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对推进新时代两岸文化交流的若干思考

  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中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进程中,海峡两岸责无旁贷,不但要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凝聚两岸同胞情感、扺御文化“台独”挑战,更要在深化文化交流、携手弘扬中华文化中为台海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

  10月5日,曾经参加过2018年11月“习马会”的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邱坤玄,在岛内一次两岸关系研讨会上说,未来两岸统一,台湾可以在文化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台湾就是要守住中华文化宝地。这一认识,颇有见地和远见,在两岸关系日趋恶化的时下,也颇有现实意义。它一方面说明,两岸文化认同迄今依然牢固,另一方面也昭示一个道理,即以积极的姿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于海峡两岸都有益。两岸要共同努力,珍惜中华文化这块宝地,深入发掘各方面潜力,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加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一是以两岸中华文化高端学术合作研究为牵引,引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造就文化大家、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思想工程。两岸是文化同源一脉的中华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与中国历史上中央与“边陲”的文化发展变化规律一样,两岸分离70年来,其文化在各自的努力中也衍生出不少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差异就是发展的动力、取长补短的潜力、登上高地的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复兴大业应当发挥两岸各自的优势。可设立高端文化研究的两岸合作国家工程,亦可在既有相关国家工程中纳入台湾的人才、岛内的项目、涉台的课题等要素,把大陆的人才优势、资料优势、设施优势,与台湾的外向优势、创意优势、从未断线优势等有机接合在一起,定会创造出有特色的重大成果,进而输入两岸社会、各级学校、各类智库直至政界。两岸的高校、文化智库,理应建设聚两岸文化大家之智的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重地、体验基地、示范平台。建议有志于此的两岸相关机构单位专门作出规划,制定必要措施,提供相应资源,动员两岸的力量,推动跨两岸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建设跨两岸为特色的中华文化研究和教学重镇,并以此为依托,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引领方向、集中智慧、普及推广的带头作用。

  二是发挥中国历史元素对两岸人民的连接作用,有效扺御“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倒行逆施,修复两岸历史文化记忆。龚自珍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台独理论家”对“台独”思想意识形态的建构,也是从历史文化入手的。所谓“四百年史”、“同心圆史观”、“外来政权”等等历史谬论,直接割裂两岸同属一中的基本历史文化架构,配合以“台湾地位未定论”等国际法手段、“历史悲情”等岛内民众的现实遭遇,毒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历史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不是少数人、某时段、一地方所能颠覆的。把龚自珍先生历史逻辑推导演绎下去,也可以这样认为,即历史文化也是维护国家民族意识的最有效武器,“维护其国,必善用其史”。两岸之间的历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要用台湾与整个中国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历史进程,重唤被“台独”洗脑的部分岛内民众的中华历史文化记忆,重建、巩固其中国人身份认知;用近代中国的悲惨遭遇、两岸共同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的悲惨境遇,激发、浓厚两岸人民的情感共鸣;用两岸分离的历史背景、国际动因,消弭、化解岛内民众对大陆的疑惑、敌对情绪;用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和光明前景,增强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仿徨着的向导”(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语),两岸要用好这个向导。

  海峡两岸有着诸多两岸关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关联地、史迹地,理应大力发掘这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哪些有着丰富历史故事可讲的地方,有历史足迹可循的地方,更应抓住这个机遇。建议组织专家开展两岸关系历史资源田野调查工程,系统掌握两岸这方面的宝贵资源;结合两岸有识之士,制定发挥这些地方作用扺御和消除“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对岛内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毒害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动。让实地的历史资源“现身说法”,让“台独”分子理屈词穷。

  三是发掘地缘、原乡文化的沟通传承效应,激发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台湾地区居民就其絶大多数而言,都有代代相传、絶对可信的族谱、家史,证明其来自祖国大陆特定的地区;緑营大本营民众的原乡,絶大多数也几乎非漳(州)即泉(州)。中华文化注重慎终追远,数典忘祖是大逆不道的行径,故如何进一步发掘两岸地域文化、原乡文化的潜力,激发岛内特定部分民众的中华国家民族认同,就是先天赋予的优越条件。要探讨有“台独”意识的民众背离原乡中国大陆的全部动因,找到其心理症结所在,探索用故土原乡文化化解其心结的通路所在。岛内没有人愿意数典忘祖,没有人不愿意把祖宗供在家里最尊贵的位置上。要广用文化搭桥,推动两岸地方、社区、企业、机构、村落等,共同寻根问祖、续写家谱史绩、宣传名人望族、抢救非遗文化等,延续乡土文化;祭拜共同祖先、开展宗教活动、发展地方文化品牌等,激发乡土认同;结对联谊帮扶、慈善捐赠弱者、活络在地经济,增进乡土感情;修缮历史建筑、建设公共设施、命名场所设备等等,提高乡土引力。

  福建特别是闽南作为台湾中南部本省人的重要原乡,理应最能体认岛内民众的心态、最有资格说服大家、最有资源支持这种工作。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乡与台胞接触更方便,说话做事更容易打动人心。统一大业、对台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工作,根本的靠广大人民。在增进两岸同胞情感,影响争取岛内民心方面,原乡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理应把藴藏在民间的这方面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发挥出来。

  四是开展两岸中华政治文化交流,扫除岛内民众的政治制度认同障碍。岛内一些人分离意识的产生并非缘自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诀别,而是对政治上中国的疏离。而政治上的中国絶对是原乡中国历史文化的逻辑延伸,没有任何有生命力的政权、政府是凭空产生的。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中国与中华五千年文化一脉相承。要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治理模式、社会价值观念的密切联系,阐释政治上一个中国合理性、合法性、必然性,逐步消除岛内民众对政治中国的陌生、扺触甚至敌意,用历史文化的熔炉逐步化解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特别要积极推进两岸共同研究中国的政治传统文化,增进对两岸彼此政治体制的理解认识,有效消解岛内民众对大陆政治体制的误解、误会;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消除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感、敌对,进而产生认同支持以致参与。

  大陆的经济特区、新区、对台工作实验区,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试验田,理应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宏大实践中绽放出绚烂无比的异彩,让岛内同胞在故乡的发展中逐步体味出实现发展与稳定的政治制度原因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祖国大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美好的未来不但会体现在硬件层面,还会体现在软件建设上,以一流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文明素质走在世界前列。大陆方面应当以其全面建设与治理成就,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生命力,从而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政治制度的瞭解认识,破解其被误导的扺触反对心理。

  五是以创新的思路推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扩大两岸文化交流的基础。这是一个讲求创意的时代,唯有创意才能有影响力。但创意不是无条件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不接地气的独树一帜,而是要面向最广大的受众,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要进一步向民间、社会中下层、广大民众扎根、延伸,聚集起最大的社会影响力。要支持受众面大、更具正能量的两岸创意产业主体,给他们政策、给他们帮助、给他们排忧解难,使之更健康顺利地发展壮大;鼓励受众面大的两岸创意产业合作项目,协助其筹集资金、招募人才、获得场地、推广展开,使之更有底气地进入两岸交流;激励有助增进两岸国家民族认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特别关爱、特别照顾、特别扶持,使之产生特别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倡更深入社会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活动,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民间人士参与以及民间组织、民间机制的成立,使之更加有规模、有秩序、可持续推动下去。尽管两岸文化交流应该文化归文化、政治归政治,尽量减少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两岸关系十分敏感、民进党当局极为在意两岸交流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变化,故很难排除政治,两岸文化交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难免需要有政治的考虑、导向的要求。持单纯经济观点可能会误入歧途,不顾及政治环境条件可能不可持续。

  大陆不少地方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在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面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建议把建立高端、引领性文化创业产业区作为重要目标,集两岸及国际之智,开展研究探索,鼓励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创业,孵化最有创意的“奇思妙想”。要跳脱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范畴,瞄准以当代文化、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区块链等等为代表的最新技术文明与文化文明手段,创造创意产业新理念、新思维、新高地,抢占创意的时代最前沿,建设最有创意的世界级创意产业集群。

  六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让网络文化成为两岸新的粘合剂。在人类社会进入以网络空间为主要媒介的信息时代,必须把文化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向网络空间转移。两岸的文化交流要通过网、体现网、发挥网的最大效应,没有网络空间的交流没有前途。年轻人是网络空间参与比率最高的群体,把网络空间作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核心渠道,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网络传播理念输送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向网络新媒体方向做大做强,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要建立网络空间的意识,至少任何文化交流都应力争把网络要素贯穿其中;适应网络空间的理念,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元素,集中体现为开放、透明、包容、真相,必须用这样的观念推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善用网络的办法,两岸文化交流的主导者要认识网络、瞭解网络、善用网络、善待网络,只有成为网络空间的行家里手才能办好网络空间的两岸交流大事。这些年来,两岸青年人在网络空间的互动日趋热络,其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两岸青年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更直接地瞭解对方,特别是岛内青年得以更全面地观察认识大陆,而不是单方面受岛内部分特定媒体的误导;忧的是由于两岸青年心理的隔阂,小小的突发事件可能刺激其网络空间激烈的对立、骂战,严重伤害双方感情。所以,如何用两岸关系的正能量包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占领沟通两岸的网络空间主要阵地,是今后应当加倍努力的重要一环。

  “惠台31条”推出以来,大陆很多地方把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学习、生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理应把网络时代的全部发展潜力发掘出来、全面优势发挥到极致。而没有一流的网络环境,就会削弱对诸多年轻人的重要吸引力,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其他方面的建设。建议一些地方在网络管理上制定相对特殊的政策,在网络建设上采用世界一流的技术,在网络运营上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在网络发展上迈开更具探索性的步伐,把这些地方建成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网络咖啡屋”、“虚拟空间时尚区”,在网络世界给两岸年轻人创造更年轻的机会、更具活力的平台、更能激发激情的舞台,从而催生出更多的能引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统一方向的人生活剧。

  总之,在岛内民进党执政条件下,两岸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重要。要高举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旗帜,在中华文化之世界地位的日渐提升中增强两岸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在中华文化之对世界影响的加速拓展中提高两岸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让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理念在岛内更加深入人心。两岸各地各单位机构要发挥自身特殊优势,有效发挥中华文化对两岸关系的连接、缓冲、融合作用,用文化认同缓冲两岸政治等领域冲突对立,在缓冲中化解矛盾、增进认同,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作出应有的特殊贡献。


  郑剑,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