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胡六点》读后感

  胡锦涛在总结三十年对台工作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两岸关系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祖国大陆在新阶段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主张与构想,这篇讲话紧紧抓住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诸多有新意的提法,指明了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可操作的路径。这篇讲话无疑是一篇纲领性的指导文献,它必将对进入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
  
  在对一个中国的内涵、两岸现状的认知方面,讲话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提出了更具包容性也更能增进两岸共识的解释。“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这里把统一的性质确定为是“政治统一”,同以往我们习惯讲的“祖国统一”已经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我们理论认知的深入,即明确了现在两岸在主权和领土上就是统一的。而依据这样的判断,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就始终面临两项基本任务,一是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即“反独”,另一是“结束政治对立”即促统。在“反独优先”和两岸“共议统一”这两个战略阶段之间,将有一段很长的“和平发展”阶段。和平发展本身就是强化两岸各方面的联系、厚植统一的经济基础,因此和平发展应该是和平统一的初级阶段,同时这也是一个化解乃至消除台独的阶段。把“和平发展”明确为两岸关系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建构两岸和平发展互动框架做为衔接“反独”与“促统”的枢纽工程,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战略的新创见,它细化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选择,使宏观的大战略首次有了具体的操作平台和分阶段的战术方案与战术目标。
  
  后边的五条我理解是根据“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顺序来列举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所需要处理的几个基本方面的任务。首先是继续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在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的新形势下,如何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向更高阶段?这是一个新挑战,对此讲话首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的目标,并提出“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和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的具体主张。这些设想同马英九当局的很多考虑有相通之处,它展现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善意,反映了两岸良性互动存在着可以共同获利的广阔空间,也指明了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两岸经济关系的基本发展方向。
  
  第三、四两条也是相对比较容易去做的事情。其中第三条值得注意的“新意”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给予了特别关注,显示出宽广的视野与历史远见。讲话提出“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新构想,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则意味着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迈向机制化的新阶段。第四条中对民进党的喊话,也比以前的提法有了更多的空间。
  
  第五条首次在这么高级别的文献中对台湾当局要求扩大国际空间的问题进行回应。提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暗示出北京已经不再笼统地把台湾要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与“台独”划等号,讲话认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判断,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这里既有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也清楚地划出了两岸在这些问题上博弈的底线和范围。
  
  第六条是谈最难的两岸政治关系问题。讲话首次提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两项重要主张,台湾学者认为这意味北京有意就两岸未来要怎么从目前的非官方关系,过渡到某种的“官方关系”,尝试启动对话了。
  
  2009年1月5日于北京

  (“胡六点”即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谈话中提出的六项主张,本文是对该谈话的解读心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