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7年亲民党综述

  2007年是亲民党彻底泡沫化的一年,也是与国民党开始实质合并的一年。这一年,历经2006年底选举已然边缘化了的亲民党,面对选制改变下小党难以生存的客观情势,采取以小依大、以小搏大的策略,与国民党既合作又竞争,一方面在“立委”选举作业中,迈出了国亲两党从合作走向合并的坚实一步;另一方面,在自身组织泡沫化的同时,却在国民党内保存了实力,立脚扎根。未来亲民党是否会与国民党完全合并,值得观察。

  一、亲民党进一步泡沫化,欲借国亲联盟夹缝求生

  1.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坛,亲民党前途茫茫,转而寄望国亲联盟

  2006年底,宋楚瑜兵败北市,“封刀之战”一语成谶。而原本寄望“母鸡带小鸡”的北高市议员选举,亲民党也遭惨败,在北市、高市议会只分别拿到2席、3席议员。心灰意冷之下,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坛,远走美国散心,一去就是4 个月。群龙无首,亲民党前途茫茫。如此低迷的局面,本就难以应对2008年的“立委”选举,加上“立委”选制改变、国民两大党夹杀,亲民党坦承,若没有国亲联盟的支撑,2008年选后亲民党势必彻底泡沫化。因此,亲民党内部不断出现两党合并的声浪。亲民党评估,基于争取泛蓝最大席次的默契,国民党部分选区应会礼让,亲民党期望区域“立委”力拚10席;加上不分区部分,席次应能争取到12席,就可保住“国会第三大党”地位。亲民党为求生存,决定以小依大,在国亲政党联盟中延续政治生命。

  2.基于对“立委”选情的集体焦虑,呼吁国亲联盟尽早建构协商平台

  “立委”选制改变,“立委”席次减少一半,使各党面临内部提名协调的重大挑战。国民党更是在73个选区中“区区强碰”,加上党内地方派系参选压力、亲民党和无党团结联盟在内的整体泛蓝阵营的协调问题,党内初选提名难度相当大。为了尽量降低党内纷争,保证该党“立委”利益,国民党在2007年1月以修正“党员参加公职人员选举提名办法”,规定“入党或恢复党籍满4个月才具备党内初选资格”的“四月条款”,阻止亲民党“投蓝”脚步,随后国民党中常会通过“立委”初选时程,3月底就要登记。这与亲民党试图通过国亲联盟的保障,在大党夹缝中杀出条血路的意图实不相和。尽管不看好国亲协调的亲民党“立委”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从2004年连宋败选后就陆续选择离开亲民党、加入国民党,但亲民党截至2007年2月,仍有张显耀、黄义交、刘文雄、傅昆萁、冯定国、钟绍和、钟荣吉、李复甸、李鸿钧、沈智慧、吴清池、林正二、林春德、林惠官、柯淑敏、徐耀昌、梅长锜、赵良燕、刘忆如、蔡胜佳、郑金玲等21位“立委”。他们大多既不愿弃亲民党于不顾,又寄望国亲协商,所以面对国亲联盟迟迟不启动、国民党阻橘“投蓝”的情势,对未来的政途都充满了不确定感,对“立委”选情更满怀焦虑,他们一边呼吁尽早建构国亲联盟协商平台,一边施展“立院”关键少数压力,迫使国民党高层有所举措。

  二、以小搏大策略奏效,亲民党争取到6席区域“立委”和4席不分区“立委”名额

  为了求生存,亲民党多次运用“立院”关键少数力量,逼国民党正视亲民党的需求,在国亲“立委”提名协调时让步。

  1.利用陈聪明案催生国亲政党联盟签署协定

  为了让国亲联盟尽快启动,2007年新年第二天,亲民党就给了国民党一个下马威。亲民党“立院党团”在程序委员会,与民进党“立院党团”联手将国民党“立院党团”欲封杀的议案排入院会议程,亲民党部分“立委”还就攸关“总统”选战的“党产条例”径付二读与民进党“立院党团”达成“暗助”绿营的默契。6天之后,亲民党“立委”钟绍和有关“挺苏贞昌选总统”的“客套之谈”也让国民党听得不是滋味。1月17日,亲民党在“立院”表态支持陈聪明出任“检察总长”,让惟一反对该案并全力动员的国民党的一切封杀努力全部付诸东流。亲民党以关键少数,催迫国亲联盟启动的意图在1月22日终于有了初步的结果。这天,国亲两党主席马英九、宋楚瑜分别在台北和旧金山跨海连线,并签署国亲政党联盟协议书,协议书4点内容中最实质的部分就是确定国亲两党于2008年“立委”选举登记前,“透过提名机制推举最有胜选希望的候选人”。

  国亲联盟协议的签署,让两党结盟有了正式的依据,但这份协议仍然是只有方向,没有细节,因此其脆弱性非常鲜明。虽然亲民党反映良好,并乐观地认为只要联盟“玩真的”,协商得宜,亲民党应能拿到15席“立委”名额,但国民党内却有不少人“看衰”。一是选举利益难摆平。党内已经厮杀惨烈,兄弟阋墙的选区至少有17个,亲民党再来分羹,除了极少数选区之外,只要一区协调不成,联盟势将破局。二是国亲互信基础仍然薄弱。国民党内本就存有“鹰派”思维,算准了亲民党泡沫化结局,一直希望由着亲民党自生自灭,让国亲合并自然生成,这种逻辑从“四月条款”中不难窥见,使得一直以来亲民党对国亲两党的合作就充满了不信任感。三是在国民党希望比民调、拚实力,而亲民党更寄望国民党协商礼让的情势下,联盟没有建立起一套公平的初选机制,难以应对无法协调的选区利益冲突。四是选举恩怨未平。国民党基层批评国民党高层“拿立委权益做成本”,对亲民党在选举时利用国民党资源而关键时刻却与国民党唱反调也是耿耿于怀,对亲民党某些人士以往批国民党的激烈言论更是明言“还有脸参加国亲联盟的初选吗”。而2至3月国亲联盟首次运作的基隆市长补选协调提名最终失败,更将联盟的脆弱性完全暴露出来。

  2.利用“马英九条款”换取亲民党“立委”名额的具体落实

  4月17日,亲民党“立院党团”启动第二波“示威”行动,再次以缺席“立院”程序委员会的方式,让民进党“立院党团”所提的“总统副总统选举罢免法第26条修正草案”在国民党未能以过半实力封杀的情况下“意外”闯关成功,被排入下次院会报告事项议程。由于该修正案明定,犯贪污罪者不需等判刑确定,只要一审有罪即不得参选,故被视为“马英九条款”。这给首长特别费案缠身的马英九及国民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亲民党之所以有此波举动,肇因于三方面原因。

  其一,基隆市长补选,国民党没有礼让亲民党。2005年底的基隆市长选举,国亲相争,亲民党最终落败,让亲民党参选人刘文雄与国民党的恩怨再添一笔。选后国民党当选人许财利官司缠身并被起诉,二审未判便于2007年2月病逝,国亲角逐市长再起波澜。基隆市长补选国亲协调过程中,亲民党同意了国民党以民调决胜负的方案,但国民党在地方实力派的压力下,民调之外又加上了干部评鉴,且各占50%,虽然在亲民党的反对下,民调所占比例升到70%,但3月19日刘文雄终以民调落败的结果,仍让亲民党认为国民党的民调不过是排除异己的手段而已。与此同时,刘文雄则以无党籍身份登记参选。国亲联盟协调失败,加重了亲民党的忧虑,亲民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显耀3月21日发布新闻稿指出,若国亲内部仍无法加紧整合,甚至兄弟阋墙,不仅会失去“立院”多数,2008年“总统”大选民进党将轻松连任,呼吁国亲高层在一周内尽速启动“国亲联盟”的协调机制,针对包括“立委”选举在内的各项选举展开协调。但4月9日,马英九、吴伯雄连袂为张通荣站台辅选,让亲民党更加不满国民党对刘文雄的“欺凌”。

  其二,选区协调上,亲民党一度公开2006年底“马宋会”时国民党礼让亲民党10席的共识,但因为没有文字凭证,遭国民党否认,并且在实际协调过程中,国民党将原本冻结的6 个只有亲民党现任“立委”而没有国民党现任“立委”的选区也逐步解冻,运作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人物竞争,甚至动员无党籍人士参选,让亲民党本以为国民党会预留给亲民党的这6个选区的席次从6席降到4席,明确给亲民党的只有高雄县1席。

  其三,国亲关系危机之际,4月10日,宋楚瑜适时返台,17日就选举问题与吴伯雄深入晤谈,但吴伯雄无法私自答应宋“基隆市长补选弃张保刘”和“立委选举特定选区礼让亲民党”的要求。

  这样的情势,让亲民党对国民党的合作诚意大加质疑。因此不惜再次与民进党暂时合作,提醒国民党不要以为亲民党好欺负。在亲民党支持绿营“马英九条款”的进逼下,国民党不得不正视选区协调问题,在马英九直接出面化解下,两党彻夜商谈,于20日凌晨5时获致7点共识,并签下书面协定,“将以胜选为考量,化解区域立委提名歧见,并共同以‘国民党’名义向中选会登记不分区立委;两党将在第六届立委任期结束时,协商正式合并”,其中,原本冻结的6 个选区,除北县二选区之外,其余5选区都“尊重亲民党”,亲民党要求国民党在两周内谈妥其余选区。当天上午,国亲两党再次联手,以5票之差通过散会动议,成功阻止“排马条款”进入实质审查程序,4月24日“马英九条款”被国亲联手封杀。国亲联盟危机暂除。

  7点共识既针对区域“立委”提名争议,又确定了不分区“立委”两党“共同提名”的模式,更对未来国亲合并做了原则性的铺垫。4月26日,7点协定在国民党中常会部分中常委的反对声中强势通过。此后,伴随着“马英九条款”在“立院”的又一轮审查进程,亲民党不惜再以泛蓝基层怒斥为“虏马勒赎”的“绑匪行径”,向国民党挑明了10席区域“立委”与3席不分区“立委”名额的要求。几经协商,5月1日,国民党决定“礼让”5个选区,宋楚瑜亲自下令配合国民党,结果两党联手第二次将“马英九条款”排除议程。11月5日,宋楚瑜与吴伯雄两度会商,达成国民党不分区“立委”礼让亲民党4席的共识,并联手封杀台联党增设“政党共同推荐”提名机制条款的“选罢法”修正案提案,明确了2008年“立委”选举亲民党获联盟提名的“立委”将全部易帜,改登记国民党籍。亲民党私下有人形容,亲民党“等于吹了熄灯号”。11月下旬,亲民党10席“立委”提名人全部以国民党籍登记参选,国亲合作迈出了走向合并的实质步骤。

  三、国亲政党联盟取得实质成效,原因何在?

  从2003年2月14日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宣布共组国亲联盟这天起,国亲合作乃至合并就是岛内政坛关注的焦点。2004年5月18日,连宋曾突然宣布“国亲两党合并”。第二天,国民党中常会就无异议通过国亲两党“由合作走向合并”案,并计划在7月召开的“临全会”上通过。当年,连宋启动国亲整合,动力来自于连战“救党”的使命感与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来自于宋楚瑜权衡利弊后责无旁贷的配合与支持,来自于泛绿阵营“割喉到断”以便“全面、长期执政”的形势逼迫,也来自于民间反扁力量的众望所归。合力作用,使两党以合并为方向的整合诚非偶然。但是,方向确定并非意味着后事顺畅。泛蓝内外各方意见纷争沸扬,特别是亲民党内有“落魄大宅门竟迎娶豆蔻小姑娘”的讥评与不满、国民党本土派基于自身政治利益也激烈反对“‘亲’兵入关”,国亲合并的努力在选举与党派利益的种种纠结之下终至流产。多年来,泛蓝整合虽是前景可期但道路坎坷,国亲合作案屡屡失败。为何2007年却见实质进展并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亲整体目标一致,客观环境不允许任何一方意气坏事

  首先,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夺回执政权就是泛蓝的惟一目标。2004年的两颗子弹,让志在必得的“连宋配”胜局逆转,蓝心忧愤隐忍之下,无不瞄准2008年这一仗。而民进党执政8年来,其“清廉”、“改革”形象早因弊案丛生、政治挂帅而荡然无存,加之其对经济民生改善的无心与无能,民众对民进党的信任危机空前严重,而9月TVBS的民调显示,民众对首次政党轮替不满的比例达67.7%,支持政党再轮替的比例达66%。因此,从整体环境上讲,2007年岛内外的气氛对国民党的“总统”选情比以往任何一个选举年都有利,机会失不复得。

  其次,从马英九竞选党主席到外界眼中的“马英九代理人”吴伯雄补选党主席并高票当选,再到王金平两度与马英九竞争(党主席、“总统”党内提名)失败,充分体现蓝营基层强烈的“护马”意志。马英九以其极高的党内外民意支持度一再让所有的蓝营政治人物切实体认到“总统”人选非马莫属,非马就没有胜算,因此,支持马英九代表蓝营夺回执政权就成为国亲两党的共同目标。

  第三,由于2008年“立委”选举正是紧随其后的“总统”选举的前哨战,若泛蓝胜选,无疑会顺势推动政治板块向蓝移动,提振马英九“总统”选情;反之,若泛蓝败选,特别是败在国亲“立委”选举提名协调失败的国亲分裂上,将直接损害支持民众的政治热情,给马英九的“总统”选情带来深刻危机,继而影响国亲两党未来发展以及岛内政治生态的深刻剧变,它将是国亲两党都难以承受的政治灾难。因此,尽管对“立委”选举国亲有着不尽相同的现实目的:亲民党只为求生存,只要自己能选就好,而国民党却是追求绝对胜选、席次为先,因它牵涉到后续的“总统”选举动员能量,因此只问谁能胜选,不计党籍身份,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两党嫌隙,但小目标的差异始终难敌终级目标的愿景。

  第四,国亲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彼此都没有撕破脸的本钱。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尚无能力“整碗捧走”,国亲不合会使很多议案在“立院”都无法推动,特别是2008年“总统”选举又必须票票争取,故对亲民党的“示威”虽然可以“老神在在”,却又不能不认真对待,更不敢“吃人够够”,逼得亲民党做“屈原”,所以每遇危机,都全力疏通;另一方面,在几乎是非蓝即绿的选民结构下,亲民党本来就难与国民党硬拼,即使如宋楚瑜也难免惨败的下场,何况2008年在单一选区下,更明显是蓝绿对决,违纪竞选者亦即不是国亲联盟推出来的参选人,因为没有正当性,要出来搅局很难有赢面,加上刘文雄的基隆败选,亲民党以市长补选胜利争取更多“立委”席次的企图落空,让亲民党进一步看到自己没有独立参选的实力,只能以小依大,何况国亲合并已是大方向,在协调中更应见好就收,否则国亲翻脸,国民党收回对亲民党的善意,亲民党“立委”势将全军覆灭。

  综上,在大势可为、大势难违的客观环境下,在国亲走向合并的大目标下,国亲上下都深刻认识到,2007年两党合作的重要性更胜以往,因此在国民党内“总统”提名过程中,在马王相争时,倾向支持王的亲民党没有如国民党主席选举时那样“感情用事”,而是看王“自己争气”的程度,没有过多介入;基隆市长补选过程中,两党也很克制,没有大张旗鼓地为各自人马辅选,以冷处理维护住了合作的整体气氛;“立委”选举提名过程中,尽管风波不断,危机频生,但为了共同的目标,两党都能够有所约束,掌握分寸,没有放任意气之争。虽然最终仍有一二个选区有亲民党人士参选到底,但已影响不了合作大局。

  2.宋楚瑜调整心态,扮演关键角色

  首先,政党轮替8年来,亲民党由盛而衰,宋楚瑜虽励精图治,仍难挽亲民党及自身颓局。2006年底以破釜沉舟之态参选北市长落败,更使他认识到一味与国民党对抗,最终被排斥在泛蓝大门之外而遭边缘化的只能是他自己和亲民党。北市长选后,宋楚瑜宣布退出政坛,虽隐含着个人政治抱负未能尽展的无奈与落寞,但也透露出一名政坛老将对残酷的政治现实的体认,使他不得不彻底收敛起内心的政治悲情与怨怼,而要让自己“光荣退役”,只有彻底扭转以往“分裂泛蓝”的选民印象,在2008年至关紧要的“立委”、“总统”选举中展现大心胸与大格局。国亲是继续分裂还是紧密合作,就在他的一念之间,若再不扭转心态,将亲痛仇快,甚至难脱历史骂名。

  其次,宋楚瑜仍希望在两岸关系上有所作为。而除非蓝军重返执政舞台,否则绿营持续当家,两岸领域宋楚瑜很难有实质作为。

  第三,以宋楚瑜的为人和性格,他不能不顾及亲民党和宋系人马的前途,因此,宋楚瑜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亲民党的问题。对2007年岛内政治的客观情势,以及对亲民党的艰困处境,宋楚瑜了然于胸,要让亲民党“寿终正寝”,最好是走国亲合并之途。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宋楚瑜才能与马英九跨海签订国亲政党联盟协议,才能在国民党遭逢马英九特别费案被起诉的最艰难时刻,越洋支持马英九,批评“司法成为政治迫害的工具”,要求亲民党与国民党紧密合作,巩固泛蓝的整体气势;才能电话做亲民党的工作,2008年选举“不是泛蓝要如何赢,而是国民党要怎么赢”。为了“立委”提名协商,他几次在国亲利益矛盾激化关头出面协调,做到了“努力整合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机会”,最终不仅使宋系人马的个人政治利益安排得都较为得宜,也让国民党感觉到对亲民党的礼让完全能够承受,结局圆满。这个过程,可以说宋楚瑜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国民党主席换人,使国亲高层逐步建立起互信,国亲关系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2005年马英九竞选党主席,亲民党全力支持马的竞争对手王金平,可见马宋关系之一斑。宋楚瑜与马英九,既有早年的瑜亮情结,又有后继的政党利益恩怨,加上彼此政治性格的差异,其间的心结不仅难解,更随着宋楚瑜人气的滑落、“马英九现象”的耀目而遂行尖锐。2006年宋楚瑜参选北市长,与其说是与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争市长宝座,不如说是在与马英九比拼政治实力,与老对手作个最后的了断。这样的互动关系,难以想像国亲合作会有什么实质的进展,何况还有马英九身边的强硬派幕僚的“鹰派”思维,还有绿营的见缝插针。

  2007年初马英九因特别费案而宣布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4月8日,国民党主席改选,政治手腕圆融老辣的吴伯雄以87%的高得票率当选。吴伯雄是国民党中大佬级政治人物,与马英九堪称忘年之交,又曾与连战、宋楚瑜并称为国民党中生代的“三架马车”,与宋有较深厚的革命情谊,且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互动关系,故吴伯雄上任后改善了国亲两党的高层关系,在“立委”协调过程中展现的“任劳、认怨、任谤”与“魄力”,看在宋楚瑜眼中,让宋切实感受到吴伯雄的“用心”、诚意与尊重,故宋也展现出最大的无私与信任,推动“立委”选举提名过程中国亲协调的良性发展。

  可以说,国亲高层在各自内部协调的问题上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彼此间也展现了最大的诚意,使得国亲合作有了人和利基。

  四、对未来亲民党走向的观察

  2007年,亲民党在泛蓝一致拥马、宋楚瑜实力不再、党已泡沫化的不可逆情势下,启动了与国民党合并的进程。但是亲民党对与国民党合并至今不愿松口,并且强调亲民党仍将维持政党主体性,该党两名原住民“立委”提名人也以亲民党籍登记参选,为何?

  1.理念路线的明显分歧,是亲民党对国民党最不能信任、也是两党合并最大的障碍所在

  2007年1月22日,宋楚瑜在国亲联盟协定签署之后,对亲民党路线问题明确表示,“坚持中华民国是最重要基本主张,尊重两岸和平相处,台独不是选项,尊重台湾人民当家做主、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国民党的传统路线在马英九任党主席以来,有了明显的本土化走向,在两岸统一的问题上,马对国民党的“终极统一目标”从强调“条件论”到“选项论”再到“不谈论”,特别是在以胜选为惟一目标的考虑下,“去统加台湾”、“删九二共识”、“返联公投”等问题,更让亲民党难以认同。特别是对国民党的“返联公投”,宋楚瑜从一开始就向吴伯雄明确表达亲民党和他自己反对该案且“绝不和稀泥”的立场。8月28日,亲民党推荐的“公投审议委员会”委员胡祖庆、马杰明也在委员会表决该案时投下反对票,虽然未能阻挡该案通过,但亲民党中央随后发表四点声明再次予以反对,并严词批评,不管是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案,或国民党的“返联公投”案,都是“短线选举操作”;强调“只要是以中华民国以外的名称加入联合国,都涉及更改国号,如果没有经过修宪程序,就是‘实质台独’,将引发台海紧张,严重影响美中台三边互动关系”。对国民党“去统、删九二共识”,11月1日,亲民党发表宋楚瑜的声明稿,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未来两岸安全与重启对话的钥匙,如果没有‘九二共识’的默契存在,两岸更不可能维持三十年来的和平与稳定”;“亲民党捍卫中华民国、坚守中华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追求两岸和平的立场不会改变。为了胜选而自失原则,并不是‘爱台湾’与‘本土化’的表现。为了国家的安全与长远发展,更应该在选举时展现坚定立场,才是获得选民认同的硬道理”。11月14日宋楚瑜再次对国民党的本土化路线进行抨击,表示:“我对入联、返联公投都非常保留”,“台独不是亲民党的选项,中华民国才是唯一选项,亲民党希望赢回政权,但不是为政权而政权”;“国民党虽有选战策略,亲民党绝不会为了选举丧失政党存在的基本目标”。可见,路线分歧使亲民党对国民党存有相当的疑虑,是未来两党合并的主要障碍。而一旦国民党夺得执政权,是否会牵动岛内本土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它反过来又将如何影响国民党未来路线走向及其发展,亲民党在其中又将会发挥何种作用,都将是国亲能否最终合并的主要观察点所在。

  2.自身财务包袱沉重

  亲民党成立至今,由于没有党产,又没有行政资源,始终摆脱不了缺钱的窘境。财务问题一直靠公职人员公积金及高层募款支撑。为让财务缺口缩小,减轻高层募款压力,2007年2月1日起,亲民党大幅缩编,裁撤了文选部与组织部,至5月份,亲民党包括秘书长在内,专职党工从30人精减到只剩下12人,中央党部也开始出租空余楼层。即使如此,7月“内政部”公布的政党财务资料显示,亲民党负债已高达1.3亿多元新台币,虽然亲民党副秘书长马杰明表示,其实负债只有8000多万,目前正想办法还债。但这样一笔债务要国民党替亲民党接收,两党都觉得不太实际。马杰明表示,靠自己比较实在,国民党自己的问题也很大,况且合并与偿债是两码事,不能相提并论。 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也不讳言,国民党有254亿元党产,但必须负担2700位退休党工的月退休金及900多位现职党工的薪资,财务并不宽裕。国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国亲两党在谈论合并议题时,亲民党的党工安置、待遇,以及亲民党的债务承接等都是问题。

  3.对宋楚瑜的安置问题

  国亲合并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对宋楚瑜的安置问题。早在2005年年初,国民党为了促进“国亲合”,中常会就通过了“迎宋条款”,以再次办理党员重新登记,以往所有党纪处分纪录全部勾销的办法为宋楚瑜和亲民党重回国民党铺路,同时废除“排宋条款”,让宋能回党后就可参与当年的党主席直选。但当时宋楚瑜执意选择走自己的路。2007年亲民党历经国亲政党联盟的“立委”提名机制已然泡沫化,国亲合作走上实质合并之途,宋楚瑜虽然一再表达无意逗留政坛之心,在“立委”协商过程中从未提及自己在国亲合并后的政治出路与安排,但亲民党不舍,国民党出于尊重也不能不对他有所安排。因此,亲民党内有关宋楚瑜“立委”选后重回国民党的传言不断,认为宋重返国民党后仍大有可为,可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扮演关键角色,协助国民党取得政权。而国民党高层对此传言也表示乐观其成,抛出“增设荣誉主席都可以谈” 的敏感议题,营造宋“回娘家”的有利环境。尽管9月27日宋楚瑜婉拒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职位安排,但是国亲最终合并之路仍然绕不开他;宋未来若想在两岸领域有所作为,也必须以实力政党为依托。故国亲一旦合并、国民党一旦执政,宋楚瑜是否会回归国民党,有待观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