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需要倍加呵护的和平发展期

  一、一个悄然来到的历史新时期
  
  去年台湾“3·22大选”尘埃落定之刻,也是揭开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之日,它宣告了一个旧的两岸关系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时代的开始,两岸关系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与症状,需要我们去顺应,去呵护。我们虽然身子都跟了跨入两岸关系的新时代,但我们的头脑与行为可能还留在门外,因为这一切变化似乎来得太快,带来了许多不适应。
  
  去年台湾“总统大选”直到最后一刻,人们还都不敢轻言胜负,选战之激烈到了白炽化程度,十三亿大陆同胞几乎屏住呼吸在观望这场选战——大家悬着的心关注着“台独”是不是还会继续执政,即便得悉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以絶对优势获胜,人们这种担心与不安,至少延至“5·20”后才稍稍落下。虽然大家都跨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但我们的思维与行为仍停留在旧时期的紧张、对立、怀疑、不安的状态之中,大家口头上都在讲“和平发展”,但真正理解“和平发展”内涵的恐寥寥无几。
  
  其实这新历史时期到来是有迹可循的,从2006年岛内“县市长选举”,国民党掌控了四分之三优势,2008年初“立委选举”,国民党又获四分之三优势,陈水扁政权的败兆已暴露无遗,再往前追溯,百万“红衫军”罢扁运动,已宣告民进党政权已由盛而衰,民众对这条极“独”路线已显不耐,2004年的“3·19枪击事件”,只是“台独”势力不择手段地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针,勉强维持了政权。一些了解台情的人士,早就在问马英九和我们当局同一个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天看来我们还准备得不够。“台独”势力这么快的由盛而衰,是罕见的。台湾再次政党轮替是必然的,只是很多人一直处于“统独”对决的高度紧张之中,被气势汹汹的“台独”势力吓倒了,反变得很自责自虐,不相信自己的政策和战胜“台独”的能力。
  
  在2008年“立委选举”和“总统大选”中,大陆因素——强烈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和实现“三通”——第一次成了选民的选择,开始影响选情。民众要求两岸实现和平发展,这个“国共论坛”的共识,也成了马英九竞选的诉求,他对民众许诺,他的当选将实现“三通”和结束两岸对抗。最后选民选择了马英九,陈水扁丧失政权不仅仅是他的贪渎,而是他代表的时代的寿终正寝。
  
  两岸的一个新时期——或可称为一个新时代悄然而至了,只是硝烟让我们的眼光丧失了这政治敏感!
  
  二、新旧两时期的区别
  
  两岸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两个时期。从1949年大陆解放,蒋政权退踞台湾,到2008年国民党在台重新执政,这六十年的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絶、敌对、对抗关系,它的前四十年是两蒋统治,后二十年是李登辉陈水扁统治。前时相互指责为“匪”,采取“汉贼不两立”做法,“老死不相往来”,人为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絶;后时采取“去中国化”政策,将两岸关系渐渐变为“一中一台”或“一边一国”关系,将“反共”变为“反中”,对大陆采取“戒急用忍”政策。这六十年中,两岸基本没有正常往来,人民基本没有交往,更没有对话与谈判,经济、文化、政治关系极其单薄,双方充满敌意,冲突不断,互不信任,虽然没有发生全面军事冲突,始终保持着“和平”,但对抗不断,可称“和平对抗期”。
  
  这样的环境,造成“恐共”,“仇共”,“反中”,“拒中”,“自保”,“自立”等等意识就不奇怪了,由此造成“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独意识”也更不奇怪了,直至“台独”党登上执政舞台,用“爱台”、“正名”、“公投”、“修宪制宪”、“去中国化”……将两岸推到战争边缘。但民进党低估了中国广大民众追求统一的顽强意志,低估了中国文化维护统一的生命力,低估了中国人民反分裂的决心与能力,低估了改革开放对两岸的影响力。而陈水扁之流的贪婪无德,又过快地折损了“台独”的“正当性、理想性”,使两岸关系主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追求两岸的共同发展,追求两岸的和平稳定,成了两岸最大的公约数,于是“和平发展”取代了“分裂自保”,也终于促成了台湾再次政党轮替。
  
  马英九主政后,他尊重“九二共识”,恢复了“两会”商谈,使人为阻隔了六十年的两岸关系,实现了全面的历史性的通航,通邮,通商,使两岸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全面展开,过去人们不敢想像的“台湾游”竟成了现实,“陆资登台”,“赴台求学”,也都将一一实现,两岸藩篱一一在被拆除,交流的桥一一在被搭建,对话谈判的机制一一在被建立……,而“台独”挑起的各种“正名”、“修宪”、“公投”、“族群”、“统独”、“省籍”、“去中国化”等等垃圾,如同暴风骤雨后的沙滩,被卷得无影无踪。
  
  胡锦涛的新两岸关系论述也已完整构成,他推出了许许多多过去没有的温柔举措,他为和平发展新时代勾勒了一幅蓝图,即经济上建立更紧密经济合作机制为平台,政治上构筑起两岸和平协议为方向,在文化、外交、军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机制,逐渐构筑起一个中国的认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新的“和平发展期”是以“三通”为起点,以广泛交流为基础,以更紧密的经贸合作为平台,以和平协议为目标,以对话与谈判为手段,逐步建立起两岸新的认同。这与旧时期敌对、隔絶、封闭的两岸关系迥然不同,是一种崭新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两岸关系,是开放的两岸关系,我们可以预见,它必将孕育出新的两岸认同,因为什么样的环境一定会造就什么样的民意。因此我们称这个历史新时期叫“和平发展期”。
  
  三、“和平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和平发展期”是“和平统一期”前的一个长长的历史过渡期,是培植两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认同的历史阶段,是建立胡锦涛所提倡的“共同开创”、“共同享有”、“共同家园”、“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过程也可以说是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过程。
  
  过去两岸是在两个轨道、两种制度、两个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上行进,自然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会产生不同的国家认同与身份认同。但是进入“和平发展期”后,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压迫下,两岸大大加快融合力度,迫使两岸抱团取暖,于是两岸民间的交流、政党交流、“两会”交流、“政府”交流空前热络,成为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吃不掉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民族认同,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形成新的共同利益,新的共同价值,新的文化生态,新的文明秩序,只是这个过程会很长。这就是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指出的“共同缔造论”。
  
  两岸进入了这全新的历史阶段,但很多人还很不适应,两岸斗了六十年,尤其后二十年,总是“台独”挑衅,我们反击,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如今忽然不斗了,说要和平发展了,于是让许多人大不适应,反而无所适从了。有些人看到“惠台”政策不断出台,而台湾支持“台独”的比例不降反升,焦虑感丛生,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怕民进党再度执政“覆水难收”……,对“和平发展期”战略意义缺乏应有认识。
  
  马英九主政一年,正好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加上被陈水扁糟蹋八年后残缺不全的岛内政经,他的支持率大幅下降,马英九光环大为黯淡,蓝緑都有不满之声,他虽然没有让台湾经济“马上好起来”,但他明智地让两岸关系好起来了,他说两岸关系不是两国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地位位阶应高过对外关系,这为一个健康的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铺平了道路。
  
  马英九在岛内虽不尽人意,但过半民众认为要重选领导人的话,还是会选择他,因为民进党依然没有改悔与觉醒,仍然只会伶牙俐齿地为反对而反对,民进党成了陈水扁的人质,没法转型。形势对“台独”越来越不利,民进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出现了极度焦虑,因此支持“台独”的比例反比民进党执政期高,我们不要被某些表面现象迷惑。
  
  当前是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期”的第一年,发展趋势总的来讲是健康的,两岸国共论坛与“两会”制度化磋商都卓有成效,全面交流、全面合作成了这时代的主旋律,也成了新的两岸关系的化学催化剂,让两岸关系与以往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我们又必须清醒认识到两岸关系基础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一个大陆游客在岛内的涂鸦,引起了不小蔑视外省人的风波,“外省人”范兰钦的言论风波引起“台独话语霸权”的围剿,乃至张铭清赴台被打,“毒奶粉事件”引起“去中国化”风潮……。而大陆内部认为“让步太多”的声音也不絶……。这足以证明“和平发展期”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究竟有多长,要看新的认同——即对“一个中国”和以“做一个中国人为荣”认同的形成需要花多少时间而定。
  
  在这个新的长长的历史阶段,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建立新的认同,培养新的感情,而还不是完成统一。因此这个历史时期还有许多不属于统一的内涵,对此我们应概括承受,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这是我们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任何盲目与急躁都是于事无补的。例如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尽管我们不喜欢,但又必须承认与接受这“和平发展期”中存在的阶段,又如美国军售还不会停止,也是这个阶段中的必然,就如我们不可能完全撤弹。这个历史阶段必须拥有双赢,甚至多赢观念,这一切将不以我们喜好而改变。
  
  四、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
  
  我们应清楚意识到我们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爱惜,要呵护,不能因为马英九与我们的不同观点,不能因为历史的恩怨,不能因为緑营选民对我们的不理解,就丧失信心,动辄怀疑“和平发展”方针的正确性,动辄以对抗思维来处理两岸可能出现的矛盾。我们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趁势而上,让岛内选民感到两岸和平发展对他们有利,符合他们利益,构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在“放与收”和“予与取”的关系上,要抓住机遇,大开大阖,不要坐失时机,重蹈历史覆辙。
  
  我们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例如担心两岸关系倒退到民进党重新执政时代。我们应看到,时代变了,民心变了,基础变了,民进党若不顺应历史潮流,不转型,不向中间路线靠拢,是不可能重登执政舞台的,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做好工作,台湾选民结构与倾向也会随之改变的,历史不会简单倒退到陈水扁重新执政的黑暗岁月。
  
  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两岸关系的基础薄弱,“和平发展”会有曲折和反覆,涉台工作中无小事,我们更应小心谨慎处理每一个关系,应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处理涉台事务。两岸一些深层政治关系问题,可以先研究起来,而不要轻易触及,做好周全准备,统一好思想,否则很容易伤感情,引起关系全面倒退,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和平发展期”应该解决的,《中国评论》组织关于和平协议讨论,两岸认知差距之大,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要留到后历史时期去解决,做到水到渠成。
  
  由于“和平发展期”来得太快,我们还来不及形成一整套理论与说法,甚至对它的阶段性使命与目标,也没有一整套逻辑,我们在理论上要做好补课工作,对民众也要做好补课工作,不能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藉口,任其发展。
  
  总之,“和平发展”开局的第一年,互动是良好的,进展是顺泰的,形势是喜人的,是六十年来未有之局面。我们在顺境中要看到隐藏着的危机与问题,同样,我们要在困难时看到光明与不失信心。历史告诉我们,不管“台独”与西方反华势力多么不愿见到两岸统一,但我们正一步步从融合走向统一!
  
  五、建议与对策
  
  1.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又是台胞台资高度聚集区域,应加强涉台形势教育,让民众了解“和平发展期”的内涵和特点,自觉做好台湾民众工作,致力改变台湾同胞认同,建立两岸生命共同体。
  
  2.上海要利用世博会机遇,用胡锦涛“和平发展”思维,用海派文化大格局胸怀,吸引台湾当局参与,吸引广大台湾同胞参与。
  
  3.上海要在引领台资在长三角全面发展中起到核心和表率作用,做好这篇大文章(为此我曾写过专题报告,此略)。
  
  4.加强“和平发展期”的研究,完善理论框架。上海是全国对台研究前沿与重镇,要加大对台研究力度,尤其对两岸关系中深层理论问题,要率先解放思想,要有所突破。
  
  5.加强对台宣传工作。上海目前没有一本对台研究和宣传的公开刊物,北京与厦门等地皆有,上海应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6.要健全台胞投诉工作,让最公正最正派的人参与这项工作,让矛盾消弭在萌芽之中。
  
  7.应建立两岸交流基金,以我为主地扶持两岸各项交流活动。台湾都设有“蒋经国交流基金”,资助了两岸许多交流项目,我们更应建立这类基金。
  
  写于2009年4月29日
  
  病后第一篇对台文章

  (本文发表于《中国评论》2009年第7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