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英九的“文化外交”政策

  以“文化”为工具进行“外交”活动、达到“外交”目标,向来是台当局“外交”工作的内容之一。马英九上台后,配合其“活路外交”政策,更加强调“文化外交”的作用,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台湾特色中华文化”推向国际社会,试图以“台湾软实力”提高台湾的国际能见度,树立台湾正面形象,谋求国际社会对台湾的赞赏、肯定与支持,提升双方关系,扩大台国际活动空间。马在2011年下半年已经完整提出“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要扮演的五大角色,即“和平的缔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新科技与商机的创造者,以及中华文化的领航者”。未来马当局必将进一步加大推动“文化外交”的力度。

  一、马当局“文化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做法

  马英九称,“中华民国政府”从大陆到台湾已经60年,“这60年很大的不同,就是发展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并“已经开始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华民国在世界扮演的第五个角色,即中华文化的领航者”,“希望透过文化、艺术、学术的活动,展现台湾的软实力”。马英九这些话昭示了马当局“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外交”政策内容

  1.“文建会”以“向下扎根,走向国际”为“文化外交”政策两大主轴。

  马当局的“文化外交”是其“活路外交”下的既定政策。马英九在竞选期间就抛出“文化政策白皮书”,以“文化总统”自居,称“将以文化领政”,其“文化政策”中涉及“文化外交”的内容包括,将“文建会”升格为“文化部”、建立“台湾书院”扩大文化认同、以50亿新台币的“文化外交基金”设立“台湾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等。马称其“文化政策”就是“以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布局”。

  为使“文化外交”常态化,2009年11月“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一上任就提出,“文建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国际透过文化看到台湾”,并将政策主轴定为“向下扎根,走向国际”。

  所谓“向下扎根”就是要“文化立国”、“文化扎根台湾社会”,目的是为“文化外交”提供社会基础与动力。其推出的措施,一是培养艺术人才,二是加强文化与企业的合作,三是以艺文补助券的形式培养和鼓励小学、初高中学生对文化活动的喜爱与参与,“扩大国内艺文人口”。为此台当局规划了每年17亿元新台币的预算,并在2012年正式启动。同时还提出价差补贴政策,供南部乡村民众参与艺文活动。四是鼓励民众成为文化志工。据目前统计,全台文化志工约17000名,台当局对文化志工的奖励迄2011年已历17届。“文建会”称,将继续办理对绩优文化志工的表扬奖励,以鼓励更多民众加入文化志工行列。

  在“走向国际”方面,一是要树立有“国际口碑”的表演团队。要以台现有的文化园区、场地、有潜力的表演团体,办固定演出,以“政府”的力量扶植、打造出“有国际口碑的一流表演团队,并在国外据点帮忙行销国家”。2011年度,“文建会”将补助94个表演艺术团队计1.7465亿元新台币,用在表演艺术相关配套计划的经费增加2亿多元新台币。二是创办台湾观光艺术节。要整合、做大过去由“中央”补助、各县市分别举办的分散、无特色的艺术节,如“福尔摩沙艺术节”,使其成为更具国际吸引力、影响力的“台湾观光艺术节”。三是规划常态性国际文化创意博览会。2010年11月,台举办了首届“文化创意博览会”,展期4天,“把台湾文创软实力作整体汇总”,推向国际。四是注重累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实力与资历。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湾举办了2009年高雄“世运会”、2009年台北“听障奥运会”、2010台北“花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对此,马英九称,“这是台湾累积举办大型活动实力的开始”,“也是累积台湾举办国际活动的资格与经验”,有了这些经验后可以再去争取,因此“累积资格非常重要” 。五是设置海外“台湾书院”。马英九称,在海外成立“台湾书院”是“要推广‘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台湾书院”由“文建会”负责统筹主导,“外交部”、“侨委会”、“教育部”等部门都参与其中。“台湾书院”特别注意从文化角度切入,向非华裔人士介绍有台湾特色的风俗与文化,并开办包括繁体字中文课程、书法、布袋戏、茶艺等文化相关活动与课程。

  2.“文化部”提出四大政策重点。

  “文化部”成立后,首任“文化部长”龙应台则提出“泥土化、国际化、产值化、云端化”四大施政方向。在“泥土化”部分,龙应台喊出“7835发展计划”,强调未来将以全台湾7835个村为单位,落实公民文化权,结合村落文化资源,开发微型文化产业。“国际化”方面则会拟订两岸文化政策、强化地方与国际接轨,并推出多语种“台湾文化工具箱”,整合台湾文化资讯,让更多国外民众认识台湾文化。“产值化”是参考美国Kickstarter计划,建置“文创咖啡厅”媒合平台,协助文创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商机;“云端化”即所有文化资源、内容都必须与高科技结合,并进一步向外界开放,创造加值应用。

  可见,无论是“文建会”政策还是“文化部”政策,文字表述不一,内容却相互补强,目标是一致的。

  (二)展现“台湾特色中华文化”

  “建国百年”提供了马当局全面展示台湾文化的机会,因此,2011年马当局将庆祝“建国百年”作为“文化外交”的重头戏。马英九、“副总统”萧万长在不同场合均称,“建国百年”是“长达一年的台湾博览会”,要“藉机展现台湾特色,让世界看到台湾”。“行政院长”吴敦义指示“文建会”专责汇整、统合庆祝活动,且“应从展现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着眼,并注意国际宣传”,“要让国际友人感受到建国百年的精神、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展现有台湾特色的中化文化”。为此,马当局成立以萧万长为主委的“筹委会”,以“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为副董事长的“建国百年基金会”,以20亿元新台币预算经费,全力推动执行各种岛内外的庆祝活动。

  在岛内,一是以100万奖金,对全球设计师广征吉祥物设计,以扩大“中华民国”的“国际影响”。二是以2700万元经费举办“百国Homestay”活动,宣传台湾。“文建会”委托“外交”部门、“国际扶轮社”、“国际青年商会”等以岛外人士自荐和推荐方式,邀请至少100个国家的250位18至40岁、在所属国具有代表性和特色、擅长使用博客和社群网站的人士,特别是作家,自2011年8月起赴台各县市,客居台湾民间接待家庭两周时间,集中体验台湾小吃、畅游美景,感受台湾文化,并要求他们在这段期间“为文表达对台湾的印象”,使其成为“台湾民间外交的国际种子”。三是建立纪念碑,感谢对台湾有贡献的外国人。“文建会”将以纪念碑、影音记录、网站等方式对那些对台有贡献的外籍人士予以表扬,借此“向世界宣示台湾人的感恩之心,也期望未来台湾人能到世界各国协助外国人”。

  在海外,为配合庆祝“建国百年”,“侨委会”、“外交部”驻外“馆处”联合侨界,大张旗鼓举办各种活动。最主要的是“百年薪传全球圣火传递”活动。根据“侨委会”规划,以兴中会创建地檀香山作为LED“圣火”点燃、传递起跑点,选择当年孙中山在海外为革命奔走时途经的114个城市为线路进行传递,最后回台湾传遍各县市,在10月9日回到台北,参加10日的“双十庆典”。2011年3月30日“圣火首燃大会”在檀香山举行,全球各地侨界“庆祝建国百年筹备委员会”代表出席,会后将“圣火”带回各地。会上,马英九录影致词称,“透过‘圣火’在100多个城市传递,让全世界见证中华民国一个世纪的进步与发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夏威夷州州长艾伯克伦比、夏威夷州众议院议长畲贵人、檀香山市长卡莱尔等都到场祝贺。

  除“圣火”传递之外,“侨委会”还组了7个台湾文化访问团,分别赴全球五大洲巡回演出100场,除宣慰侨胞外,更大力展现台湾文化艺术。2011年2月12日全球巡演的亚洲首场演出在东京举行。2月13日赴南美州访问团抵巴拉圭演出。2011年10月10日在台北举行“双十国庆四海同心联欢大会”活动。此外,各地侨界也举办各种“国庆”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以配合“百年国庆”。洛杉矶侨胞募得25万美元,抢租举行奥斯卡颁奖典礼的6000人大剧场,作为举办“建国百年”庆祝活动的主场所。2011年2月27日,“中华民国留日台湾同乡会”在东京举行“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庆祝大会”,甄选庆祝大会主题曲“炎黄的荣耀”,代表处和旅日侨胞还共同举办“庆祝建国百年”酒会。日本交流协会理事长、日本参议员等人与会。菲律宾侨界2011年2月19日借马尼拉春节活动,举办“庆祝中华民国建国百年百狮迎春踩街游行”,并在游行终点点燃“ROC 100”大型烟火秀字幕,吸引马尼拉众多民众及游客围观,马尼拉市长也到场参加。

  (三)立法扶植文创产业发展

  马称,台湾在文创产业有相当优势,“希望能把创意变成台湾的软实力,让台湾在世界上达到更多肯定”。为提振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1月,台“立法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从资金、机构设置到奖励补助,全方位给予支持和扶植。

  其主要内容包括:由国发基金出资200亿元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为文创业者提供投资融资;搭配文创产业基金设置“财团法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文创院)”,改变过去文创业由“文建会”、“新闻局”、“经济部”等多头马车管理、跨部会缺乏整合的问题,综理文创事务,成为跨“部会”平台及文创业者单一服务视窗,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此外,“文创法”还实现观念突破,将“文化创意有价”的观念纳入;提供更为宽泛的实质奖励与补助法源;艺文工作者若需表演或练习场地,中央或地方政府都可提供公有、非公用不动产直接出租,不须经过标租程序;企业购买台湾文创事业自行展演门票捐赠中小学生与弱势观赏可抵税;通过“中小学生艺文消费体验券”等。

  目前,“行政院”已通过“文建会”拟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院设置条例草案》。“文创院”成立之前,为避免空窗期,“文建会”于2010年4月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案办公室”,先行运作。

  (四)捋顺机制,强化“文化外交”功能

  1.2012年5月20日之前由多头马车到“文建会”统筹所有文化事务。

  在“文化外交”的推动上,原本除“文建会”之外,台“外交部”及其“驻外机构”、“新闻局”、“侨务委员会”、“教育部”、“经济部”、“交通部观光局”等也都参与其中,呈现多头并进,各有侧重的局面。如“外交部”负责明显带有政治意涵的“文化外交”事务,包括具有“破冰”功效的“夫人外交”,为辅助“元首外交”而安排的台湾民间表演团体随行等,驻外机构则在驻在国借着各种国际文化活动举办“台湾日”、“台湾夜”、“台湾周”等;“经济部”、“交通部观光局”侧重对外文化市场的扩展与经营;“教育部”侧重留学与学术交流,其辖下的“中正文化中心”在2010年2月董监事改选后,董事长郭为藩也希望致力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让更多台湾表演团体参加国际艺术节活动。“新闻局”负责策划、协助一些观光、餐饮、艺文团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但主要任务是在对外文宣上强化文化宣传等。

  为使对外文化交流更能达到“外交”的功效,马当局指令“文建会”统筹所有文化事务,强化“文化外交”功能。一是“文建会”负责办理或委托办理台湾大部分的对外文化交流事宜,同时要与上述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如“文建会”协调“外交部”、“侨委会”、“教育部”在海外设置“台湾书院”。二是强化“外交”部门的“文化外交”功能。“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多次与“外交部”会议,也与台派驻各地的“大使”进行交流,希望借助“外交部”较为充裕的经费、人力与海外据点,让“外交馆处”每年都可投入举办文化活动、驻外“馆处”也为岛内相关机构团体牵线搭桥、落实在外国的具体活动安排。三是“文建会”直接在海外设置据点。“文建会”在现有纽约、巴黎、东京3个“台北文化中心”基础上,未来还将扩建海外据点,建立更多本部门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2.2012年5月20日起“文化部”负责“文化外交”事务。

  2012年1月1日“文建会”升格为“文化部”,“文化外交”的机制、资源进一步整合。2012年5月20日正式运作的“文化部”下设2局7司,其中的“文化交流司”负责推动“文化外交”,接手“文建会”相关工作。马称,“文化部”成立,就是要“持续发展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挥中华民国的软实力”。

  “文化部”成立后,一是扩增海外据点。首任“文化部长”龙应台称,“文化部”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现有在纽约、巴黎、东京3处设立的海外据点“台北文化中心”扩增至全球11个,并派驻“文化部”人员进驻,进而以点带面,辐射邻近国家,推动文化交流事宜。2012年9月马当局透露,新的文化据点将先在伦敦、莫斯科2地设立。后续还将在拉丁美洲与中欧设置新的海外文化据点。

  二是在海外建构以“台湾书院”为主的活动平台。马当局设立“台湾书院”,其一是要借助特色文化打进各国的“主流社会”。前“文建会”主委盛治仁称,“台湾书院以打进各国的主流社会为目标”。其二是要展示、推介台湾文化特色。马称,“台湾书院”是为了向国际提供、展示“有关台湾在最近60年来所发展出来的‘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成果”。吴敦义称,“台湾书院”之所以不叫“中华书院”,就是为了彰显“台湾特色”,避免混淆。其三是“台湾书院”的设立形态多元。目前设立形式包括,设在台当局驻外机构内的实体书院、网路的数位书院,以及设在各国学术机构的“台湾书院联络点”,这些联络点建构起“台湾书院”的“合作伙伴全球体系”。至2012年10月,马当局已在纽约、休斯顿、洛杉矶的驻在机构成立了3 个实体“台湾书院”,并在全球64个国家的学术单位设立了204处“台湾书院”联络点。未来“台湾书院”通过各种形式还会有所增加。

  三是设立“台湾讲座”。台湾讲座是与世界各地大学进行长期合作开设的系列课程。讲座邀请的主讲者包括台湾的作家、导演、表演工作者以及人文学者等,国外汉学家也会纳入。龙应台称,“如果没有台湾,世界要如何了解中国?参考性在哪里?”,“台湾讲座”就是要“让台湾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参考座标”。

  四是马当局强化“外交部”、“侨委会”的“文化外交”功能。如在“外交部”各驻外“馆处”设立了专职的“文化参事”;“侨委会”则利用17处海外据点“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全球华文网”、61处“全球华文远距(数位)教学中心”,进行多元对外文教交流活动。同时,“文化部”还与“外交部”密切配合,通过“外交部”驻外机构及其公共场所的“文化橱窗”,落实文化的宣传及推介。

  五是马当局提高推动“文化外交”活动的经费预算。如2012年“文化部”预算为160.8亿元新台币,2013年的预算较2012年增加5%,其中“国际交流”项预算大幅提升到3.9亿元,主要用于海外文化驻点扩充、扶持台湾艺术家扩大国际参与,以及推动台影视、电影、流行音乐、出版等的国际化。

  二、马当局“文化外交”的特点

  (一)全民参与,形式多样

  在台当局的支持下,台“文化外交”具有全民参与、多领域多渠道推动的特点。

  一是多层次的民间参与。岛内参与“文化外交”的层面相当广泛,除了官方推动之外,在当局的大力支持下,地方政府、民间团体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学校、个人都参与其中。地方政府方面,如2009年7月嘉义市为承办“2011世界管乐年会”活动而与2011世界管乐协会理事主席签署“2011世界管乐年会”同意书;2009年高雄“世运会”、台北“听障奥运会”、2010台北花博会、2011年苗栗“建国百年台湾灯会”等。非政府组织方面,如日本山形县扶轮社与云林县斗南扶轮社定期以交换学生方式进行交流;2010年3月高雄县举办国际性学生组织“国际经济商管学生会”亚太区领导人才培训会议;2010年12月台湾“鹤山21世纪国际论坛”总部主办“第十三届世界诗人大会”等。企业界有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其在台总代理和泰汽车公司共同举办的“丰田古典音乐会”。而一些有艺术专长的个人也通过各类文化团体受邀参加国际文化活动。如一些画家、书法家、演奏家参加国际书画展、音乐会、演奏表演。2010年5月云林县风筝协会的“阿福师”受邀参加9月法国Dieppe国际风筝节等。在参加大型国际活动上,在温哥华冬奥艺术节的大型灯会活动中,台湾1005名孩童的作品被制作成灯笼悬挂在温哥华市中心的街道上。台策划的台、加共10位艺术家到彼此国家驻村交流,其创作的发光雕塑在两地轮展,并参加冬奥、残奥会灯节。

  二是多领域的交流。台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广泛,内容相当庞杂多样,书法绘画、文艺表演、饮食文化、民俗器物展示、文化项目的比赛、姊妹学校学生交流、研究中心的设立、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图书出版、观光、影视等都含括在内。

  三是多种形式的推动。台“文化外交”既有走出去的介绍推广,也有请进来的互动学习,还有联合举办或资助赞助的交流活动。如在青年交流方面,既有双向的“国际青年台湾研习营”活动,也有走出去的“国际青年大使交流计划”,还有引进来的“台湾奖学金”、“远朋班”的培训计划等。在资助办理国际文艺活动方面,如资助2009年布吉纳法索举办在非洲素负盛名的“瓦加杜古泛非影视大展”等。

  (二)针对交往国家的特点全方位推动

  一是台“文化外交”的对象,除“邦交国”外,在非“邦交国”也全面铺开,且特别加强了对日、欧洲、非洲国家的“文化外交”。如对日方面,2010年台“观光局”宣布2010年为“台日观光交流年”,日本政府也宣布2010年为“日台文化交流年”,2010年4月“文建会”在东京成立了“台北文化中心”作为双方交流平台,支持各项交流合作计划;政治大学还成立了“当代日本研究中心”等。对欧方面,不仅继续与法、英、德、意等主要国家开展多种文化交流,且2010年3月首次在斯洛维尼亚举办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日前更赴俄罗斯进行“文化外交”。此外在非洲也扩大交流范围。2009年5月“非洲日”期间,台当局邀请在非洲设有驻外“馆处”的7个国家赴台展示该国著名手工艺品,将“文化外交”首次扩展到台在非洲的非“邦交”国家。

  二是针对对方特点展开交流。如鉴于台日历史关系,交流特别涉及到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联合举办祭孔活动、追悼“牡丹社事件”、文物交流等;日本特有的相扑运动、领先世界水准的围棋,也是台日交流的内容之一。鉴于欧洲艺术水准较高,则侧重艺术方面的交流。对南太“邦交国”,则为凸现台湾原住民与南太岛国“语言文化及血缘关系”,马出访时不仅台湾民间表演团体首度随行,马一行还身着设计着原住民图腾的“团服”前往访问。对新的交流对象,则以内容全面、布展期长的方式对台湾情况作介绍。

  (三)低调务实

  台当局不涉敏感的政治议题,不敲锣打鼓地宣传政治意涵,以低调务实的“文化外交”避开各方困扰,实现“外交突破”。

  一是避免政治渲染。台当局一再掩饰以“文化外交”达到“外交破冰”之效的意图。对周美青的“夫人外交”,尽管台媒体并不讳言“创下首例”、“意义非同凡响”、“其外交意涵不言可喻”,但台当局却绝口不提“外交突破”,一再声称,“周美青此行与外交无关,是单纯艺术之旅”;向俄方主办单位接洽也由“云门舞集”出面,避免“外交”操作。此外,“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则一再表示,他“不喜欢‘文化外交’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好像背后有一种政治目的”,但他“对其中的实质百分之百赞同”。

  二是行事低调。如周美青出访俄罗斯,刻意比“云门舞集” 晚两天出发,且轻车简从,只配1名翻译和4名随护,回绝“外馆”配车,在俄的私人行程也定位在“观光客”性质上。而之前出访美国、加拿大,周也是全程谢绝媒体采访,尽管与马英九出访时间几乎重迭,且同一天过境洛杉矶,但两人刻意不在美国会面,行事相当低调。

  (四)与我区隔与竞争

  一是马当局在“文化外交”方面,突出台自身文化特色,并强调只有台湾才能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马称,“中华文化在台湾,早已吸收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台湾“具有扎实的公民社会、多元的社团宗教、自由的媒体舆论、兴旺的志工运动”,“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马当局并称,未来要“透过更符合世界潮流的方式”发展“台湾特色中华文化”。龙应台称,国际社会应该给予台湾“更多的理解和重视”,台“应得到应有的国际文化参与空间”。二是与我进行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区隔,呼应并配合西方社会将我政治改革纳入西方轨道的意图,树立起“华人社会的民主典范”形象。马称,“中华民国的存在”,“证明中华民族在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可以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台湾经验应可作为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借镜”。三是借宣传台湾是“中华文化的正统”,避免在中华文化的国际市场中被边缘化。面对国际上掀起的中华文化热潮、大陆对外文化交往的扩大及文化影响力的提高,马当局极力避免在中华文化的国际热中被边缘化,同时亦与我抢占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市场份额。

  三、马当局推动“文化外交”的意图及效果

  马当局要在文化领域找到可以突破“外交困境”的一条“活路”,从其“文化外交”的意图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文化外交”的意图

  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整体战略的一环,主要是为国家安全服务;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要辅助达成对外政策的目标。在马当局建构台湾安全的“两岸和平、活路外交、国防武力”“铁三角”的战略架构下,“文化外交”政策是附属于其“活路外交”这第二个“铁三角”的,其根本意图也是要营造“中华民国”在国际社会生存发展的安全环境。

  鉴于此,马当局“文化外交”的整体思路,一方面建基于其大陆政策的两大核心内容,即追求“中华民国事实存在”,以及追求所谓“一国良制”所彰显出的两岸制度之争;另一方面也从属于其“活路外交”的两大特性,即降低两岸政治冲突,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摆在前提位置上,不冲撞国际上的一个中国架构,以及更注重非传统外交,寄望以非传统外交方式,即不以建交为目的,为台湾“外交”和国际空间找活路。因此,其“文化外交”政策的意图:

  一是以台湾特色文化树立台湾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博取国际社会的肯定;以“文化感染力”突出“中华民国国际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彰显“中华民国”的实际存在。马英九称,要以台湾文化优势让国际社会“看得起”台湾、“羡慕”台湾、“尊敬”台湾,“跟台湾交往感到光荣”,并称“务使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让台湾地位实质提升”。马英九多次提到“软实力”的重要性,称“台湾应转化自身优势,以软实力作为未来推动活路外交、参与国际组织的新路。”台媒体也指称,“文化才是台湾最值得骄傲的软实力”,“当台湾外交因为国际现实而举步艰难之时,文化与观光所能扮演的国际交流功能更值得善加运用”。

  二是开拓“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活路”,提升与非“邦交”国实质关系、扩大国际参与的空间。通过推动与各国建立“文化伙伴关系”,深化双边关系。台“外交部”2009年“文化外交”工作报告中,就“未来工作方向”指出,驻外机构应秉持“台湾走入世界,世界走入台湾”的精神,扩大推动在驻在国举办的“台湾日”、“台湾周”、“台湾夜”等活动,鼓励台民众赴海外进行“志工”、实习、“壮游”等文化交流活动与服务,维系并提升双方官方与民间互动,推动双方相关机构建立“文化伙伴关系”。可见,台当局寄望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全方位推动台湾特色文化交流与服务,彰显台湾价值观,以建立双方的文化伙伴关系,从而达成“以文化让外交扎根”的功效,提升双边官方互动,深化双边关系。

  (二)“文化外交”效果

  马当局的“文化外交”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是扩大了“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以庆祝“建国百年”活动为例。该活动在海外得到侨界积极回应,不少地区和国家的侨社都成立了“侨界庆祝建国百年筹备委员会”,已经有超过50个国家,近千个相关活动正在着手进行。洛杉矶地区从2010年底的跨年活动开始,到2011年“双十”前后已经规划10多个大小活动。2011年2月,全美规模最大的休斯顿国际牛仔节大游行,首次邀请台湾参加,台“驻休斯顿办事处”和“休斯顿侨界庆祝建国百年筹备委员会”借机组建独立马车队,游行时打着装饰有“中华民国精彩一百”的标示牌和“中华民国国旗”绕行市区,沿途发送“侨委会”制作的台美徽章和“中华民国”小“国旗”,经过观礼台时还用扩音器特别向民众介绍“今年是中华民国建国百年”,引起民众“热烈反响”。

  二是“台湾特色文化”得到外界舆论的肯定和赞赏。台当局对外文化活动不仅邀请到对方国家的高层政要与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也吸引了当地民众参与,并获得当地媒体广泛的报导。台“客委会”拍摄的《一八九五乙未》获在新加坡举行的2009年亚洲电视奖“最佳剧集奖”;台南“十鼓乐团”以“鼓之岛”专辑入围美国葛莱美奖;2009年12月台“云门舞集”的“水月”被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主办单位列为冬奥暖身的重点节目;2010年2月《温哥华太阳报》以“专题报导”方式评论台湾赴加演出的4个文艺团体的表演是“温哥华前所未见的台湾优质艺文汇集”,岛内媒体也评论称,这些文艺演出“呈现台湾优质的软性国力”;2010年亚维侬周边艺术节,岛内有5个团队参与,他们在亚维侬丝品剧院连演22天,获得法国媒体百余篇报导,其中“稻草人现代舞团”的作品《S》还被当地早报选为亚维侬周边艺术节八大表演节目之一;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热带协会计划2011年邀请台湾团体前进荷兰推出台湾艺术节;德国达姆国家剧院于2011年3月首度邀请台湾“兰阳戏剧团”艺术总监为该剧院编创歌舞剧并演出;2011年3月周美青首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与台湾乐团一起登台“献唱”,被媒体称为“是台湾文化外交历史性演出,更生动推介了台湾软实力”;台湾首届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吸引不少重量级国际买家,如美国沃尔玛、法国拉法叶百、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博物馆等参与。

  此外,2011年有许多大型国际活动仍在台湾举办,包括“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嘉义市政府举办“世界管乐年会”、“新闻局”举办“国际新闻年会”,以及高尔夫球赛LPGA等。台认为,这些国际活动将使“台湾能见度更高,国家在国际间受到更多肯定”。

  三是辅助提升了与非“邦交”国的既有实质关系。其一是提升了交往层级。如2010年周美青率“云门舞集”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公演,2011年率“优人神鼓”赴新西兰演出,“创下”台与这些国家断交以来的“夫人外交”“首例”。2011年2月,现任乔治亚外交部长夫人、乔治亚总统儿子的教母、世界首席芭蕾舞蹈家妮娜率领乔治亚国家芭蕾舞团赴台演出,也是赴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国外具有极高层级背景的艺术家,被台媒体喻为“具有文化外交的意涵”。借着“第十三届世界诗人大会”,印度前总统阿布杜拉卡兰首度赴台与会。其二是新设了互驻机构。如在台日关系上,2009年12月1日台当局设立的“东京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札幌分处”正式揭牌营运,这是继“横滨分处”之后30年来新设的办事处。2010年4月“文建会”在“东京台北驻日经济文化代表处”内成立了“台北文化中心”,这是“文建会”第三个海外“文化外交”据点,也是在亚洲的第一个据点。此外,2009年10月卢森堡在台湾设立“台北办事处”。其三签订了新的协议。如2009年,台当局与日本签订“台日打工度假签证制度”,英国、爱尔兰、新西兰等国在“观光交流”的考虑下,先后给予台湾民众非工作性质免签证待遇;2010年台获欧盟免签证待遇等,迄今,台已获得133个国家和地区的免签待遇。

  四是扩展了新的国际活动空间。在非“邦交国”方面,如2010年3月台首次在欧洲国家斯洛维尼亚举办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新闻局”赞助的6个台湾独立乐团在美国德州奥斯丁参加3月16日至20日第25届“南方音乐节”演出,这是台湾乐团首次参加南方音乐节,促进台美民间交流。2009年5月“非洲日”期间,台当局邀请在非洲设有驻外“馆处”的7个国家赴台展示该国著名手工艺品,“文化外交”首次扩展到非洲的非“邦交”国家。而在国际组织的实质参与上,正在进行中的危地马拉北部玛雅文化遗址“安地瓜古城”的台与该国双边文化遗产维护合作计划,则是台“首次以国家身份直接参与联合国世界遗产的维护工作”,具有“破冰”的指标意义。在国际性的文化活动方面,2011年2月奥斯卡主办单位首次邀请台“驻美代表”袁健生夫妇、“立委”周守训夫妇与金马奖执行委员会执行长闻天祥夫妇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

  四、总结

  (一)未来马当局“文化外交”的力度仍会加大

  马执政5年来,马当局的文化政见已有所落实。由于“文化外交”掩盖、降低了传统外交中的主权意涵,因此,政治敏感度低,国际参与正当性高,活动空间大;而以文化内涵推动对外关系,既能在政治上彰显“中华民国”的“国际存在”,也以“文化感染力”突出了“中华民国国际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同时巩固“邦交”,并开辟出提升与非“邦交”国实质关系、扩大国际参与的空间。马在2011年下半年已经完整提出“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要扮演的五大角色,即“和平的缔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新科技与商机的创造者,以及中华文化的领航者”。未来,马当局将“台湾特色中华文化”推向国际的相关工作力度也将加大,在此过程中,马当局必将希望进一步强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支持。

  (二)几点思考

  马当局通过“文化外交”,不仅凸显台湾自身特色与大陆进行文化区隔,更寄望以此彰显“中华民国”的“实际存在”,进而谋求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因此,不利两岸政治、文化身份的融合与认同,给“台独”势力切割两岸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操作“一个民族,两个国家”以可乘之机。而鉴于价值观念与制度优势始终是马上任后两岸关系竞争面的核心所在,马当局的“文化外交”也以价值观与制度“优势”与大陆展开竞争,标榜台湾延续“中华文化的正统”,要做“中华文化领航者”、“华人优良文化的维护者”、“普世价值的输出地”等,争取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同、支持。就此,笔者的初步思考是化区隔为融合,降竞争升合作。具体而言:

  一是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研讨并辅助建构涵括两岸文化特色的“中国软实力”理论。大陆可以孔子学院为主体,结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将孔子学院的汉语培训扩展到学术研究方面,特别就民主、人权等议题,一方面把中国当代民主政治思想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论述结合起来,展开与所在国大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研究合作,其优秀成果可辅助进行中国的民主人权理论建设;另一方面,就台湾民主政治现状做探讨分析,提供两岸制度建设之利弊借鉴。以这样的方式,逐渐突破、扭转民主、人权的话语权长期被西方垄断的局面,也消减两岸政治价值观上的隔阂。

  二是推动两岸艺文团体和个人联手参与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在国际上主办的各层级的中国文化宣传交流活动主动邀请台湾艺文团体、个人参加。特别要多举办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国际艺文展演活动,并在其中进行两岸艺文团体、艺术家的合作。

  三是尽快研讨、制定大陆新的文字规范及两岸整体文字政策,使两岸在海外的中华文化推广由竞争转为合作。(此段具体内容参见“侨务政策”文“建议2-(2)部分”)

  四是尽快建立起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机制。鉴于国际社会一些国家对我文化外交的戒备,以及台湾对外文化交流以民间做先锋的特点,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应增加民间对外交流的比重,适当降低官方色彩,为此,建议尽快建立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其一,建立内部挖掘、筛选机制。在大力推动、发展我文化事业的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大量挖掘、筛选各级民间艺文资源,引导、支持其中优秀艺文工作者、艺术家、文艺作品进入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参与国际文艺演出、交流、乃至创作活动;推动优秀纪实纪录片走向国际,参与文化展览、文化赛事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风貌。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央视的“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全国舞蹈赛、戏剧赛、原生态艺术、天津“夕阳红”等民间老年艺术团体,以及《北纬30度》、《舌尖上的中国》等记录片都是极好的国际文化交流素材。其二,建立扶植与奖励机制。如订定对民间艺文团体和个人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经费补助等规定,并设立相应奖项,对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个人予以褒扬、奖励。此外,还可设立面向外国文化人士的奖项,以对其在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国际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褒扬。其三,搭建更多民间文化团体和个人的展示平台。如扩大民间艺文团体参加官方主办的中国节、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等;支持辅助民间艺文组织与交流国家的大学、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协助我民间艺术家、艺术表演团体举办展览、演出、影片播放、艺术家驻村、参与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活动。其四,引进国际优秀文化团体、个人参加各级政府主办的各项文化活动,让我民间优秀艺文团体、个人在地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五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国际网路建设。马当局因硬实力相对匮乏而转以网路科技优势与我进行文化软实力领域竞争的“不对称”战争。对此,大陆应进一步强化文化国际网路的建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