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碗花糕

  王充闾

  设计者:卢诗琦

  【版本信息】

  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散文选读》(选自《何处是桂城》,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确立思路(主要用的思维工具:AGO、CAF、FIP):

  首先,确立教学设计的整体目标。根据文本特点,教者把本节课设计成鉴赏与探究课,同时突出筛选、归纳、拓展等思维能力训练。

  其次,围遶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要求,在充分考虑多种教学目标可能性的基础上,优先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领略文章的材料处理方式(通过事件的剪裁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之于故乡、亲人的浓郁感情

  二、备用思维工具

  AGO、OPV、PMI、CAF、FIP、聚焦等。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美丽的仙女……”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孤独的白胡子老头……” “那大山里呵,有一个面孔狰狞的魔鬼……”念起这些童话片段,你有没有唤起孩提时代的记忆?这些零碎的记忆碎片中,映照出来的有些什么人?

  我们记忆中的这些人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肯定都是对我们各自有着深刻意义的亲朋,才能镌刻在我们心中并经得起时间打磨,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有种温暖的痛感。记忆是一条倒流的河,它以现实为起点,带着我们向岁月的深处回溯……

  王充闾先生曾说过:“在回忆的网筛过滤之下,有一些东西被放大了,又有一些东西被汰除了,留下的是一切美好的追怀,而把种种辛酸、苦难和斑驳的泪痕统统漏出。”经过回忆的筛选,回忆中剩下的东西都有些什么呢?哪些东西被不知不觉地放大了呢?这背后又隐藏了写什么?让我们先放下自己的回忆,进入到王充闾先生的回忆中,去感受、去交流、去回味吧!

  (二)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把握全文大意: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请分别用小标题归纳文章三大部分来表现嫂嫂的特点。(思维工具:CAF)

  参考提示(图1):

  图1嫂嫂特点

  2.从材料剪裁中体验情感(思维工具:聚焦)

  (1)品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

  第一部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参考提示:突出了嫂嫂很疼爱我。

  第二部分: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这都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地捉弄我,拿我开心。

  参考提示:写出了嫂嫂与人为善,而且特别疼爱我。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参考提示:嫂嫂孝敬我父母,我的父母也疼爱嫂嫂,双方有着深厚的感情。(2)探究题:品味作者对事件材料的剪裁,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思维工具:PMI)

  ①再读全文,找出最能引起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谈感受、说原因。

  ②试品味文中的场面描写,如“全家年三十吃饺子”、“牛挑兜肚”等,写这些场景有什么作用?

  ③文章通过写我们家和嫂嫂之间的事情突出了嫂嫂的可敬可亲,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

  参考提示(图2):

  图2材料剪裁辩证分析

  3.拓展(思维工具:OPV)

  王充闾有一本散文集,他将其命名为《何处是归程》。这个命名隐含了一种沧桑、悲凉和困顿,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叩问和探询的坚忍。

  书前有两首七絶题记诗。其一: “世间无缆系流光,今古词人引憾长。且赏飞花存碎影,勉从腕底感苍凉。”其二:“生涯旅寄等飘蓬,浮世嚣烦百感增。为雨为晴浑不觉,小窗心语觅归程。”诗中确有对人生短暂苍凉的慨叹和难以名状的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并不仅仅源于“无缆系流光”的无奈,它更来自诗人对“浮世嚣烦”,世人对功名利禄的争斗或倾轧,特别是诗人“人过中年”之后,似乎就有打点心灵归程的意思了。 他曾说:“对于故乡的认识,游子们无一例外地都会夹杂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想象的成分。原本十分鄙陋的乡园,经过记忆中的漫长岁月的刷新,在离人的遥遥想望中,已经变作温馨的留念与甜美的追怀,化为一种风味独具的亮点,放射出诗意的光芒。在回忆的网筛过滤之下,有一些东西被放大了,又有一些东西被汰除了,留下的是一切美好的追怀,而把种种辛酸、苦难和斑驳的泪痕统统漏出。”(《思归思归,胡不归》)这种敢于面对心灵诚实体会的表白,亦道出了“怀乡情结”相伴相生的问题。作者在回望来路、表达个人情怀、深入地展现了人的心灵风貌的同时,对人的精神归宿进行了探询。

  ——节选自孟繁华《精神还乡和灵魂归宿 ——评王充闾的<何处是归程>》 ) 

  4.主旨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美是自然的、纯朴的,是美的真谛。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5.写作训练(思维工具:APC)

  记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写的很多,但往往有那么一些场面、片段是最能引起你内心深处感受的。请对其作适当的取舍,写一段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字。

  (1) 注意对事例材料的适当剪裁,详略得当;

  (2) 可参考《碗花糕》中运用线索连贯部分的结构特点。

  【教学后记】

  王充闾先生是我国当代散文名家之一,《碗花糕》又是这位作家近期散文的优秀力作,既是回忆童年生活的乡土文章,又是写人的文章,更是抒情的文章,往事的回忆、人物的描写和对人物深深的缅怀思念水乳交融,难辨难分。

  笔者以为,《碗花糕》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深受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感染,在探究、分析、归纳、拓展等过程中得到语文思维的有益训练。在教学中,笔者结合现在的学生写记叙文时单向叙述的单一模式,不懂得如何使用事件材料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现象,聚焦“材料剪裁”这一技巧,并以仿写练习作尾对本文作巩固提升外,还希望借《碗花糕》作为一个记叙文范例给学生启发与借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