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论辛亥高州起义的两个特点

  辛亥高州起义是在辛亥革命运动高潮时期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是广东辛亥光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辛亥高州起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个重要特点,高州起义是一个以林云陔、陆匡文等为核心的信宜籍革命党人长期不懈地坚持革命奋斗并精心准备策划的结果。

  清代的高州府下辖化州、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廉江)一州五县,府治在茂名县。而辛亥高州起义则是主要由林云陔等信宜籍革命党人发动并取得成功的,起义的核心与骨干林云陔、陆匡文、陆耀文、陆幼刚、林树巍、林伯虎、梁树熊等都是信宜籍革命党人。

  早在1904年,林云陔与邑人李卓立、茂名人谭惠泉等就在高州城文明门楼组织进步团体“新高同志社”,从广州湾(今湛江)广购革命书报,组织青年阅读。1906年起,林云陔、林伯虎、陆嗣曾、陆幼刚等陆续考入两广方言高等学堂、广东员警学堂、广东法政学堂、陆军小学堂等读书,在朱执信、古应芬、赵声等革命先进影响下,先后加入了同盟会。1908年,陆匡文等在高州崇实中学读书时又组织了“雄辩学社”,原“新高同志社”的信宜籍青年均加入这个组织。与此同时,林云陔等在广州读书的信宜籍革命党人也与“新高同志社”、“雄辩学社”两个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并介绍这两个组织中的进步青年加入同盟会。这些同盟会员成为后来辛亥高州起义的主要骨干。

  1910年倪映典等运动广州新军起义时,陆匡文、林云陔也谋在高州回应,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两旬之间,入党者已达数百人,光茂名、信宜两属附从听命者已有五六百个,后因广州新军提前发动起义并迅速失败,原定的高州起义只好暂停。但陆匡文等没有停下革命前进的脚步,继续努力推进革命,旋成立同盟会信宜分会,由陆匡文任会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林云陔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回高州发动起义。林云陔等先生在高州城“鸿渐馆”召开会议,决定兵分几路进行。一路是林树巍率从信宜团防局挑选出来的“选锋队”(即敢死队)首先发难,打响高州起义的第一枪,由信宜出兵向高州挺进。一路是陆志云、陆师歧等在广州湾郊区陂头运动民军向高州挺进。还有一路是陆耀文率水东民军北上向高州进军。在几路大军围城后,林云陔率陆任宇、陆杰民等一路冲入高州城,占领了高雷道道台衙门,宣告高州起义成功。

  第二个重要特点,高州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的,有别于清朝道、府、县官员独立或新军、防营反正等其他光复形式,从而确保了革命政权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但其间也没有发生特别激烈的战斗,说明经过多年接连不断的革命起义洗礼,民主革命已是人心所向,而清政府的统治腐败已达极点。

  武昌起义之前,因广州发生了黄花岗起义,为防止新军受影响而起义,清广东当局故意任命新军标统、广东陆军小学总办黄士龙为高州清乡总办,带两标新军到信宜进行清乡剿匪,使其远离省城。这批新军据说有5000人,在茂名县秋林建有可驻3000人的新军兵营。起初,陆匡文、林树巍等曾试图策动这支新军在高州起义,未成;又企图谋刺黄士龙、亦因故未果。但陆匡文等始终不泄气,反而加紧做这支新军的策动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这支新军的标统饶景华、队官邹武、罗中流等都表示愿意支持革命。故在高州起义前,高州地区最重要的一支反革命武装实际上已在一定程度上“革命化”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高雷道尹彭言孝以时局紧张,电召黄士龙由信宜回高州拱卫。黄士龙本是没有革命党悟的反革命顽固派,但碍于革命的大势所趋及部下的消极避战,在部队开到离城数十里时即按兵不动。而另一方面,当林云陔等组织的各路大军开始围城、而各地独立反正的消息纷纷传来时,传统及新兴社会精英也在高州发出了要顺应革命潮流的呼声,城内各校教员、局绅、商民等集会于学府讨论对策,一致推举代表李镜台等人劝说道台彭言孝等交印离去。此时黄士龙新军又拥兵不进,彭言孝等自感无法维持,终于乘夜逃去。

  由此可见,经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接连不断的坚持斗争,到武昌起义时,民主革命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整个社会包括商、学等传统及新兴社会精英在内均不约而同地倾向革命;而新军的革命化及高州地方官员的不战而逃,也都说明清朝统治机器的腐朽已达于极点,这是包括高州起义在内的辛亥各地起义纷纷取得胜利、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   

  萧自力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