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湾小区安全管理文化发展之探讨

  随着经济成长,民主开放,“小区警政”的思维兴起,对台湾小区安全管理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从1991年通过“保全业法”,1995年通过“公寓大厦管理条例”,及1996年公布实施“消防设备师(士)管理办法”等等,均显示小区自治的特色。1999年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在后重建过程中,使得小区营造迅速普及。接着2002年卫生署推广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安全小区,2003年依据 WHO 的指标提出“智能型小区”的概念,2004年12月推动“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到2005年“行政院”的“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2008年经济部配合“行政院”颁布“爱台湾十二建设蓝图”政策,积极推动“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强调小区安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而台湾近年来推动的“小区营造及村落文化发展计划(2016-2021年)”系文化部为因应当前全球数字化及经济泡沫化等外部危机与挑战,以及日渐严峻的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力不足、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等内部社会现象,所提出的因应重点及执行策略。综观上述,我们发现台湾地区小区安全管理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几个主要趋势,包括:小区自治私人安全产业的兴起。小区安全文化的需求增强,小区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小区安全管理的科技化。小区安全管理的整合化。本文将就上述小区安全管理的五大趋势,深入分析探讨。

  一、小区的定义

  所谓小区传统上是指“小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小区”一词虽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常用的词句,但是小区的定义却莫衷一是。陈其南教授认为:“小区的本意比较接近‘社群’或‘共同体’的含义,它既非单纯的空间地域单位,也非行政体系的一环,它应该是指一群具有共识的社会单位,所谓共识也就是‘小区意识’。因此,一个小区当然指的是‘人’而非‘地’;是‘社群’而非‘空间’。”夏忠坚:《大家来打拼:教会参与小区营造手册》,台北中华福音协进会、世界展望会,2000年初版。

  因此,小区一词,通常包含三项意涵:1、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区的一群人,或这些人生活所在的区域。2、指一群人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3、指共有并共享相同意念与情境。

  此意涵中,显现出“地理区域”、“社会互动”、“共同朋友”等要素。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需要,遂产生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促进小区居民的组织与整合,彼此相互合作,以集体行动共谋小区之发展。林伯峰、黄清彦(2006):《数字家庭与小区安全管理》;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系:《风险社会与安全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7-108页。

  学者陈东阳(2010)陈东阳(2010):“从犯罪预防整合观点探讨‘驻卫保全’与‘物业管理’整合经营政策”,中央警察大学2010社会安全与犯罪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则具体指出,如就现有法律明文规范而言,“公寓大厦管理条例”所规范之各区分所有权人所形成的生活团体。为求权利义务之易于执行,公寓大厦应成立管理委员会或推选管理负责人,住户有违反规定者,亦有处罚之明文,因此,时下所谓的小区,以公寓大厦管理条例所界定的公寓大厦范围最为明确。

  二、台湾小区安全管理的现况

  台湾地区1987年政治解严,随着民主化脚步、人权意识、及实用主义的提升加上“小区警政”的思维兴起。因而形成执法人员也体认到,警察权力的来源,除了法律与专业外,更要得到小区民众的支持。而警察的功能,也由犯罪控制延伸到犯罪预防与问题解决。而警察勤务的执行方式,也因警察真空论(Vacuum Theory):警力无法随时提供小区安全的完整保护,而有民营化的主张,私人警卫也随之出现。李涌清(2002):《小区守望相助与犯罪预防》。警大教授合着:《各国小区警政比较》第八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由于建筑营建与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经济部于1987年函请内政部放宽大楼服务业限制,造就了台湾地区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业与保全业兴起的背景。

  2005年“行政院”提出“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以产业发展、社福医疗、小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大面向作为小区发展的目标,称之为“六星”。2006年强调“小区治安”为现阶段的重点计划,全力启动警政、社政、民政、消防、家暴防治等单位,连同小区民众一起来拼治安,务必使台湾的社会、居家生活安全,并善加运用村(里)及小区人力资源,共同推动小区治安工作,强化小区自我防卫能力,以建构优质的治安小区。这是台湾近年来,推动小区安全最主要的政策。

  三、小区安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台湾居家建筑,大都倾向集合式小区住宅设计;因此,无论户数多寡,是独栋住宅、集合式住宅,还是别墅住宅,都会自然地形成一个小区,并借由小区内住户彼此的相互荐举,选出小区委员,组织成小区管理委员会,进行各类的小区管理工作,其中“小区安全之维护”、“小区环保之推动”,在过去小区安全的发展调查中,往往分居第一、二名。提出“安全小区”概念的瑞典皇家医学院温斯朗教授 ( Dr. Leif Svanstrom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支持下,设立世界卫生组织小区安全推广协进中心(WHO CCCSP)。2015年9月后,由非政府组织(NGO)“国际安全小区认证中心 (ISCCC)”接手,协助全世界任何地区的大小小区从事安全促进工作,并以公开认证的方式标示,借此推广安全促进的理念,并形成世界性的“安全小区网”。

  因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四大生活指标: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及舒适性,更将安全的重要性点出。黄雅绫(2003)黄雅绫:“居家之智能型安全系统接口研究”,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创新设计研究所,2003年。依据 WHO 的指标提出“智能型小区”的概念,指出智能型小区是将居家的防灾、防盗、紧急求救等安全管理系统整合,透过因特网、传感器、卫星导航等技术整合,让居家的安全设备以智慧化的监控及控制管理模式,建立适用的人性化智能型安全系统接口,预防意外及灾害的发生,用以保障生活安全。随着“数位家庭”与“智能型小区”观念的形成,经济部乃积极推动“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计划以智慧小镇(smart town)与智慧经贸园区(i-park)为推动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开放场域的二大推动主轴,于该场域内将整合运用三种网络系统(宽带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与感知网络),推动舒适便利、农业休闲、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能便捷等六大领域智能科技应用,该计划简称为“i236计划”。经济部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推动办公室(2009):“智慧生活科技运用(i236)计划”。2019年10月18日浏览自:https://docsplayer.com/20910835-%E6%99%BA%E6%85%A7%E7%94%9F%E6%B4%BB%E7%A7%91%E6%8A%80%E9%81%8B%E7%94%A8-i236-%E8%A8%88%E7%95%AB%E7%B0%A1%E4%BB%8B.html.

  四、现阶段台湾小区营造及村落文化发展计划重点

  台湾为延续已被点燃的民间活力,针对过往的执行成果及局限,并因应当前全球数字化及经济泡沫化等外部危机与挑战,以及日渐严峻的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力不足、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等内部社会现象,文化部特别提出“小区营造三期及村落文化发展计划(2016-2021年)”其目标如下:

  (1)扩大艺文扎根建构文化价值。借由文化活动的推展,创造居民共同新生活价值理念,以共创地方文化魅力的光荣为目标,进而持续不断的提出各项实际改善行动,与政府协力促进小区良善循环发展。(2)促进多元参与创新城乡发展。引导多元的创意与跨域专业的媒合,让各方能量能落实于在地经营上,有故事就有价值,跨域合作将以更多的创新作法,普及艺文资源与提升文化生活公平参与机会,深化小区的价值建立与互动模式,创造产业价值与认同价值的最大化。(3)分层辅导培力强化行政动能。由聚焦在地议题上,建立让民间团体与政策、预算、执行的交互方式及参与管道,逐步实践公民审议,重新建立社会新价值。除此之外,关于双向辅导策略,除强化区域服务网络引进民间力量协力之外,对于最接近小区民众的行政机关—乡镇市区公所层级,亦将全面培力以引发在地小区投入文化扎根及参与社造工作。

  五、台湾小区安全管理与文化发展的趋势

  综合上述的探讨,我们发现台湾地区小区安全管理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几个主要趋势,包括:

  (一)小区自治私人安全产业的兴起:“驻卫保全”与“物业管理”公司的纷纷出现便是明证。台湾地区除了前述保全业的兴起外,近年来开始重视物业管理,故而近年来物业管理相关产业协会纷纷成立,其中,1998年成立的“中华民国物业管理经理人协会”不仅是公寓大厦管理条例暨施行细则研修的重要推手,更在确立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专业公司的成就上贡献良多;1999年成立的 “台北市公寓大厦暨小区服务协会”除于2001年起开始承办内政部营建署的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培训讲习外,亦于小区活动的举办多有贡献;成立多时的“崔妈妈基金会”亦于2001年开始承接台北市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训练营,扮演协助管理委员会处理管理维护事务的重要角色。(陈俐茹、陈建谋,2007)陈俐茹、陈建谋:《物业设施管理发展现况与展望》,载华夏技术学院:《2007年物业管理暨防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文京开发出版,第383-392页。上述这种现象,均充分显示私人安全产业的兴起趋势。

  (二)小区安全文化的需求增强:以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所提出的“小区主义”的核心价值来看,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院”:《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说明书》(2005年)。(1)以小区作为政府基层之施政单位,强调小区的主体性及自主性。(2)培养小区自我诠释之意识及解决问题之能力。(3)培育小区营造人才,强调培力(empowerment)过程的重要性 。因为营造的是“生活”,食、衣、住、行、育、乐无所不包,所以称为“总体”。而生活的长期累积就是“文化”,因此,小区营造所提出的计划或推动的工作便需扣连“在地文化特色”(一般强调由人、文、地、产、景切入寻找),而非把每一个小区都营造成相同的模式。也因此,提出小区营造计划与工作的前提就是“符合小区(生活)需求”,而需求经由小区居民的共识所决定。这就是小区安全文化需求日增的具体例证。

  (三)小区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陈东阳(2010)陈东阳:“从犯罪预防整合观点探讨‘驻卫保全’与‘物业管理’整合经营政策”,中央警察大学2010年社会安全与犯罪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研究指出,驻卫保全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分别规定于“保全业法”与“公寓大厦管理服务人管理办法”相关条文中。因应台湾经济成长及社会安全需求,1995年3月1日,内政部消防署正式成立,使台湾消防组织从此与警察组织分立,而消防勤业务重心也由以往的“被动抢救”转型成“主动预防”。1995年8月公布新的消防法,设立了防火管理制度、消防设备代检制度、和消防设备专技人员的证照制度,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火管理人训练为:防火管理初训讲习课程(训练时数16小时)及防火管理复训讲习课程(训练时数8小时)。考选部也于1996年开始举办“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特种考试消防设备人员考试”,对台湾民间产业所需消防专业技术人员之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唐云明,2008)唐云明:《消防专业人员教考训用之探讨》,考选部:《国家菁英季刊》2008年第4卷第4期,第159-183页。。

  (四)小区安全管理的科技化:小区安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形成所谓“数字家庭”与“智能型小区”,智慧生活科技将逐步运用到小区安全管理。智能型小区是小区管理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的一种新理念,利用网络、感知传感、AI智能、安全监控、云平台以及众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种综合场景体现。充分藉助因特网、物联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 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区 (小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小区)形态。

  (五)小区安全管理的整合化:目前台湾地区公寓大厦管理维护主管机关是内政部营建署,属于营建系统,而建筑物升降设备设置及建筑物公共安全检查签证也是属于营建署主管;但是消防设备主管机关则是内政部消防署;再者保全业主管机关是内政部警政署;最后污废水排放检测申报与排放许可证申请之主管机关则是环保署,管理模式呈现四轨并行管理的制度。尽管前述“数字化小区”、“All in One防灾整合平台”或是无线传输的应用技术,固然让小区安全管理整合化的趋势更为容易,但是从治安、防灾、家暴、服务等需求项目日趋多元的情形下,政府机关反而令出多门,而“驻卫保全”与“物业管理” 在现行法令规范下,又被强制“分业”,使一般民众无所适从,既影响效率,又徒增许多困扰。因此这种多头管理机制,亟待整合。

  六、结论:三方合作社区安全才能永续

  朱金池(2007)朱金池:《警察机关与私人安全产业间关系之研究》,《警政论丛》 2007年第7期,第1-13页。 研究便指出,未来之安全管理体系,应是由私人安全产业、非营利组织及政府机关等所构成的铁三角关系(如图1所示)。三者必须共同合作保护安全的目标,才能使其免受一切危害及减损财产损失。政府部门方面,包括警察机关和立法部门等;私人安全产业方面,包括保全公司、大楼管理业者,以及生产安全科技产品的业者等;在第三部门方面,则包括与治安有关的非营利组织,或是学术机构等。上述这些组织,组成了治安的治理网络,亦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图1 未来小区安全管理体系(数据源:朱金池,2007)

  当然,小区安全管理只有硬件的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软件的“小区安全文化”及专业的小区安全服务人员相配合,才能使小区安全落实。由于各别小区在“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加上住户成员结构的独特性,因此,其“私密”及“安全”的需求也会不同。这种“管理整合化、需求客制化”的趋势也将持续。面对这种趋势,产业界必须长期有计划培养小区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力资源,而小区则需加强安全评估、落实事故控制、建立应急计划以提升小区安全文化。如此,小区安全才能持续稳定的维持!



  唐云明,台湾消防退休人员协会总会长、铭传大学犯罪防治系兼任副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