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浅论高校博物馆在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中文摘要】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教育。高校的博物馆主要是以其资源优势,通过举办文物展览,对学生进行素质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博物馆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展览
  
  Abstract:Soci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museum. Taking the resources advantages, the exhibitions projected by campus museums can help improving the qualities and crea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thus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Key words:museum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creativity education   exhibition
  
  很多人称博物馆是“文化宝藏”、“科学大本营”、“教育实验场”、“文明资料库”等词彚,而通过对这些词彚的整合,“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便能呼之欲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教育。如何以它的资源和优势为依托,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在凝聚人类文化遗产精华的同时,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成为新时期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以下愚见,不妥之处,请斧正。
  
  一、何谓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关于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素质教育下,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创新教育(Innovative education)是强调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 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二者关系是:1.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这样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 到了突出位置;2.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 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 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创新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 ,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素质,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结合,明确提出创新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必须的。
  
  二、博物馆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博物馆已不是一座传统的博物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这个学校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起了非凡作用。具体体现在教育形式不同:在课室里上课,基本上满堂灌,没有选择。但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非说教性质的教育。它基本上是以“实物”和“事实”说话,具有现实感,因而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另外到博物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它以最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象化手法,启迪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职业的人们的思维,激励探索精神和创造灵感。它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主要方向,以最形象、最生动的手法,把生命、环境、物质、能源、信息等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应用传播给观众。博物馆强调让观众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就是说 现在的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一座传统的博物馆,是一个素质教育课堂和创新教育的课堂。这就意味一些博物馆常用做法就要改变。例如在很多博物馆都看到这样的牌子“请勿动手”向这种展教方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现在改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要由封闭逐步向互动、开放的动态形式转变。增设互动项目,让观众零距离接触一些展品,把参观变成一种交流、娱乐活动,应该成为博物馆陈列展览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方面人类学博物馆作了些尝试,例如人类学系博物馆把石器展览室延伸到室外,就是让学生动手做一个石器,从而瞭解什么是打击点、破立面、又能瞭解古人是如何打制石器。这一改变,对教学有极大辅助作用,对博物馆来说也有极大意义,它引领着博物馆教育思路,它强调了科学的实践过程、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创新型人材的培养。它把观众从一个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个思路深刻地影响并推动了博物馆的发展,这些新理念对于现代博物馆的深化教育有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大大地丰富了博物馆教育思路,增强了博物馆的活力。
  
  三、博物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中的形式
  
  博物馆教育面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和极具个性的广大观众,观众要求博物馆创新,创新的目的又正是为了吸引观众,更好地服务于观众。博物馆教育工作絶对不能只是一个模式,一种套路,而必须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创新活动,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才能良性的生存发展。苏东海先生早在1993年就提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 他还呼吁“要淡化博物馆教育意识”,即“博物馆的学校化倾向”。博物馆要把学生 从一个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唯一办法,用创新思维、创新布展方式、去办展览,以此吸引观众。在这个方面,人类学博物馆在陈列方面做出一些改进。例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南方出现的石器以砾石石器工具为主,而在北方出现石器则以细小石器工具为主。我们把一个房间布置成一个北方环境,并特意请人做了二组雕塑,特意表现出北方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另外一间,则布置成南方环境,也请人做了二组雕塑,特意表现出南方先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用这种对比强烈的陈列语言告诉学生(大学生)只要环境不同,食物就有不同,造就不同工具,成就不同生活方式。而工具的创新,也意味人从适应不同环境,到改变环境,再到创造出新生活。经过这样处理,使这个展览更凸显创新布展的效果及陈列语言的魅力。也告诉学生创新的重要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用高科技展示手段,来渲染特定的氛围,提示陈列主题。博物馆的展柜不是商业街上的橱窗,而是展示古代文明的舞台。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如果平铺直叙地、简单地把文物摆放在展厅中,那只是商品陈列。博物馆陈列是一门艺术,要把展品按照一定的文字内容和形式设计,好像拍摄影视剧一样,营造出一定的“兴奋点”,设计一定的故事情节,有起伏跌宕,才能扣人心弦,才会吸引观众。那些贴近生活的展览,由于主题生动而具备了吸引观众的基本条件,加上后期的精心设计和背景烘托就能让人留连忘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力。古代文物展览需要精心创造环境才能展现出文物独特的魅力和内涵,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自然交融。如何在博物馆有限的陈列展柜中表现出文物的文化内涵?采用什么形式?灯光如何运用?色彩基调怎样把握?这些都需要深入探讨。如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玉器馆中专门创作了一个巨大的泥人工艺作品《琢玉图》,显示古代玉器从采料、开料,到粗坯、精加工、成品以及商品出售的全过程,加之鸡鸣蛙叫的音响效果,既紧扣主题,深化主题, 同时一些融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场景展示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的展项也更缩短了与观众间的距离,让人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
  
  第三点:烘托气氛创造独特的光环境。如何把光恰如其分运用到现代陈列设计中,恐怕是每一个陈列设计与施工者都要面对的。的确,声光电手段多些,布展的形式生动活泼,会吸引很多好奇目光。但并非陈列设计艺术水平就一定很高,搞不好甚至会喧宾夺主,花里胡哨,弄巧成拙,多花了很多陈列布展的经费而减弱了展出效果。过重地运用科技手段反而喧宾夺主,夺去了文物、史料固有的光彩。这一点人类学博物馆在布展中比较注意,尽量使用比较环保的光管,很少使用声光电等辅助手段。(这主要是经费问题)
  
  陈列充分注重灯光的设计,用灯光来烘托和渲染展厅的艺术氛围,特别是在场景、景观模型等区域作特殊照明处理,结合多媒体展示手法技术为观众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真实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泛光灯、投光灯、射灯、光纤灯等灯具,有效突出重点展品和图文内容,为参观者提供最佳视觉的观展环境。
  
  总之,陈列手段要有创新,跟上时代步伐,跟上观众的欣赏水平,尽可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优美动人的“声”、变幻无穷的“光”和神秘莫测的“电”,既提升了展品的艺术效果,活灵活现地体现展品的真实性,又增强展览的视觉效果,调动观众的参与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2.王秀娥、王惠茹:《博物馆教育功能浅析》,《中国博物馆》1995年第2期。  
  3.曹兵武、李文昌主编:《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4.曹兵武:《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5.杨玲、潘守永主编:《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6.陈俊旗、朱鸿文:《浅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7.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7卷第8期。  
  8.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  
  9.段 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黄 鑫:《时光,谧静地表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物馆走访手记》,《中山大学校报》。  
  11.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宋向光:《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发展动力》,《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1期。

   (朱建彰,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