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艺术合作中叙事范式的同频共振——以《蝴蝶之恋》《阿搭嫂》创作为例

  一

  2010年8月,一部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合作创作演出,表现海峡两岸分别38年的爱情故事歌仔戏《蝴蝶之恋》,在台北戏剧院写下了戏曲商业场次最多的纪録,台湾中央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旺报、华视、民视、TVBS、三立等各大报纸、电视台、电台都在为这场感动观众的“蝴蝶之恋”广泛报导,并称之为“两岸戏曲合作的破冰之旅”。台湾许多政治人物观看后纷纷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五任的“文建会”评委都到场观看。《蝴蝶之恋》成为当年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并开启了两岸戏曲合作的新时代。

  2016年5月,台湾戏曲学院成立青年剧团之时,校长得知我去台湾开会,派人直接把我从机场接到学校,希望我能将《阿搭嫂》的剧本提供给青年剧团演出。我被校长的诚意所感动,《阿搭嫂》的两岸合作就此展开。2018年6月,由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联合创作演出的轻喜剧《阿搭嫂》在台北城市舞台上演。这部集合瞭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种传统戏曲形式,让观众直呼精彩。“合作”在岛内再次引发议题,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日报、海峡卫视、厦门卫视、海峡导报以及台湾华视新闻、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台湾客家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导。

  2018年10月《阿搭嫂》作为“201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大戏,再次赢得大陆观众的好评。让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没有想到的是,2019年,《阿搭嫂》入选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5月15日艺术节开启当天在上海星舞台精彩亮相,新华社、光明网、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纷纷报导。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到:“该剧将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个戏曲剧种融合在一起,是闽台地方戏曲融合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两部戏一悲一喜,《蝴蝶之恋》看哭了无数两岸观众,《阿搭嫂》则让两岸观众在笑声中感悟世俗常情的美好。作为这两部戏的编剧,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两岸艺术合作,故事怎么讲才能吸引两岸观众,才能走进观众的心灵?

  二

  “叙事”是人对于事件的描述。在文学领域里,叙事指用文字形式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在以表现人为主体的戏剧、影视中,讲述故事成为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因此,讲故事也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同时也是手段。叙事建立起了群体的共同文化记忆、社会共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建构了人的世界,人的历史。人们对于历史的瞭解都是从叙事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间。具体而言,叙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故事和叙述,或者说“讲什么”和“怎么讲”。

  滥觞于李登辉时期,大行其道于陈水扁时期的“文化台独”,在历史文化教育领域大搞“去中国化”,不断切割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历史脐带关系,给两岸关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同根文化,同源历史,相通信仰,相同习俗,依旧是两岸的共同文化基础。作为台湾民间地方文化代表的歌仔戏,不管“文化台独”怎么操弄,都改变不了它根源于大陆,由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培育成长的历史事实。不管两岸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两岸民间交流依然我行我素,同唱一曲“七字调”。2006年,尽管两岸形势低迷,但两岸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仍然在台北举行。在闭幕晚宴上,强烈合作的愿望在酒桌上被两岸同仁激情燃烧了起来,台湾学界和歌仔戏界首先提议,两岸应该共同创作一台大戏,在大陆和台湾巡演,甚至到国外去展演,把歌仔戏打响。仿佛有歃血盟誓的意味,交错的酒盏纷纷伸在我的面前,不约而同将这个重任压在我的身上。

  之后,台湾方面一直在催促剧本快点完成,而我迟迟不敢动笔,原因是“讲什么”和“怎么讲”是两岸戏曲第一次全面合作成败的关键。戏剧直接面对着观众,你不能“自说自话”,必须选择一个两岸观众都听得懂,愿意听,又能打动他们心灵的故事。整整两年时间,古今中外各种故事题材一个个在我的笔下结构,又一个个被自己否定掉,我一直问自己,什么故事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歌仔戏是台湾最受大众喜爱的地方戏,在学界的大力推动下,又成为台湾时尚艺术,它不仅拥有老观众,还拥有新的年轻群体,你的故事必须具有民间情感,同时必须具有文化视野,还必须具有当代的审美吸引,才能打动现代观众。我写过《歌仔戏史》,发表过无数闽南文化的研究文章,当我的灵感触及我曾发表过的《三伯英台》在台湾流传的系列文章,以及我在撰写《歌仔戏史》时采访无数台湾和大陆艺人的生命史,1949年海峡阻断,一些台湾艺人在厦门演出,从此回不了台湾,一些从厦门去台湾演出的大陆艺人,从此留在台湾,我的内心为之一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在台湾传唱,是中国最美好的爱情故事,也是中国人向往的爱情理想,不管两岸的历史风云怎么变化,“梁祝”所传递的美和情感,散发的爱情力量,以及它的情感表达方式始终没有变化,这是“三伯英台”最广泛的群众基础。1949年两岸分离,有太多的“三伯英台”从此分离,走时青春的身影,回来已经白发苍苍,一切都无法回到从前。一个时代的悲剧用无数人的情感为代价,给了我创作冲动。于是,我将古典“梁祝”和两岸一对歌仔戏艺人的爱情故事交织起来。台上,他们是山盟海誓的山伯英台;台下,他们是相知相爱的恋人,然而,无情的海峡将他们分开,他们依然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用一生的相守,写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两岸的现实。虽然表现两岸分离的作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但当我将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勾连起来,我找到两岸中国人最普遍的情感:“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这又是海峡两岸分别38年的现实,这也正是两岸不变的文化基底。

  叙事范式作为修辞学的理论,通过检测故事的叙事理性,来判断这个故事是否是一个“好故事”,即它是否能够为受众所接纳,它为什么能够为受众所接纳。我将历史的“梁祝”与当代的“梁祝”连贯地叙事,将两条故事缜密地结构在一起,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历史的“梁祝”不断累加现实人生的痛苦,现实的“梁祝”不断地增添历史的悲剧,实现了叙事一致性。而剧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根植于两岸的共同文化根基,所以能够在剧场产生互动共鸣,实现了叙事真实性。在台湾演出的时候,许多人都问我,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他讲述的他家的故事改编的?说明选材切入了台湾观众的普遍情感,他们将自己生活中亲历或所见投入到戏中,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直扺观众的心灵,完成了“讲什么”和“怎么讲”的故事叙事。

  三

  民间立场一直是我创作两岸题材剧本的出发点。《蝴蝶之恋》摆脱了宏大叙事,将一对底层民众的爱情故事,放置在大历史中去展现中国人对爱情的执着,催人泪下。《阿搭嫂》同样从民间立场出发,表现一位我们熟悉的邻家阿婆。闽南和台湾乡土社会里,有一种人特别好管闲事、爱凑热闹,因喜欢东家长西家短而令人生厌,闽南人把这种女人叫做“鸡婆”、“阿搭嫂”。《阿搭嫂》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位“好管闲事”的阿搭嫂。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在媒体见面会上谈到为什么选择《阿搭嫂》这个剧本时说到:“《阿搭嫂》告诉你为什么婆妈们这么好管闲事,你会感觉到好像时常在身边看到的婆婆妈妈,有意思,很有乡土人情。”“身边的婆婆妈妈”、“有意思”、“乡土人情”三个关键词,回答了叙事范式认为的:为受众所接纳,为什么能够为受众所接纳的问题。

  “同频共振”是声学中的一条规律,就是指一处声波在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不然。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主动寻找共鸣点,使自己的“固有频率”与别人的“固有频率”相一致,就能够使人们之间增进友谊,结成朋友,发生“同频共振”。

  “生活形态”是闽台两地最能够产生“同频共振”的地方,也是两岸最大的公约数,历史上闽南人迁徙开垦台湾,不论是有组织或零星的移民,每到一个地方落脚,第一件事就是先立像,把从原乡带去的神灵供奉起来,盖座庙,然后以庙为中心,向四处开始开垦,庙就成为乡亲聚集的活动中心。随着聚落人员的不断增多,人与土地发生冲突的时候,一部分人又开始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地。这部分人出去的时候,又同样去庙里请灵,到了新领地后,又立像盖庙形成新的聚落。人员越来越分散,而精神却越来越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原乡祖籍与根源。所以至今台湾的许多寺庙还保留着牌匾,以示神灵的来历。尽管两岸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不同,但传统文化的根基深根于民间,所以随处可见闽台共同的生活价值、方法价值和精神价值,哪怕是餐桌上了一碗“猪脚面线”,都会勾连相同的文化记忆,“阮阿嬷”(我奶奶)的故事就开始讲开了。我的《阿搭嫂》故事叙事就是从这里出发:“阿搭嫂”从农村进城,对什么都新鲜好奇,因为好事救了秀才反被认定为“肇事者”,因为热心肠卷入了一场“绑童案”,误冲误撞被抓进官府……在一系列啼笑皆非的喜剧中,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珍视。在两岸共同的文化中,这是一种不需要转换的文化信息二维码,直接对接的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情色彩”,也就是中华古训“但行好事,有难相帮”。

  传播学理论家费希尔提出的“叙事范式”概念,就认为一个符合人们价值观,能激发人的美学想象并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故事,要比单纯的逻辑论证更能影响人的判断和决策。在柴米油盐、祖宗“牌位”前、最有烟火气的故事中最能产生“同频共振”。尽管海峡两岸风风雨雨,但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生活价值、思想感情、人生处世却是相对稳固与一致的。文化艺术最大的功能是可以将共同的情感串联起来。

   “同频共振”是充分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最大程度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对台交流中,面对面的戏剧演出,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戏剧能营造出与他们的经历相匹配的氛围或环境,使受众能够得到情感共鸣并相互感染。福建闽南与台湾有太多可以切入人心的故事,是两岸合作的“资源库”,可以最直接地对接两岸文化的“二维码”,切入两岸的心灵契合,关键是故事“讲什么”和“怎么讲”。台湾对大陆文化娱乐领域家国叙述充满戒心,宏大的家国民族叙述容易引起台湾同胞的警觉与逆反,而像《阿搭嫂》这样讲述身边“热心阿婆”的故事,则能迅速构建起兼容的情感框架。

  四

  台湾让我们隐忧的地方,就是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文化回忆,也因此才会不断让政治人物挑起族群的矛盾。两岸艺术合作的目的,就是寻找可以将不同世代的人串连起来,获得共同的认知,构建跨越世代的共同记忆。《蝴蝶之恋》和《阿搭嫂》的两岸合作,让零散、疏离的个体(观众)在走进剧场那一刻,情感获得连结而达到精神相通,同时,合作又让双方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记忆。例如《蝴蝶之恋》的男主角、台湾歌仔戏团团长唐美云,在1995年首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两岸歌仔戏未来的合作与展望”座谈会上疑虑地说:“由于两岸背景环境不同,合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006年,也就是距离首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 11年之后,“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在台北举行。看了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演出之后,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双方有了合作的意愿。2009年,《蝴蝶之恋》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离唐美云1995年的讲话整整过去了14年。从担心“两岸合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到走到了一起。说明瞭合作是两岸艺术家共同的心愿。2010年,《蝴蝶之恋》在台北、高雄演出的时候,每一场落幕后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唐美云每一次向观众鞠躬后都说到:“60年,两岸歌仔戏第一次全面合作,你们和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了历史!当百年之后,有人回顾记録歌仔戏发展史的时候,你和我,都没有缺席……”这就是两岸合作的意义。

  无论是《蝴蝶之恋》还是《阿搭嫂》,成功之处就是构建了跨越世代的共同记忆,它既关照到历史的文化价值(故事内容),同时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合作创新方式),既有后看的文化观(两岸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呈现了向前看的文化观(新世代的合作创作)。《蝴蝶之恋》《阿搭嫂》吸引无数年轻新秀加入,这些新秀正是未来两岸发展的人才活源,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当下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合作,目的也就是通过一部戏,既是两岸共同生活记忆的舞台重现,同时,又建立新的文化记忆,当两岸新的文化慢慢建构起来后,又会成为共同的文化记忆。正如唐美云对台湾观众所说的:“当百年之后,有人回顾记録歌仔戏发展史的时候,你和我,都没有缺席……”。


  曾学文,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