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看治国之道

  为了处理中国大陆政府卅年来所提“一国两制”遭遇的问题,故提出所谓的“台湾模式”之构想,北大李义虎教授团队从政治学角度,旁征博引,做成相当精致的建议,而令人耳目一新。本华夏科际整合联合总会(简称“华夏联总”) 全体成员肯定其努力,惟准备以三年时间,尝试从人文、社会、自然、应用与生命五大科学,数百学科之间做总整合,成为有层次、兼顾各方面的治国之道:研究由小而大,从一个自然人到公民,之后进入齐家、敦亲睦邻、村里守望等,一直到整个世界的大同,在总共8个层级之中,做发展之道创新性的建议,以助一臂之力,使超越“一国两制”格局,再为华人世纪的开展铺路。

  一、评介大陆的《“一国两制”台湾模式》新论

  (一)重要成果

  李义虎团队依照习近平主席《告台湾同胞书》指示与鼓励,以推动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九二共识’……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从政治学角度,肯定要借“一国两制”来解放思想,开放空间与广泛讨论,使方案具有扩张性。《“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新作中,根据“统一台湾”是其七十年来不曾改变的政策,针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作系统界定、与其他模式比较、对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以及“一国两制”的国际反应与“非一国两制”四大类统一模式的理解,李团队为此再上一层:建构模式的理论容量,也设计其构建途径,并作精致建议,的确丰富了“和平统一实践”的方法。

  李义虎团队也谈及:“正确认同的危机与成因”是在“世代效益概念,……决定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政治取向。……《首投族》明显较支持《泛緑阵营》”。的确,台湾区域的政治认同,尤其国家认同方面,二十年来有明显转变,而且年轻族群的认同内涵的变化更大。鉴于台湾年轻族群对“一国两制”坚持排斥,李团队自须兼顾:1.岛内政治生态特殊性;2.民意取向的转化与政治的快速转型。更肯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正是两岸人民共创双赢、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大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理解国际与台湾的考虑

  李团队尤其强调美日所提,只是十分模糊的文本:“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也注意到美国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由此可见美国对台湾的“主权”否定,并没有达到彻底的程度。而且,台湾当局领导人也一再使用“模糊主权边界”的途径出访。再次,美国政府对于“一国两制”始终不愿正面表态,故学界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三制”等模式,其实是希望:中国大陆要给台湾更多的国际空间。日本更强调其对台曾作重大贡献,使“台湾今天才成为教育水平极高的国家。”

  惟两岸关系的核心主轴在内而不在外,书中下的功夫最深,考虑最细致,也最多元。详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郭华伦等五人分别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体”(沈君山、“国统纲领”)、“一国两府”(林钰祥、俞国华、连战等)、“一国两地区” ,“一国两权”(尤清,1989)、“一国两席”(杨力宇,1995),等等上个世纪的主张,以及本世纪所藴育蓝、緑和中间路线的三元途径,以及较著名的两种两岸统合论。李团队认为两种统合论“将两岸定位为‘均为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宪政秩序主体’,这体现了两岸平等地位,“其中‘整个中国’是一个非常接近‘一个中国’的概念。”及“体现了互为主体、尊重包容、共创双赢的精神。” 但如何格局更大而且务实,就需要新的出发点。

  (三)厘清治权和主权在虚实之间

  李团队也确定台湾不同于港澳,因为“还实际拥有部分只有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才拥有的治权”。还计划通过“调整国家结构”形式之法,来实现国家统一,更是透过对“治权”之肯定,做成调整,来维护主权的完整。也就是以治权作基础,再言“主权”。这是一大跨跃,有助于未来挣脱欧美所强调,其实已不适用的传统主权论。

  李团队精确指出:“主权的内涵从君主主权进化到议会主权再到人民主权之后,主权的概念就被虚化了。”在结构上:主权是指用来宣示国家存在的抽象法律拟制,治权则特指对公共事务的管辖权和管理权。治权在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完全属于中央政府,在地方分权型国家(单一制与联邦制两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共同分享。

  其实主权只是虚拟的存在;其作用从过去到现在,仅在于宣示,而非被直接运用;治权则才是直接运用的权力。三四百年前欧陆为争取自主,衍生出这种虚拟主权。李团队更应继承中国古代三、四千年以上更丰富的经验与务实的理论,再降低,甚至放弃这惹祸的“主权”想象,改以对公共事务的(实际)管辖权和管理权,作为直接运用的具体的权力,使明归治权之中。也就是降低,甚至将来放弃“宣示主权”和“主权让渡”,使专注于治权。为化解长年主权争议,李团队应先指出:“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为“台湾固为中国的一部份,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份。”

  李团队引经据典,更参考最流行论点,指出: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所谓“能力现代化”的原则,与“宪政理念”具有根本的一致性。也提出与台湾以及国际相同的论述。但是,我们的团队完全反对今天“以人为本”说,主张仿中国古人,改天人合一,强调敬天、畏天的“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要与人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念和战略,维护社会秩序,维护整个地球自然界与人文社会,摆脱对西方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亦步亦趋与依赖。

   (四)再向更认清“文化中国”之道前进

  借制度与文化优势,李团队已走出新路,令人激赏。但局限在西方政治学的框架。本团队建议北大跳出藩篱,以天地立心,再整合相关科系。如此一来可望达成以下四点,并凭以迈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1、学术视野上再宽阔,以包含政治以外所有相关的学科;2、心胸已极开阔,可以再更阔,以容许原来加以批判的歧见;3、观点已多元,但尚未倚重古中华,以落实正在找寻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华;4、引用西人观点已多,更须反求诸己,与周遭(尤其是古今华人、印度人的)东方的相关灼见,东方本土社会的精华更要涉猎。

  本“华夏科际整合联合总会”肯定李团队的努力,准备以最近三年所汇集台海两岸一百位以上学者的成果,助一臂之力。本联总依据廿年前发表的《“一国两制”研讨会论文集》 ,加上近年的经验,已经证实以上四方面再向“文化中国”前进的正确性。计划于2020年正式提出创新发展治国之道的建议,做科际完全整合的初步准备,以系统解决文化中国四百年来的难题,使拔出谷底,完成改革,跃入和乐、圆融与开放的新境界。

  二、华夏联总原报告主结构与主要发现

  本总会团队前已草成六万字“治国之道”,其主要发现有以下八项:

   1、“风与水等生态(乃至于病毒)本无主权。”国之上的整个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生命与共、存亡相依。大自然已经造成跨生物界、跨国危机实况,强调主权,在政治学以外没有存在的空间。 

   2、中华世界与华夏世界,自古穿山越岭、跨洋过海千万年,从未思考所谓的主权。中国人在周以前的夏商,甚至远古时期已经扺达美洲。

  3、东方与西方的“民”都强调伦理,且自古一致:例如干隆盛世因出版《国富论》名闻遐迩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真正最关心的不是经济,更在意作为底盘的伦理道德。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原来亚当·斯密以30年,做6度重大修改的这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更深刻关切的就是伦理。

  4、“睦邻”最为东西方人寿命延长的新社会所急需。文明的长远基础,就在顺天与应人上。但是,应人要以顺天为必要前提。李团队所谓:“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值得严肃反思。 

  5、中国的与西方的地方治理都以“礼”作基石。礼与法,其实就是政与法,而且是三千年的美德。这与经济,尤其农业方面的经验与知识关系密切,也最关键。近年来“礼”有重新在中、西方复兴现象。 因此,如何以“礼”为基础,重建统合之文化中国,值得深研。

   6、中国的文官人才传统与结构影响至今。中国大陆之所以在近二三十年突飞猛进,关键就在拥有优秀文官体系,并由中国共产党有效统合指挥调派与领导。这种现象殊与“两蒋”时期台湾极为近似。古代从乡举到科举,所建构完整文官体系与制度,是中国虽历经多次外族入侵,以及更多的改朝换代,仍然屹立不摇的主因。我们确定孔孟之道所建构,再融合佛、道、基督、与伊斯兰教的经义,提供知识分子治国利器,才能在“政柄”之上,撑起有效可行的“本土味”“法伞”。其切入原则,就在“与主流民族法律经验平行并交织”,强调:“台湾‘多元法律在地汇合’的历史,其实藴含了许多反思后、再前进的智能。” 

   7、中国与边陲地区以及邻国之间,所生复杂多元以及变化快速的微妙关系, 可以相邻各国彼此相濡以沫与相协为原则。中国自古即以“多制”与“多轨”为正统。不止此,“多制”与“多轨”亦系正常状况,而且时间远长于所谓的“一统”。至于“统一”,尤其军事性的统一,则时间十分之短。秦代是最佳借鉴,显见武统乃险棋,必然速亡。

  8、华夏与西方国际体系的优缺点:欧洲“主权”论出自特定时空,有局限,不宜演绎延伸到其他地区以及其后的近现代世界。而华夏朝贡体系之下,中华帝国“以不治治之”有长达两千八百年的成功经验,则为文化中国最强调的传统。韩国学者指出“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是否应作为单方固守的政策、并成为在南沙争端上一再退缩的原因?” 最值北大李团队思考,以便奥援台湾达成共享与相协,提出超越各国恐中现况的良方。

  三、结论:展望治国之道

  “中国”一词,始自周武王。但从周至今,它一直不是任何国家的正式名称,只是个文化概念。世人习称的“文化中国”,至少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以及海外的华人以及非华人的社会甚至国家;以华夏世界存心,而不仅限于今天的“政治性中国”,才能超越全球数十年在政治上的紧张。华夏文明数千年前的创造者,早已知晓肯定敬天、畏天、法天的重要性,故强调天人合一。古中国所坚持的中华文化,才是救世良方。

  作者们质疑利玛窦能“创作”《皇舆全览图》,因为利玛窦的科学知识容量较高,但中国历史知识与华文能力不足。惟因当年成群拥有世界知识的中国士人义助,故能获得两百年以前明初的档案数据与郑和船队知识,凭以钞袭与绘制这幅地图。本团队也确定:中国在公元1440至1840年间自我封闭。但之前,有明一朝在科技上已经独霸全球。

  可惜甫于四、五百年前崛起的西方人,无知中自以为是,高唱人定胜天,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并用征服大自然之法,殖民全世界。到二十世纪,更以“文明开化”、“现代性”唱,将“民主”与“主权”、“族国”乃至“国族”概念绑住全球,以西式“自由”制造数百年来人类遭意识形态束缚,更用意识形态相残,造成无穷悲剧的时期。

  为解决此困扰,本会作者更深入传统智慧之内,整理比较中西经典,并做人、民、邻里、地方各个层级、国家的结构性与制度性探讨,从而发现:强调政高于法,重视“礼法”与实质的文化中国,比起强调法高于政,所谓“法政”,重形式的欧美,更有远见以及深刻性,建构了持久性与可行性的若干草案。

  本会也注意到国与国交往之道,不在西人目前坚持的表面平等与恶意自恋的侵犯,改在华夏世界长期以来实质的和平交流与互助,因此重返文化中国四千年来不曾以政治军事之力殖民外国,而主张国际间以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资源共享和“厚往薄来”交流的大传统。相对于西方四百年来的以政治军事强推资本主义,今天已经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应该瞭解其使命在向世界宣示:在地球环境危机已现的廿一世纪,两岸要先携手,戮力将国防武力改为和平对外,环保世界的主力;先协助世界各地解决地球升温危机,并以自然与人文“资源共享”作为新政策,进而形塑“环境维护部队”,消除世人对中国再起的疑惧。

  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文化中国的海洋战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转变中国自周以后轻海重陆的传统,改为深探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第二,实行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第三,建设全方位、多功能海洋军事力量;第四,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强化海洋综合管理;第五,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友好海洋环境。大陆区域“一带一路”政策与台湾区域“一洋一陆一海”新策略,以“共享”存心,两岸“相协”,携手进入南海与太平洋,并强调解决地球暖化的危机,是当前的急务。 

  21世纪第二个十年是中国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来看,正是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拐点”,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影响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因素日益增多,中国面临的内外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机遇处理不好,可能变成挑战。目前挑战已生,但应对得当,就可转化成新的机遇。

   21世纪第三个十年是中国极为重要的战略顺转期,更是中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天只有率先借重边陲的,世界列强不至于顾忌,但是有信得过的台湾,作为枢纽,会同海外友人与华人华裔:用现代生物科技、DNA检视,突破引发政治纷争的所谓“国”界、“族”界的藩篱,走出十九世纪以来(发自德国,接着蔓延全球两百多年,引发两个世界大战以及无数次国际与国内战争)的“族国”与“国族”概念;揭示这两个概念不过只是主观想象,客观上则是误解,而未曾真实存在;正如过去数千年以为大地(地球)是平的一样。呼吁世界各国,放弃族国的主观与情绪性认同,改为客观与冷静的相互接纳与尊重,并在现有的行政区划疆界中,重道、尊师,提高文官素质、责任以及地位,使学术与行政两大团队求同:联合帮助各个治权地区,存异:搁置制造紧张与争议,又已过时的“主权”观,使各自安守其“境”,以共谱“天下一家”,迈向“世界大同”的新乐章。


  朱浤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退休教授、社团法人华夏科际整合联合总会理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