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雷州半岛的雷神话与东夷文化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那里的雷神话也内容丰富,色彩斑烂,在中国古代神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但是,那里的雷神话却与东夷文化有渊源关系,它留下了古代部族迁徙的影子。古代雷神话主要源于东夷故地和雷州半岛,是同一类型地理环境、自然生态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    

  一

  关于雷州名称的由来,岭南流传着这样的神话:南朝陈时,雷州人陈供无子,以捕猎为生。家有九耳犬,甚为灵验,一耳动则获一兽,多耳动则多获。一日出猎,九耳俱动。来到一丛棘区,九耳犬徘徊不肯离去。陈异之,于丛棘中获一直径尺余的巨卵。携带回家之后,巨卵在雷雨时暴开,得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并有神人入室为其哺乳,乡人视为雷种。陈将此儿取名陈义,长大后任雷州刺史,当地居民把它作为雷神加以祭祀。这个传说最初见于唐沈既济的《雷民传》、房千里的《投荒杂録》。清代屈大均所着《广东新语》复述了这一故事,基本情节与唐人所传大同小异。

  有关雷神陈义的传说产生于雷州半岛,但它却和东夷文化有众多的相通之处。

  首先是卵生类型的祖宗传说。陈义是巨卵爆开所得,是卵生之神。雷州还有这样的神话:雷民畜十二耳犬,犬耳所动预示出猎捕获之数。一日,犬之诸耳皆动,雷民出猎,得十二巨卵以归。后经风雨,卵破而殻甲存。郡人宝之,分其卵甲,岁时祀奠,以获遗甲者为豪族。(《龙威秘书》4集所引《雷民传》)又据屈大均所述:“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一辅髦者捧圆物,色垩,为神之所始,盖鸟卵云。堂后又有雷神十二躯,以应十二方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像。”(《广东新语》卷6)雷民在祭祀雷神时,亦把鸟卵作为雷神之祖加以供奉,因为神话中的陈义就是从巨卵中出生的。另外,又有雷民得十二鸟卵的传说,故所塑雷神像也是十二躯,和鸟卵的数目相等。雷民得十二卵的传说,也是雷州半岛雷神话的组成部分,十二巨卵就是孕育十二雷神的母体。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祖先出生传说中,有各种各样类型,其中卵生类型主要出自东夷。古代有玄鸟生商的神话,据说殷商的女祖先简狄吞食鸟卵而生契。作为东夷族一员的满族,把自己的祖先说成是天女佛古伦吞食神鹊所遗朱果而生,其实朱果不过是鸟卵的演变。高句丽祖先名朱蒙,相传朱蒙母亲是河伯之女,为日所照而怀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殻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魏书》卷100)东夷族或是传说自己的祖先是吞卵而生,或是传说出自巨卵,都是把鸟卵视为孕育祖先的灵物。雷州半岛传说雷神出自巨卵,和东夷文化的祖先传说属于同一类型,二者彼此相通。

  雷州半岛的雷神话是和雷图腾结合在一起的,雷民把雷霆作为祖先神看待。陈义是在雷雨暴作时从巨卵中生出,“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哺乳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太平广记》卷394引《投荒杂録》)雷不但是陈义得以出生的外在动力,而且又是哺育他成长的精灵,陈义和雷的血缘关系极其明显,因此被视为雷种。古代东夷也有类似的传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伏牺即伏羲,又称太皞,是远古时期的东夷族首领。传说中的伏羲是雷神之子,是他母亲华胥与雷神交合而生。雷泽是古人想象中雷神栖身之处,所谓华胥在雷泽履大迹,实际是暗示华胥与雷神结合,是受雷神感应而生子。由此可见,雷州半岛和东夷地区的雷神话,都保留了原始雷图腾的痕迹。

  雷州半岛的雷神话还有明显的灵犬崇拜倾向。陈获取巨卵,雷民得到十二鸟卵,或是由于九耳犬的引导,或是十二耳犬显灵的结果,都是灵犬所起的作用。我国古代以狗为崇拜对象的民族很多,北方的蒙古、满,南方的苗、瑶、畲等族,都曾盛行过对狗的祟拜。蒙古、满族基本是处于东夷文化圈内,苗族以伏羲为祖先,瑶、畲则自称是盘瓠的后裔。盘瓠出自帝喾高辛氏,帝喾是东夷族著名首领。由此看来,灵犬崇拜最初源于东夷,是东夷文化重要特征之一。雷州半岛的雷神话明显存在灵犬崇拜,它在这方面也和东夷文化相通。

  古代有盘瓠神话,传说盘瓠是帝喾高辛氏的五采犬,在与犬戎的战争中获得敌方吴将军的头,帝喾乃以女配之,长沙武陵蛮就是盘瓠的后代。有关盘瓠的神话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搜神记》等书,流传甚广。畲族是盘瓠的苗裔,它的祖先传说有如下内容:盘瓠因平息外患有功而娶高辛氏第三公主,被封为忠勇王,婚后生下三男一女。盘瓠带领全家落脚广东潮州凤凰山,开山种田,繁衍后代,发展成为今天的畲族。(《中华风俗大辞典》第75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畲族目前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古潮州(今潮安)就是重要的聚居地之一。瑶族也是盘瓠的后裔,湖南和广东的交界地带是瑶族主要聚居区,如今那里有三个瑶族自治县。粤东有畲族聚居地,粤北有瑶族聚居地,都有盘瓠的后裔在那些地方繁衍生息。从地域上看,雷州半岛雷神话所体现的灵犬崇拜,和出自帝喾系统的盘瓠氏有直接关系。

   以盘瓠为崇拜对象的民族分布的范围很广,东起沿海的浙、闽,中经粤、桂、湘、滇,南到越南北部,西至缅甸之东,还包括海南岛和台湾。雷州半岛正处于上述区域之内,因此,那里的雷神话体现出灵犬祟拜有其必然性,是东夷文化盘瓠分支的投影。

  综上所述,如果说雷州半岛雷神话中卵生型祖先传说把雷作为图腾对象,还仅能一般地确认它与东夷文化的联系,那么,它所体现的灵犬崇拜,则能进一步证实,雷州半岛的雷神话与东夷族帝喾、盘瓠系统的渊源更为直接。

  二

  雷州半岛的雷神话和东夷文化有渊源关系,二者有众多的相通之处。但是,把东夷故地和雷州半岛的雷神加以比较,它们在形象上却又有很大的差异。

  在东夷原始神话中,对雷神有如下描绘:“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山海经·海内东经》)雷神是以想象中的龙为基本形态,是由龙充当雷神。又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雷神是夔,居东海波流山,“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这是又把雷神描绘成牛形,但却是一足无角的奇形怪状之牛。

  东夷原始雷神形象或为龙身,或为牛体,而雷州半岛的雷神却经常以猪的形象出现,和东夷原始雷神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相传陈鸾凤是唐元和年间海康人,海康即雷州。海康有雷神庙,是人们祷祝求雨的场所。时海康大早,邑人祷而无应,陈鸾凤放火焚烧雷神庙,并与雷神大战。“果中雷左股而断,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太平广记》卷394引《传奇》)这则传说表明,唐代雷民心目中的雷神是以猪为基本形态,同时还生有毛角,长有翅膀和手。房千里《投荒杂録》也有类似记载:“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也。(《太平广记》卷394)唐代雷州地区所画的雷神像都是有首鳞身,它虽然还糅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但却是以猪的体态为基础,主要是按猪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雷州半岛的雷神形象是豕首鳞身,因此,古代雷民忌讳把猪肉鱼肉混合在一起食用,认为会激怒雷神。“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太平广记》卷394引《岭表异録》)前面所提到的陈鸾风,相传他是在烧了雷公庙之后,又故意同吃猪肉和鱼肉,因此激怒雷神。雷民想象中的雷神是以猪形为主,祭祀雷神时,也以奉献大猪为崇敬。蔡绦《铁围山丛谈》叙述岭南习俗时写道:“今南人喜祀雷神者,谓之天神。祀天神必养大豕,目曰神牲。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养之率百日外始祀之”。这里所说的南人,指的是岭南居民,当然也包括雷民。他们奉献给雷神的最好祭品是大豕,牺牲的品类和雷神形象是吻合的。

  东夷原始雷神或为龙形,或为夔牛状,是图腾祟拜的结晶。太皞伏羲氏以龙为图腾对象,故有龙形雷神。传说中的乐正费一只脚,《山海经·大荒东经》提到的夔牛状雷神也是一足。夔既是东夷族的图腾物之一,又是东夷原始雷神形象。古代东夷族图腾对象的多样性,是造成东夷原始雷神形象多元化的重要原因。

  雷州半岛的雷神是以猪的形象出现,同样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而且仍然可以从东夷文化那里找到源头。东夷族确有以猪为图腾对象的成员,《淮南子·本经训》载,羿为民除害,被他擒捉猎杀的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从实际情况考察,凿齿、九婴等都是原始社会不同的部族集团,其中的封豨,就是以猪为图腾对象的部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如下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惏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把这条材料和《淮南子·本经训》的有关文字相对照,所谓封豨、封豕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它所指的不是猪,而是人,是古代一个部族。后羿“擒封豨于桑林”,桑林是殷商等东夷族成员进行祭祀的场所,因此,封豨属于东夷族确定无疑,曾经活动在东夷故地。封豕是乐正夔之子,夔是以牛为图腾对象的东夷族的一支,它的儿子取名为封豕,由此可以推断,古代东夷有以家畜为图腾对象的部族,它的图腾物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家畜。夫余是古代东夷族重要成员,它就是以家畜名官,同时也以家畜为图腾物。史书对夫余有如下记载:“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犬使。”(《三国志》卷80)古代名官方式往往和图腾崇拜相一致,是由图腾对象所决定的。少皞氏鸟图腾,因此就以鸟名官。太皞氏龙图腾,所以就以龙名官。图腾物是族徽,也是官职名称。夫余以六畜名官,当然是以六畜为图腾对象。徐中舒在《论巴蜀文化》中指出:“夫余原为蒲姑北迁的部族,他们的语言,本出中国,但当时中国官府已不称家,因此就变家为加,以示区别。夫余的典制,应当就是殷商的旧规,这就是中国图腾制最原始的、最檏素的记録。”(第13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凡是以六畜为图腾对象的先民,应该同属于夫余、亦即蒲姑部族。乐正夔是牛图腾、其后代是猪图腾,盘瓠是狗图腾,它们和蒲姑同属东夷部族家畜图腾集团。徐中舒在同书谈到苗瑶语系的民族时指出:“这些民族原来就是从黄河流域不断的向南移动,而且夫余以六畜名官,又为南方民族始祖图腾传说渊源所自,盘瓠又是蒲姑或夫余的转音。”(第137页)雷州半岛的先民有相当一部分是盘瓠的苗裔,是迁徙到岭南的东夷人子孙。既然盘瓠和蒲姑、夫余属于同一部族,夫余又是以六畜为图腾对象,因此,雷民在存在灵犬祟拜的同时又以猪为图腾物,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雷民以雷为图腾对象,又以猪为图腾物,于是就把雷神描绘成猪的形象,体现了两种图腾的结合。

  在东夷文化波及之处或是东夷族南迁所经之地,如古代的宣州、润州等地,也有雷神为猪形的传说。相反,在远离东夷文化圈的西部地区,却见不到猪形雷神的记载。由此可见,雷神形象为猪形,是东夷文化的产物。

  雷州半岛的雷神话和东夷文化渊源关系极深,二者众多的相通之处固然是它们出自同一母体的明证,就是两地雷神形象的差异,也能从东夷文化那里找到原因,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再次确认雷州半岛的雷神话滥觞于东夷文化。

  三

  雷州是因多雷而得名,“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太平广记》卷394引《投荒杂録》)“雷州春夏日无日无雷”(唐李肇《国史补》),从时间上看,雷州春夏两季雷霆频繁,几乎每日都有,少有间断。“雷州南濒大海,多雷,雷之声近在檐宇之上。雷州之北,高州之南数乡亦多雷,雷声似在寻常之外。”(《太平御览》卷172引《投荒録》,按,当即《投荒杂録》一书)雷州地区不但雷多,幷且雷声距离地面很近,因而对人的威胁也就更大。高州位于今茂名市北,高州和雷州之间也有多雷区,幷且同样是低空雷。雷州半岛的雷神话特别丰富,和那里雷多雷险有直接关系,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雷文化。

  中国古代原始雷神话主要出自东夷,保存原始神话最多的《山海经》一书,雷神话分别见于《海内东经》和《大荒东经》,仅此编排就足以证明,原始雷神话大量流传于东夷地区。其他典籍所记载的原始雷神话,基本也是以东海、东夷故地为背景创造出来的。相反,在同一历史时期,其他地区却见不到可与东夷文化相比的雷神话。

  东夷故地濒临大海,和内陆腹地相比,那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与此相应,雷霆也多于内陆地区。雨多雷多,是东夷族原始雷神话比较发达的重要原因。高车人是东夷的一支,汉代称为丁零,活动在北海(今苏联贝加尔湖)一带,后来屡有迁徒。高车人以各种巫术对雷霆加以禳厌,由此可以断定,他们的雷神话必然很多,因为原始巫术和神话是密不可分的,是将对象神化之后才施以巫术。高车人“喜致雷霆”(《魏书》卷103 ),经常遭到雷霆轰击,可见他们的居住区是多雷地带,这是那里产生许多雷神话的外部条件。高车人所居地域处于东夷文化圈北部边缘,在东夷文化中心地带,也有多雷记载。汉代有北海郡,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唐代在那里设有北海县。北海是临海地区,古人对那里有如下描述:“溟孛大海,鱼龙兴云雨、震雷霆,泛者之大难也。”(《括地志辑校》卷3)那里海上云雨雷霆特盛,临海地区情况也大致相同。古人凭直观感觉,认为雨多雷多是海中鱼龙兴风作浪的结果。东夷原始雷神较之其他地区丰富,很大程度上是海洋性气候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代雷神话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东夷故地,一是以雷州半岛为代表的南部沿海。雨多雷多,是这两个地区雷神话大量滋生的自然生态条件,它们产生雷神话的地理环境、气候类型是大体相同的。内陆腹地和这两个地区相比,雷震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弱,因此,所产生的雷神话也远较上述两个地区逊色。东夷故地和雷州半岛,是某种相似的自然生态形成了某些相似的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对文化生态的影响极其明显。在探讨人类文化的规律及特征时,过分夸大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作用是片面的、错误的。但是,如果从根本上否认自然生态对文化生态的制约作用,也不是科学的态度,那势必造成许多文化现象无法解释。对于中国古代雷神话来说,如果不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方面的特点入手,那么,中国古代雷神话为什么以沿海地区为温床,就将是个难解之谜。

  从空间上看,中国古代雷神话分布的地域是不均衡的,它是以沿海地区为主,而内陆腹地则相应贫乏。从时间上看,中国古代雷神话的发展有起有伏,而不是直线上升或衰落。中国原始雷神话比较丰富,主要出自东夷文化。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雷神话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呈现消歇状态,虽然偶有雷神传说,但基本是把它描绘成惩恶扬善的化身,从因果报应方面加以解说。南北朝以后,雷州半岛的雷神话开始见于典籍,雷神话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的丰富想象、浪漫色彩,都继承了东夷原始雷神话的传统,而和汉魏以前文明社会平实的雷神话迥然有别。中国古代雷神话的发展是波浪式推进态势,这和沿海地区开化的早晚有直接关系。东夷地区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许多东夷族成员都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威武的剧目。因此之故,东夷族丰富的雷神话便得以流传保存,成为中国原始雷神话的主要材料。雷州半岛虽然雷多雨多,具备产生雷神话的自然生态,但那里开发较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原始雷神话未能传播开来。“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胡朴安:《中华风俗志》上篇卷8引《黄志》)汉魏以后,中土人员大量迁居岭南,促进了那里的开发,也加强了岭南与内地的文化交流。雷州半岛的雷神话唐代始大量见于典籍,是人员的迁徙流动使那里的雷神话传到了中土,并用文字记载下来,谱写了雷神话的新篇章。雷州半岛雷神话的传播时间,是和那里的开发进程相吻合的。

  东夷和雷州半岛的雷神话,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以大体相同的自然生态为母体而形成的。同时,两地雷神话的传播时间、雷神的形象又不尽相同,是古代雷神话发展链条上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通过对两地雷神话的研究,不仅可以展现中国古代地域文化多种特色,同时又能沟通南北,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统一性。

  李炳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载《学术研究》1992年第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