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一家改革开放中的新型企业

  广州,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历来有着许多迷人的传说。但坐落在广州城郊的白云山制药总厂所经历的15年,却不是传说所能代替的,在那里产生的一切变化和发展,是开拓者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脑汁书写而成的史实。

  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全体员工,以当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宏观背景,在商品经济波澜崛起的历史舞台上,面对种种困难,依靠自己积累起来的资金和国家贷款,艰苦创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一间小小的制药车间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团式大型企业,为全国40多万个工交企业塑造了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形象。其成功之经验既有微观的特殊性,也有宏观的普遍性,总结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实践经验并加以理论阐述,不仅对当前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也具有不可多得的实证研究意义。而本书总论的目的,则旨在使读者对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发展历史及其总体经验,首先有一个大致的瞭解。

  一、从最困难的起点上迈步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整个地球。白云山制药总厂起动的支点是什么呢?

  1973年春,白云山农场为了安插下乡知识青年,通过交换折价的方式,接收了广州市园林局属下的一个即将停产歇业的制药车间。24名知识青年和1名中医自筹资金,利用简陋的设备试制出第一个产品——穿心莲片,年产值24万元,利润4万元。从此,白云山制药总厂揭开了创业的历史序幕。

  然而,白云山制药总厂是农垦系统的国营企业,在当时过分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个厂的生产、销售,原料、燃料的供应,都被排除在国家的计划政策之外。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这个小小的制药车间陷于困境,濒临停产,产品积压达100多万元,流动资金消耗殆尽。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6年8月,为了振兴企业,自云山农场党委将贝兆汉调来该厂担任支部书记兼厂长。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贝兆汉,一没有向上级要钱,二没有向上级要物,只要求上级给予班子的组阁权和完成上级任务之后的财政支配权。

  就这样,白云山制药总厂在旧体制、旧观念的层层包围圈中,凭藉自己的力量和智慧,闯开了“承包”经营的新路子,从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最早取得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经济实体。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它要求每个企业在经济上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二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企业具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属性。上述两个前提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和执行“左”倾路线的结果,形成了一种同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以平均主义、产品经济为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和“国营”相混,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全民所有制企业既不承担自主经营的责任,也不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企业成了单纯生产的机器,而不是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

  然而,白云山制药总厂以早年的“承包”为转机,其自主经营的强烈意向,深刻地预示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趋势。

  在当时,以贝兆汉为首的新班子要这样做,谈何容易!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他们针对产品销售和原料、燃料供应的重重困难,终于制定了打好三个“前哨战”的决策:一是把供销人员组织起来,放出去,打开销售局面,健全供销网;二是全力解决原料、燃料供应问题;三是着手解决技术力量问题。三个“前哨战”抓得准,打得好,职工的劳动热情高涨,全厂出现了生气盎然、充满活力的局面。紧接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给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探索之路,指出了更明确的前进方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按照三个“前哨战”的路子走,没有错!继此,他们又进一步形成了“以销定产”的市场观念,确立了“立足市场,搞活供销,确保质量,发展生产”的总体经营方针,提出了“广招人才,振兴药厂;重用人才,发展生产”的决策。这个经营方针和经营决策,明显地标志着该厂已开始引进市场机制,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展示出该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海洋中搏击风浪的雄姿。

  当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因所有制的不同,而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市场作用的范围,覆盖面是很广的。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哲学时就指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才是“现实的主体”。马克思说的“市民社会”,即是指市场或商品经济出现的社会家庭经济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社会的主体不应当是国家,而应当是活动着的家庭经济和市场经济。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意思。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左”的理论指导和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下,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行以国家指令性计划为主体的直接管理方式,使企业只承担国家指定的生产任务,完全脱离了“真正的活动者”——市场的经济活动,并制造了一种盛行多年的产、供、销运转序列,甚至把企业的生产和社会的流通机械地割裂开来,致使社会主义企业背离市场调节而失去活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迟迟打不开局面。白云山制药总厂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承包”后的继续生存和发展,敢于利用有限的自主经营权,敢于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经济模式,敢于寻找市场销路,敢于确立“以销定产”的主体经营方式,敢于突出市场的地位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敢于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敢于以自己的超前行动,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白云山制药总厂并没有到此止步。该厂摆脱了单一的生产结构,把销、供、产连成一条龙,并纳入企业的宏观生产范畴,结合成为企业经济实体的内在经济结构,使之直接与社会上各种经济成份发生联系,互相扩展,互相渗透,最终结合成为多种经济成份共处于一个企业之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多种经济成份的横向联合,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的所有制局限和地域局限,使单一纵向型企业转变为纵横并举的立体化多方位放射型企业,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广阔的前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云山制药总厂在理顺了销、供、产的关系,突出了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和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思想的基础上,在建立以多种经济成份共处于一个企业内的社会主义经济实体的实践中,还形成了指导该厂能够转危为安、不断发展的企业经营哲学,创建了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特征的“白云山人精神”和“白云山企业文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前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研究了我国的国情,在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为此,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在全国各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浪潮势不可挡,出现了新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局面。

  在党中央领导下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浪潮,为白云山制药总厂提供了企业改革的宏观背景;而该厂在1979年前的成功经验,则为这一宏观发展趋势创造了企业改革的微观典型。如果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是企业改革的外部条件,那么,白云山制药总厂在1976年便爆发出来的改革精神,就是企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只有当企业改革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改革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时候,企业的改革才能迅速见效,势如破竹。白云山制药总厂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事事超前,步步成功,其秘诀就在于此。因而,正当全国絶大多数企业起步改革的时候,白云山制药总厂已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迈开了更大步伐,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全面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拓企业活力,发展企业生产力。

  (一)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1976年至1979年,白云山制药总厂开始实行的“承包”,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产值龢利润上交计划,超额部分全归企业。1980年起,改为计划内利润部分八成上交,二成留给企业;超额利润部份,按上级公司、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职工奬金和福利,以三、三、四比例分成。1983年后,又改为以上一年上交利润总额为基数,以每年递增15%的幅度作为上交利润任务,超计划利润部分再分成33%上交,40%作企业扩大再生产基金,27%作为职工福利奬金。尽管每改一次,企业上交利润指标都大幅度提高,但随着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相应扩大,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发展生产力,增产增收,使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仍然大大增强。至1987年,该厂又进一步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同主管部门签订了一个包括产值、利润、技术改造、出口创汇、固定资产投资、新品种指标的4年承包合同,并进行层层分解,把责任指标落实到分厂(公司)、车间、科室、班组以至个人。这样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利益制约为机制,把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三方面的关系联系起来,同舟共济,同步发展。当然,这样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有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前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并将逐渐向“规范化”过渡。它虽然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创造,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已显示了多向功能的作用,并为社会主义企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程。

  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践已经证明:第一,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界定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必然相应地产生由动力机制、自我调节机制、自我制约机制,以及吸收、应用、发展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自我循环增殖”的新经营机制。第二,承包经营责任制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第三,企业承包经营以后,无疑会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卖方和买方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四,实行承包以后,企业的留利水平相应提高,自我积累能力也会增强,企业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供给增长速度也会明显增大,从而有利于社会总供求逐渐达到基本平衡。第五,实行承包经营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对企业资产拥有相对的所有权,再加上拥有经营权,这就使物质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企业这个层次上直接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不断地深化经营机制的改革

  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一方面产生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内部目标的追求。白云山制药总厂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后,界定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了企业内部的追求目标,这就使企业必然相应地要进行企业自身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经营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把企业内部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企业资源运用无人负责或责任不明确的严重弊端,充分发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因此,经营机制改革的内容大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以责为核心,建立经济责任制。

  在这方面,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做法是:把全厂的年度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层层分解承包到各个分厂、部门、车间、班组以至个人,又把年度指标分解成为季、月、旬、日,同时把各项承包指标分成若干档次。完成哪个档次,能拿多少奬金,都有明确规定,及时兑现。

  该厂现行的经济责任制,其内容有职责任务、权限范围、管理制度、报送资料、包干指标、确保指标、考核办法、管理工作和协作关系等。对各项工作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和标准。经济责任制规定,车间工作必须有准备、有措施、有检查、有核算、有总结,必须依靠组织、依靠群众做好管理、劳动保护、技术培训和技术革新等工作,必须做好文明生产、环境緑化和职工福利等工作。经济责任制同时规定,车间有对人事、设备、原材料、工资及奬惩等处置权,还规定车间要适时召开办公会议、班组长会议、职工大会及质量分析、经济活动分析、治安保卫、工会、评比以及TQC活动等会议。此外,还制定了生产日报表、核对成品入库数量表和填报产品、产量,产值及产品盘存表,规定提交上月生产统计资料及完成计划情况分析说明,上月车间成本、利润完成情况及经济活动分析说明和超额计奬明细表等。凡有考核的指标和工作,都注明瞭没有达到标准或没有完成任务的处理办法。

  白云山制药总厂经济责任制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国家对相对独立的国营企业、企业对干部职工缺乏严格的核算和监督的状况,并使按劳分配有据可依,奬励与惩罚有章可循,从而为工资制度的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以利益制约为机制,改革工资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观是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整个社会化生产运转过程。在社会化再生产活动中,必须注意到各个环节的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否则,社会化再生产活动就不能继续下去。在社会化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利益分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制约着生产的动力源。但是,利益分配原则的选择却和所有制相联系。在私有制条件下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是私有的,财产的增加制约着动力源,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增加财产,从而形成了财产——利益——财产的动力机制;在公有制条件下的企业,在不改变财产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利益增加是第一动力源,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利益,即形成利益——财产——利益的动力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的工资制度,必须以利益制约为机制,真正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

  但是,我国由于3000年小农经济的影响和30年僵化体制的束缚,对这个分配原则既没有正确认识,又没有能够顺利地贯彻,实际上存在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思想制约着动力源,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象白云山制药总厂这样一个原是农垦系统的企业,在普遍不合理的工资制度下,它的工资标准比工业系统的更低。随着该厂生产的迅速发展,生产和分配相背离、产值利润高和工资水平低相矛盾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因此,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工资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事了。

  1984年,白云山制药总厂在拥有自主经营权和相对财产所有权的情况下,在确立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成立了劳动工资科,自行调节责、权、利的关系,调节生产运转环节,进行工资制度的改革。其做法是:第一,征得上级劳动部门的同意,采用医工工资代替农工工资。第二,推行计件工资。第三,设立浮动工资级别。第四,给予干部职工职务岗位或厂龄补贴。同年9月,该厂又针对扩大企业自主权后如何再分配提留部分的自有基金问题,提出了一项改革意见,即把工资与各项经济指标相联系,按利润递增百分比核定工资分配水平,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又维护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兼顾职工的利益,提高职工的分配水平。接着,该厂将前3年的产值及单位产品的工资含量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求得平均增长率,作为确定工资总额增长比率的参考数据,重新核定工资总额。结果,重新核定后的工资总额比以前增加了,职工的收入也相应的提高了。这次改革,使该厂由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等几个部分构成的工资制度更趋合理化,使职工的工资随着企业产值龢利润的增减而增减,比较合理地实现了现阶段的分配原则,形成了利益——财产——利益的动力机制。

  白云山制药总厂还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不违反法律和分配政策的情况下,逐步实行凭债权取息、股份分红、风险补偿和非劳动收入等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力机制。

  (三)以实践为依据,改革管理机构

  当前,管理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支柱之一。实现管理科学化,可以使企业挖潜力、出效率、出质量,还能为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但是,我国过去企业的管理机构设置极不科学,实际上成了行政部门的附属品,只能按行政手段而不是按经济手段来管理生产和开展经营。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使企业逐步摆脱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适应企业建设和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机构。

  白云山制药总厂最早的管理机构是在1976年实行财务承包后设置的。当时,由贝兆汉主持的新班子所设立的财务、会计、出纳、技术、供销等机构,虽然简单原始,带有较浓厚的“革命化”色彩,但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当时十分粗陋的生产条件下,运转较能自如,发挥了企业管理职能的作用。1979年,该厂提出了“技术治厂、管理治厂”的方针,进一步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1981年至1985年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该厂在完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对原来的管理机构作了较大的调整,先后设置了4个办公室、1个研究所、6个部和21个科。4个办公室是厂长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工青妇办公室和技术经济开发办公室。1个所是药物研究所。6个部是人事部、经营部、企业管理部、生产技术部,后勤部和公共关系部。经营部下设外贸科、销售科、供应科、储运科、包装科和市场科。企业管理部下设财务科、企业管理科、安全科、质检科和计量科。生产技术部下设生产科、技术科、基建科和设备科。后勤部下设行政科、緑化队。机构的调整,使白云山制药总厂初步形成了部制管理体系和4个方面的智能结构,即决策智能结构、供销智能结构、科技智能结构和管理智能结构。

  机构的调整,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调整后的机构确立了厂长——部办——科的三级垂直领导关系。厂长、部办、科室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从而把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相对地扩大了中、下层的行政管理权力。第二,调整后的机构使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各办、部、科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业务管理机构。作为业务管理机构,各办、部、科同属一个档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分工合作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上级和下级的垂直关系。建立和加强业务管理机构的横向有机联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三,设置了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科,突出了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设立了公共关系部,把企业的内向联系和外向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迈出了创造性的一步。

  白云山制药总厂在机构调整中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强化了质量管理,设置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这个企业的信誉,关系着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能,对制药厂产品的质量要求特别严格。1978年,白云山制药总厂发生了300多箱穿心莲片退货的事故,从而促使该厂十分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注意信誉投资,并立即制定了“以质量求生存”的方针,开始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改革。

  白云山制药总厂的质量管理改革,是在中央关于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道道工序把关,在保证产品优质低耗的号召下进行的,幷力争符合国际药品管理规范标准。1981年5月,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带头参加了广东省医药工业公司举办的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学习结束后随即挑选了4名助理工程师以上的干部,设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接着,在厂内组织了8期有中层以上干部及科室人员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还制定了QC小组的组织和验收、奬惩办法。此后,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把QC教育列为经常性工作,新进厂的职工都要接受7天以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达到参加QC小组活动可以总结成果的程度。

  几年来,该厂总共制定了8个质量管理条例,148条细则,全面规定了工艺操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了从原材料进库到产品出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搞好工厂中心化验室和工厂质量监督机构的同时,充实了车间化验室和车间质量检查队伍,健全了工厂、车间和班组三级质量检查网,产品一般都要经过生产工人自检、班组互检和专门的质量检查这几个层次。随着白云山制药总厂打向国际市场的药品越来越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为突出。1987年底,该厂进一步调整了企业管理机构,增设了品质部,把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置于品质部属下,再一次强化了质量管理工作。

  在全面质量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检查下,白云山制药总厂的产品合格率越来越高,工厂对产品充满自信。1982年,该厂宣布对产品实行“五包”优质服务,即包产品运输损耗、包包装缺损损失、包因质量低而退货损失、包药品降价或淘汰的损失、包药品超过有效期的损失。“五包”深得国内外商业界的赞赏,它使商业部门排除了后顾之忧,使流通渠道畅通无阻,使市场信息反馈及时,便于根据市场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更新产品。“五包”富有深刻的哲理、神奇的活力,是企业经营和企业文化的一个重大创举。

  机构的改革,使白云山制药总厂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起点,从而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984年,该厂产值突破了1亿大关(15404.03万元),利税达2063.71万元。1985年产值达21652.42万元,利税达2862.0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40.6%和38.7%。1986年产值、利税分别比上年增加15.1%和22.1%。

  1987年8月,白云山制药总厂正式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界定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了企业内部追求的目标。为了适应这一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厂紧接十三大后,于1988年新年伊始,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调整。

  调整后的机构设置是1个办公室、1个研究所和8个部。1个办公室是厂长办公室。1个所是中心研究所。8个部是人事部、计财部、品质部、经营(进出口)部、技术部、拓展部、后勤部、策划部。另外还增设了法律事务室、中心情报室。公共关系部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而保存下来。厂长办公室受厂长直接领导,对厂长负责,、下设文秘室、调研室。人事部受厂长直接领导,对厂长负责,下设人事科、劳资科、保卫科、培训中心、计划生育办公室。计财部受厂长直接领导,对厂长负责,下设财务科、计划科、审计科。品质部受厂长直接领导,对厂长负责,下设质监科、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检测中心和计量科。经营(进出口)部受厂长领导,直接对总经济师负责,下设调度室、外经科、物价科、销售科、供应科、储运科(车队)、包装科、市场科、总仓和1—一5分厂、化学制药厂、外用药厂、中药厂、滋补品厂、宝得药厂、兽药厂、医药供销公司。技术部受厂长领导,直接对总工程师员责,下设药剂科、原料科、中心设计室、基建科、设备科、安全科及动力分厂。拓展部受厂长领导,直接对分管副厂长负责,下设开发办、综合办、餐具厂、医疗器,械厂、医药机械厂、工艺美术厂、运动医学实验厂、汽车维修中心、文体发展公司、建筑装修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宝膳餐馆、东方白云药业公司、彩印厂、运动服装厂、阳春分厂。后勤部受厂长领导,直接对主管厂领导负责,下设行政科、卫生所、托儿所、招待所、煤气站、食堂、緑化队。策划部受厂长领导,直接对厂长负责,下设政策研究室、企业文化研究室、白云时报社、轻歌剧团。中心研究所受厂长领导,直接对总工程师负责,下设抗生研究所、生化研究所、制药研究所、合成研究所、食品研究所。中心情报室受厂长领导,直接对厂长负责。

  这次机构调整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人事部门首次发挥了人才调节机制的作用,牵动了中层干部的50%,使优秀人才得到启用,有经验的同志得到更好的安排,促进了企业内部的人才竞争,充实了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企业向现代科技型和现代化管理型发展。这次幅度较大的人事变动,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第二,实行了厂长领导下的三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负责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环节,使工程技术人员有职有权,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第三,划定了办、部、所、室的职责范围,明确了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分工界线,从而克服了因职责不明而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第四,成立了中心研究所,中心情报室、调研室,加强了科学技术管理;成立了策划部、品质部和审计科,强化了决策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管理。

  综上所述,白云山制药总厂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十二大,到十三大,总共9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改革开路,不断创新,事事超前,从一个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制药车间发展成为现代化工业企业;从一个带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的农垦单位发展成为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工业经济实体;从一家生产单一品种的小工厂发展成为拥有28个分厂和公司,以生产各种中西药品为主、兼营其它的多功能的立体化集团企业。1987年度责任目标完成得很好,主要指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企业总收入目标23750万元,实绩31756万元,增加33.7%,比1986年增长45.7%;实现利税总额目标3500万元,实绩4140万元,增加18.3%,比1986年增长18.5%;上交利税总额目标1780万元,实绩2001万元,增加12.4%,比1986年增长3.2%;出口创汇目标230万美元,实绩361万美元,增加57,0%,比1986年增长80.5%;技术改造(引进)实际投资额为1019万元;新产品(品种)投产数目标15个,实绩66个,增加340%,比1986年增长230%;全员培训实际达到5325人(次),占全厂职工人数5335人的99.8%;产品质量合格率目标97.5%,实绩99.2%,提高了1.7%,比1986年提高了2.2%;产品质量提高率目标86.3%,实绩93.3%,提高了7%,比1986年提高17.6%;产品创优目标为创省(市)优1个,部优1个,实绩是市优1个,省优1个,部优2个。目前,以产值计,该厂已是全国第三大制药厂,以制药能量计,已居全国第一位。1985年底,经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批准,该厂成为全国第一家自营进出口制药厂。两年多来,进出口业务发展稳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提高。全厂出口中西成药50多种,原料药10多种,销达欧亚北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贸易客户60多家。近年企业年年超额完成出口计划。1987年,除出口创汇361万美元外,还代理出口76万美元。同时,引进外资、与外商合资建厂150万美元;向国外投资、与外商在国外合办分厂,总额约215万美元。被市政府评为外贸工作成绩显着单位,被省经委评为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取得优异成绩单位。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有各自发展的特殊规律。白云山制药总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围遶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白云山制药总厂的精神文明是该厂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白云山人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具有明显的企业文化特点。首先,它是以高标准的技术改造为中心,开始建立起颇具规模的科技队伍,建立研究所、化验室和图书资料室,然后创立别有新意的“文化沙龙”,开展科技、体育、文艺活动,承包足球队,建立轻歌剧团,举办文化学校和幼儿园,自立职工子女助学金和奬学金制度,资助和奬励职工子女努力学习文化。现在,还计划设立出国留学基金,贷款资助职工子女出国深造。另外,美化和净化环境也是白云山制药总厂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自1973年建厂以来,这个厂就大量种植花艹树木。至今,緑化面积已占全厂总面积的45%;近年来,还修筑了水泥道路,兴建了水上餐厅,建造了安装空调的全封闭式的制剂大楼,使全厂40多种主要药品实行密封生产,免受污染,实现了企业园林化。由此可见,白云山制药总厂的“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础,融汇了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由于白云山制药总厂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成绩卓著,总厂厂长贝兆汉荣获了1987年“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奬”的银杯奬。银杯虽小,却闪耀着贝兆汉为首的白云山制药总厂全体职工勇于改革、开拓的精神。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才使昔日荒凉的白云山变成为今日五彩缤纷的聚宝盆。

  三、在改革和发展的相互联系中再展鸿图

  白云山制药总厂自1973年艰苦创业以来,经历了1979年至1987年的改革,现在,该厂以佼佼者的姿态迈进了第15个年头。可以肯定地说。白云山制药总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越过了改革难以逾越的阶段,这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和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该厂在自身发展的问题上,也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阶段,这就是走向成熟工业化的阶段。要逾越这个阶段,还需要有一个更清醒的、深刻的认识过程,应当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及其特殊的矛盾运动,把宏观背景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认真进行战略思考,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那么,对1988年和今后的发展战略,白云山制药总厂是如何构想的呢?

  早在1987年8月,这个厂的领导者就提出了“起飞后怎么办”的问题,说明瞭该厂今后的发展战略已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三大后,中央要求广东省改革开放继续先行一步,办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大地鼓舞了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干部职工。1987年12月24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了第五届七次全会,根据十三大的精神和中央对广东的要求,分析了国内、国际二元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广东省的特殊条件,提出了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个目标”是,到2000年,广东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翻3番,年平均递增速度要保持在10%左右;实现出口创汇翻3番多,年平均递增速度要达到1l%左右。“两个转变”是,进一步促进由产品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的转变,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使市场机制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促进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广东省委第五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再一次鼓舞了白云山制药总厂。1988年新年伊始,该厂充满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加快“两个转变”和实现更高目标的条件和能力,并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1988年和今后发展战略的总体设想,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再展鸿图。

  1988年,从全国来看,是实行全面改革的一年。从广东来看,是实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第一年,尤其是广州,作为这一试验区的中心城市,许多新的政策、措施、办法,都相继出台。这种天时地利,是白云山制药总厂必须充分利用的“大气候”。

  因此,该厂1988年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中心任务是:在全厂各个层次和环节,提高质量,降低物耗,增加效益。行动口号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经营机制,高质低耗增效,实现利税5000万元。主要经济目标是:总产值达4.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元。要抓的主要工作是:加速向外向型企业转变,争取成为广东省的10个重点单位之一;有选择地发展“三资”(合资、合作、独资经营)、“三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三贷”(货物还物,贷物还款、贷款还款)企业,争取在国外建立1—2个分厂(公司),在国内建立2—3个分厂(公司);办2个储蓄所,向社会发行债券、股票,建立投资公司;对招标、选聘、承包、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竞争机制加以完善和发展;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条件,等等。

  白云山制药总厂今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则是:在强化内联的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向外向型企业转化,争取2000年总产值达到24亿元,固定资产4亿元,利税3.4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外销约占总销售的20%,除了增加出口外,还要积极扩展海外合资企业,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白云山制药总厂选择这一宏伟目标的发展战略是有现实根据的,因而是正确的。从总的方面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发展战略在大方向上反映瞭解决这一矛盾的要求。

  白云山制药总厂还根据稳步提高的原则,以产值为基础,将这一战略目标,分成三个步骤:第一,在“七五”期间的后3年,以1987年产值为基数,每年递增l亿元产值,1990年达到6亿元。第二,“八五”期间规划每年增加产值1.5亿元,1995年达到14亿元。第三,“九五”期间达到每年递增2亿元,2000年达到24亿元,并争取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大型综合制药企业集团。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白云山制药总厂将采取下列措施:

  (一)培养一支实用的专业队伍

  企业发展,一是依靠改革启动、开路,以改革求发展;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求效率,求效益。从白云山制药总厂今后发展的要求来看,科技发展的问题将会摆到更重要的地位。就白云山制药总厂本身来看(不包括分厂),该厂的产业结构已经越过了劳动密集型的阶段,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介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之间,作为一间开拓国际市场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必须大规模进入发达国家间以同等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贸易圈子,这就需要下功夫培养发展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科技队伍。鉴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向国家要人仍很困难的情况,白云山制药总厂主要把立足点放在自我培养上面。该厂将通过配套引进、按需培训、加强考核等方式,完善竞争机制,争取2000年全厂科技人员达到2000人。计划1988年成立总厂医药工业中心研究所,属下设6个所、室,实现课题承包,争取若干学科达到国内学术领先水平,保证产品、技术不断更新,增加技术出口能力。与此同时,该厂将建立培训中心,就市场和生产的需要,分层次开展对高中级管理人员直到工人的常年培训,尽快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并要求完善人事制度,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而且要通过引进完善竞争机制,保证发挥各类人员的潜力。该厂还规划到2000年培养100名左右能胜任总厂、分厂、公司(包括国外分公司)领导工作的高、中级优秀管理人才和外贸人才,并建立起一支约2000人的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应付自如的供销队伍。

  (二)实现制药生产的系列化

  首先,鉴于全国原料药供应持续紧张,价格陡升,且广东省原料药自给水平甚低,该厂准备发展原料药生产,建设原料药基地。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出口500万美元,大大提高创汇能力。与此同时,争取每年新建或通过租赁等多种方式,发展3—5个新厂,争取2000年拥有90个分厂,形成以总厂为主、分厂系列化的制药综合群体。发展分厂将为农村人口向工业转移提供就业条件。

  其次,千方百计开发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以短期见效和长期投资为原则,凡确定可靠的项目,都积极投资兴办,大力提高多功能立体化的水平。

  再次,在现有基础上,该厂将进一步突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强有力的联营网络,充分发挥“船大好冲浪,船小好调头”的双重优势,使企业集团立于不败之地。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

  白云山制药总厂在前一段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销售为主的总体经营方针,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优化,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管理日趋科学化、程序化,并促使大批人才的成长。随着企业内外改革的继续发展,该厂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进行机构调整工作,在1988年建立企业内部银行,以加强总厂对分厂、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指导经营能力。同时,通过发行股票,进而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逐步扩大向社会集资、融资能力,以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困难,使企业向资本密集型过渡,并为金融体制改革作一些有益的探索。该厂还将从提高企业基础管理做起,加强全厂性审计工作,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争取在2000年成为国内管理效率最高的大型企业之一。

  (四)引进技术,扩大出口,发展国内外合资企业

  白云山制药总厂作为一个外向型发展企业,将参与发达国家间以同等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藉助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技术革命形势所提供的有利条件,通过扩大出口,发展国内外合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国内技术力量之不足,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此,该厂将近几年来吸收的总额达数百万美元的外资,大部分用于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扩充了3条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日本的“白霉素”生产技术、瑞典外用药“伏碘”系列生产技术、联邦德国“甲基米胱氨酸”生产技术等。该厂将争取在2000年使全厂主要设备与技术,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提高企业出口创汇的基础能力。

  目前,总厂属下合资企业与“三来一补”企业有7个,其中与日本合资的“日星白云山有限公司”产品90%返销,年销量达600万美元,已进入全面安装阶段。与港商合资的“白云山运动服装厂”产品返销50%~70%,年销量达200万美元。其它,如运动饮料厂、彩印厂等,也已在筹建中。鉴于企业在国内外声誉渐高,前来要求合资的客商日多,该厂将计划进一步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有选择地发展投资少、原料可靠、容易见效的项目。例如与美商合资办厂,以国内原料为主,引进技术,提取大米蛋白。建成后,可望年产值达4000万美元,长期出口,返销率为100%,并可综合利用淀粉等副产品。

  该厂除了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大陆外兴办的“中国(香港)白云宏兴药业有限公司”、筹办的加拿大白云山制药公司外,还准备上报待批的有白云山(新加坡)制药有限公司、白云山(毛里求斯)制药公司等,投资约150万美元。该厂规划在2000年办成15个左右海外合资企业,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

  综上所述,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已为我们绘制一幅非常乐观而艰巨的发展图景。这幅图景的宏观背景也就是我国走向成熟工业化阶段的总目标和总过程。因此,白云山制药总厂的自身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发展是一致的,也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相统一的。但也无可否定,白云山制药总厂的自身发展和改革,相对于一些企业来讲,向有超前的特点。白云山制药总厂在自身发展和改革方面的超前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宏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一个促进。现在,这个厂根据自身符合规律的发展要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同时,已经预见到了外部改革的若干问题。他们认为:

  第一,在宏观管理上,国家首先要确定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在外经、外贸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考虑由省级主管部门颁发许可证,并制定相应法令、法规,确保各类优惠政策不受中间环节干扰,直接下达到企业。

  第二,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要从法律上进一步界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关系,明确企业自主经营和相对产权所有的确定限度。另外,凡与出口创汇有关的投资,包括原料基地等长期投资,企业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投资总额,不受紧缩政策的限制,并应优先获得各主管部门批准。其它以此类推,如引进设备、技术、合资办厂及考察人员出国等诸类用汇,由企业根据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自行决定。

  第三,在外贸方面,要扩大自营进出口范围。随着企业集团多功能立体化发展,原则上除国家必须严格控制的项目之外,一般进出口项目或产品,工贸企业都可以自营进出口。目前该厂急需扩大出口的项目有中药材、卫生餐具、刷子、装修材料和装修工程服务、电子玩具、塑料包制品、医药机械、医疗器械、金属家具、饲料(包括水族动物饲料)、印刷(包括对外承接)等。

  第四,在外资方面,国家不仅要鼓励企业吸收外资,同时还要扩大企业留汇额度和用汇自由。超计划创汇部分,应全部留成。企业留成外汇与自筹外汇总额,要与用汇指标相一致,取消对企业用汇的指派。此外,要允许企业可以参加外汇调剂市场,包括卖出和买进。

  第五,在税收方面,1.鉴于该厂基本建设国家没有投资,上级没有拨款,完全依靠企业自筹资金,应免予交纳建筑税;2.新项目投产后应享受一定年限的免征产品税、增值税和能源基金,以增强企业的还贷和自我完善能力;3.凡属企业自我改造形成的固定资产,应免交折旧基金;4.上级部门的管理费应一定5年或更长时间定额上交,而不必按收入比例递增。

  以上意见,我们认为,在宏观改革中,对一些大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国务院于1988年2月10日原则上批准的关于广东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十条”,在今后的贯彻执行中,无疑地将会给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可估量的前程。

  四、实践之树是常青的

  “实践之树是常青的”。15年来的风风雨雨,把白云山制药总厂这个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实践之树,沐浴得更加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因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是情理中事。在她破土而出之时,新闻界首先报导了她的存在;在她发育成长的历程中,党和政府给了她许多温暖的阳光;而当她赢得国内外盛誉的时候,我们一批理论工作者纔来到这里,向这里的企业家们和职工们学习。显然是迟到的学生,难免有不少内疚。这种内疚,只好留给小说家们去描述了。我们稍感庆幸的是,毕竟下了一点决心,双脚迈出了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迷宫,逐步地靠近了这棵常青的实践之树,幷且动起了已近呆板的双手,描画着耳闻目见的事实,做着“听课”的心得笔记。也就在这样的境况中,萌发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能为这棵常青的实践之树,做点什么有益的工作呢?企业家们和职工们,用改革的精神、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在这里做着意义重大的业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用改革的精神来书写改革者的业绩呢?!

  这个想法便促使了我们的行动。经过了半年的时间,书稿出来了,幷且定名为《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用意无非是要告诉读者这样的宗旨: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就不会有白云山制药总厂今天的繁荣景象;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就不会有白云山制药总厂这样的新型企业的开拓与发展。

  白云山制药总厂15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社会主义改革的精神统揽企业全局的。这一点,在本书总论的前两部分中,已经有了着重的阐述;而在书中的各个章节里,我们则力图展示这个统揽全局的改革精神在各个方面较为具体的表现。只是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不一定能够更为充分地揭示出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改革风貌,这就有待今后努力工作。   

  用改革精神统揽企业的全局,新鲜的事物则会层出不穷。事实上,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新闻,每每成为众多新闻出版界人士笔下生花的素材。而我们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则是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较为综合的概说,也因此而形成“新型企业”的概念。所谓新型企业,理所当然地,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起步的产物,也是该企业的干部职工进行长期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的产物。

  作为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白云山制药总厂的许多特殊性里面有些是很带普遍意义的。在这些普遍意义中,又连带有不可避免的学术论争的性质。这就涉及到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方法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试图比较系统地总结白云山制药总厂15年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者们鸣锣开道、击鼓助威。与此同时,我们还试图通过这一工作,进行某些学术问题的粗略探讨,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观点上的差别,是不会完全一致的。而这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只反映我们写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白云山制药总厂本身,更不代表党和政府的观点,这是必须郑重说明的地方。

  至于本书的写作方法,大体是采取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路子,并学习着去做。我们在主观上,是力求从白云山制药总厂的具体实践出发,力求实事求是地阐述该厂的主要情状。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和掌握不够,又存在着对该厂改革、建设的实际情况瞭解不全,认识不深的问题,所以会有失误的可能,并不是奇怪的事情。这当然要通过认真的学习,要通过理论学术界的批评指正,也要取得实践家们的谅解与支持。即使我们这样的尝试是失败的,但愿别人能从我们身上毫不犹豫地踏过去。

  需要顺便说说写作《改革中的新型企业》的人员,有一部分是从事企业实际工作的同志,他们长期生活在基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对理论抱着极大的兴趣。这些同志与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探讨企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是对理论研究工作的有力促进。这本身也可以说,是改革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办法。实践证明,理论研究的同志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各自的素质都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改善与提高。如果说,实践不仅仅属于实践家们的广阔天地,理论研究工作者务要投身其中,才能有所更新、有所创造的话,那么,理论也絶对不属于理论家们的世袭领地,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是完全可以破门而入,并有所发现,有所收效的。

  此外,还有一点是务需提及的。我们所说的理论,不是书斋里的清谈,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说教。它来自实践,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决策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感觉到亲切有用的东西。我们愿为此而努力,而奋斗,并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再就是理论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也絶非完全对立的两极。在它们二者之间“非驴非马”的状态是允许存在的。实践的指导固然需要“阳春白雪”,但也不能缺少“下里巴人”和“非驴非马”的东西,只要它们对于实践有所裨益,同样可以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居于此,我们在本书的许多章节中,都插入一些有关方面的对策建议性意见。这些意见不一定中肯,但作为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却有我们不同于一些专著的用意。

  说到本书的基本框架,主要是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格局。全书除总论外,共由15章组成。前10章分别论述白云山制药总厂的所有制;企业成长发展各阶段的经济特征;率先闯荡市场经济和搞活营销的艺术;12年来承包经营的逐步完善与效果;该厂如何依靠科技创出新的事业;在跨向管理现代化方面的状况与前景;企业内部分配问题上的观念更新;集约经营所面临的融资方式;以及企业经济横向联合的发展趋势等,这是主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加以考察的部分。而从第11章至第15章,则是对白云山制药总厂领导体制的企业化;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环境的配套建设;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在该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意义,以及新型企业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阐述与探索。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腾飞,断然离不开思想、精神、文化和企业家的正确主宰。也因此,总结一个企业的成功之路,就不仅是单纯经济的问题。而且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由于企业家的素质与修养的差别,企业成功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更何况,在经济等各方面具体条件相差甚远的情况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所花的精力,不知要付出多少倍于条件较好的企业,所以本书是以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为结束的。也借此机会,向所有那些冒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地平线上的新型企业家们谨致热烈而真诚的敬意!

  (这是作者于1987年~1988年间,组织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部分骨干到当时国内著名企业——广州市白云山制药总厂进行实地调研时,与王荣武合作的成果,并作为范英主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的《改革中的新型企业》一书的总论部分,多家报刊选载。该书稿得到时任广州市委书记谢非的充分肯定。著名经济学家罗元铮教授为该书作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