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八大”前话两岸关系

  在“十八大”召开前夕,各部门都在总结自“十六大”至“十八大”之间的工作状况,目的是总结经验,以利超越。“十六大”至“十八大”这十年中,我们在两岸关系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许是最为亮丽的一个方面,也是两岸关系从最糟最劣走向最好的历史时期,这个巨大的转折,是值得庆贺与总结的。
  
  回忆当时两岸关系,以“台独”为诉求的民进党在台湾第一次执政,陈水扁疯狂地挑衅大陆,放肆地“去中国化”,公然主张“一边一国”,推动“公投”,炮制“修宪”,企图割断两岸最后的联系——即“一中宪法”,从“法理”上完成最终独立……,这一切不仅中断了“两会”正常交流,还干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崛起,把我们推到了絶境,“和平统一”愿望几乎流产,逼得我们不得不全民动员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形势一度岌岌可危,这一切恍若昨日,尤历历在目,心存余悸。
  
  曾几何时,陈水扁惨然下台,承认“九二共识”和主张“三通”的国民党重新执政,开启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两岸有了共同的基础,即“一个中国”的执政基础,不管如何表达对“一个中国”的解读,追求“一边一国”的时代结束了,随之出现的是“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全面“三通”实现了,“国共论坛”举行了八届,“两会”也复谈了八次,达成了十八项协议,谈成了经济一体化的ECFA,建立起两岸“经合会”,开创了“海西”与“平潭岛”的新发展模式,大陆释放“惠台”政策多达八十多项,创六十年来之最,使两岸关系进入了六十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岛内“去中国化”趋势得到了抑制,“台独”的狂热正在消退,对祖国的认同感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祖国大陆的正面影响力正在岛内上升,这令人惊喜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这是大家公认的。
  
  两岸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巨变,是非常值得我们总结的。我有如下几点体会,供大家思考。
  
  一、摆正两岸关系与民族振兴关系
  
  台湾问题形成的根源在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腐败政权被迫割地与自保,前有日据时代五十多年分离,后有蒋政权五十多年的据岛自保,两岸民众分离超过百年,历经五代之久,民众之间的感情、认同、观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虽说是同一民族,却形成了两种民族主义,两种价值观念,两种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两种制度,这就不是一声召唤,就可以人心回归,立即统一的,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这问题的复杂性。
  
  我们的先人聪慧地意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没有共同的经历,就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就没有共同的意识,更没有共同的语言,发生疏离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台独”的思潮发生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难以避免。所以我们的先人将治理与解决台湾问题立足点放在实现“三通”的目标上,从通航、通商、通邮始,到人员广泛往来,经济高度融合,促进两岸不统也统,这实在是正确与高明的决策。一旦隔絶解除,两岸民众有了广泛与密不可分的交流交往,疏离的关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一旦这种交流交往形成经济、文化、政治、法理的生命共同体,就会形成新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岸关系的再造也就无可避免了。这种柔性的喊话,这种温情的争取,比之武力的征服,不知高明多少。
  
  我们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步改变了贫穷落后,我们深知积贫积弱是没有统一的魅力与能力的,同时我们孜孜不倦地推动“三通”,终于在2008年台湾的“总统大选”中对台湾选民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一个以“三通”为诉求的党终于重登执政舞台,反映了台湾选民对“三通”的欢迎对“台独”的厌倦。2008年12月25日两岸的全面“三通”正式始航,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然而人们却没有欢庆没有激动,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两岸关系的吊诡即在于此,反对的与欢迎的都在一念之间,也许将来真正统一的那一天,也不会有欢庆,因为这一切似乎都是应该发生的。
  
  “三通”后的两岸关系瞬即产生了人员大交流的热潮,不仅台胞可以自由往来大陆,大陆居民也可以畅游台湾,这大大弥补了半个多世纪的隔阂;大交流又带动了大合作,两岸各行各业的交流合作随之发生,这种双向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带来了双赢;这种大合作又带来了两岸关系的大发展,逐渐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大大弥补了过去久分而产生的疏离,使台湾融入了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华振兴的进程中来。共同经历,共同参与,共同记忆,共同利益,将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家园,形成共同的生命共同体。
  
  “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三通”的经济关系,让两岸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使两岸关系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大陆不失时机地对台湾让利,释放各种各样的惠台政策,这不是“收买人心”,也不是单方面“让步”,而是让认同“一个中国”的台胞都能享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荣耀。这是祖国一直想履行的职责,只是过去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今天是一种补偿,让台湾同胞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远比仅仅做一个台湾人要好得多,让他们认识统一不可怕,统一不是要让他们失去什么,而是要让他们能得到更多更好。
  
  两岸步入“和平发展”新时期,“和平发展”成了两岸的大趋势,大大改变了两岸关系,让两岸从对抗走向融合,让人们更感到“台独”的不可行。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也影响了台湾选民的选择,它也帮助了执政党连选连任,也让在野党知道挑战祖国的不可行,促进了台湾整个社会的转型,使两岸关系向着好的方向在转变,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
  
  究其原由,两岸关系的可喜变化,是我们把握了中国为大,台湾为小,民族振兴为先的原则。在完成中华崛起的过程中,永远有一个孰大孰小、谁先谁后、孰重孰轻的关系问题,永远有一个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期的问题,即处理好主次关系的问题。十年来,尤其前六年,“台独”的威胁多次超越我们底线,如果说“忍无可忍,可以不忍”,那么台湾问题早可动武数十次了,但我们在完成民族振兴头等大事面前,能看清“台独”形成的特殊原因,也看到“台独”作为一种思潮的不可行,所以在战略上敢于蔑视它,战术上能够找寻正确对策,不被它牵着走,更不被它拖着走,始终以“台湾为小,中国为大”,以“民族振兴为优先”,找到了一整套做台湾民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两岸关系的主动权,终于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深化对统一本质的认识掌握统一的规律
  
  作为一个大国是承受不起分裂之痛的,追求统一几乎成为一个国民的天性,欧洲原来作为战火的频发地,变成了今日和平的欧盟,他们以和平取代战争,以团结取代仇恨,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统一甚至可以超越国界,更何况一国之间的统一。我们两岸间的不统一,是历史造成的,完成统一也决非可以一蹴而就,统一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统一不是今天可以完成的了,还有一种国际势力在干扰统一,还有人对统一心存疑虑,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统一,不谈统一,远远站在统一的一旁袖手旁观。
  
  事实上从“三通”之日始,两岸的统一也已开始,这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结果。统一就是一个过程:是相互融合、互相和解的一个过程;是共同发展共创双赢的一个结果;是一个选择两岸最好的制度最优秀的品质加以共同缔造的过程。这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问题,而是强强互合的过程。我们在这过程中只会抛弃自己落后与丑陋的东西,而不会失去一切好的东西,只不过这个过程会很长,但它是不可逆转的。你只要给中华民族“三通”机会,就会有“和平发展”的结果,就必然会相互融合,会有和解,会有统一,因为我们毕竟是同一血脉,同根同枝。
  
  前不久,我去昆山参加“台商‘精神家园’建设专题论坛”,昆山有十万多台商,他们有的来经商投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昆山成了他们“宜居、宜业”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同创同乐,共建共融”,已经繁衍了一代二代甚至三代,已经很自然地承认自己是昆山人,也是台湾人,更是一个中国人了。昆山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家园概念已不是仅仅台湾而已。据说全大陆有台商将近一百五十万之众,而今大陆学子也可入台湾读书,将来势必也可在台湾就业,陆资也正源源登岛,这种相互交融是任何一个人都改变不了的,两岸势必会建成为一个共同家园。
  
  以前我们说起统一,就会先纠缠在“邦联制”还是“联邦制”,是“一国两制”还是“一国良制”,会纠缠在“模式”上,今天这问题显然已不重要。过去谈到统一,人们会以经济水平差异太大而加以抗拒,怕统一会降低他们生活水平,今天这问题显然也不突出了。而今天有人对统一的害怕与抗拒,是怕失去好不容易得来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怕失去他们的核心价值,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方面最为代表人物就如龙应台,她发表的《台湾人为何不想统一》,列举了许多不想统一的“理由”,这些人未必支持“台独”,他们深知今日台湾政客如何“操弄民粹”,政治领袖如何“欺骗选民”,政府官员如何“颟顸傲慢”,民意代表如何“粗劣不堪”,贫富差距如何“正在加大”……,但他们内心有着抹不去的“国共仇恨”与“唯美是从”,习惯地躲避统一,无法无视正在实现的统一,这种逃避是不可取的。
  
  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对更美好更先进的生活方式、制度、核心价值的选择,是共同去缔造一个更强大更民主更文明更繁荣的新中国一个过程。过去三十年间,台湾已经如此巨大地影响了大陆,例子不胜枚举,大陆也巨大地影响了台湾,形成了许多共同语言与行为,这种相互影响只要“三通”不停止,我们还会相互影响下去。统一就是这样一种无痕的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不要存在莫名的恐惧,这是一种多余的害怕。
  
  两岸的统一,不像香港、澳门仅仅是主权的回归,仅仅是与殖民当局的谈判,而是两岸民众长期磨合的结果,这种反覆磨合后遗症会更小,融合得会更好。我们要敏感地善于掌握统一出现的新特点,按发展的规律来促进两岸的健康发展,丰富与完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理论。
  
  三、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开创两岸新局面
  
  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今日的两岸关系来之不易,要认识到马英九的执政期是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们修复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机遇,机遇在前,我们应倍加珍惜。岛内的畸形政治生态决定了马英九的寸步难行,势必会遭到许多批评,而我们不应该过多去苛求他,甚至认为马英九执政只能得个“勉强及格”,这真是太“天真可爱”了。
  
  我们应看到马英九主政以来,实现了“三通”,复开了“两会”,达成协议“十八项”,共识“两项”,国共论坛八次,他把两岸关系重新定位在“一国两区”政治状态之下,他这番言论受到美国与民进党的强大压力,要他道歉,要他在“5·20”讲话中修正。但他坚持“一国两区”论,指出“宪法”是“最高指导原则”,根据“宪法”,台湾被篡改的教科书要修正;根据“宪法”,“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他将被颠倒的两岸关系重回“一中的宪法框架”,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一国两区”的意义,无论如何不在“九二共识”之下,且更有法理意义,为今后两岸关系的更大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多有作为。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台湾部分人对迅速改善的两岸关系之忧虑,民进党姑且不论,国民党中也有人对两岸政治议题的接触,深感恐惧,他们对签署“和平协议”、“文化协议”等议题,尽量躲避,他们希望“先经后政”局面能维持更长久些,他们还没有作好政治上融合的思想准备。对此我们应多一点理解。“先经后政”作为两岸的基础,也是应该建立得更扎实一点,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我们总会面对众多政治难题。可是“先经后政”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从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经后政”也化为选民的选票,不正说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更关心另外45%的选民,也要求台湾在野的民进党要正视现实,理智地面对“三通”后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潮流,诚实地面对“九二共识”与“宪法一中”,不要甘作“为反对而反对一切”的反对党,要有理性的两岸政策,否则只能永远沦为在野党。即使偶然再度执政,也一定是不稳定的政权和高度倒退的两岸关系。民进党的“只要交流,但不要转型”的思维,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作为祖国大陆,不能因为民进党不改变立场不转型就不理会他们,我们要研制一整套对待民进党选民的战略战术,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了解祖国了解我们的政策,我们做这方面工作总的来讲还很欠缺,有待改进。
  
  总之,我们要看到机遇,用好机遇,把我们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式坚持下去,又要有开创性地做好另一半选民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使两岸关系朝着更深远的方向深入发展,使“十八大”后两岸关系更健康地发展。
  
  写于2012年10月15日

  (本文发表于香港《中国评论》2012年第11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