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通”缘何难通

  自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呼吁两岸“三通”以来,尽管两岸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两岸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十分活络,但两岸直接“三通”迄今未能实现,令人遗憾。 

  究其原因,是因为“三通”违背两岸百姓的意愿、损害台湾民众的利益?非也。资料显示,目前仅两岸经贸一项,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已达五万余家,两岸之间人员往来每年高达数百万人次,货物贸易数百亿美圆。两岸“三通”,仅人员、货物的转口费用每年即可节省数百亿圆,其它的时间、人力成本等更难以计算。 

  对于如此好事,口口声声“以民为本”的台湾执政当局为何迟迟不推动、甚至百般拖延、刁难、阻碍呢?说得出口的原因,是所谓“安全考量”,以及害怕大陆经济的磁吸效应令台湾产业空洞化。这些浅薄的理由,当然不值得一驳。事实上,执政者也心知肚明这些理由不足以阻挡“三通”的推行。真正的隐情,却是恐惧“三通”后两岸之间更加密切,台湾民众藉由交流互动了解大陆发展变化的实情,会化解过往长期形塑的对大陆的敌意及对立情绪;而“三通”形成的共同利基将产生新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势必引导民众对未来前途的省思并由此导致选票的变化与流失。 

  另一项说不出口的原因,是执政当局某些人心存侥幸,寄望大陆步前苏联的后尘,在不久的将来崩溃,台独梦想便可乘乱实现。这种想法不仅荒唐,也表现出他们对于现实情况的严重脱节与误判。以此一厢情愿式的臆想,来阻挠“三通”这个对台湾民众有巨大利益的福祉,实为台湾之祸! 

  希望陈水扁先生不久前关于推动两岸“三通”的谈话不再是一张空头政治支票,而能真正予以落实,造福于民。 

  (原载2002年8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