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大地培育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历史传承、是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9年6月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幷且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

  中华文化底藴深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凝聚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优秀的中华文化,成为炎黄子孙相知相认、永远不可分割的纽带。今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走向成熟。她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围遶着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改革开放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民众中得到提升。文化兴,国运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基础,是实现“中国梦”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启迪心灵、丰富精神世界。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国家硬实力的增强有目共睹。相比较硬实力的迅速增长,我国发挥软实力的影响力还很有限。“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5月18日。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文化大国的地位,如何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使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是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200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快速崛起,一路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G2集团”说、“修昔底德陷阱”和“权力转移”论,等等。周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不愿放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能够获得的红利;另一方面,对中国实力的崛起抱有这样或那样的猜疑和防范。中国向来倡导和平,要将中国的和平理念传导出去,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传播,一定带有民族的立场和目的。通过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和风细雨地实施国家对外政策,已经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就是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更加客观、合理,增加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包容度,增进国家间的瞭解和信任度,为我国的对外发展减少政治阻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打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感染力、吸引力、辐射力是硬实力所无法替代的。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历史上法兰克国王皈依基督教文化、葡萄牙和西班牙冒险性的海洋文化、英国近代史上的先进工业文化、美国冷战时期保持超强地位的创新文化,都助力这些国家成就“梦想”。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的规律作用下,国际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新兴国家和一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西方大国主导下的国际治理体系出现明显问题,导致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愿意肩负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使命,以及推进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任。我国对国际秩序的认知亦作出深刻调整,体现出我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然而,在国际事务中要成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支力量,国家文化外交软实力的加强和运用不可或缺。与硬实力相比较,软实力作用的发挥往往是无形的,然而又最具渗透力和影响力,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有利于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下,充分运用我国文化大国的丰富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瞭解和接受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而不是防范甚至敌视,从而为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不断增加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减少障碍,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赢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二、多元化、多途径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国际化表达方式,在内容形式、运行机制、方法手段上实现创新,联接中外、与世界沟通,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展现真实的中国。互联网时代,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介平台,扩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尤其要关注青年一代的海外受众。国际传播既要知己,更要知彼,避免自说自话,实现对外宣传方式的创新。应以国际化表达方式,让对方听得懂、乐于听,让更多国家之民众能够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声音,真实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逐步瞭解和认可中国的发展理念。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做足功课,寻找中外民族国家间的利益融合点,把握跨文化传播的尺度和力度,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多途径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借用中华文化传播方式,推进国家经济政治外交工作。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也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发挥国际化传播平台的作用,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共处理念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6日。

  第二,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工作,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外交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与外交的结合,在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际舆论、打开外交局面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开展文化外交是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已经给我们作出了表率。周恩来总理曾经在我国文化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周总理根据当时对外工作的需要,把我国的歌舞、电影、体育项目等介绍到国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周总理以文化交流为平台,拉近我国与周边国家、亚非拉国家的距离,使我国在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情况下,能够与越来越多的国家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往的佳话流传至今。唐玄奘西行取经,以学习和传播佛教文化为己任,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相对于传统外交,文化外交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第三,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保持中华文化特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发现,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019年第9期。“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同上。西方国家在文化强国、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视和行动力,值得我们借鉴。

  欧盟成员国尊重共同的文化遗产,强调欧盟文化认同。对外,它不仅是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欧盟曾出台《世界全球化中的欧洲文化议程》(2007年),欧盟文化和创意产业被提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这一战略性文件以及欧盟对欧洲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使得欧洲文化在欧盟对外关系中发挥了独特的软实力作用。美国长期重视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文化外交和美国文化产品的推出,营造相应的国际环境,向世界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利益观,由此维护美国在全球的政治领导地位,巩固和提高美国的话语权。

  我国邻国韩国和日本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有很强的危机感。韩国自上世纪末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后,结合本国国情,运用韩国文化对外输出热门艺术产品,让强大的“韩流”走出国门,影响周边和世界。韩国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为本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广韩国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大大提升了世界对韩国这个仅有五千万人口国家的认可度。而日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力推出日本文化及文化产品,传播大龢民族的价值理念,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年轻一代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外交途径所无法获取的传播效果。通过对外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推广和渗透国家政策和意志,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扩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一方面,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保持中华文化特色是提升软实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对国外的经验,包括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三、重视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是全方位的安全,涉及诸多领域。国家安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文化、军事安全为保障。美国学者杰里尔·罗塞蒂认为,文化“不是以立即的、直接的方式,而是通过渲染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看法来影响国内政治和政策制定过程。”杰里尔·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页。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及现代通讯技术使得国际文化交流的能力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当西方大国在文化传播中依然呈现强势、中国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时,文化安全必然要提上日程,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得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文化呈多元化格局。虽然我们不排斥优秀的世界文明和西方文化,不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更不搞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输出,但是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碰撞中,也要防范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西强我弱的格局下被西方价值体系弱化的风险。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确保“文化安全”是安全法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中华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还需要时间。西方国家软实力运用娴熟,长期以来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很强,所以在文化产品输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响力方面,西方文化显然占据优势,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流行甚广。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之时,需要对西方文化霸权有警惕意识,自觉加强对西方“普世价值”、所谓“自由”“民主”理论的识别力,增强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偏见的扺制能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面对当前世界各种复杂的文化思潮,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在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培育和创新文化产业、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厚积薄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走向文化强国正当时。


  卫灵,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桐珲,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