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未来时期传承与创新两岸文化交流

  一、当前,两岸大交流、大联络的大格局业已形成,更加突出文化领域、三中一青阶层和重点发展区域交流。

  今天,两岸交流越来越频密,两岸合作越来越广泛,同胞亲情越来越深厚,同胞心灵越来越契合,两岸大交流、大联络的大格局业已形成。截止2018年底,两岸人员往来1.35亿人次,其中台湾同胞来大陆超过1亿人次;2018年,两岸贸易额规模达到2262.5亿美元;截止2019年7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超过11万个,实际使用台资累计超过690亿美元。我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出惠台利民政策,为广大台胞来大陆生活、工作、学习、创业提供同等待遇,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促进了两岸融合发展和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各领域大交流,文化交流是重点

  深化合作交流是消除两岸长期隔絶带来的误解、增进两岸人民情感的有效方式,几十年来的交流合作已经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岛内政党政治如何轮替,对台工作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两岸文化交流,集中在两岸民俗文化、寻根寻祖、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等专题交流,不断巩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积极进展,不断开创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二)各阶层大联络,“三中一青”是重点

  对台工作思路着重从“走出去”转为“请进来”,重视“一代一线(青年一代、基层一线)”、“三中一青”,主动争取台湾民心,敞开大门让台湾民众到大陆就业生活,以亲身参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建设,并直接受益,通过青年学生夏令营、实习训练营、社区里长交流等经济、社会及文化的“融合发展”,让台湾各阶层民众亲身感受大陆的发展机遇,来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二、发展大格局,第一家园、大湾区是重点

  两岸交流,闽台五缘相通,福建一直走在前面。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话说,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在此基础上,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第一家园”,是台湾同胞融入大陆社会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首选区、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大特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枢纽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正在起步的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总值已逾10万亿元人民币,是台湾经济总量的两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台商就前赴后继地前往珠三角投资设厂,这里迄今仍是大陆台商汇聚规模数一数二的重镇。近年来,台湾金融、技术研发、服务业乃至于餐饮业资金与人才也持续向深圳、广州汇集。台企具备融入大湾区的良好基础,面临惠台措施与大湾区建设双重机遇,大湾区建设为台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台商台胞们能够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中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三、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机遇与挑战

  (一)未来时期,大陆在两岸关系中占有不可逆转的压倒性的全面优势,更加有利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我国进入经济建设时期以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应该看到,中国大陆综合国力持续上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大陆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大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营造有利于中国大陆与世界发展的环境。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迎来了黄金期。

  台湾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出口为导向,开始大力发展,利用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工业。1963年,台湾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8%以上,经济快速爬坡,成为当时跟香港,新加坡,韩国齐名的亚洲四小龙经济体。经过30年的发展,在1991年,台湾省GDP超过1800亿美元,而当时的大陆才4000亿美元,台湾省不光在大陆省内遥遥领先,而且直接占比大陆GDP超过45%,而且此后这个水平一直保持到1994年台湾经济最高峰时占比大陆经济45%以上。但是从1995年开始,大陆经济开始大踏步发展,而台湾省经济开始缓慢发展,而为此占比不断下滑。台湾GDP,在中国大陆省市排名中,已落居第10位。2017年,福建省GDP总量达到32298亿元,台湾2017年GDP是39072亿元人民币,按照福建省过去的GDP增速水平,预计将在2020年GDP超台湾。大陆综合实力对台湾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将持续强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陆将更有实力、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充实。但是,也要理性看到,从相互隔阂到心灵契合,非一蹴而就,需要方法、需要耐心。

  (二)未来时期,两岸统“独”对抗不断深化、复杂化,构成两岸文化交流的严峻挑战。

  1.蔡英文极尽立法、行政资源,在岛内全面强化“事实台独”。蔡英文为了保住“台独”政权,不择手段地利用立法、行政资源,推动“民主拒中”、“经济脱中”、“外交抗中”、“文教去中”等“锁台政策”,妄图切断两岸联结,阻挠两岸交流,不断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

  在岛内社会氛围里,进入选举期,蔡当局把“抗中保台”作为今年的选举主轴,营造岛内“反中拒统”民意,强化“事实台独”基础;推动修法,降低“修宪”及“公投”门槛,为“法理台独”铺路;剥夺党产,试图把国民党斩草除根,一劳永逸;公然推出“去中课纲”,谋求“文化台独”升级版;绞尽脑汁拓展国际参与,冲撞“一中”框架,凸显“台湾主权独立”;与“三股势力”、“藏独”、“港独”、“法轮功”、“民运”等多“毒”合流,冲击祖国大陆社会稳定。

  在两岸交流上,民进党当局打着“安全牌”的旗号,全力迎合国际反华势力需要,把选举变成了对政权公器的恣意妄为、对对手政党的全面压制、对两岸交流的全面封堵、对统派力量的全面剿杀。大肆遏制两岸交流、禁止县市长参加海峡论坛、对担任大陆社区主任助理的台湾民众进行恫吓惩处、将大陆农产品采购列为“搜报”重点、严审陆资赴台投资。台当局在岛内以反制“假消息”为名,策动“反对红色媒体”运动,打压统派言论和力量,抹红抹黑从事两岸交流人士,逼迫企业界配合美对华贸易战要求。

  在两岸关系上,污蔑大陆对台开展“外交打压、军事威胁、经济渗透”,将大陆完全视为“敌国”,对台湾社会灌输“敌情意识”,复活“匪谍就在身边”的肃杀氛围,不惜制造“緑色恐怖”。在此背景下,努力构建所谓“国安防护网”,包括修订“国安五法”,加强对离退公职人员赴大陆管制,改造权力结构,设置对两岸谈判协议的超高门槛,叫嚣推动“中共代理人”修法等等。全力制造所谓“国安危机”、“寒蝉效应”龢民进党“守护台湾”的假象。

  2.未来时期,两岸意识形态对立的强化,构成两岸文化交流的严峻挑战。

  自1996年以来,台湾地区经历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四任领导人,在“台独”分子的操弄下,台湾民众的身份与“国家认同”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为瞭解台湾民众最新动向,《联合报》于3月14日推出“二十年民主路台湾向前行”专题调查。调查观察近20年来民众对“国家认同”的意向变化,自认是台湾人的比率从1996年调查的44%、2006年调查的55%,攀升到本次调查的73%,创近20年来调查新高。民调同时显示,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为73%;自认是“中国人”的比例为11%;认为自己是“台湾人”同时也是“中国人”的占10%。此外,19%的人支持尽快“独立”,17%的人期待维持现状然后“独立”(缓独),4%的人希望尽快统一(急统),8%的人倾向维持现状继而统一(缓统),46%的人主张永远维持现状。“台湾人国族认同”,联合报2016年3月14日。

  但是,2018年“九合一”选举后,国民党一举翻盘,表明民进党意识形态“挂帅”的执政让台湾民众看不到出路,坚持“九二共识”更加务实地面对两岸关系的台湾政治人物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台湾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统升独降的变化,这是岛内政情龢民情的重要变化。但是最近几个月以来,两岸关系持续动荡。民进党当局为了选举利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肆意挑衅两岸关系,持续污名化“一国两制”,特别是利用香港的“反修例”事件,勾结美国等外部势力,导致台湾民意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变化,这将构成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严峻挑战。

  四、未来时期,积极推动以“一个中国”认同为目标,传承与创新两岸文化交流

  习总书记要求,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不容否认,两岸历史文化联结不可分割。未来时期,我们应积极推动以“一个中国”认同为目标,传承与创新两岸文化交流。

  (一)传承两岸文化交流,深化“一个中国”认同,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影响深远,体现在台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台湾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更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精神纽带。两岸中华儿女应当不断提升文化认同,促进心灵契合,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携手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以传承两岸共有文化、中华文化交流为纽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流形式。不断在传承两岸文化交流基础之上,深化“一个中国”认同,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二)索新的文化交流形式,促进交流互鉴

  持续扩大领域。专业不仅仅是技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不断在新兴领域和行业,推动两岸的专业交流,共论行业发展,共体两岸实情,特别是两岸年轻人热衷的体育、电竞领域。创造新的交流形式。以开展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韵味的“节会”活动、联谊活动为依托,主动邀请台湾各界人士的参与融合,不断加强与台湾上层人士、商界名人、知名专家学者的沟通联络,促进经贸、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搭建台湾与内陆地区相互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利用现实的交流资源。延伸交流的触角。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积极开展内陆地区与台湾广泛的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医药、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双向交流,力求取得多层次的交流实效。同时,注重在各领域内真正做出两岸交流品牌。

  (三)拓展新的文化交流领地,亲身感受大陆发展速度与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特别是福建、广东、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对台工作成效显着,不仅人员往来大幅增加,而且对台招商引资也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对台工作的一片“高地”。与沿海省市相比,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台工作也藴含着巨大的潜力。主要有:一是近年来两岸经济社会互动式交往已逐步由沿海向内陆纵深拓展,广大内陆地区正成为包括台商界和政界人士在内的台湾民众探索寻访的“热土”。二是随着台资投向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地区发展,由此形成的“西进浪潮”使台湾与内陆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日益加强。三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秀丽的自然山川,已愈来愈多地吸引台湾各界人士前来探访观光,进而进一步加强台湾与内地的相互交流融合。因此,拓展新的文化交流领地,亲身感受大陆发展速度与质量。

  (四)拓宽交流渠道,打造共建共创、互利互赢的对台交流工作新平台

  目前,在大陆经商的台商超过100多万人,如果再加上他们的眷属,以及在大陆求学的学生,来自台湾的民众可达200万人左右,同时,两岸婚姻以每年近2000人的速度递增,这其中不少涉台关系人与广大内陆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托内陆台胞、台属联谊组织的平台作用,加强广泛的人际交流,切实帮助他们排忧解困,做好他们的宣传引导工作,将会产生“滚雪球”般的累积效应。发挥台办、台盟、台联、台协等涉台部门的优势,定期邀请台商、台胞、台属、台生以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开展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互动交流,增加瞭解,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体现涉台部门“广泛联系、重点协调、加强服务、献计献策”的工作原则。抓住双向互动的契机。以两岸直航包机和开放观光旅游为依托,以学术交流、经贸考察、合作洽谈为载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口交流方式,将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为双向,积极寻求新的结合点深入岛内开拓发展。

  (五)与时俱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台湾民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及重大战略

  通过实地参访、广播、电视、网络、声像等现代化传媒工具,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宣传大陆“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举世瞩目的大项目。利用社区管理优势,以台胞及眷属聚集地为重点,以台胞喜闻乐见的方式为载体,开展好涉台宣传进社区活动,实实在在地体现正面宣传教育效果。多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办好事,热情为来内陆地区探亲访友、观光旅游、考察访问的台湾同胞排忧解难,提供各种便利周到的服务,使台胞台属亲身体验到内陆地区浓郁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以无声的行动体现我们的包容和热情。与时俱进地关注台湾民众积极参与的大陆媒体平台,积极展现内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新姿新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主动邀请台湾媒体到内陆地区采访报导、拍摄专题片,并通过台湾主流媒体的集中宣传展示,进一步加深内陆地区与台湾的相互瞭解和友谊。



  罗阳,重庆两岸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