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谈四会六祖寺的变迁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十分关注六祖在四会的遗迹。2009年,四会市文物普查队在在龙甫镇营脚村扶卢山东北面山麓发现了六祖庵遗址,对研究六祖在四会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关键词】四会   六祖   遗址   建筑
  
  Abstract:The relics of Liuzu in Sihui have been drawing wide attention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year 2009, the site of Liuzu Temple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astern hillside of Fulu Mountain, Yingjiao Village, Longpu Town by the Sihui Cultural Relics Census Team. The discovery provides important material objects to the study of Liuzu's activities in Sihui. 
  
  Key words:Sihui   Liuzu   site   construction
  
  一、扶卢山庵尾遗址
  
  2009年6月,四会市文物普查队在龙甫镇营脚村扶卢山东北面山麓发现一处遗址。该遗址坐西南向东北,宽12.5米,分成两级台地,第一级台地进深12.7米,第二级台地进深7米,高差0.8米,总面积250平方米。第二级台地后3米处为较陡斜的坡地。两级台地前沿有石砌护坡。普查队员在台地上采集到筒瓦、板瓦、青花瓷片、酱油瓷片、素面陶片、陶罐碎片等遗物,初步判断属明代。两级台地可能分别有建筑,并形成一组建筑物。该遗址范围内村民种植有柑桔树,台地上长满杂草,由于未进行发掘,文化层情况不明。该遗址西南面是陡峭山坡,左侧有山溪和一小水潭。该遗址所处地当地村民称之为庵尾,谷深林茂,在半山有一石壁,形似狮子,当地人称之为狮子石山,四面群山连绵不断。该遗址东北面2公里处是高洞自然村,北面4公里处是清嘉庆年间修建的六祖寺。
  
  这处遗址的建筑形制目前尚不清楚,属于何种性质则可从有关文献进行探讨。
  
  据清光绪《四会县志》所载:“扶卢山在上林铺绵左,清塘陶塘龙头罗湖四铺界,高千余丈,上有石池,池沿石以踵击之,其声如鼓。池水四时澄澈,池上花木繁茂,又有古坛方丈,每至甲戌日,有管弦之音,昔六祖卢慧能曾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名。下有六祖庵,祷雨辄应,采访册言山之隬 ,龙头铺处有石壁,人迹不能到。竹缘生石罅,闲素心兰,特盛花时,香闻数里。望之如万緑业丛中无数雪花点缀,亦奇观也。”依此,遗址可能与六祖慧能在四会扶卢山隐居避难,后人在其隐居地建六祖庵以作纪念有关。
  
  清光绪《四会县志》的这条记载,应源自于清康熙二十七年陈欲达修、邹紫客纂的《四会县志·山川》,原文为:
  
  扶卢山在县东四十里,相传土有池水,四时澄澈,花木繁茂,又有古坛方丈。每至甲戌日,有管弦音。昔六祖曾隐此,以卢姓故名。有六祖庵,祷雨辄应,今渡白沙岭而东。即见数里外崇阿中竹木繁荫,苍翠扑目,及至龙头岗,求所谓六祖庵,石坛方丈等处絶不能识。乃披蒙丛涉林莽,追踪古迹,芜废已久。其形为已,山亥向,高可数百仞,左右连岗。环拥绵亘一二十里,地灵锺秀,固绥邑之一胜也。
  
   这里试作译文如下:
  
  扶卢山在县四十里,相传山上土中有一池,池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花艹树木长得繁茂,又有古坛方丈,每到甲戊日,传出管弦之音,以前六祖曾经在这里隐居,因为六祖姓卢,所以命名为扶卢峰,建有六祖庵,每每祈祷雨水,就很灵验。现在过白沙岭以东,就见到几里 外崇山峻岭,竹林树木繁茂成荫,苍翠扑目,到龙头冈,寻找所说的六祖庵、石坛、方丈等,已经不能识别不出了。于是,穿过密密的丛林,追寻古迹,因荒芜废弃已经很久。地形迂逥曲折,山向南,高几百尺,左右山冈相连,环抱相拥连绵一二十里,地灵锺秀,果然是四会的一处胜景啊!
  
  长期以来,人们十分关注六祖在四会的遗迹,研究人员多次到扶卢山探寻六祖庵遗址,未果。四会市文物普查队在当地村镇普查联络员的帮助下,终于在龙甫镇营脚村扶卢山东北面山麓发现了这处遗址。六祖庵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六祖在四会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二、营脚村的六祖古寺
  
  根据清代《重修六祖寺记》碑文的记述:六祖惠能曾隐居于龙头铺扶卢山下,后人建庵以作纪念。久废。清嘉庆十四年重修,仍称六祖庵,当地人称六祖寺。实际上,重修时已移址至营脚村,易名为“六祖寺”。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灰沙舂墙,杉木桁角瓦顶结构,整体为中轴线平面布局,设有大门、门殿、后殿、左右厢房、廓庑及小巷,浑然一体,古檏典雅。寺庙四面环山,山势峻峭。寺前小山和龙头铺小村也因此而得名为寺前山和寺前村,一直沿袭至今。由于历史的原因,六祖寺曾先后被用作粮仓、小学校舍,并因年久失修,乏人管理,除前后殿结构尚较完整外,其余均已颓垣断壁。
  
  近年,当地民众主动集资,并得到旅港同胞慈善家苏东霖先生鼎力支持,在原址按原貌重修六祖寺,寺名改为“六祖古寺”。
  
  为方便研究,这里将《六祖寺重修记》碑文实録于下:
  
  原文:
  
  六祖寺在龙头铺扶卢山下。六祖慧能隐于此,后人建庵祀之,庵久废。国朝仁宗嘉庆十四年己巳重建。卢应中有记。
  
  尝考前代,自汉迄隋,岭南末闻有佛。至唐贞观间,六祖始受衣钵于东禅寺,而佛道南矣。然当时疑之谤之者众。方其伏处草莽逥翔,审顾,几无藏身之地。而卒逐于吾邑之扶卢峯,修真习净一十五年,得大解脱,逐飞锡而去。后人思慕不置。因六祖卢氏故,以扶卢名山,而结庵以祀其下焉。由是视之,则知六祖固为岭南佛法之始,而吾邑之扶卢又为六祖成佛之所。托始而不容以终没者也。夫六祖郡之新州人也,迹其生平,参礼于黄梅,布法于广州,授经于曹溪宝林法性诸寺,所过皆成佛境。要岂若扶卢隐秀尤为护法之灵区哉?今其古庵漫灭荒废,若有若无。吾友邑痒罗君绣性好佛,每读书之暇,辄慨想六祖遗风,而惜其庙宇之荒凉也。今秋乃召集乡耆,议建复斯庵。众皆欣然,询及于余,余以为此地颇嫌逼隘,盍迁诸兹山之麓以大其观。罗君亦以为然,而熟知鬼神之灵灵于人心。越日不呼而会者数百人,相与剪棘拨荆不崇朝而颓垣残碣,旧址毕出。与罗君诸观之,瞿然思,肃然敬。由是跌坐竟日,徘徊四顾,若有神会焉。但见林木郁茂,山月皎洁,恍若菩提尤在,明镜当前。俨然身入诸天中也。乃叹锺灵之地,佛所夙契。虽阅数百年风飘露零,尤若存神于此,而不能以人事易也。于是因其地势增修而式廓之。经始于嘉庆十四年,落成于十六年。罗属予以志,余喜家此扶峰,而又与六祖同系范阳先世,每乐道之,故得详其颠未以垂于后。俾知千余年来,锺鼓磐管之音未衰,而扶峰之足以感召神灵,其始终相孚以诫,有如此者,至其德化所显,功在社稷,泽及生灵。自有坛经载焉,兹不复记。云时嘉庆十六年仲春谷旦。
  
  案六祖,唐初人,庵应唐建,旧志仍作六祖庵,土人则称六祖寺也。
  
  又试作译文:
  
  六祖寺在龙头铺扶卢山下,六祖慧能曾在这里隐居,后人在这里建了六祖庵来祭祀奉六祖。其后,六祖庵已荒废了很久。清嘉庆十四年,在营脚行政村寺前村重建了六祖寺。本人卢应中在此撰写碑记,记述重建六祖寺的缘由。
  
  考察前代,自汉代到隋朝,佛教在岭南名声不大,直到唐代贞观年间,六祖在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接受了佛教五祖的衣钵,佛道南传更盛。当时,岭南很多人对佛道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诽谤佛教是邪教。其时慧能南下逃难,辗转于深山野岭,几乎没有藏身之地,最后在四会县境内的扶卢山修真习静十五年,得以解脱,于是追求佛道而去。后人思忆和敬慕慧能其人其事,因慧能俗姓卢,所以,把慧能曾经隐居的山峰命名为扶卢山,取意扶助慧能之意。在山下修建一座庐庵来作纪念和祭拜,由此看来,可知六祖慧能是岭南佛法的始祖,而我县的扶卢山又是六祖成佛之地。慧能是新州人,学佛礼于黄梅,传佛法于广州,又在曹溪宝林寺等地讲授佛经,六祖所到过的寺庙都成为佛家圣境。扶卢山地理位置隐蔽,风景秀丽,更是护法的地方。现在扶卢山下的那座古代的庐庵已经模糊消失荒废。若有有无。我的朋友邑庠生罗绣生性喜好佛教,每逢读书的空余,就会很自然地感慨六祖的遗风,叹息六祖庵荒凉。于是,在今年秋季,召集乡里的德高望重的父老,商议重建六祖庵,众人都很高兴,都赞成这件事。罗绣向我说起这件事,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六祖庵旧址地方逼迫窄小,何不搬迁到扶卢山麓,使它的规模扩大。罗绣也觉得这样做很好。然而,谁知道鬼神比人心灵验得多。第二天没有号召而有几百人集会一起剪除荆棘,不到一个早上,残留的断墙和碑碣就全部显现出来,我和罗君一起前去观看,感到很惊奇,肃然起敬。因为这样,我们在此停留了几天,徘徊着,环视四周,好像有神灵来会面。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山中明月皎洁,好像菩提还在,明镜在前面一样,严肃的样子,置身于天池中,于是我们感叹这里真是一个钟灵之地啊!佛家平素的符契。虽然经历几百年的风雨飘零,但还好像神灵还在这里,不因为人事的改变而改变。于是,依照这里的地势扩大规模修建六祖寺,在嘉庆十四年,开始动工扩大规模修建。在嘉庆十四年落成。罗君嘱咐我记下这件事,我很高兴,因为我在扶卢山安家,而且我与六祖慧能同属范阳世系宗亲。常常乐于说起这些事。所以,我对慧能的生平瞭解得很详细,用来传给后人。可知一千多年来,钟鼓磬石的声音没有衰微,即使在扶卢峰也可以感召神灵,自始至终至诚至信互相诫勉,有谁能做到这样,他的德行和造化,显现出对国家有贡献,福泽惠及人民。这些都已有坛经所记载,这里不再复述。时为嘉庆十六年仲春谷旦。
  
  按照六祖为唐代初年之人,庵应为唐时所建,旧志仍称六祖庵,当地人则称之为六祖寺。
  
  从碑文可知,卢应中认为在庵尾建的六祖庵是唐时所建,但以实地调查所见,并未见有唐宋时期的遗物,因此,卢应中所记仅为推测之言,并无实证。唐宋时期是否已有六祖庵,还有待进一步的查考。
  
  三、贞山的六祖寺
  
  1980年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不少海内外善信纷纷要求政府重修六祖寺,以传承和弘扬六祖禅宗文化。1995年底,四会市人民政府报经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决定重建六祖寺。此举得到海内外社会贤达、八方善信和佛教人士的鼎力支持,出谋献策,乐施善款,尤其是旅港同胞、佛门弟子苏东霖和何铁文先生等更是积极投入,率先垂范,笃诚捐资。同时,承蒙海内外乡亲、僧尼、信众多方筹款,使六祖寺的重建得以顺利进行,善举得以早日建成。
  
  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特别是征询了内地和港澳佛教界知名人士、专家的意见。香港林国雄玄学大师等,多次进行实地勘测,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将六祖当年曾面壁之处即贞山大坑百步梯前的风水宝地,作为重建六祖寺的新址。
  
  寺院占地十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进山牌坊、广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藏经阁、观音殿、罗汉殿、地藏殿、钟鼓楼、方丈楼、首座室、斋堂、客堂楼、弥陀安养村、僧寮房、都监院、朝山会馆、讲法堂、禅堂、念佛堂。在左侧龙山和右侧象山建有颂经亭和文殊塔。佛学院的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中。
  
  各殿堂供奉诸佛菩萨金身。六祖金身塑像慈祥可亲,端坐殿内,庇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六祖寺全部建筑采用白墙緑瓦红柱传统古典寺院设计,蔚为壮观。据说,这是各地众多六祖寺院中,规模最大、功能最齐、最为堂皇壮丽肃穆、唯一被命名为“六祖寺”的古刹寺院群体,成为岭南重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如今,六祖禅寺既是禅宗祖庭,又是世界佛教各宗各派修行、讲学弘法和安养殊胜道场。远望宝刹,银带环腰,依山傍水,殿廓林立,白墙緑瓦,在蓝天白云和青松桑田的环拥之中,犹如一片璀璨的翡翠。如虚云和尚舒怀:“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
  
  六祖寺驻有德高望重的方丈释大愿大和尚和僧众数十人。每天烛灯长明,香火鼎盛,瑞气蒸腾,禅乐贯耳。海内外慕名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絶。

  (梁灶群,四会市博物馆,馆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