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运用信息网络深化两岸文化交流

  一、前言

  本稿系为北京大学“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所撰稿件,其乃针对论坛主题:“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就其下属子题:“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意旨,以“运用信息网络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为题,撰稿分析事理提出相关论点,提供学界先进与政策谋士参用;若有幸获前贤不吝指导启迪自是铭感无既。

  本文首将阐明信息科技所创网络活动,透过运用过程建构最新文化面向。然后分析两岸在政治分离架构下,各自进入网络时代,分别发展本身网络文化。但在中华文化共同基础下,两岸网络文化以不同科技发展进程产生幅合现象,但又分别保持本身特色。随后笔者探讨,两岸文化交流为追求心灵契合重要途径,但就过程来说,透过信息网络进行文化交流,其实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因此确有必要思考透过网络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不过吾人亦须正视,两岸对信息网络管理规范存在相当落差,如何正视落差,调和相互矛盾立场,更是透过网络推动文化交流,所须务实处理课题。最后本文提出未来透过网络互动提升文化交流可行建议,特别针对年轻世代所建网络文化,透过交流相互学习成长,达成两岸年轻世代心灵契合,如此才能显现网络确实是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可行新路径,并亦能让两岸务实认识,若欲走向融合,两岸都须有所调整,纔可能获得理想结果。

  二、信息网络活动就是文化

  首先须指出,文化是吾人生活实践所产生群体表征,不论其系内化于人类意识内思维理念或价值框架,抑或是展现于生活衣食住行育乐乃至于礼仪程序活动规程与意象表征,总之文化是我们生活一部,亦是在社会群体内所共同接受,并身体力行生活常态。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逐步开始运用计算器,再透过其所建构信息网络,从所谓计算机信息时代进入网络时代,在此过程中,人类生活受到影响,食衣住行生活起居,愈来愈无法脱离网络运作。甚至经济生产与销售服务,乃至商品最后处置,基本上都受信息网络管控。

  正因信息网络影响日常生活诸多层面,因此运用信息网络,就会逐渐形成共同规范,此规范就算不以具体明文呈现,也会成为网络用户内心共同认同价值观,而此即信息网络活动符合吾人以广义方式定义文化标准,透过网络通联运用信息,结合其他文化面向,依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特性,建构出特有网络文化特征。

  吾人须知不同文化体系,从事网络活动过程中,确会产生不同网络文化特性,此与不同文化体系饮食,都会创造出不同饮食文化,具相同轨迹发展理则。总之网络活动本身就是文化,透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就须先能掌握与理解交流对象之网络文化;若不能充分认识交流对象本身所具网络文化,最后必然事倍功半。

  网络文化是不同社会文化体系亚文化,其与整个文化体系具相互影响关系,网络活动所建构网络文化,可能会影响整体文化价值观,但整体文化体系价值观,亦会影响网络活动模式,从而决定网络文化发展轴向。能理解此相互依存与互动关系,才能运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

  三、两岸网络文化发展途径

  两岸因内战分隔,直到大陆改革开放,台湾亦重启交流,几十年内,严格来说,信息设施与网络架构在此阶段,发展并不迅速,同时亦未影响社会整个脉动。最初谈到“三通四流”时,关注焦点在通商、通邮与通航,以及经济、文化、科技与体育等四面向。甚至连电话电报通联,当时都非优先项目。

  两岸随世界潮流开始发展信息科技,亦同样逐渐架设网络,构建信息通联体系。但毕竟两岸当时还在分隔状态,源自西方先进工业国家信息革命,在两岸甚至信息专用术语都不相同,所有信息网络科技发展进程、轴向与重点,存在极大差异。

  首先须指出,大陆监管网络活动以及过滤境外信息透过网络传递,显然比台湾采取更严格标准。诚然大陆许多网络用户运用VPN(虚拟专用网)技术,突破网络监管机制与境外网络通联,此所谓“翻墙”社会现象,其实亦成大陆信息网络活动非常独特文化要素与表征。此种几乎所有大陆境内网络用户都曾体验之过程,严格上更是大陆网络文化重要特性。

  大陆境外人士,经常认为大陆对网络监管,要求社交软件或网络互动平台,必须实名登録,都因考虑维护政治稳定。但完全从政治角度审视问题,其实并不完全公允,就社会治安消弭犯罪与维护社会安全面向思考,管控网络亦非完全无理,但监管方式与取舍标准,确实存在争议受人质疑,因此亦有改善空间。

  相对来说台湾整个网络发展进程,对信息网络活动监管思维与规范,其实受相同时期政治氛围转换影响,所以对网络活动登録真实姓名,以及与境外网站通联限制,立场都相当宽松。特别因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外贸,对外通联是商贸活动重要条件,当信息网络逐渐成熟,电子邮件取代电传打字机与传真机,成为商务往来主要管道后,更难以对网络活动设限。

  但话说回来,在台湾社会对网络活动还是有所设限,而非如诸多人士宣称,台湾境内数字空间完全没有限制。比方说,对境外恐怖组织与邪恶宗教网站专门传播异端邪说与雠恨思想,甚至贩卖违禁麻醉品或色情信息管道,其实都会拦阻,并设定警语通知境内使用者,避免与此网站通联,否则会吃上官司。

  尤有甚者,目前在台就算境内注册,介绍大陆对台加强交流“31条措施”网站,由于被监管机构依据其注册单位为隶属大陆中央台办之“北京海峡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而被认定安全有疑虑,依法注销其注册。证明台湾还是会从各角度监管网络,并依维护安全与稳定原则限制网络活动。

  不过两岸在文化上因分隔产生差异,所以才要透过交流互动试图融合,但对网络活动影响社会,其实基本看法确实存在落差。比方说,两岸对颜色革命透过网络社交软件进行抗争串联,评价上确实有所差异。两岸透过网络社交平台讨论社会议题时,亦可发现价值观存在差异。

  同时两岸透过网络交流互动,其实亦有令人不快历程。举例来说,跨境网络犯罪产生负面观感,衍生严重政治效应。特别是电信诈骗嫌犯遣送问题,两岸网友在社交平台论战不休,最后对两岸相互观感产生极大伤害,此是吾人倡议运用网络作为文化交流平台时,须能理解并避免挑起争议课题。

  四、网络深化交流调整落差

  其实两岸早就透过网络建构出千丝万缕互动关系,从电子商务购物,电子金融资金汇兑服务,甚至透过信息网络进行服务贸易,所以两岸网络早就相互通达。但在文化交流面向,如何运用网络科技更密切互动,其实仍充满发展潜力。

  对两岸透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抱持怀疑立场者,经常拿大陆网络监管政策当挡箭牌,特别是台湾多个网站在大陆受阻无法顺利联结,因此产生透过网络交流能否充分提供信息困扰,特别是透过网络介绍诸多地方性文化活动往往会受阻碍,要转请委托大陆网站刊载,才能顺利传达信息。

  此外像网络社交平台亦有困扰,尤其开放式聊天室或留言平台,经常成为政治狂热网络用户谩骂叫阵战场,此对两岸年轻世代相互观感伤害最大,特别是不堪入耳标签,更严重影响两岸青年正面互动。针对此特殊网络现象,如何营造友善网际互动空间,其实是透过网络深化文化交流最核心问题。

  两岸网络用户社群本来就有文化差异,甚至在台湾或大陆不同地域或社会群体阶层间,网络互动规范亦有所不同,但如何能维持文明素养与网络规矩,避免负面冲突让互动关系雪上加霜,两岸如何建立社群网络社交平台互动规范,确实是极度严肃挑战。

  大陆网络监管单位须重视,如何让台湾涉及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网站,顺利被大陆网络用户联结登入,而非一味将台湾网站视为充满疑虑,甚至威胁安全与稳定来源,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拒于门外。同样台湾亦须思考建构交流内容,不刺激大陆感觉不适敏感话题,在透过网络进行文化交流过程,做出让人反感又毫无建设性小动作。

  设立网站介绍信息毕竟是单向传播,不论倡导活动抑或营建网络博物馆、美术馆或文化展览,其实都有重要经济价值。诚然事物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但若考虑引发诱因,并降低交流成本,其实透过网站介绍艺文与交流传播,确实值得努力。

  若透过网站单向传播能逐渐成熟,其实就应思考建构艺文专业网络交流社群,不论运用社交网络群组,抑或透过聊天室等讨论平台,能让两岸不必透过实体论坛会面,就可进行专业知识信息交流,以利建构后续实体互动坚实基础。

  其实目前网络通讯,已可提供远程用户输入多媒体信息,任何艺文活动运用信息科技,甚至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早可让远程用户分享近似现场体验感受。前述单向沟通网站网页,早就能在尊重知识产权前提下,提供远程用户多项文化产品,因此两岸透过网络文化交流,就科技来说根本不成问题,所有限制都在于能否放宽网络监管要求。

  特别是后续所提运用社交网络群组,以及网络聊天室公共讨论平台,针对交流项目建立论坛或交流管道更是大有可为。举例来说像是音乐创作者相互切磋,讨论后续创作构想,甚至跨越两岸合作共同谱曲,运用网络其实可降低大量成本,对预算不足单位与个人,诱因确实相当引人。

  在此须指出,两岸自开放交流以来,双方建构多项机制其实都须透过社群或人际网络,但在互访拜会实体交流后,几乎不可能完全透过网络维系后续互动。许多文化交流项目须仰赖财力支持,特别是要劳师动众,携带大量器具、道具、乐器、戏服或耗材之艺文交流,更完全要靠足够财力支持,才能维系往来交流。

  诚然两岸艺文交流可透过登台献艺募资筹款,但艺文市场票房相对有限,但又须耗费大量资金文化项目,往往就成相对弱势交流课题,此恐须仰赖信息网络保持交流互动。能透过网络推动营销,对获得经费集资募款亦能有所帮助,所以确实值得考虑以网络维护两岸文化交流管道。

  同样对年轻世代顺应时代潮流,所发展最新文化活动样态,其实多半缺乏经济基础支持,若希望两岸年轻世代能增加交流,就须更重视未见得与传统文化同质之通俗文化,比方说动画漫画、电玩或角色扮演等文化休闲活动。

  其实透过年轻世代所喜爱通俗文化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适当结合,确实存在极大发挥空间。比方说将通俗演义或传奇小说,纳入动画漫画营销,甚至将三国人物变成电玩游戏,以及透过网络直播举办跨越两岸cosplay角色扮演聚会,有些早就是事实,但也有充满潜力面向尚待开发,不仅对文化交流具备施展空间,从商业获利角度亦具备创收商机。

  特别对信息时代随网络成长年轻世代来说,透过网络推动两岸跨境文化交流发想,絶对不是毫无基础奢望,而是依年轻世代思维理则与行为模式,所提出合情合理推估。特别是务实从经济成本、获利诱因及发展前景来说,透过网络针对两岸年轻世代文化交流,让双方增进相互理解,奠定融合基础确实值得思考与努力。

  五、透过网络达成心灵契合

  本文就两岸各自进入信息社会发展历程,建构不同网络文化,但又在两岸互动过程中相互联结,在前文指出两岸对于网络监管程度不同,透过网络进行交流,达成年轻世代心灵契合,促进两岸融合过程,确实是存在相当程度的挑战与困难。

  吾人不应讳言,两岸交流因网络受到监管而有所不便,特别是台湾成长年轻世代跨越海峡至大陆就学、参访与旅游时,如何保持对大陆境外网络畅通无阻,通常都成为其最关注话题。诚然问题到最后都能获得解决,不能突破者最后亦将妥协适应,但网络受监管影响,使两岸透过网络交流空间受到缩限,确实值得探讨与解决。

  原则上两岸面对信息发展历程,不但运行轨迹具有差异,相关网络信息文化亦有不同,但相互尊重发展结果,不但是接纳客观事实,更是诚恳面对问题以建设性思维应对先决条件。台湾网络用户在大陆境内感觉网络不便,提出甚多负面评议,但平心而论,能否找出解决途径,来让两岸能透过网络文化交流,确实存在高度潜力,但须积极调整方能获得正面结果。

  基于两岸电子商务往来,原则上未受网络监管作业影响,其实就证明两岸透过网络交流,不论系建立网站网页单向信息传播,甚或是运用虚拟现实科技,建立数字空间博物馆,陈展文物或介绍文化景点,不但内容丰富更具无限商机。最重要是能降低实体旅运所须付出成本,因此具备足够发展诱因。

  但最能有助于透过网络达成心灵契合,为日后两岸融合铺设基础者,其实尚须建立双向沟通机制与对话平台。其实两岸论坛或聊天室平台数目极多,但经常成为恶言相向论战沙场,最后恶性循环无法增进沟通理解,反而成为两岸渐行渐远相互对立催化剂。

  透过网络文化交流,在网络监管机制就须放宽,并让信息存取更加方便;但在沟通平台就要采取更审慎负责监管规范,例如实名登録、遵从互动礼仪、禁絶攻讦及限制讨论课题,其实都须运用于管理措施。

  网络是现代社会必需品,对年轻世代更是生活重心;若文化交流是未来两岸积极达成心灵契合,最后走向社会融合必要过程,吾人就须思考,如何能积极运用网络达成文化交流。而两岸各自之信息文化,将成为打开所有心锁,最须重视关键。



  张竞,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