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社会主义特征新概括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了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成为我国人民夺取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灯塔。十二大做出这样伟大的贡献,跟这次大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成就是分不开的,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特征问题的新概括。

  一、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是个历史的过程。19世纪初期,欧洲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发达,资本主义矛盾还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发展时期的产物。这些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还不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拒絶一切政治行动,幻想通过和平的途径,通过个别天才人物所设计的方案,只靠宣传、试验、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社会的福音开辟道路。恩格斯说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斗争中,在反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斗争中,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并对社会主义特征作出了科学的概括。

  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便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严重的教训,从特定的意义来说,从实践中取得的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可贵的。可以认为,十二大正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过去所讲的社会主义特征虽然正确,但不够完整。因为过去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特征,主要着重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即政权加物质文明,而忽略了社会的精神文明方面。从实践中,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遭受破坏就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严重破坏,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是社会主义的一般要求,而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样,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便由恩格斯所指出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的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然后又经过直接的社会主义实践,从不够完整到逐步完整了。

  第一,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有什么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呢?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难免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它还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和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具体政策会有不同,这是不容混淆,应当严格区分的;但是,社会主义的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又是紧密联系着的,正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一样,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共产党人在执行各项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时,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特别是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更要时刻注意引导群众确立这个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信心。这就必须在建设以现代化为标志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反过来,又以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来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保证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便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

  第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幷且毒害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无数的事实完全证明瞭列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对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经济方面的痕迹,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来加以消除。在这方面,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物质的力量只有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对旧社会遗留给社会主义的精神病毒,武器的批判同样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精神的力量只有用精神的力量才能摧毁。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要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病毒,要在意识形态方面同传统的私有观念彻底决裂,只有靠社会主义思想的长期灌输、教育和影响,只有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培育、开花和结果,从而造成一个个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造成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才能从根本上取而代之,战而胜之。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特征问题的概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集中的概念,但是,不论马克思、恩格斯,不论列宁、毛泽东,他们都是十分注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文明的建设的。过去,由于我们还没有从实践中提高这种理论认识的自觉性,在进入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很多时间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同过去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解不够完整是不无关系的。十二大的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这一新概括,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提出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实践证明,不论是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偏重于精神文明建设而忽视物质文明建设,都是把两者割裂开来,都会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都会给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造成损失。

  现在,十二大明确规定: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十二大关于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两手抓”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保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十二大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

  人类的文明史表明,各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都由其占统治地位的精神支柱决定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则是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是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区别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的关键标志。正如十二大文件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忽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任务,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和战斗意志,就不能扺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确已有过痛苦的教训。

  其次,十二大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保证。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但在发展方向中要求不背离社会主义,而且,要求有必要的和可能的速度。速度就是时间,就是胜利。赢得速度,就是赢得时间,赢得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充分地发挥,不仅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状况,同时也取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在对发展方向上起保证作用的同时,又推动着物质文明的建设。因此,两个文明的建设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之所以走弯路、吃大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摆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有时只抓物质文明,有时只抓精神文明,就象一个独腿的人走路,一拐一拐是走不快的,而且还会摔跤。现在,我们有了“两手抓”的战略方针作保证,不仅能够把失去的宝贵时间夺回来,还可能以资本主义国家所不可比拟的步伐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势所必然。

  最后,十二大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创造必要条件的保证。

  社会主义高级阶级的目标的实现,意味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的极大发达。归根到底,就是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目标,要建设起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靠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实际行动。我们现在有了“两手抓”的战略方针的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有了保证,将来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就不会是渺茫的事情。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二大提出的这个战略方针,大大推进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特别要正确理解关于社会主义特征新概括的科学依据,正确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提高我们执行这一战略方针的自觉性。    

  (这是杨越与作者合作发表在《南方日报》1982年10月11日的论文,时值中共中央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不久。该次大会的新贡献之一,就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本文则对这一重要特征新概括的重要意义作了论述,多家报刊转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