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文化合作精义何在

  5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见中,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习近平的讲话,是在台湾最近发生“太阳花学运”等反两岸服贸协议事件以及台湾政局因此发生剧烈震动后,大陆最高领导人首次对两岸关系及其未来发展做出的回应和解答。从习近平阐述的“四个不会”——“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中,人们看到的是大陆领导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信心以及战略定力,看到的是“两岸一家亲”和“将心比心,以诚相待”的理念和善意、诚意。有了这样的信念和意志,两岸关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风雨雨,都能做到不管风吹浪打,不改和平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这种战略定力和意志的后面,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是“两岸一中”和“两岸一家亲”的概念。在这个论述中,表层是两岸的国家民族认同,内里血脉相连的,是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共同文明构成的文化认同。可以说,共同的文化是两岸之间最大的公约数,也是连接两岸最牢靠的精神桥梁。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本期讨论的主题,是两岸文化合作如何深化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围绕着两岸文化合作发展的路径以及是否签署两岸文化合作框架协定问题,两岸之间一直有所讨论。虽然彼此尚未正式协商讨论此一议题,但从双方官员非正式的表态和学界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岸目前对文化合作虽有共同意向,但在具体合作的方式方法上还有较大差距。大陆方面主张如同两岸经济合作一般,签署一个大范围、框架式的文化合作协定,然后再一项一项谈具体领域内的分项协议;台湾方面则主张不搞易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的文化合作框架协议,而是由易到难,一项一项逐步积累,有需要时再签合作协定。 

  台湾方面的考虑,从当前现实情况看,应该说是比较适合岛内政治情势和民众心理以及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认知水准的。由于两岸实力差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台湾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双方开始交往之初的财大气粗和以中华文化正统地位自居的自信,逐步下滑,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有“逐鹿中原”的理念,更多的人由于岛内当局多年的反共教育和冷战以来长期形成的反中抗中的舆论氛围,导致对于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往来,始终保持着一种怀疑、警惕、疑惑的心态,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大陆“统战”进而被吞噬、统一了。这种焦灼的心态和情绪,近年来已经演变成一种全社会的集体焦虑症。在特定团体和别有用心人士的煽风点火下,台湾执政当局漫不经心的一个小小举动,就点燃了岛内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的风潮;而“太阳花学运”,只不过是这个风潮中惊涛拍岸最抢眼的浪花。 

  民谚曰“关心则乱”,两岸关系的发展似乎也印证了这句俗话。在一方仍存有高度疑虑时,过度的关心和爱护,起到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两岸经济合作协定本来是纯理性的商业行为,大陆出于“两岸一家人”的考虑,愿意多给自己的亲人做些让步,这本来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满腹疑虑的台湾学生和民众眼中,这些行为似乎包涵了某种未知的阴谋。他们担心两岸的经济协议会变成“特洛伊木马”,在不知觉中将台湾吞没。这种缪论在21世纪的今天本不值一驳,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地缘经济的天然组合。但却有众多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加入反对服贸协议的学运中,这不能不让人有所警觉。 

  经济协议的政治性本来是最低的,却也闹出了如此大事;假设把具有较高政治关联度的两岸文化框架协议加上,岂非更是天下大乱?由此,我们可以加深领会大陆著名两岸关系学者对台湾问题作出“长期性、深刻性、复杂性”论断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加深认识台湾社会的性质、特点与两岸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所在,这样才能为未来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和“逐步融合、渐进统一”的方略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自信的底蕴。 

  明乎于此,我们大可对未来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抱持更加客观、开放的态度。如同学者所言,未来两岸文化协定的签署达成,不能也不必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的路径,而是应该以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的方式,按照专业化、市场化、行业化的方式,成熟一个,签署一个。这样既符合惯例,又适合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须知,文化是一个包容范围非常大的概念,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举凡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行动,都囊括其中,故有“文化即生活”之论。生活范围包容的如此之广,显然不是什么框架协定可以规范和覆盖的。 

  两岸签署文化协定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事实上,中华文化早已融会于两岸民众的生活之中,如同阳光、空气和净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笔者不久前参加两岸作家湖湘文化行,两岸作家诗人一见如故,没有任何隔阂。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诗人绿蒂说,两岸同文同种,在文化方面其实已经统一。台湾作家林少雯表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可磨灭,想要“去中国化”更是不可能。诗人、诗学季刊社社长萧萧认为,两岸政治经济制度虽然不同,但两岸在文化上的共通性是毋庸置疑的。两岸政经体系的不同让两岸文化也产生了些差异,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两岸的交流才别具一番意义。 

  确实,如同胡锦涛所言,“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两岸文化合作,不必在意什么框架协定,彼此用心交流,细心领会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共同丰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并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这不就是两岸文化合作的精义所在吗?!

  (原载2014年6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