一步突破和拓展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视野。海洋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综合的社会存在,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也应该是宽广、开放的。范英先生曾指出:“凡历史演进中尤其是现代的人类社会,不管是陆地社会还是海洋社会,都有社会的环境、社会的经济、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文化、社会的军事、社会的外交、社会的法规等构成要素。作为海洋社会学,它正如陆地社会学要研究陆地社会的全局关系一样,无疑要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7〕《海洋社会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突破已有研究仅限于“小社会”的局限,从“大社会”的视角切入,拓展海洋社会学的研究视野,研究海洋社会的全局关系。这对于海洋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拓展的纲领之作

  首先,《海洋社会学》是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奠基石”。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艰辛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对海洋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研究,还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视野,需要有适度超前的前沿意识,需要有不畏艰难的创新精神。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担当起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责任的著作。《海洋社会学》应该是这方面的第一个大胆的尝试。但一门学科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海洋社会学还需要百舸争流、百花齐放,还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和更深入的研究不断进行完善。

  其次,《海洋社会学》是海洋社会学研究拓展的“教科书”。该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撰写。一是系统性。全书从宏观、全局的视野对章节进行取舍和布局,铺开的面比较广,但又十分注重各章之间以及对于整体的逻辑和功用,构建了包括内在变迁、外在关联、人类属性、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海洋资源、海洋价值、海洋生态和海洋建设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体系架构。二是基础性。《海洋社会学》的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基础性。作为教科书,《海洋社会学》以建构理论框架为主要出发点,只需要阐述一些基本概念、主要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研究客体的运行规律等,而不需要进行太深入、具体的研究,让读者全面瞭解海洋社会学学科概况和主要领域,掌握海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三是规范性。在体例设计方面,《海洋社会学》分为二十二章,所设的章、节、目及子目按照“一、三、四、四制”,即一章分三节,每节分四目,每目分四个子目,体现了统一、严谨的特点。在标题设计方面,全书各章节标题字数大致工整,突出了美观、逻辑性强的特征。

  再次,《海洋社会学》奠定了海洋社会学作为“学科母体”的地位。正如社会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一样,其分支学科海洋社会学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海洋社会学也将衍生出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海洋社会学》将海洋社会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规等都纳入研究的范畴,并“研究这些主体要素各对海洋社会所分担的责任”〔8〕,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海洋社会学的“学科母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海洋社会学可以衍生出“海洋环境社会学、海洋经济社会学、海洋政治社会学、海洋文化社会学、海洋军事社会学、海洋外交社会学、海洋法规社会学等次级的分支社会学”〔9〕,最终实现海洋社会学学科的持续成长和日益繁荣。

  三、学会良好学术风气的最新延续

  “两会”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征途上,形成、坚持幷发展着“三大会风”: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会风;二是理论创新的会风;三是团队合作攻关的会风。《海洋社会学》在构建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延续和体现了学会的“三大会风”。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会风

  20多年来,“两会”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秉承精神文明学、社会学的基本视角和基本理论,专注于广东和国内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学风,催生了包括论文、调研报告和著述在内的一系列应用性较强的学术成果。仅就著述而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精神文明学论纲》、《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等重点著述;在企业发展方面,有《改革开放中的新型企业》、《中国浪潮:横向经济联合》等重点著述;在三农问题方面,有《南雄特色研究》、《南雄发展之路》和《喜看稻菽千重浪》等重点著述;在人的素质方面,有《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下册》、《广东人精神丛书·1—9部》、《当代中华凝聚力·上下册》等重点著述;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有《文化管理创新模式初探》和《机制管理创新模式概论》等重点著述……如今,《海洋社会学》一书也延续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会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海洋发展战略,将海洋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争夺长远资源优势的重要领域。种种事实证明,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十分重要的活动空间,海洋社会发展的问题亟需重视。面对这一现实,《海洋社会学》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出发,着眼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的海洋社会的发展实际,建构海洋社会学的学科体系,既是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生动诠释,也是发扬学会良好学风的具体体现。

  (二)善于理论创新的会风

  理论创新是“两会”的一种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贯穿着学会由成立至今的全过程。“两会”已经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命题,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探索,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学科创新探索而言,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自1999年来先后成立了包括潜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殡改社会学、健康研究社会学、三农研究社会学、志愿服务社会学、海洋研究社会学在内的7个专业委员会。其中潜能社会学、殡改社会学、健康研究社会学、志愿服务社会学、海洋研究社会学均是先于国内社会学界的首创。就学科创新著述而言,已有《精神文明学论纲》和《殡葬改革社会学》两部重点著述。其中《精神文明学论纲》是“两会”合作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于1990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后,得到全国各地普遍好评的同时,一门国内首创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精神文明学即意识社会学也应运而生,并在此后的几十年来成为本会重点经营的应用社会学学科之一。如今,精神文明学已经被写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作为特色学科加以扶持发展。另一部学科著述《殡葬改革社会学》首次构建了殡葬改革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又一分支学科的体系构架,成为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和运行的学科指导性著作。如今,以建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为目的的《海洋社会学》一书正在写作之中。该书是专门探讨海洋社会学这一新兴社会学分支学科的著作,目前尚无较系统的相关著作可作参考,这就要求继续充分发扬学会善于理论创新的学风,发挥作者们的探索精神和开拓精神,克服困难,将其作为广东社会学的又一学科品牌进行精雕细琢、探讨发展。

  (三)团队合作攻关的会风

  “两会”是会员众多、凝聚力很强的民间学术组织,凝聚了广东社会学界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人才。仅就社会学学会而言,从1985年成立至今经过了六届理事会工作,学会从原来的30多位团体理事和个人理事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团体理事、个人理事和2万多名会员,并形成教学科研实际工作等30多个重点团体会员单位和7个专业委员会,成为国内省级社会学团体会员人数最多的学会。20多年来,学会始终坚持合作攻关、团队战斗的科研方针,组织学会主要骨干开展科研工作。学会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学会领导人担纲、团队合作攻关的结晶。正在写作过程中的《海洋社会学》课题组,阵容庞大,组长由范英研究员担任,负责全书结构体系设计和具体写作指导;成员以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研究人员为主体,凝聚了广东省海洋社会研究的学术骨干近30人,其中多为副高职称、中级职称以上或博士、硕士研究生以上研究人员。《海洋社会学》及其构建的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构架,是“两会”团队合作攻关的结晶,凝聚了广东“两会”学人的集体智慧。〔10〕 

  注释:〔1〕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于1993年。

  〔2〕转引自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3〕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4〕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有: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庞玉珍、蔡勤禹:《关于海洋社会学理论建构几个问题的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张开城:《应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宁波:《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黄建钢、徐凌:《国家应尽快增设海洋学学科门类》,《中国海洋报》,2009年9月18日,第002版;等等。

  〔5〕崔凤主编:《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张开城、马志荣主编:《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

  〔7〕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8〕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9〕范英:《海洋社会学体系之我见》,《文明与社会》,2010年7月1日。

  〔10〕本文写作得到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先生的悉心指导,并大量引用了范先生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观点。特此致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