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918-1925年间的林云陔

  林云陔先生(1883-1948,字公竞,广东信宜人)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早年,他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庚戌广州起义、辛亥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高州光复的主要领导人。高州起义胜利之后,他被推举为广东军政府高州分府的都督。但他功成不居,在将各项事务安排妥当之后,他主动辞去都督之职,赴广州辅佐广东都督胡汉民。后来,被孙中山派遣出洋留学,获得专业的政治才干和深厚的理论素养。1931年6月至1937年7月的六年间,他出任广东省主席一职,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上述史迹,早已彪炳史册,唯独林云陔先生在1918年——1925年间的活动,论者较少注意,本文拟对此略予讨论。

  一、学成归国,阐扬理论

  林云陔先生早年曾在广州两广方言学堂学习英语及其他科学,具有扎实的外文基础。后因投身革命,从学之路中断。民国成立之后,他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建设责任重大,而要建设民国,必须瞭解国际大势,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于是,他毅然放弃功名权位,赴美国纽约圣理乔斯大学留学,专攻政治和法律。毕业之后,他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直到1918年方才学成归国。〔1〕

  当时,国内已先后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战火,而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初告失败。林云陔学成归国却感觉无用武之地,于是回乡隐居。但很快,他就被孙中山招赴上海,协助孙中山进行理论研究和创作。

  寓居上海的孙中山,在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同时,埋首于国家理论的研究工作。1919年他主持创办了《建设》杂志。这份杂志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机关理论刊物,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关怀国家社会现实的刊物。其中的主要编辑和作者,都是当时国民党内的佼佼者,比如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等等。林云陔就是与他们一道,担负起该刊的编辑和撰述工作的。〔2〕

  除了日常编辑工作之外,他凭着深厚的中英文素养,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合作,将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英文稿翻译成中文,在《建设》杂志上连载(林云陔具体担任该书第四章第一部分、第六章的全部及结论)。此外,他利用自己对西方思想流派和市政建设的深入考察,撰写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重要文章。这些严谨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的专业素养,也为他将来步入政治操作领域奠定踏实的基础。

  这些文章归纳起来,大体包含以下内容:

  1.论述马克思主义及阶级斗争学说。

  林云陔的专业是政治和法律,因而对于西方的各种流行学说十分熟悉。而在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国内十分盛行,各种流派互相竞争。林云陔根据自己的研究,撰写了《近代社会主义进行之动机》、《近代社会主义之思潮》、《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之现行》,以及《民主主义为世界和平之真基础》、《阶级斗争之研究》等等,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来龙去脉、国内主要社会主义学说的特点进行介绍和评述。这批重要的理论著作,与当时许多浮皮搔痒的所谓社会主义思想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是有益的。

  2.论述市政建设的流行学说。

  林云陔特别注重对于西方现代市政建设理论的研究。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和译述了《都市与文明之关系》、《欧美市制概论》、《为民而设之都市》、《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等文章。这些文章借鉴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市政理论,同时也是建立在对欧美市政建设的实践经验,因而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3.评述国际关系。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中国不但没有享受战胜国的荣誉和尊严,主权和利益反而遭到野蛮的践踏。这令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愤慨不已。林云陔通过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写下了《万国联盟与帝国主义》、《孤立之日本》等文章。

  总的来说,在上海的两年理论工作,林云陔先生将西方的进步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提出了一套的理论主张,这充分显示了他海外游学的丰硕成果,也为他后来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投身实践,理政能手

  1920年10月,粤军回粤之后,孙中山也于年底在广州重建护法大本营。林云陔结束了两年左右的理论创作阶段,从此投身于政治实操领域。

  在1920年底至1922年6月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林云陔的主要工作在经济领域。起初,他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不久兼任广州市土地登记局局长、广东教育委员会教育杂志社社长等职。

  1921年底定广西之后,林云陔于次年追随孙中山进行第一次北伐,被任命为大本营度支处处长,兼大本营行营金库长,兼广西银行行长之职。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与廖仲恺等人一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保证北伐的顺利进行。不料,“六一六”兵变发生,北伐事业中断。

  1923年初,粤、桂、滇等联合军队将陈炯明赶出广州后,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是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本营。林云陔先生奉命出任广州市市长,全面主持广州市的市政建设。广州是孙中山大本营所在地,可谓“首善之区”,林云陔在1923年初担任广州市长,是得到孙中山先生充分信任的。

  不过,林云陔先生其实前后共三次担任广州市长,第二次在1927年5月,第三次在1928年1月。这三次任职时间都不算长,但他还是积极发挥了经济建设上的突出能力,做出了不少惠及百姓而影响深远的建树。例如广州市银行和市医院的创立,海珠桥的架设,海珠新堤及内河港之建筑,自动电话之装置,自来水、电灯之改良,地下排水道之疏浚,以及中山图书馆的建设,等等。〔3〕

  担任广州市长不久,林云陔就改任广东高等审判厅厅长、高等检察厅厅长等职。此时的广东高等审判厅,“拥有司法行政权,一切法官的任免等等,均由厅长荐委和撤换,因此成为广东之最高审判权和最高司法行政权之机关,历来都引起各派系的角逐” 〔4〕。政治和法律是林云陔的专长所在,孙中山将这样重要的职权交由林来管理,可以见得林云陔的能力和廉洁。

  而在担任广东高等检察厅厅长期间,经费十分拮据。于是,孙中山决定将广东全省一切司法收入留作维持该省司法及改良监狱之需。这就使得林云陔得以对广州的监狱及看守所进行了改建,从而大大改善了犯人的生活条件。〔5〕

  实际上,林云陔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深有自知之明。在此其间,他还曾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中央银行行长。林云陔认为,理财并非其所长,虽然多番辞谢不获允可,他还是坚持由宋子文出任中央银行的副行长。实际上,主要工作是由宋子文经手的,他只是名义上挂职而已。

  1918-1925年这七八年时间,是林云陔先生完成海外游学之后,深入瞭解中国形势、发展理论主张的阶段:也是他在摆脱了民国成立前粗莽的知识结构,以一位熟谙西方现代政治、经济的专家身份,在中国市政建设、经济建设等领域的实际操作层面小试牛刀的阶段。这一时期,他的政治名望与社会影响力尚未充分拓展,但是理论水平得到新的合乎国情的提升,领导开展实际建设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磨砺,这一切都为他未来在更高的平台上建立功勋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穗梅,广州市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 

  注释:

  〔1〕黄季陆:《革命人物志》第2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年6月版,第426页。

  〔2〕郑彦棻:《思齐集》,(香港)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05页。

  〔3〕陈启着、罗康宁:《信宜人物事略三篇》。

  〔4〕黎思复、邝震球:《广东司法界派系及其主要人物》,《广东文史资料》第11辑,1964年第1期,第159页。

  〔5〕唐自斌:《孙中山法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