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漫说“广府”

  有人说广州是个说不清的城市,迄今为止,广府文化似乎也是一个说不清的文化,广府民系也是一个说不清的民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府”概念的说不清。

  岭南文化包含有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文化。三大民系中,客家民系,指的是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潮汕民系,指的是讲潮州话的潮汕人(原来称潮州人,近代由于汕头的崛起改称潮汕人)。唯独广府民系较难定义,首先,方言称粤语、白话、广州话,不叫广府话;其次,讲白话的人群中,没有人自称广府人,只有讲白话的,有广西人、广州人、四邑人、香山人、台山人、肇庆人。换言之,没有听说过“讲广府话的广府人”的说法。再次,客家人办得成世界客家人大会,潮汕人办得成世界潮人联谊大会,唯独未见广府人办成世界广府人联谊会,各种广府文化活动基本上是各地自办的。

  那么,为何不说广州文化而说广府文化?有人说,广州的范围太小了,殊不知三国东吴时的广州,一度领南海、苍梧、郁林、高凉、高兴五郡,涵盖大半个今广东之地及广西一部分,其实并不小(这些地区除粤东外,基本上就是粤语地区)。作为行政区划,“广州”的概念在历史上使用时间也比“广府”长,“广府”也是个历史概念而不是今时还有使用的区划名称,那么,为何就选用“广府”作为民系与文化之冠称而不采用“广州”为冠称?看来有必要对“广府”之“府”作一考究。

  府有多解,古时是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又作官署,此后又发展为地方行政区域。至于现代人说的“阖府统请”,那是一种客气话,谁家都可以称为府。“广府”之名,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就从府在广州的设置溯源,而是源于历史地名,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称有关。

  有人说,“广府”在岭南之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设广州都督府。两晋南朝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实行州、郡、县三级体制,都督是督理军务之职,初时只有个别都督兼领所在州剌史时才以剌史身份兼理该州民事,后来发展到成为州以上一级准行政区形态。都督府设在各军事要冲之地,管辖若干州县的军政、民政,但都督之职以军事为主,都督区随军事需要而变化。东晋名将陶侃就曾任广州剌史兼都督交州军事。这一时期,交、广二州常为一都督区,以广州剌史兼充都督,统属于荆州都督。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因此,这一时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区划,不能将一个地区称之为“府”,不存在“广府”的区划概念。

  隋代在州、郡之上设有军政合一的总管府。这是北周将都督区改为总管区制度的推广。唐代沿之,不久改为都督府,以都督充任节度使。唐代都督府,其级别与州相同,所不同的是只是设都督之州在地理上位于要冲之处而已。唐代,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级别设置各有不同,基本上分道、州、县三级,道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采访处置使。岭南道在咸通三年(862)划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两广分东西自此而始。岭南东道的辖境相当于今广东、海南二省及湖南南端之一部。广州都督府并不是行政区划,所谓“府”也只是官署之称。唐代高僧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称:“支那即广州也。”赞宁《宋高僧传·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述及极量“展转游化,渐达支那”注曰“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据此,唐代来华的外国人称“广府”,说的是广州城,这是将官署作为所在地的代称了。作为广州城代称的“广府”,其范围不等于今称广府文化的广府,但此为今见最早使用“广府”一词,日后之“广府”一词,或从此演变,其使用上的多解也使此词变得扑朔迷离,更需要对学术上使用的“广府”一词作明确的界定。

  宋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路(除京畿地区的府直属中央,不隶于路外),二级行政区划称州,地位特殊的州称府,至北宋末期宣和四年(1122)全国也才设有38府。有宋一代,今广东境内只有端州因作为宋徽宗原来封地,在宋徽宗登基之后称肇庆府,余皆称州。广州上属广南东路,下辖南海、番禺、增城、清远、东莞、香山、怀集、信安、新会九县。宋代在重要的府、州,还保留都督府和某某军节度使的名义,如广州即为都督府、清海军节度,仅仅是保留唐代遗留下来的名号而已,虽也有在某州新加某节度使之名,但只不过是表示其地之重要,无实际意义。因此,这一时期在行政区划上不存在与“广府”称名相关的情况。

  元代设广州路,辖番禺、南海、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等县及县级的广州録事司。这一时期没有“广府”的行政区划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广州路的区划范围,就是清代广州府的基本范围。

  明代开始设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划定,在广州的区划历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以前,广州作为州或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辖境历朝变化盈缩不一,但范围都是比较大的,除了上述三国吴广州境域之广,隋代的广州(南海郡)境域就包括粤中、粤北以及粤西的部分地区。明代广州府较上述广州境域有所缩小,较宋代的广州略有收缩(析出怀集),但又比元代的广州路略有扩大,由元代之广州路、桂阳州、连州合成。辖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宝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及连州所领阳山、连山2县,共15县。顺德、新安、三水、新宁、从化都是明代新设立的县。连州所辖属二县在元代为桂阳州、连州各自仅有的属县,较广州府其他直辖县与广州府的关系要疏远一些。到了清代,连州及属2县又从广州府分出。清代广州府的辖县,加上新设的花县共14县。总而言之,广州府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之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政治的需要,这一地域范围内在明代新辟了4县、清代新辟了1县。

  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对其民风民俗的融合是有很重大影响的,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臻于成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元代不设府,存在时间又短暂,因此,将“广府”一称理解为源自明代始设的广州府,才是合理的解释。相比之下,“广州”作为行政区划概念,其涵盖地域范围变化甚大,即以今时而言,“广州”一词在不辨清语境的情况下,仍是说不清有多大范围,洛溪大桥头有路牌分别指向“番禺”和“广州”,更叫人分不清广州与番禺,番禺为什么就不算广州?广州市代辖还有一个增城市,按高速公路上的标示牌,进了增城地界就说是到了广州。望文无法生义,还要解释一番。而广州进入府的建制之后,“广府”作为行政区划之名称及涵盖范围,更为容易说清。在此前提下,所谓广府民系,指的是世居这一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用当代划分民族的观点看,杂居在这一地区的世居汉族居民还有客家人、疍家人等等,世居少数民族有回族和满族)。将广府、潮汕、客家人作一个基本的界定,才能进一步开展对广府文化的研究。至于广府民系与广府文化的关系,则将另文论说。

  (陈泽泓,广州市方志办原主任、研究员、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学术顾问、广东广府学会副会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