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1世纪中华文化系谱之水墨艺术的主场优势

  在人类不断往前发展的历史长河流脉,艺术文化的发展,其优势主场往往也随着文明与强盛的缔造,展现出前趋者的主导态势,并扩衍辐射至周遭地区。

  依着目前可期的发展趋势看来,进入21世纪之初,东方乍现曙光,亚洲地区在国际间的地位逐渐抬头,而中国之大国崛起,恰巧遇上人类发展第三波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跃进式的成长成为可能,而中国由于拥有快速增长的发展实力与众多的人口,使其进步一再超出人们的预期。华人艺术的蓬勃崛起也随之呈显跳跃式的仰冲,经过这几年的盘整,看似暂时停平的蓄势待发之势,终就还将是相当乐观可期的。

  世界文明与强盛的缔造,是需要累积的,在进入21世纪中叶以前,由于中国的不断跃升崛起,顺势带动世界艺术的优势主场将会移往东方,而此际东方艺术将会是水墨的年代,中华文化系谱之水墨艺术的主场优势将随之展现。

  人类艺术文化的发展,随着文明与强盛,作为前趋者的主导态势,约莫从两河流域、希腊罗马、西欧、美国、一路由东向西移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久远的历史脉络中,扮演艺术前导者角色的国度,始终在欧亚大陆随着太阳的走向挪移,而在战后正是从欧亚大陆越过大西洋到了美洲大陆。战后快速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以纽约为首取代了战前的巴黎成为世界艺术蓬勃展演的主导重镇,那平民快餐文化价值的蔓延,不断借着强势营销,散播世界各地,一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期,傲视全球不可一世的日本,所谓的艺术超扁平(Superflat)运动,宣扬“新东方式的普普风格”;再到中国大陆的“政治波普”艺术现象,对政治、社会、历史和商业符号与图像的把握,无不受到美国艺术追求通俗文化品味的影响与冲击,艺术风潮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流行文化主题。

  此前,20世纪艺术潮流的优势主场显然是美国-纽约,更早之时,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艺术潮流的主场大致在欧洲,从欧洲的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隆纳等,转移到了美洲的美国-纽约。而在更为久远的年代,盛唐时期的中国,首都长安的文化艺术,其主场优势恐也是当时其它国家地区所难与相媲美者。

  而海峡另一端的台湾水墨新潮,自1950、1960年代起,则是一直扮演着冲浪先锋的角色,涌起的浪花或许值得作为向前指标的观察参照借镜。

  就在台湾解严(1987)与大陆美术85新潮(1985)之前的两岸较少交流的年代,台湾奋力打拼创造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时期,社会从困顿到经济起飞荣景,孕育出艺术绚烂的火花;相对地,这段时期的中国大陆历经文革劫难与经济萧条,艺术的开展显得较为缓慢保守。

  中国大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高唱着艺术当为工农兵服务,即使一向并不入世的水墨山水,也加入建设开发的工程机具、车辆与劳动队伍或军旅行进的行列。

  战后的台湾,白色恐怖阴影犹存的环境氛围下,另类“现实”主义趋吉避凶的走向,艺术创作题材的选择则是尽量少涉社会议题的描绘。为避免一不小心动辄得咎引来麻烦,乃多走向自然山水景致的描绘,如郭雪湖在日治时期所作《南街殷赈》之类的在地环境生活写照的绘画显得较为少见《南街殷赈》为郭雪湖以夸张、戏剧化手法描写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庙口节庆热闹景象,庙口拥挤的市井小民忙碌纷扰,五彩缤纷的招牌远近林立,不但有日本人回“内地”所需购买的台湾特产礼品店,也有中国的药材店,还有写着英文“Sony”的店面,由此可见当时台湾商圈的繁华多元,全图也充满社会现实性及视觉趣味性。(节録:林育淳/25年典藏精粹),参见台北市立美术馆官网〔典藏〕,《南街殷赈》,http://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3175&ddlLang=zh-tw,2017/09/20.

  此时的台湾水墨遂行爱国主义的去日本化,使得依着被殖民导向,风行数十年的东洋艺术大和风,只能偃旗息鼓噤声待机。主流走向的水墨创作者站在高处,扛着复兴中华文化的大旗,从事着大陆怀乡与文人画遗绪的保守反复演练;而另一方面则是另辟蹊径引进国际风潮盛行的抽象绘画,借势美国艺术新潮流的推波助澜,掀起了抽象风格的“现代水墨”风潮,在当时标榜现代性的“现代水墨”,经过多年的起伏,也逐渐成为一个水墨发展历史的特定名词,也就是说它也已经成为一组有所特定指涉的符号系统,而这侧出的毗邻轴,从最初的批判,到后来似乎又与原本的系谱轴共构成为一个更为壮大的水墨艺术系谱。

  这一波心向现代的“现代水墨”风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嬗,似乎已逐渐清晰厘定其脉络意义。初时,主要系出台湾师大的“五月画会”成员刘国松等,其实本来是较热衷于西方美术新潮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原先以迎向西方艺术新思潮,从事油画创作为主。却在一边痛批僵化的“传统国画”后,也警觉到除了东方绘画精神有不同于西方之外,其笔墨媒材等亦有其不可替代的材质特性,以及由此创作工具衍生的意藴亦别具意味。当年,这批青年艺术工作者,援引在西方现代绘画潮流风行过头的抽象绘画,尝试创作抽象的“现代水墨画”,在更多样化现代技法与媒材的尝试实验的同时,既要“革传统的命”,却又从道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可以用来诠释他们创作内藴的理论依据,并从中国画史着録里,找着如王洽等人的类“抽象”水墨之泼墨画法,来印证“超乎象外”的抽象水墨在中国古已有之。

  大多为非具象再现创作的“现代水墨画”,发动于台湾,衍伸至香港,扩及到大陆,在中国大陆另称“实验水墨”的反思创新作风,透过试探、实验、开拓,在这半世纪以来,虽非华人水墨发展的主轴线,却是一如唐朝韩愈《流水》诗所言:“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持续活跃于这段时期,非常有别于既有传统文人画脉络的绘画体系。

  千禧年之后,迈入21世纪的当代水墨,显得更百花齐放多采多姿,水墨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饶富趣味的样貌,鲜明且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既是时代发展的积累,也记録着创作者在传承与拓展时所留下的轨迹。个人独特性语符辨识度的强调,已非离经叛道违逆师承之恶愆,却是可贵的风格识别之必须。其创作文本未必符合因果关系的逻辑,只要符合文本结构的需要,这些借重意象组构式的创作,无论是视觉上的关联,或是作品背后意涵的连结,在在重新赋予阅读作品的新诠释观点与新的观照视角。

  海峡两岸社会氛围的活络或低迷,其起落有如钟摆般,当大陆推动“一带一路”,积极发展轨道工程(实体海陆路以及网络建设)带动经济蓬勃之际,台湾却陷入意识形态与族群对立的轮逥,小确幸的偷安尚属难得,大开展的进击实属奢求。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与台湾的困境失落,造成当下两岸的水墨发展,隐约浮现水墨风格走向之“强艺术”与“弱绘画”这样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照气象。

  观察近年水墨发展的几个重要探讨活动: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初的1994年,有位于台中之台湾美术馆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邀来华人世界重要水墨创作实践与论述工作者,进行为期数天的研讨与交流,借此彼此瞭解互相的努力面向“1994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主要参展画家,台湾:刘国松、陈其宽、陈庭诗、黄朝湖、李振明、李重重、洪根深、袁金塔、吴学让、夏一夫、楚戈、李祖原、萧仁征、刘庸、李锡奇、顾炳星、叶怡均、陈钦明、朱丽丽、王素峰、阎振瀛、李茂成、张永村、吕坤和、程代勒、陈幸婉、郭少宗、谭君天、白丰中、刘国兴、曾肃良、陈志宏、邱昌盛、吴清川、杜岩峰、林俊彦。大陆:吴冠中、周韶华、杨力舟、卓鹤君、仇德树、周思聪、刘子建、陈向迅、孙良、舒传曦、萧惠祥、于志学、周永家、陈家泠、周凯生、杨晓村、韩书力、舒春光、赵建成、刘万年、吴团良、尹毅、燕柳林、东泽、朱艾平、汤集祥、张桂铭、段秀苍、江中潮、锺耕增、陈行、陈争。香港:梁栋材、锺立昆、陈君立、郭汉深、刘伟基、杨国芬、李君毅、刘金芝、余妙仙、文凤仪。展后出版《现代中国水墨画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暨研讨记録》,收入发表论文的有:李铸晋、薛永年、王秀雄、王伯敏、罗青、萧琼瑞、严善錞、郭继生、张蔷、楚戈、蒋勋、阎振瀛、水中天、郎绍君、彭德、刘骁纯、贾方舟。

  活动结束后,复移至台北国立艺术教育馆中正艺廊展出,激荡出两岸探讨新水墨开展的趋势;2001年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中国水墨实验20年”,在世纪之交,把“实验”视为贯穿百年中国画史的一条线索,用来梳理20年来现代水墨画的历史,也印证“实验水墨”的成就与意义皮道坚,《我所知道的“实验水墨”运动始末》,https://read01.com/g5PxQy.html,2017/9/21.

  “汇墨高升:2012国际水墨大展暨学术研讨会”由刘国松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本人策展办理,邀来了10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主要近百位知名的国际水墨艺术创作参展者与学者,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国家画廊、中山讲堂、台湾师大国际会议厅,利用展览与论文发表学术研讨的方式,期望爬网整理现今水墨艺术的多元面向,一同对于水墨艺术迈向国际前趋的未来态势进行学术性的研究讨论“汇墨高升:2012国际水墨大展暨学术研讨会”主要参展画家,台湾:刘国松、江明贤、黄光男、黄朝湖、罗芳、李重重、洪根深、冯锺睿、袁金塔、李振明、李义弘、李萧锟、王家农、于彭、李茂成、张永村、黄致阳、林昌德、林进忠、林章湖、倪再沁、吕坤和、程代勒、林巨、庄连东、李君毅。林盘耸、曾肃良、王源东、陈建发、叶宗和、吴继涛、严隽泰、刘国兴、萧巨升、潘信华、郑福成、卢福寿。亚洲:潘公凯、仇德树、刘子建、王天德、王南溟、白海、石果、李广明、邱志杰、张羽、张浩、张强、张蛟、张诠、梁铨、陈心懋、杨晓村、雷子人、刘庆和、魏青吉、尹毅、王无邪、梁巨廷、陈成球、梁栋材、陈君立、杨国芬、关天颖蔡宝隆安浩均、李承哲、李根雨、李澈周、金大烈、金廷修、赵桓、赵舜镐、宫回正明、荒井经。美洲:王公懿谷文达粱蓝波韩湘宁。欧洲:朱德群、高行健、李文谦、冯骁鸣、苏若水、杨安东。展后出版《汇墨高升:2012国际水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发表论文的有:刘国松、李振明、罗世平、皮道坚、邓海超、黄光男、廖新田、曾肃良、巴东、白适铭、沈揆一、安雅兰、萧琼瑞、崔灿灿、金大烈、李君毅。


  2013年底位于纽约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一个以水墨(Ink Art)命名,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皮道坚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以其核心文化走向了国际,这个格局上的转变,代表了水墨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几年似乎大家都关注起这个议题,藴含中华深厚文化背景的水墨艺术,迈向国际前趋艺术舞台的未来态势逐渐浮现。然而,如果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水墨的年代,东方艺术的发展指标何以是要由西方世界来下定义? 

  时尚总是在衍异,唐宋元明清一路而降的水墨风格,在在反映了当代时空下的意识与样态,时尚品味随着时代环境的转移,不断的一再更新变异。只是旧时代的进展步伐本就较缓慢,但总还是向前行的。

  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图中再现了唐天宝十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盛装出游的行列,纪实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以及郊外优美的自然风光。此中,水墨艺术时尚的定义总是不断地在演绎着。

  近几年中国大陆所弥漫一股“新水墨热”的“传统复兴”,显然并非“退步是向前”的插秧思维,似乎是在朝后看,企图寻找那辉煌传统遗留下来,未被开发的那一块含金量已乏的矿产,来进行再一次开发,而无意关心脚踩的当下!这样的“传统复兴”果真能复兴传统,传统不是一直在更迭递嬗?

  台湾在水墨拓展浪潮中所扮演的冲浪者角色,始终未曾缺席。就在2017年11月举办,再次由台湾师大与国父纪念馆合办的“2017台北国际水墨大展”,正是再接再厉,继“汇墨高升:2012国际水墨大展”,共促华人水墨艺术往前推涌的另一波力量。这场台北国际水墨大展虽已落幕,其相互观照切磋汇流的能量,终将凝聚不断向前,开创出21世纪中华文化系谱之水墨艺术的主场优势。


  李振明:作者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