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确保我省耕地面积 提高种粮补贴标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一、我省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根据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省粮食局所公布的数据,将1997年-2009年间我省粮食供求基本情况列于表1。

  (表格1:1997年-2009年间我省粮食供求情况表)

  表1数据表明:(1)我省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与我省经济逐年增长的同时,常住人口也在逐年增多,1997年-2009年的12年间,我省的常住人口增加了近900万人,到2009年末,我省常住人口总数达963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实际粮食承载消费的人口数超过1.2亿人,全省粮食总需求量达4100万吨左右,粮食缺口2800万吨左右。(2)我省粮食产量下滑趋势明显。尽管我省近三年间(2007年-2009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态势(三年来粮食总产量分别为1285万吨、1243万吨和1314万吨),但我省粮食总产量的下滑趋势明显。1997年-2009年的12年间,粮食总产量减少了652万吨。(3)我省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2001年我省自产粮食总量为1721.55万吨,从省外购进粮食总量为1747万吨,自产粮与购进粮总量基本持平,因此,这一年成了我省粮食生产的标志年。2001年前,我省自产粮多于购进粮,粮食自给率大于50%;自2001年以后,则购进粮多于自产粮,粮食自给率小于50%,至2009年,购进粮与自产粮之比已接近2∶1,自给率仅为35%左右。(4)确保我省粮食供给的压力不断加大。随着我省常住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的不断增加,我省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在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和粮食自给水平呈显着下降趋势的双重压力下,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我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引起我省粮食产量逐年下滑的原因分析

  引起我省粮食产量逐年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较低,全省中、低产的农田面积偏大,旱涝保收的农田面积偏小,我省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近几年来,台风、暴雨、低温、乾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导致我省粮食生产不够稳定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以下三条: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各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增加,导致全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现将1996年-2008年12年间我省耕地的动态演变情况列于表2。

  (表格2:我省耕地的动态演变情况表)

  表2数据表明:1996年-2008年的12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净减少615.81万亩,平均每年净减少51.3万亩。不言而喻,我省耕地的大幅度减少,是造成我省粮食产量逐年降低的直接原因。

  2.种粮效益长期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租金、人工等成本大幅提高,导致粮成本增加,致使粮食生产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据省物价成本调查队调查,1999年-2008年的10年间,我省稻谷生产每亩平均净利润只有80元,最高利润的2004年为184元,据2009年对全省30个县540户水稻生产成本与收益调查,我省早、晚稻平均亩产400.5公斤,总成本为756.5元,净利润为112.1元,以一年两季计算,辛苦劳作6个月,一亩水稻的总利润仅为200元左右。种田不如打工,许多农民弃农打工,弃农经商已成大势。种粮效益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段时间以来,我省社会上对粮食问题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人认为:广东是经济发达省份,有了钱什么都好办了,片面认为:“只要手中有钱,碗里就一定有粮。”对国际粮食市场背后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粮食体制刚性、市场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及粮食调入过程的时滞等问题估计不足;二是由于搞工业和城市建设收益要远远高于粮食生产的现实,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人片面认为“搞粮食出不了政绩”,因而忽视了粮食生产。

  三、对策、措施和建议

  众所周知,粮食生产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粮食产业既是一项弱质产业,同时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稳定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应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为目标,稳定面积,增加效益,努力构建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粮食供给满足我省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纵观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长期乾旱、特大洪涝灾害相继发生,粮食生产遭受重创。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供的数据,今夏在我国发生的洪灾已淹没农田超过900万hm2。据估计,今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将减少2%。全球粮食生产前景也不容乐观,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加上生物燃料生产的扩大,全球粮食供应趋紧,价格将大幅度提高。据世界经合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公布的年度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全球粮食价格将飞涨(涨幅为15%-40%)。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措施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我省耕地保护,确保我省农田面积和质量稳定

  国务院早已下达了我省2020年前的耕地保有量(即耕地红线)为290.87万hm2(4363万亩)。但目前的现状是,我省现有的耕地总量与耕地红线存在很大差距,实际缺口高达30万hm2(450万亩)左右。在此形势下,我省仍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法律和行政责任,以确保我省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的稳定。必须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明确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遏制滥占耕地行为,确保我省粮食面积的稳定。为此,特提出如下四点增加我省耕地面积的具体建议:一是将我省坡度较缓(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约28万hm2左右)逐步开垦为耕地;二是将一些产量过剩、果质较差的(果)园地(约25万hm2左右)逐步改造为耕地;三是逐步将我省130万hm2左右的未利用地中具有改造潜力的部分土地改造为耕地;四是充分利用我省海岸线较长的优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用围垦滩涂、填海造地技术逐步将它们改造为耕地。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年提高我省种粮补贴标准

  应以立法形式明确逐年加大对我省粮食生产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种粮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了鼓励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还应加大对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1)逐年提高种粮补贴标准。

  自2006年起,国家出台了对种粮农民实施“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对种粮农民由于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造成的增支给予综合补贴。我省的具体政策是:按播种面积计算,该项补贴标准已从2006年的7元/亩增加到今年(2010年)的49元/亩。由于此项补贴全部为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因此又称为“中央农资综合直补”。当年的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按上年度的种粮面积一次性拨付。

  我省自2004年起,实施种粮直补政策。2008年以前只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从2008年起,种粮直补扩大到我省全体种粮农民。省级种粮直补标准为4元/造/亩,地方两级财政的种粮直补标准原则上与省级财政等额,即省、市、县按2∶1∶1的比例配置。按上述规定,我省农民今年能拿到手的种粮补贴款为每亩65元。

  据瞭解,今年江苏省泰兴市的种粮农民能拿到手的种粮补贴款为每亩100.9元,其中:中央农资综合直补:65.9元/亩,省级良种补贴:15元/亩,市、县水稻补贴:20元/亩。比较可知,我省发放的种粮直补标准偏低。我省是经济强省,GDP、财政收入均位全国前列,种粮直补标准也应位居全国前列。为此,特建议如下:

  2011年的省级种粮直补标准提高到15元/造/亩(注:按此标准执行,我省种粮农民能拿到手的种粮补贴款才能与江苏种粮农民2010年拿到手的种粮补贴款基本持平);以后每年或两年视我省财政收入状况按一定比例适当提高种粮直补标准。省、市、县种粮直补的配置比例不变。当年补贴标准按上一年度的实际种粮面积计算的政策不变。

  (2)尽快出台产粮大县的奬励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省的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据统计,我省40个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的64%;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65%,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鼓励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建议我省尽快出台落实产粮大县的奬励政策,设立省级财政产粮大县奬励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每个产粮大县500万元左右),对产粮大县实行财政补贴,以支持粮食产业发展,促进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3.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粮食价格长期以来受宏观政策调控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由于农机、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造成种粮成本明显上升,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现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仍然偏低。建议根据水稻生产成本及市场价格变化,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根据上年度稻谷生产成本加10%的成本利润率,确定当年粮食收购保护价。

  4.进一步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粮食生产示范和指导

  为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大新品种的选育攻关和示范推广力度,在全省建立良种核心展示区和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新良种的推广。精心部署我省粮食创高产示范活动,创建更多的我省粮食高产示范点和示范县,以点带面,促进我省粮食平衡增产。进一步健全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加大对种粮大户和生产专业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以保证粮食生产资金的需要。

  2010年9月19日

  (于正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工业大学教授;郭岳: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