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参观林肯纪念堂引发的思绪

  到华盛顿,不能不去参观林肯纪念堂。坐落在坚固石块底座上高高的纪念堂,非常雄伟壮观。一进纪念堂大厅,白色大理石的林肯塑像呈现在面前。这个曾经做过伐木工人的高瘦伟人安静地坐在那里,面孔严峻而有些忧虑。

  林肯能够成为与开国领袖华盛顿齐名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与南北战争有关。林肯在领导战争获胜之后,却死于种族主义刺客之手。这次我也看了林肯遇害的福特剧院——紧靠街道的一座带有古典风貌的典型欧式红色建筑,当然已陈旧,不过外观看来保护得不错。

  19世纪中叶美国爆发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主张蓄奴并鼓噪分裂出去的南方,军事上屡占上风。1863年林肯总统颁布《黑奴解放令》,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瓦解了对方的军心,才扭转了战局,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这场战争也成为美国黑人命运的转折点。

  从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到集体无意识的种族歧视,南北战争是鲜明的分水岭。南北战争前的白人欺压黑人、不将黑奴当人、而看成牛马一样的私有财产,是最丑恶的种族主义;南北战争之后,黑奴在法律上逐步获得人权,种族主义则逐步退潮,淡化了“主义”,而逐渐成为一种潜在的集体无意识,隐藏着在很多人心里,平时并不显山露水,表面很难看出,但在特定条件下会被诱发,演变成群体情绪,外化和激化。

  美国早期黑人是作为奴隶被奴隶贩子从非洲贩卖过来。17世纪初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时,贩卖黑奴就已经开始。到1776年美国宣告独立时,黑奴已达50多万。由于美国南方大量种植棉花,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贩奴的罪恶交易就更加厉害,黑奴数量也急剧增加。至南北战争前夕,美国黑奴多达400多万。在为美国南方种植园积累大量财富时,众多黑奴却过着没有人身自由、劳作艰苦的悲惨生活。

  黑奴的悲惨命运不仅引起黑人愤怒,有良知的白人同样愤怒。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出现就代表了白人对黑奴的同情、对不公的抗议。1851年这部小说先在一家反对奴隶制的报纸《民族时代》连载,1852年以单行本出版,一年内就销售了30万册,后被翻译成23种语言,并被改编成各种剧本在世界很多地方演出,成为影响巨大的世界名著。

  虽然《汤姆叔叔的小屋》相当客观,既揭露了美国南方蓄奴制的罪恶和黑奴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比较善良和开明的种植园主形象,但很多南方奴隶主对斯陀夫人还是恨之入骨,小说受到各种攻击。针对充满偏见的指责,1853年斯陀夫人还专门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解答》,坚决反击。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引发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而林肯总统也评价斯陀夫人是位“引发南北战争的妇人”。这场牺牲了很多生命却必须进行的国内战争,也成为美国的一种历史骄傲——它体现了人道主义的胜利,也带来美国现代文明进程的一次突进。

  《汤姆叔叔的小屋》最早为中国读者所知,得益于中国近代翻译界先驱林纾。他与魏易合作,以流畅的文笔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并改名为《黑奴吁天録》。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引起广泛反响。美国黑奴悲惨命运让很多中国读者联想到自己的国家灾难。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将《黑奴吁天録》改编为五幕话剧,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东京著名剧场本乡座演出,在东京戏剧界引起轰动,唤起华侨华人爱国救国的热忱。

  南北战争虽然使得种族主义臭名昭着,但一场战争无法立即消除种族歧视。

  获得1964年诺贝尔和平奬的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就是从南北战争说起。这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指出:南北战争过去了一百年,但美国黑人仍然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中,很多美国黑人生活依然贫困,社会地位依然低下。而世界著名女权运动先锋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长期思想伴侣),在其代表作《第二性》谈论男权文明对女性的压抑时,也列举了美国南方种族问题:“美国南方种族主义偏激的男人,一直为传统所允许与女黑人睡觉,这在南北战争之前和今天都一样”;但如果一个白女人和黑人私通,“奴隶时代将被处死,在今天很可能遭到私刑”。男权文明在世界是个普遍问题,但波伏娃以此为例,也说明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确实根深蒂固。

  我手上有本中英文对照的《奥巴马精彩演讲集锦》,有意思的是,收録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奥巴马总统2010年1月17日晚,在华盛顿特区佛蒙特街浸信会教堂发表的纪念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讲。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与近半个世纪前金博士的演讲一样,他也同样指出了种族问题在美国仍然存在,美国黑人生存状况仍然不理想,美国仍然面临种种困难与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奥巴马又强调了美国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我们继承了废除不公正法律的进步,任何人想花时间去现场选举投票都能填写选票,这种进步我们如今视为理所当然。”奥巴马还以自己为例而现身说法,指出美国种族意识的偏见与固执虽然还存在,但正在缓慢却坚定地被消除,“正因为有这样的进步我今天才能站在这里,这个国家的善良的人们选出了一位非洲裔美国人担任第44届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现身说法不仅是对黑人,他特别说明是希望所有美国人都勤奋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符合美国的传统思想,那就是,并不太重视祖先门庭的社会地位,而佩服“白手起家”的个人奋斗。

  不知奥巴马现身说法有多大效果?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过去了四十多年之后,这个问题依然成为奥巴马演讲的话题,这本身就说明,种族问题依然是美国社会的重大麻烦。麻烦当然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无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种族歧视有集体无意识性质,容易导致情绪化的群体冲突。

  当年的贩奴与蓄奴,成为美国无法摆脱的历史耻辱,也是沉重的国家债务。正因如此,美国人也一直在反思,在提醒国民以史为鉴。像上个世纪根据口述历史著作改编的美国电视剧《根》,反映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断锁怒潮》(Amistad,一译《勇者无惧》)等许多作品,都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再现美国不堪回首的史页。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不断涌现这一类题材的优秀艺术作品,不仅提醒美国黑人历史上曾经遭受的苦难,而且也感染其他族裔,启发大家共同来吸取教训,疗伤止痛。

  种族隔阂、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女儿女婿由新西兰去加拿大工作后,2013年暑假我去探亲期间,就遇到美国一白人巡警某枪杀了一个16岁黑人少年事件,经过调查、取证、审讯、判决、上诉等一系列法律程序,最终巡警被定无罪,引起全美黑人抗议浪潮,加拿大媒体也争相报导。有家华文报纸《大中报》(Chinese News Group)时事评论版有篇《谈美国的法律公正和种族歧视》(署名碧海),视野较开阔,分析也理性。作者强调,评判种族冲突就不能情绪化。美国种族歧视并非单方面现象:白人歧视黑人和其他有色族裔的现象固然始终存在,但黑人也歧视白人。作者分析了美国种族问题背后的一种现象:即很多美国黑人都把个人不幸及种族问题,全部归结为白人歧视,很少反思自身缺陷,事实上黑人问题很多。如在经济领域、公共事务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美国黑人在美国各族裔中都排在末位,但触犯法律却排在首位。该文引用了一个统计数据:美国100名被杀害的黑人青少年,96个凶手是黑人,即絶大多数被害者是死于同胞之手。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受尊重还是被鄙视,其实不能简单地都归结为种族因素。同样是黑人,有些因个人优良表现而受到包括白人在内的人们尊重,有些则因个人的不良表现而被鄙视。我们熟悉的阿里与泰森就是两种代表。他们都是黑人,都从贫民窟走出,都是大名鼎鼎的拳王,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曾来中国访问并受到邓小平接见的阿里,在美国备受尊重,被视为英雄,人们为他体现的个体价值和生命意义所感染。而同样获得世界拳击冠军的泰森,官司缠身,声名狼借,几次入狱。泰森的拳当然打得不错,风格凶狠凌厉。但这个被称为“拳击场野兽”的泰森,打不过人家竟然咬人耳朵,闹出震惊拳坛的丑闻。泰森胳膊上还刺有毛泽东像,真不知他是如何理解毛泽东。

  从世界范围看,种族矛盾仍然是个长期问题,积重难返,后果可怕,令不少国家头疼。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有纳粹德国的种族屠杀、20世纪末发生在卢旺达境内的种族大屠杀、前尼加拉瓜独裁者索摩查的种族迫害,导致12万人失踪。又如新南非成立后,国际社会曾给予热烈期待,以为白人统治时代的种族主义会从此消失。但黑人治下的新南非却并不乐观。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奬得主南非作家库切的长篇小说《耻》就描写了黑人疯狂报复白人,导致触目惊心的杀戮。

  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确实是个集中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当我置身纽约时代广场时,就会觉得那里简直就是个种族大聚会。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以及褐色人和各种混血儿,川流不息全来了。游客都是兴高采烈的,你看我,我看你,“哈啰”声声,丝毫感觉不到什么种族歧视。然而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的人们,内心深处感受如何,是无法察觉的。

  由于种族的集体无意识特征,民族和国家的种族问题复杂,靠个体力量确实难以改变整体状况。但种族是由无数个体组成,个体的责任与尊严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要争取各族裔一律平等,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也要从自己开始,自尊自强,情况就会逐渐改变。

  《广西文学》2014年第9期,本文有删节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