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论粤方言的区域特点与广府文化建设

  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广州话)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其标准语为狭义的广州话(以西关话为标准的广州城里话),通行于广东、广西东南部、海南省的部分地区、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华人、华侨社区,使用人口近8,000万。粤方言是保留古汉语元素最多的语种之一,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丰富的岭南历史、语言、文化等信息,堪称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是语言研究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广东是个移民大省,古往今来人口流动、迁徙频繁。千百年来,北方移民南下与岭南土著融合后,先后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三大民系使用的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是三大民系认同的标志,又是三大民系文化的载体。广府民系是先秦以来北方移民南下与南越土著杂处融合而成,是广东最大的民系,又是移民历史最长、移民源头最多、分布区域最广、与原住民融会最早的民系。长期的多元文化碰撞,培育了色彩斑斓的广府文化。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历史上,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广信与广州,是不同历史阶段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珠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粤方言形成、发展的重要节点,地位至为关键,影响深远。

  广府民系居住的区域长期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古往今来均为经济发达地区,因而粤方言的历史悠久,通行区域广泛,并长期成为岭南的通语,被冠以“粤语”、“广东话”之称。作为岭南主要社会交际工具的粤方言,其形成、发展与演变,离不开通行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其分布格局与广府民系的形成渊源密切相关。由于通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及其历时演变的差异,各片区的粤方言(尤其是口语)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研究广府文化的载体——粤方言的区域特点,对广府文化的研究、建设,关系尤为密切,意义尤为重大。

  一、粤方言的区域特点

  北方移民下岭南始于先秦,成规模的南下当始于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布的区域越来越广,南越土著完成汉化,广府民系逐渐形成。元明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及商贸的发展,广府民系不断向海外发展,成为中国最早成批移民海外的民系,也是中国海外华侨重要的构成民系。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认同标志。不同年代的南下移民,有着不同的入粤途径及生存形态,历史上,岭南地区经历了五次大移民。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移民的源头越来越多,移民的路径越来越复杂。因移民的源头、年代、路径、人口的构成、与当地的原住民融会情况等原因,粤方言的形成、发展、演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粤方言格局的形成是渐次蔓延式的。因此,各区域之间的粤方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特点鲜明。

  为了分析粤方言,不同的学术观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不同的区域划分。如《广东省志·方言志》分为:广府片、四邑片、两阳片和粤西片;《广东粤方言概要》分为:粤海片(广府片)、四邑片、高雷片、莞宝片和香山片。为了探索粤方言与广府文化的关系,根据广府民系沿江而居的特点,本文以水域来分区,进行分析。

  (一)西江流域(含两阳片、粤西片及广西粤方言区)

  西江流经粤桂两省,是唐以前北方移民南下岭南的主要孔道,又是珠江的主航道。西江流域是早期南下汉人的主要定居区域,又是古南越人及其后裔的主要生活区域。历经近400年的“广信时期”的汉越融合,西江流域成了粤语的主要生成、发展、分布区域。据统计,该区域使用粤方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由于该区域移民情况复杂,不少地区是少数民族散居区,作为底层的古越语及闽语的遗存成分较清晰。但其语音、词彚、语法的特点与以广州话(粤方言的标准语)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方言较一致。尤其是广州话保留的中古音韵特点及变化规律,在西江流域的粤方言中,基本上得到体现。如,古微母字,皆读同明母字,读为双唇鼻音声母m-;古疑母字一二等字,读为g;古溪母开口读为声母h;古蟹摄开口一二三等,效摄开口一二三等,均得到区分。古调类分化与广州方言基本一致,入声均得到了保留,多为三分,个别二分或四分。

  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使西江流域的粤方言与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珠三角粤方言在继承中原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明显特点

  1.古语古音累世不变,汉越融汇有迹可循

  西江流域的粤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汉语元素、南越语底层及语言演变迹象。

  如,

  A.怀集下坊话(怀城音)的以下几个特点令人关注:

  (1)清塞音声母p、t和清塞擦音声母ts在圆唇元音oe、o、u之前,多半发为浊塞音b、d、和浊塞擦音dz。与封开粤方言保留了上古全浊塞音相似。

  (2)古“从”、“心”、“邪”三母字发为舌尖边擦音声母θ。与封开及北流江次方言一致。可推知怀集粤方言乃从潇贺古道而来。

  (3)声调数目为9,保留了完整的入声韵(阴入、中入、阳入)。

  (4)古汉语遗留的单音词较广州话多。

  如,鼎(煮粥铁锅)、箸(筷子)、安(放)、望(看)、屋(房子)、翼(翅膀)、罂(瓶子)等。

  B.两阳片(阳江市及所辖各市、县)有□声母。粤西片(湛江市区及所辖廉江、吴川等市县,茂名市区和所辖化州、高州、信宜以及电白的部分乡镇。肇庆市所辖的封开、怀集、广宁),有□声母,古日母字多读□声母,部分地区(如化州)还有浊塞音b、d声母。

  C.粤方言邕浔片的南宁话、钦廉片的廉州话、勾漏片的玉林话、桂南平话的南宁平话等,古心母不读s,而读□,贺州本地话等读f(其演变模式为:r——□——θ——s),并保留大量百越语的常用口语词。

  2.族群迁徙繁复,语言“多层叠置”

  不同历史时期繁复的族群迁徙与民族融合使西江文化史具有典型性,不同历史层面成分的多层次叠加和多元文化融合是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使西江流域的粤方言在漫长的差异整合过程中呈现出“多层叠置”特征。

  下面以云浮白话“多层叠置”特征为例分析。

  A.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汉越融合

  (1)语音

  ①古心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一般读s,而作为南越语语音特点的遗存,在相关的诸方言中多读□。这在郁南西北片的平台话中得到体现。如,想(□ε23)、信(□en33)。

  ②郁南平台话和罗定话中有舌面浊鼻音□。与以百越语为底层的吴方言相似。如,议(□i23)、而(□i21)。

  ③保留了喉塞音声母。

  郁南白话在开元音的开头有声母。如,个(□k23)、你(□ni23)。

  云浮白话,零声母音节开头带有塞音声母的成分。如,矮(□ei35)、爱(□ui33)、安(□un55)等。

  (2)词彚

  口语词不少与广州话相似,保留了许多古语词及点方言词语,但还有不少广州话没有的词语。

  ①百越语的底层。

  如,猪六(猪栏、猪圈)——在傣语、泰语等常见;□(k‘e55)(屎)——与泰语、水语、临高语同源。

  ②保留百越语底层的地名。

  如,思磊(郁南村名。思,山村。“思磊”,意为“多石头的山村”);思贺(信宜镇名。贺,听到声响的。“思贺”,意为“能听到声响的山村或村寨”)。

  ③古汉语书面语词。

  如,箸笼(筷笼·新兴白话)、猪膏(猪油·新兴白话)、索(绳子·云城、新兴白话)、罂(瓶子·云浮白话)、饥(饿·云浮白话)等。

  B.隋唐时期的汉僚融合

  (1)拥有了大量的“粤——壮”关系词。如,呢〔ni55〕(这)、虾〔ha55〕(欺负)、啱〔□am55〕(刚刚)、痕〔h□n21〕(痒)、晒〔□ai33〕(全部)等(僚的后裔即仡佬族,语言属壮侗语族)

  (2)云浮市地名、村名保留了壮侗语族的底层,如:都老、都有、都涝、都骑、罗沙、罗石、罗马、罗卜、六马、六源、六芒、六洞等。

  (3)苗瑶语族对新兴白话的影响。

  ●与苗瑶语族有关的地名、村名

  以“云”(瑶语“村”义)为冠首字的地名、村名有19处;

  以“峒”(垌、洞)为冠首字的地名、村名有50多处。

  ●苗瑶语族的倒装语序的渗透:

  词:云盏(盏村)、云稠(稠村)、两仔爷(父子俩)等。

  句:我去屋归。(我回屋。)

    矮瓜贵过金瓜。(茄子比南瓜贵。)

  C.宋以降的多元融合

  (1)罗定白话与广州话语音较接近。

  如,罗定白话有广州话特有的圆唇声母“ku”、“k‘u”;广州话的ei韵字,罗定白话也读ei韵;广州话的ou韵字,罗定白话絶大多数读ou韵;广州话的yn韵字,罗定白话也读yn韵。

  (2)新派云浮白话已紧随广州话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差别很小。

  (3)云浮白话独具特色的词语

  如,郁南白话:

  佬人(成年男人)、夫毑(成年妇女)、婆打、姐打(外祖母)、沉醉(罗嗦)、剩更(更加)、嗰只(那个)、点蚊、申点(怎么、怎样)。

  罗定白话:

  泥尘(灰尘)、狗坑(沟渠)、脷前(舌头)、耍(玩耍)、粪凼(厕所)。

  新兴白话:

  阿朽(母亲)、不人(谁)、吉度(这里)、我伲(我们)、典(游戏)。

  云城白话:

  刹鲮(打闪)、碰尘(灰尘)、猪牯(公猪)、哄(闻)、呢顶(这里)、边顶(哪里)、伊下(现在)、一只牛(一头牛)、一兜鱼(一条鱼)。

  (4)受官话影响较广州话多(下面试与广州话作比较)

  (表格略)

  (5)受客方言、闽方言影响的词语

  如,马牯(公马·云浮白话,同客方言)、胡蝇(苍蝇·郁南白话,“胡”音同闽方言)、光窗(窗户·罗定白话,同客方言)、姐公(外祖父·罗定白话,同客方言)、一只人(一个人·云浮白话,同客方言)。

  (6)词的“仔”尾较丰富,多用“名词+仔”表小称意义,少用变调表示小称意义。

  如,蚊仔(蚊子·云城、新兴、罗定白话)、橘仔(橘·云城、新兴、罗定、郁南白话)、桃仔(桃子·云城、新兴白话)、雨仔(小雨·云城、罗定白话)、路仔(小路·新兴、罗定白话)、贩仔(小贩·云城、新兴白话)。

  (二)北江流域

  北江是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主要流经粤北地区。唐以降,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东移广州,张九龄重修梅关古道,使之成为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南雄珠玑巷成了岭北移民南下的中转站,唐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大多经此南下。今天,南雄珠玑巷成了广府民系的祖地。历史上,粤北地区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方言自然是主流方言。但后来随着客家人的南下、西进,广府人的北上,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粤汉铁路通车,使粤北与省会广州联系紧密,粤方言的权威地位得以确立。抗战期间,粤北成了广州大批机构、人员的迁移地。客方言与粤方言此消彼长,北江流域的语言格局由微观到宏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了粤方言通行的重要区域。

  粤方言因铁路兴,因而在铁路沿线的交通、经济发达区域,粤方言与广州话接近程度很高。古有南雄梅关古道,今有京广铁路、京九高速等交通大动脉,语言格局在上世纪20年代才发生大调整,这使广府民系的祖地与中心地的语言基本同步发展。

  如,粤北各粤方言点与广州话语音基本一致。

  1.古微母字与古明母字读双唇鼻音声母m-。如,微(m□i21)、民(m□n21)。

  2.古精组声母和知、照组声母合并为一套塞擦音和擦音。或读舌尖音ts、ts‘、s,或读舌叶音t∫、t∫‘、∫。如,租(tsou55)、除(ts‘y21)、输(sy55)。

  3.古溪母字除读k‘声母外,一部分开口字读h,一部分合口字读为f。如,刊(hn35)、科(f55)。

  4.古止摄开口三等支、脂、之韵精组字和部分知、照组的字,大部分读i韵。如,资(ji55)、思(si55)、迟(qi21)。

  5.有较丰富的圆唇音,(□)系列韵母。如,靴(h□55)、居(g□y55)、姜(g□□55)却(k‘□k55)

  6.以□为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和以a为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形成对立。

  7.大部分县市有9个声调,如,阳山、连山、连县、韶关、曲江、乐昌(老派)。调值与广州话大同小异。

  词彚、语法、句式特点与广州话的差距更小。

  但因粤北大多为山区地形,民族多元,移民复杂,北江流域的粤方言的内部差异较大。在偏僻的山区,则与广州话差异较大。粤北地区又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北江流域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三)珠江三角洲区域

  珠江三角洲是宋元以后南下移民的主要定居地,不少移民经珠玑巷中转至此。而后,一部分或西迁南下,或飘洋过海。这部分移民是广府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珠三角的勃发、广府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卓著的核心部分。相当一部分的广府人及海外华侨均自称是“珠玑后人”,他们对岭南历史的影响深远。位于珠三角的广州,自古以来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珠三角不但是广府民系的中心地,也是粤方言的发展地和重要的通行地。尽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粤方言最接近标准语,但因移民的年代、源头、路径不同,珠江三角洲又是河网地带,便出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情形,“不同一条水”,语言就有差别。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次方言是广州话、台山话、石岐话、莞城话。广州的西关话是传统粤方言的标准语。

  该区域粤方言的主要特点如下。

  1.传承发展,与时俱进

  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差异,紧贴时代脉搏,传承与发展并行,是珠三角粤方言的显着特征。广府片是粤方言的中心地,广州、香港这两个世界名城,主导着粤方言的演变和发展。唐宋以降,广州话“粤语标准语”的地位不可动摇。近百年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香港粤语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超越广州话之势。两地的粤方言变化均在传承的基础上,因时因地而变,既传统又新潮。

  A.广府片粤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一脉相传

  (1)古微母字和明母字今读声母m-。

  (2)古溪母字有部分今读声母f或h。

  (3)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鼻音韵尾韵母和塞音韵尾韵母中有长短对立,即长元音a,短元音□。

  (4)有oe-系列韵母。

  (5)有-m、-n、-、-p、-t、-k韵尾。

  (6)声调为九个,即平、上、去各二分阴阳,入声三分为:阴入、中入、阳入。

  B.各地粤方言语彚因时因地而异

  (1)广州的西关话。西关,因地处广州传统商业繁华地,物阜人丰,是岭南文化的兴盛地。受主流文化与语言影响大,同时汇聚了四乡的粤语词彚,语彚极其丰富,时代感强。逐潮流,融雅俗,既有书卷气,又不乏市民色彩和商业气息,生动活泼。

  如,“若果”、“卒之”、“姑勿论”、“终须”、“于是乎”、“到其时”“齐缉缉”(见传奇剧本《浣溪沙》)、“水尽鹅飞”(见《元曲》。俗:水静河飞)、见周公(见《论语》“吾不复梦见周公”)、叹世界(享受)、生猛、箩底橙、卖剩蔗、交吉(交出空屋)、“一盘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旧水”(100元)、“牛一”(生日)、“十一哥”(土包子)、“古月”(胡椒粉)、三六(狗肉)、“照杀”(按报价成交)、“大出血”(大亏本)等。

  近60年来广州话西关话的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

  其一,推普工作的持续、深入进行,使广州话语音、词彚加快了向普通话靠拢的步伐,不少粤语的传统语彚被北方方言语彚所取代。

  其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香港粤语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的用语,英语藉词越来越多,以致老年人与年轻人用语似产生了代沟。

  (2)香港粤语。加大了与广州话的距离。其一,保留了相当数量的旧词(甚至是清朝时)的粤语词彚,如,差人(警员)、差馆(警署)、银两(钱)、粮饷(工资)等。其二,大量的英语藉词进入香港粤语。

  (3)澳门粤语。因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地位及100多年来大批的广府片民众移居澳门,使澳门人口发生了变化等原因,广州话取代了石岐话在澳门的通语地位。

  (4)东莞凤岗粤语。东莞凤岗镇是粤客杂居区,该地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响。一些口语词普遍有别于广州话,而与客话相同,如,狂(惊)、捡(执)、寻(揾)、耳吉(耳仔)、地豆(花生)、伶俐(乾净)等。

  2.多元荟萃,新颖活泼

  珠江三角洲是东江、西江、北江的汇聚地,地处珠江的入海口,是河网地带。由于汇聚了八方移民,迎来多种文化的浸淫,近现代更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地。该区域的粤语富于多元性:以广州话为标准语,内部具有统一性,与广州话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但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映了广府民系的精神特征,颇具典型性。

  下面以四邑话为例分析

  四邑片:分布在江门市及所辖各县市,珠海市所辖台山县的境内,人口约400多万。四邑话最明显的特征是:

  A.多元融合

  (1)语音

  四邑话的语音与广州话语音差异大,不乏独特之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其语音除具有粤方言语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客家语、吴语、赣语、闽语等融会的痕迹明显。

  ①古微、明、泥、疑母读作带鼻音色彩的浊音声母b、d、g。如,忙(mb22)、闻(mbun22)、年(nden22)、牙(ga22)

  ②古心母字读□,如,酸(□n33)。

  ③古精组字今读〔t、t‘、□〕,如,粗(t‘u33)、亲(t‘en33)、座(tu31)、髓(□i55)。

  ④把来自中古透母、定母平声字和部分上声字读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题(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⑤古端母、定母(去声、入声和部分上声)字,零声母化。

  如:打(a55)、灯(a33)、斗(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应为四邑话仍保留中古汉语庄组字和精组字对立所致。)

  ⑥有浊擦音声母Z-、V-,无j、w声母。

  如:爷(ziε22)、稳(vn45)、违(vi22)、芋(vu21)。

  (V-应由古帮母演变而来,吴语保留了浊擦音声母V-)

  ⑦无y韵及韵。除台山有n(t)、(-k)外,其余方言点均无。

  ⑧有介音i、u。如:车(ts‘ia23)、短(tun23)、斜(t‘ia22)、签(t‘iam33)。

  ⑨除斗门、江门、新会话外,基本上没有长短元音a:与a的对立。如台山话:街(kai21)、鸡(kai33)、挨(ai55)、矮(ai55)、罂(a33)、莺(a33)。

  ⑩声调均完整保留了阴入、中入、阳入三个调,其余有差别。除恩平话仅七个声调外(上声无阳上,去声无阴去),其余均为八个声调(去声无阴去),调值较低,阴平为:33。

  (11)古清母平声字和去声字读同一个阴平调。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o33)、痛(ho33)

  (B12)变调:往往变为低调,有屈折的尾音变调,多有单音词变调成双音词。如:这儿(k‘oi215)、哪儿(nai215);我们(□o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语彚

  ①中原古汉语、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词融会。

  (表格略)

  ②外来语彚

  ●番+名词(或地名+名词)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帮、*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儿、②杂交的物种)、荷兰豆、西洋菜、荷兰水(汽水)等。

  (*此处“鬼”无鬼意。如,生鬼:活泼、风趣。四邑人称鬼为“点六”、“点七”)。

  ●汉语+英语(或译音和译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缅(man)”(老人)、“老缅(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发)、“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车”(吉普)、“喼(cap)帽”(鸭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英语藉词

  如:骨(good):好,伟里骨(verygood):很好,骨波(goodball):好球,市担(stamp):邮票,市的(stick):手杖。

  B.儒雅新颖

  (1)修身谚语

  如: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扬(内敛、低调)

  人生如做戏,一出又一出(恬淡、豁达)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2)詈语

  阴功、折堕、杀你的头、杀错你的头(无人身攻击、株连家族之意,颇有法治意识)

  C.音韵优美

  (1)变调丰富(有屈折的尾音变调),使话语抑扬顿挫,语韵悠长,颇有低逥浅唱之韵味。如:

  ①阳上升变调调值215。如,这儿(k‘oi215)、哪儿(nai215)、鱼(ui215)。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变化,通过变调、变音等语音变化来表达。如,我们(o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用词喜用ABAB式重叠结构(如,“恋床恋席”:①赖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饱头饱头”:有点饱)。喜用对偶句,使语言音韵美,富于诗意。

  D.新颖活泼

  (1)四邑片七个方言点(江门、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斗门)一致而又有别于广州话的独特词彚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头毛(头发)、镬俐(镬铲)、收水(倒闭)、搜凉(乘凉)、交蚍(臭虫)、散使(零钱)、安人(家婆。又:安人,从宋代始,便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阿人(奶奶)、上味(盐)、窦口(住所)、水脚(盘缠)、捐血(献血)、该时(现在)、恁时(那时)、几何(怎样)、凭企(梯子)、地随(知道)、臀(屁股)、缴(擦)、邦(锄头)。

  (2)美国华埠流行的四邑话常用词语趣致、传神,有明显的中美两国100多年来的历史印记。

  如:纸(泛指法定文件)、入纸(向政府递申请书)、出纸(获准发下的证书、执照等)、旅行纸(旅游签证)、出世纸(出生证)、出世仔纸(指父亲在美国出生,其在中国出生的儿女所获得的美国相关证书)、籍民纸(美籍公民证书)、土生(华人在美国出生)、土纸(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的出生证)、企枱(侍应)、花利(小费)、够钟(到点)、吃表(早退)、喊线(电话)、钱八(美国二角五分的辅币。源于中国的用银时代,一元是七钱二分银,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钱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译)、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车偈(汽车引擎。“偈”,为“机器”二字的切音)。

  E.流通领域跨国界

  由于早期到美国的华人多来自四邑,占当地华侨和华裔的50%以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华人社区便以四邑话作为沟通语言,而独具特色的“台山英语”则通行于五邑地区及美洲华侨社区。

  二、粤方言区域特点研究的文化意义

  粤方言的形成、演变、发展,与广府民系的诞生、成长密不可分。粤方言的生成演变史就是广府民系的生成史。通过粤方言区域特点的分析,对我们研究广府民系、珠江的历史文化等颇有启迪。

  1.西江流域粤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形态特征,是数千年来该地区人口流动、民族迁移、融合渐变累积而成。其间藴涵着粤方言生成、演变的宝贵信息,尤以广信时期近400年的演变至为可贵。这一区域粤方言的特征,为我们研究南越族文化、南越族的演变、汉越融合、岭南各少数民族的迁徙、融合与发展,广府民系的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是我们揭示广府文化源头密码,进一步研究其发展的重要依据。如,云浮白话“多层叠置”特征的分析,将给我们展现一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汉越融合——隋唐时期的汉僚融合——宋以降的多元融合的族群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史,对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研究,对岭南的历史、文化研究,乃至对珠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典型意义。

  2.北江流域粤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形态特征,是数千年来该地区人口流动、民族迁移、融合渐变累积及后期外因强势叠加导致宏观布局调整而成。其中又以后期的变化最典型。该区域的粤方言特点,保留了粤方言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历史信息,为我们提供了语言格局微观调整与宏观调整的案例,我们通过对粤北各粤方言点的特征比较,可看到人流、物流、信息流,对语言的演变、融合、发展,对语言格局调整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研究语言发展史、中国移民史、广东移民生存状态、广府民系的生成、广府客家两大民系的形成与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参照。是我们研究广府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节点。

  3.珠江三角洲区域粤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形态特征,是数千年来该地区人口流动、民族迁移、融合渐变累积而成。其间藴涵着粤方言萌芽、发展的宝贵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标准语——广州话的生成和发展至为重要。这一区域粤方言的特征,为我们研究粤方言的萌芽、发展、成熟及其规律与趋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反映了汉越各阶段融合、演变、发展,东西南北四方移民融合、共生,广府民系成长、壮大,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磨合、相容,东西方文明碰撞、变异,珠江文化海洋性特征的形成、彰显。为我们研究广东移民的路径,移民的生存状态,广府民系的结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特征与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南越文化,广府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华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三、粤方言区域特点对广府文化建设的启示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交际工具,是广府文化的载体,是广府民系的认同标志。粤方言区域就是广府文化区域,粤方言的区域特征,传递了广府民系、广府文化生成、发展各阶段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广府文化提供了不可再生的依据,是我们建设广府文化的最好切入点。粤方言区域特点分析对广府文化建设的启示是深刻的。

  1.广府文化区域要从历史层面和文化学的视角来界定。要科学、客观地追根寻源,多学科、全方位地研究广府民系的形成、发展与广府文化的性质、特征与价值。如,研究粤方言结构与广府文化结构、粤方言多元性与广府文化的特质、粤方言分布格局与民系及民族分布格局的关系、粤方言与岭南物质文明史、粤方言与岭南精神文明史、粤方言与岭南制度文明史、粤方言与国际交流、粤方言与华侨史等。不能被广府文化格局一时一地的微调所左右,做出以偏概全的结论。更不能被局部地区的某种利益所驱动,做出脱离文化意义的评判。

  2.要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研究古南越族与辉煌的南越文化是珠江文化研究和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物质的非物质的均如此。如,西江流域粤方言多层叠置特征的深刻内涵、北江流域粤方言特征的典型性、珠江三角洲区域粤方言特征的多元性和历史性等。我们若不珍惜,不加大研究的力度,宝贵的信息将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殆尽。

  3.建设广府文化,要把握特征、遵循规律、掌握工具。

  要把握特征。如,把握西江流域、北江流域、珠三角区域粤方言特征为我们研究建设广府文化提供的信息。

  要遵循规律。如,通过各区域粤方言历时演变与共时演变的比较研究、分析,寻找规律,为建设广府文化寻求规律性的支持。

  要掌握工具。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交际工具,粤方言的健康发展与广府文化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其中巩固、建设广州标准语地位至为重要。如,做好语言规划,培养健康的粤语环境等。

  4.要高瞻远瞩、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如,古广信(封开等地)与广州联手,广佛联手,珠玑巷与后珠玑巷(以良溪为代表)联手,珠三角联手,西江、北江、珠三角联手,珠江全流域联手,黄河、长江、珠江联手,海内海外联手、世界中华文化各领域联手。重视起源与中心(即“源头”与“潮头”)的研究。省内可以封开与广州为重点,沿珠江流域各方言点展开,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格局。

  5.不可忽视港澳台与海外中华文化板块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近3000万人。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府籍移民是第一批踏出国门的华人,移居美国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中又以珠三角的广府移民为最。粤方言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而且是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的常用语。因而粤方言的影响遍及全球。粤方言的英文为“Cantonese”,“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幷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1〕可见粤方言通用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作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重要载体、连接海外华侨华人文化重要纽带的粤方言,其地位及价值不可小觑。同样,研究、建设广府文化,港澳台与海外中华文化板块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广府文化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56809htm 2011-6-23

  参考文献:

  1.高华年主编/广东省志·方言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
  2.詹伯慧主编/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
  3.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8.
  4.邓钧/《台山方音字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5.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6.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怀集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2.
  7.云浮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浮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5.
  8.新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兴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2.
  9.罗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罗定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3.
  10.郁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郁南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2.
  11.宋长栋余伟文庄益群/《云浮方言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0.
  12.竹尾田村志编纂委员会/竹尾田村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11.
  13.油甘埔村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村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12.
  14.凤德村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凤岗镇凤德岭村志/〔2006〕惠印准字第66号.
  15.甘子恩邵慧君:《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彚及语法特点概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郑佩瑗(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