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源头文化的宇宙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总的源头是易经文化。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构成整个易学体系,衍生出天干地支纪时系统,进而衍化出各门各类的传统文化。从源头文化的流淌开始,传统文化终于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谈论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首先必须探明源头文化的阴阳五行及易经;否则,不知源头之流从何而来,就难以明白传统文化的长河为何数千年长流不息;不知源头之流是从宇宙中来,就不会明白传统文化的长河通向未来科学。

  论说阴阳五行及易经,必须有现代科学的思维及解读;否则,古今的时差会使人理解源头文化的思路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本文,以阴阳五行及易经为议题,通过对源头文化的科学论述,全新地揭示其中的科学智慧。并且,对阴阳五行及易经历来存在的不正确、不合理的解说作出纠正,令阴阳五行及易经展现出科学文化的光彩。通过对源头文化的科学理解及论证,进而印证传统文化之中的其他分支也是属于科学文化,可以与现代科学汇合而流。这些论述,可能还不完整或有不足之处;但是深信这是一条正确的、科学的思路,是传统文化通向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可行之路。

  传统文化创造及累积于几千年农业文明,才会如此丰厚及精深。而今,中华民族经历了工业文明并进入信息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如果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还是停留于守旧地照搬或重复的层面,则不但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更加无法指望有创造性发展,并且还会引致诸多的疑问及误解。

  当今已是信息文明的时代,各类科学知识空前丰富而阴阳五行及易经文化依然停留于朦胧时代的阐释,难怪学界仍然存在着阴阳五行及易经是否属于科学的质疑及争论。如果阴阳五行不合乎科学,则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分支学科便成为伪科学或迷信文化。特别是中医学,其理论基础来自于阴阳五行。事实上,中医文化已经由数千年的实践所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术文化。没有科学的阴阳五行做支撑,中医学便不可能堂堂正正地走进科学的殿堂,也必会动摇中医文化的自信,中医学甚至会被现代科学边缘化。上世纪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不少名人、包括伟人竟然也不相信中医,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其中根本的原因,皆出自对中医理论的阐释缺乏科学性的缘故。

  历代的易学论者作出诸多的易学论著,促使易学不断积累发展成为体系丰厚的学说。但是近代的论著多数只重复前人的论述而甚少有创意的论著出现又或者只注重于实际应用而缺少科学理论上的论述,以至易学还是未能走出玄秘且困惑的迷城,易经文化更是未能走进科学文化的殿堂。

  易经起源于神灵迷信,却展现出超前的科学智慧。其未来出路在于借助现代的科学思维,用现有科学理论理解、解说这些古老的文化智慧。这样,不仅可消除易经的巫术、迷信的形象,还可以使之走上科学发展及古为今用的广阔道路。曾经,有某些现代学者将易学与现代哲学、天文学、医学、环境学等科学,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与探讨;甚至将易学与化学元素、生物遗传及电脑讯息学联系起来研究与解说,试图通过易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探索易学创造性发展的新路向,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科学意义与现代意义。这是一种值得关注及可喜的现象。今天,人类已经拥有更高的科学水准及广阔的知识领域,完全可能从不同科学的角度,对易学作出科学性的论证及时代性的解说。

  本文对阴阳五行的创新解读是以往未有的观点。这样的科学解释,大胆地开启几千年来未有的先例。这绝非是对传统解说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探讨及对传统理论的完善及发展。还有,对易经的解读,虽然近代有学者提出易经是时空科学的论断,但是仅提出空间八卦的三维立体座标观点,却漏掉了时间八卦也是三维立体座标的关键性概念。从易经的启示中,本文提出时间是三维立体的概念,纠正时间是一维直线概念的错误观点。通过合理地解说易经的时空科学的原理,证明易经学说具有科学依据。唯有完整的理论依据,才可能有严密的论证及有强大的说服力。

  概括而言,阴阳五行是关于能量交换及讯息交流的科学智慧。易经是关于三维立体空间及三维立体时间互相变换的科学智慧。从阴阳五行及易经中,可以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精绝的科学智慧。古人根据能量及讯息转换的现象,透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依据时空变换的过程,预测事物所处的状态及未来的趋势。阴阳五行与易经的古老智慧,竟然能有超前于今时今日的科学思维,实在令人惊奇与赞叹!今日,对阴阳五行与易经作创新的解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从源头上理清阴阳五行与易经的本质,摆脱朦胧、迷信的面罩,还原其应属于高度科学智慧的原貌。

  (二)从源头文化上作出新的认知,可完全扭转近代文化崇洋及自我轻视的自卑心理,从根本上强化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尊和自豪感。

  (三)从源头文化的启发中,探究传统文化复兴的新路向,促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的对接,推动中华文化大复兴的进程。

  一、阴阳五行的千年新解

  阴阳五行学说支配中华民族的思维已有数千年,是传统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源。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不对阴阳五行作出比较透彻的追究。阴阳五行的思维,渗透进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唯有对其全貌有科学性的认知,才能清洗其表面的污垢与迷信的外表,令神秘术数的阴阳五行转身为科学思维的阴阳五行。唯有透过对阴阳五行的新认知,才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广阔的新天地。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先民从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所悟知的宇宙规律,是经过归纳、总结及印证而成的智慧结晶。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阴阳五行合乎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不可否定的宇宙真理。在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医学、气象预测等方面的实践,均证实其原理正确无误。遗憾的是,对五行的定义历来存在诸多说法或说法模糊,对五行的解释缺乏科学理据。由于未有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述,许多解释难免流于牵强附会或难圆其说的境地。

  对五行的定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例如:有定义五行是事物的五大属类,或者定义五行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又或者定义五行是物质的五大属性等等。根据这些定义,明显地出现诸多漏洞,均无法对五行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以致五行仍然披着玄秘的面纱。鉴于这样的情形,在深入考究传统文化、触及阴阳五行理论时,相关定义都会被人有意无意地回避或忽略淡化。

  今天,要看清阴阳五行的真容,应借助现有科学知识及对未来科学的认知,层层地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相信,现有的科学知识已能更合理地解释阴阳五行,可以让阴阳五行堂堂正正地走进科学殿堂之中。以下,对阴阳五行作出新定义和新阐释:

  (一)新的定义及阐释──

  (1)阴阳的定义: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阴阳是事物在运动过程对立与统一的一体两面。

  阴阳的产生,无论传统理念的宇宙生成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或者是现代科学的宇宙起源论(宇宙诞生于奇点大爆炸,并由此产生时间与空间、物质与能量)均认为阴阳出现于宇宙之始。宇宙经由阴阳变化而衍生万事万物,因此阴阳的特性遗传于宇宙万物之内。

  阴阳转化同步产生事物变化,同时伴生能量转换和讯息交流。阴阳是表示事物对立与统一的两个符号;阴阳既表示事──讯息性的正负、奇偶、动静等,也表示物──物质性的日月、男女、君臣等。

  (2)五行的新定义:宇宙中一切事物在运动变化,其过程伴生能量转换及讯息交流,所表现的五种行为称为五行,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为五种符号表示。这五个符号既对应处于运动的物体,也对应运动过程的状态。

  根据新定义,对五个符号作出阐释。这样表达符合现代科学的思维与逻辑:

  木──吸收、储存低频的讯息及能量,反馈高频的讯息及能量。

  火──输送低频的讯息及能量,吸收高频的讯息及能量。

  土──均衡、保持不同频率的讯息及能量。

  金──反射、反馈全部频率的讯息及能量。

  水──吸收、接受全部频率的讯息及能量。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事与物是运动变化的现象与主体的全称。主体有运动,就有变化的现象。事与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称为事物。

  宇宙中,有事物的运动才有阴阳变化,有阴阳的变化才有五行现象,阴阳五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称为阴阳五行学说。

  应当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概括、归纳及总结是传统思维的特征,阴阳五行即是这种思维的智慧结晶。阴阳符号既表示事也表示物。同样,五行符号既表示事──讯息的方位、时间、颜色等,也表示物──物质性的五脏、五官、五腑等。五行对应的事,指能量转换及讯息交换的现象;对应的物,指参与运动而引起能量交换及讯息交流的物体。前人通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能量转换及讯息交流所表现的五种不同形式,瞭解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或运动轨迹。这可以理解为什么阴阳五行学说,会成为中医学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柱。

  宇宙的万事万物繁杂无比,变化无穷。前人通过所感知能量及讯息变化的五种现象──五行,就可既简单又准确地分析出事物的状态与趋势。这是多么高深的智慧!历来,对五行的阐释及其对应关系,均缺乏令人信服、圆满合理的解释;许多诠释流于玄虚、模糊、抽象甚至难圆其说的境地。其根本原因:一是没有科学理论作支撑。二是没有以概括、归纳及整体观的思维来理解五行。而今,五行有了科学性的新定义和新阐释,五行的对应关系也就有了科学、合理的解说。

  总而言之,阴阳高度地概括、归纳宇宙中对立和统一的事物。五行高度地概括、归纳事物变动的五种现象或引致变化的五种物体。

  (二)新解说及实例

  根据五行的新定义及对五个符号的新阐释,相关例证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五个符号会对应五种既定的事物,为什么事物变化中会表现出五种不同的现象──

  例一、人体五脏对应五行

  为什么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用新定义的阐释:

  肝,将外部的能量(经消化形成的营养)吸收、储存为身体内部的营养(能量),所以肝属木。

  心,将体内的营养(能量)通过血液流动输送至其他器官,所以心属火。

  脾,运化食物及统摄血液起着平衡营养(能量)的作用,所以脾属土。

  肺,将体内的能量反馈出去(通过呼吸氧气的新陈代谢),所以肺属金。

  肾,具有吸收营养(能量)功能,保留水份及有用物质(葡萄糖、蛋白质等),所以肾属水。

  为什么其他器官也对应五行?因为能量、讯息转换的现象相似,所以对应相同的五行。例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及作用相似,所对应的五行自然相同,其他器官也一样。这样,就可以理解五腑、五体、五官、五志、五脏及五声之中,每个器官或每种现象,也分别对应五行是合理的。

  例二、颜色对应五行

  为什么是青属木、红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以新定义的阐释:

  青色,当物体受自然光照射后,只吸收、储存低频率的光能(红光等)而反射出高频率的光能(蓝、绿光等);人眼只能观察到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是青色(蓝、绿光),所以青属木。

  红色,当物体受自然光照射后,只反射、释放低频率的光能(红光)而吸收高频率的光能(蓝、绿等);人眼只观察到该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是红色,所以红属火。

  黄色,当物体受自然光照射后,只反射均衡的中频率的光能而调和低、高频率的光能;人眼只观察到该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是黄色,所以黄属土。

  白色,当物体受自然光照射后,反射出全部频率的光能;人眼观察到该物体的白色光是自然光,所以白属金。

  黑色,当物体受自然光照射后,吸收了全部频率的光能;人眼观察不到该物体有光反射出来因而看到的是黑色,所以黑属水。

  简而言之,在自然光照射之下,不同物体所显现的颜色不同,正是说明其过程所产生的能量及讯息转换的形式不同。

  例三、季节对应五行

  为什么是春属木、夏属火、季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以新定义的阐释:季节是地球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转而形成的结果。

  春季,地球开始靠近太阳,大自然的气温逐渐提升令地表不断吸收、储存更多的热量,所以春属木。

  夏季,是地球最靠近太阳的时候,大自然气温最高令地表向外部散发热量,所以夏属火。

  季夏,地球处于公转轨的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吸收与散发热量处均衡状态,所以季夏属土。

  秋季,地球开始逐渐远离太阳,大自然的气温逐渐下降令地表只反馈出热量为主,所以秋属金。

  冬季,地球处在离太阳最远的位置,大自然气温最低令地表从外部吸收热量为主,所以冬属水。

  例四、方位对应五行

  为什么是东方属木、南方属火、中央属土、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以新的阐释:地球对太阳自转运动而引起地面能量转换。

  东方,因太阳升起令东面热能不断增加,地表温度逐渐升高,是吸收、储存热量的过程,所以东方属木。

  南方,因靠近赤道,吸收太阳的热能最多因而地表温度较高,南面主要趋向散发热量,所以南方属火。

  中央,处于东西、南北的中点,中间地带热能均衡,地表温度处于平均状态,所以中央属土。

  西方,因太阳落下令西面热能不断减少,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是散发出热量的过程,所以西方属金。

  北方,因远离赤道,吸收太阳的热量最少因而地表温度较低,北面主要趋向吸收热量,所以北方属水。

  中国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方位对应五行以北半球为准,与地理位置处于南半球,方位对应五行有所不同。

  例五、天干地支对应五行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天干地支与既定的年月日时相配;年月日时又与五行对应,所以天干地支对应五行的实质是时间对应五行。

  例如:子时是半夜,子属水;午时是中午,午属火,依此类推其他时间对应相应的五行。又如:寅、卯月(正、二月)属春季,寅、卯属木;巳、午月(四、五月)是夏季,巳、午属火;申、酉月(七八月)是秋季,申、酉属金;亥、子月(十一、十二月)属冬季,亥、子属水;其他辰、未、戌、酉月(三、六、九、十二月)属季节之交,辰未戌酉属土。参照季节对应五行的阐释,无论时间或月份对应五行的阐释同样有一致的结论。天干地支是时间的符号,与五行对应完全属于合理及科学。

  应当指出,阴阳五行运用于术数、算命等,有人轻易地将之指责为迷信,其实不然,有这观念者都是因为不理解五行的缘故。例如:四柱八卦的天干地支,与五行有对应关系,即是时间对应五行。四柱八卦预测命运的依据是时间,具有科学根据。

  例六、数字、文字对应五行

  应该怎样理解数字、文字对应五行的关系?依据新定义与新阐释:五行是事物变化产生的能量、讯息转换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均表示着某种讯息,所以也体现五行的形式或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十天干或者一至十都是数字的代表符号。一个符号或文字有多种表示是传统文化的特色。数字可表示时间、方位等,所以也具体对应五行。例如: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申西方金、壬癸北方水。十天干与十数字只是不同的符号,但是本质一样,所以对应的五行相同,即:甲乙或一二均属木、丙丁或三四属火、戊己或五六属土、庚申或七八属金、壬癸或九十属水。

  应当指出,符号本身并不具有五行的特性,而是符号所表示的事物具有五行的特性:

  文字对应五行,有以字形、音韵、字义、数理等五行对应法。文字表示某种讯息,如同颜色反映某种讯息。文字对应五行有两种:一、人们阅读文字,即是接受讯息并且形成意识。根据现代量子物理学所知,意识是一种量子态,属于能量形式。文字经过人的意识、反映出来具有五行特性,这是文字对应五行一种理解。二、文字纯属符号,其对应的五行即是该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所属的五行。

  从以上的例子,引证五行的新定义及五个符号的新阐释,完全合乎科学思维逻辑。由此可赋予五行新内涵与新意思,可让阴阳五行以新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阴阳五行是宇宙演化、生成万事万物的过程所依循的规律,所以万事万物的变化必然以阴阳五行的形式与现象显示出来。宇宙中的事物无穷无尽,阴阳五行的现象无处不在,所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学之源,其原理是真理之基。对阴阳五行,应以宏观思维的高度去认知,才能理解其全貌与奥妙;还须从各个知识领域加以引证,务使新定义与新阐释的内容更丰富与完善。

  总之,以上对阴阳五行的论述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希望这些创新性及科学性的解说能被人认同。通过本文全新的论述,洗涤历史积聚的垢物,还阴阳五行文化的科学形象。借助此文为开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发更多的论证;希望更多文化界及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能以不同的科学学术角度共同参与论证。

  二、易经文化的科学思维

  《易经》历来之所以被推崇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成书最为悠久的缘故,更是其中储藏着独一无二的思想智慧。《易经》之所以自古至今引人重视及兴趣的程度有增无减,不仅是其中的奥妙还未全部解开,更是因为其中充满着神奇妙用。《易经》之中精深、玄妙的智慧,吸引着历代的哲人智士潜心探索,堪称皓首穷经,论著层出不尽,希望能走出这座结构慎密、包容广大的迷城。据说历来的论著有三千多部,也有说流传于民间有六千多部。由此可见《易经》拥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说明《易经》之中储藏着高深、未知、宝贵的价值。

  《易经》起源于盘古时期,从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创始于6500年前。从其中的言辞及内容,显然令人感到古今文化存在极大的时差。从〈易经〉成书至今,经过许多朝代及不同时期。在这漫长过程中,不同时代的学者又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及不同时代风格作出各种的诠释。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累积,《易经》的各类论著必然思绪各异、内容多样及风格不一;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易经》的理论体系。即是《易经》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考究与补充,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累积。

  当今的学者研读《易经》之时,因为古老的表达方式,莫不感到其中的言辞稀奇古怪、意境玄之又玄,以致研读过程相当费神、理解起来倍觉困惑。《易经》创造于农业文明初期,发展于各个历史时期。而今是科技发达的讯息文明时期,研读《易经》不仅应以历史的角度理解不同时期的论著,更应从现代科学的视角透视其本质并作科学性的理解。这样,才能读懂《易经》,也才能使之再发展。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看,易经文化是科学思维的文化。

  《易经》的来历,应从盘古时代古人创造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文化为起源。由于"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经的神奇功能及传说,古代先民视之为天赐神物;也由于易经具有超前的科学智慧,现代有人疑之是外星来客留下的智慧。从考古及推理,易经是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创造,这是最可信的来历之说。

  《易经》怎样创造出来?《易·系辞》明确指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代先民,活动范围有限,接触事物不广,只通过观察天地的现象、大自然的事物,竟然创造出观测万事万物变易规律的易经文化,着实令人赞叹!古人观察天地万物的过程,没有先进的辅助工具,只凭超凡的直觉、悟觉认知事物;没有实验设施以验证观察的结果,而是将宇宙天体及大自然当作实验室;借助这规模最大、设施最齐的超级实验室,才能够验证出真实的结果及创造出广大悉备的易经文化。

  《易经》的本质是什么?自古以来,多数人认定易经是巫术占筮之书。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易经是有着高度哲学智慧的论著。然而,易经始终还未走出巫术占筮笼罩下的阴影,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易经文化起始于神灵迷信,漫长的历史时期均停留于巫术占筮的应用。其二,易经源于古老的易学,起初只以画卦符号表达易道的思维方式,因而充满神秘性;之后虽然有文字表述,但是言辞解说未能清楚地解析出易道的真相而显得玄秘虚幻。其三,古代的各类知识贫乏,更没有科学理论可以对易经作科学性的论证及解说。

  实质上,古代先民运用易经于占筮,应被视为生存发展之中的生活实践而不能轻易地定性为巫术迷信。占筮是古代先民朴素的预测方法,经过生活实践证明具有实效才可能被长期采用。易经用于占筮,说明其中也许潜在着某些讯息科学的意识,未必全属于迷信行为。易经有预测讯息的功效,只是长久以来被局限于占筮的范围。从现代科学角度理解,易经不仅具有高深的哲学思想而且具有科学的时空思维。对易经的原理作创新性的解释,可令易经抹去巫术迷信的外表,还原其宇宙时空科学的真貌。易经的本质是宇宙中时空转换与事物变化发展相关的科学文化。

  (一)河图洛书的科学解读

  河图洛书在某程度上说是易经文化的始源。传说有河图洛书之后才出现阴阳五行、八卦及易经文化。河图洛书祇是两幅图象而没有文字表达,所以可能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历史上有河洛文化的说法,但没有文字按理说不可称为文化,可能因为后期融入阴阳五行、八卦及易经文化,经过系列发展才有河洛文化的称谓。总体上,河图洛书与阴阳五行、八卦及易经文化均属于中华文化的源头。历朝历代对河图洛书均有各类的解说及发展。现在,从科学思维上再认识源头文化,自然需要对河图洛书作科学性的理解与解读,而今科学知识发达,已有更多的科学资源对河图洛书作出新的解说及发展。

  河图洛书的面世,出自于遥远的年代,诸多传说比较难以肯定及取信,历来存在许多争论,已成纠缠不清的千古谜团。唯有其遗留下来的历史证据可供论证的参考,考古的证据乃是可信的依据。据称,河图洛书出现至今超过八千年历史。考古证实:6500年前的古墓之中,存在着河图的证据,5000年前的古物也显示出洛书的证据。可见河图洛书出现的年代非常久远,也说明其中深藏着极为重要的智慧,才会流传至今。

  河图洛书的本质,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够讲明白,即使今日的科学思维也只能局部理解。河图洛书之所以长久地受人重视而流传至今,是因为其经过漫长的实践之后证明确实有着奇妙的效用:用于天文上发展出气象学,用于地理中衍生出风水学,用于医术中造就了中医学,用于武术上形成了太极拳等等。应知道中华传统文化属于实证性为主导的文化,在实践中证实真正发挥作用才会被认定并且得以传承下来。当今,以科学思维对河图洛书作出新的理解与论述,一是为了进一步证明源头文化的宇宙智慧,二是相信河图洛书中隐含着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

  河图洛书的构成,相信是古人从敏锐观察中,感知天地万物的变化法则,描绘出河图洛书的图象以作表达及记录。

  (1)河图,古时称龙马图。从含意理解,天体中的星河、地理上的河流及人体中的经脉都有相似之处,都是物质流动现象。以科学思维来理解,河图可视作物质流动的图式。

  河图的结构,由十个数字的黑白点表示:单数一、三、五、七、九以白点表示,白点属阳,称为天数;双数二、四、六、八、十以黑点表示,黑点属阴,称为地数;中间五白点,外围十黑点。传统上对河图有多种解说:如,左旋之理的解说,白点一、三、七、九围绕白点五左旋;黑点二、四、六、八围绕黑点十左旋。两者都是顺时针旋转,古代称之万物五行相生。所谓顺生逆死,左旋是顺生而行代表生长,右旋是逆生而行代表衰亡。还有另种解说,河图原为星图,应用于地理方面,在天象表现为风、气;在地形表现为脉、水,即风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解说,象形、五行、阴阳及先天之理等等。河图本质是什么,历来有各种说法:古代地理书、上古气候图、上古方位图以及天河之图等。

  以当今科学思维的理解:河图是宇宙中物体运行法则,是物质流动模式的示意图。

  其一,在宇观现象中,如:银河系中的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等)围绕银河中心旋进流动。根据天文观察,银河系有两条旋臂(人马座和矩尺座旋臂)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当代知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称,观察表明银河系中心是巨大的黑洞(即,并吞及吸入其他星系)。银河系中星体的旋进流动模式与河图所示相当吻合。

  其二,在宏观现象中,如:地球上的气流(台风、龙卷风...等)均呈现旋进流动模式,海洋中的环流或江河中的漩涡也均是呈现旋进流动模式。

  其三,在微观现象中,如:生物体中的DNA双螺旋结构也是以旋进式生长。种种现象表明:宇宙中,物体的成长过程均是旋进式而不是直线式地进行。河图所表达的含意,是宇宙天体、自然界及人体之中的生成法则和物质流动的模式。

  (2)洛书,古时称为龟书。从文字上,洛即脉络,所以洛书也称脉络图。从含意上理解,天体中有星际网络、自然界有山川脉络及人体中有经络,三者都有相似之处,都有讯息互联网的现象。

  洛书的结构,由九个数字的黑白点表示:单数一、三、七、九以白点表示,白点属阳,称为天数;双数二、四、六、八以黑点表示,黑点属阴,称为地数。白点,单数五在中央;其他单数连结为串,分布四正方位,双数连串或成巨型,分布于四隅方位。历来,洛书多被认为是上古星图。古人观测天象,以北极星为定位星。北极星座斗柄所指的八个方位,加中央共九个方位称为九宫。以最明亮星为标志,发现九个方位的星体数目,即是洛书所示的方位和数目。这是洛书与九宫来历的解说。从历史记载及考古证明,洛书与九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当今科学思维的理解:洛书是宇宙中物体结构的脉络分布示意图。天体结构、大自然结构与人体结构的脉络分布与洛书所示意的图式相辅相应。在人体现象中:人体的奇经八脉与洛书的八宫相对应。人体奇经八脉中的四阳脉及四阴脉,与洛书中的天数四正方位与地数四隅方位的分布极为相似。这些不是巧合或偶然的现象。经实践证实:洛书的原理应用于人体运行,发展出中医学及太极拳并表现出确实的功效。洛书是指导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太极拳的实践结果印证洛书的原理。还有,洛书的原理应用于对自然界的勘测,发展出勘舆学与风水学并表现出奇妙的效果。

  人体、动植物等生命体内部均有经络分布,地球是类生命体因而自然界中也有脉络分布,宇宙天体也存在网络分布。洛书所示的图式合乎宇宙的法则,不祇是简单地表示星图。

  (二)易经之中的精绝智慧

  易经中的宇宙生成论与现代宇宙起源论相当一致。易经阐明宇宙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而生成地天万物。当代宇宙学认知,宇宙起源于奇点大爆炸,奇点相当于是“无极”。大爆炸后的初期形成混沌状态,这状态相当于“太极”。其后,宇宙之中产生正负粒子,这些粒子相当于是“阴阳”。此后,宇宙在演化中形成各种星体。由于天体持续地膨胀、星体不断地运行,才产生空间与时间,才出现物质运动、能量转换、讯息交流、空间转换、时间变化等现象。这些宇宙中的现象及规律,古人有相当的认知因而创造出阴阳五行及八卦、六十四卦的古老且不朽的精妙文化。

  易经的宇宙生成论,历来予人玄虚的感觉,皆因为没有用科学理据进行论证。而今,宇宙学并不玄虚,因为宇宙学的知识是依据天文观测及物理实验的结果而得到确认。当今,宇宙学可以印证易经的宇宙生成论,说明易经的智慧是宇宙时空科学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非常之高深。由此可见,我们以科学的思维来理解易经的智慧是正确的思路,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阐释易经的智慧是可行的路向。

  易经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议题:一是阴阳五行,二是八卦、六十四卦。对这两个议题作出科学的论证及解读,有利于认清易经的本质;相关的争论、未解的疑惑...等,都可以得到清晰的结论。

  依据阴阳五行所启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于变易、运动之中。事物在变易、运动的同时伴生阴阳五行的变化;即事物的运动,同时产生正负的能量交换及讯息交流。古人正是通过这些变化现象,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这也是阴阳五行运用于中医学的科学性依据。

  依据八卦、六十四卦的启示:有物质运动,便会有空间变动和时间变化;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空间是立体的,时间也是立体的。在什么空间及什么时间中,事物就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及发生怎样演变。古人正是通过时空的变化,预知事物当前与未来的状态。这是八卦、六十四卦用于占筮、预测所依据的科学理据。

  (1)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

  空间的相对性──地球上某个固定的空间(位置),该位置(空间)于不同的时间相对于太阳已发生移动。相对于太阳,地球上的固定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动。这是地球自转及绕太阳公转运动的结果,即是说空间随运动而改变。

  时间的相对性──实验证明,卫星上的原子钟因高速运动而导致时间变慢,原子钟在天上比地面的运动速度快(跟随地球自转),因而原子钟在天上较在地面的时间相对变慢。这说明,运动速度快慢及重力大小的不同,时间的长短也会跟着变化。

  (2)空间与时间的立体性:

  空间的立体性──空间的立体概念不但完全可理解,而且日常生活经验均对空间的立体感有明显的感觉,空间是三维的立体状态是理所当然的认知。时间的立体概念则难于被理解,而且日常生活经验中也没有明显的时间立体感,时间是一维的直线状态是出自惯性的认知。

  宇宙中的天体及万物,都处于复杂、多重的相对运动之中,从而产生空间和时间的相对变动,绝对静止的事物并不存在。事物运动速度及方向有微小的变化,引起的空间变动比较容易被测出及感知。就像人们坐在直线行驶的列车上,行驶的速度或方向稍微改变均能感觉得到因而有空间感。而事物的运动速度及方向有微小的变化,引起的时间变动则比较难于被测出及感知。

  时间的立体性──从宇宙学观测及实验得知,大爆炸形成的宇宙,从诞生至今仍然在膨胀。因此,时间之箭指向宇宙膨胀的方向,所以宇宙中的事物依时间方向,从过去到现在及向未来发展,正是这枝时间之箭,操控着宇宙中的事物必然由诞生走向发展及衰亡的规律。如果有人提问:我们是否可以回到过去?理论上可以实现,方法是我们朝着宇宙膨胀的相反方向并以大于宇宙膨胀的速度运动。依据现有最精确的测量值,宇宙膨胀速度(也称膨胀率或哈勃常数)是每秒74公里。这枝由宇宙大膨胀产生的一维时间之箭,加上三维的空间就是人们普遍认知的四维时空。

  除了宇宙膨胀的时间之箭,时间还有其他维度。例如:地球以每秒0.465公里的速度(赤道位置)自转,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令地球赤道上的时间有二个维度,即有二枝方向不同的时间之箭。而在地球南极或北极顶点的时间却只有一个维度,即只有一支公转方向的时间之箭。因为南极或北极中点的自转速度等于零,因而地球赤道与南北极的时间不同。由此证明时间是相对的及多维的事实。从相对论所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则时间会变得非常慢,质量会变得无限大。

  时间是三维立体的概念得到论证和理解,对揭开八卦之中的奥秘及解读六十四卦的构成和妙用都有非常的重要性。时间随运动速度而变化,很难得到验证,更难被人感觉。所以,时间不是固定的、以及不是一维直线的现象,一直以来难被察觉及理解。现代利用高精度的原子钟(2000万年误差一秒)测量得到的结论:运动速度快而时间会变慢,靠近地面的时间较快而远离地面的时间较慢。

  1.八卦之中的时空奥秘

  八卦是易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对八卦是怎样生成,八卦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没有准确的理论及圆满的解说。因此,易学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束缚,八卦、六十四卦未能走出令人迷惑的困境。

  (1)八卦的由来及其本质

  ①八卦的由来──

  根据传统说法:八卦的由来源于河图洛书,古人依河图洛书画出八卦。也有说法,八卦源于土圭记录日影,从而形成八卦图象。还有说法,八卦由占卜的龟兆而来...等。易经的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讲法很抽象,并且未有明确讲出八卦的由来。

  〈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这里的解说是,古人在观察天文地理及万物的过程中,经过生活实践而总结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创造出八卦的符号以理解未知的宇宙及万事万物的变化。

  从现在的科学解说:古人经过对天体、大自然及万物的观察总结,发现天地运行及事物变化的法则,从而创造出八卦、六十四卦的系统。古今很多人所意想不到的是:从八卦、六十四卦中所发现的原来是宇宙中时空变化的宇宙规律。受古代缺乏科学知识所局限,古人对宇宙的时空变化及转换的原理不可能有全面、深入的认知,所以只能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条件下不断地应用、不停地探索及持续地完善。也许,八卦中的时空奥秘对于当今人们还未能完全、充分地认识。

  ②八卦的本质──

  八卦是空间模式及时间模式的表示符号,用于表达不同的时间状态及空间状态。人类生存的地球上、宇宙中,万物都处在多重、覆合的运动之中。地球上或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静止只是相对的状态,运动才是绝对的状态。有运动必定有空间及时间的变化。例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系绕银河系旋动...等。当人体在地上静止不动时,虽然以地球为参照体,人所在的空间及时间没有变动,但是以太阳为参照体体,空间及时间均时时刻刻在变动。以易经的思维模式,八卦是表示在既定的空间及既定的时间中,事物所表现的特定状态。

  (2)八卦之中的未解奥秘──

  八卦之中,有个自古至今未解的奥秘:八卦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空间八卦,另一种是时间八卦。空间是三维立体的存在,八个不同方位的立体空间构成空间八卦,这可以被人理解。时间是三维立体的存在,八个不同方位的立体时间构成时间八卦,这还未能被人理解。三维立体的时间概念涉及八卦的根本原理之一,对全面理解八卦的内涵至关重要。虽然,曾经有人指出八卦是立体的观点,但是所指的仅是立体空间概念,而缺少立体时间概念。

  时间是一维的概念是当今普遍的认知,不仅是惯性的感知令我们相信宇宙中时间是一维的直线状态,而且现代的科学界也是认定时间属于一维的直线状态。即是说时间只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箭头由过去穿过现在指向未来。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指出:时间是一维并且相对的,物体运动会产生时间的膨胀效应(时间变长)。当代,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在“时间之箭”的论著中也指明:时间是一维的,并且时间箭头(物理学描述的热力学箭头、心理学箭头及宇宙学箭头)均指向相同方向──宇宙膨胀的方向。因此,现代科学结论认定: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四维时空──三维的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以易经的思维,我们当下的宇宙应是六维时空;按照易经的思维,四维时空的观点应当修正。

  从易经中的八卦及六十四卦给予的启示:空间是三维的立体状态,时间也是三维的立体状态;所以,我们所在的是六维的时空──由三维的空间与三维的时间迭合而成的时空。在天体运动之中:以太阳为参照体,地球自转(线速度每秒0.465公里)的圆周切线是时间的一支维度,地球公转(线速度每秒29.79公里)的椭圆切线是时间的第二支维度,宇宙大膨胀(速度每秒70公里左右)是时间的第三支维度。即使地球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及宇宙大膨胀的速度慢非常之多,自转引起的时间变化由于微乎其微,以致无法感知及测量,但毕竟地球有多重运动,必然形成时间有三个指向。在太阳系中,地球的三种运动方式形成时间有三个维度,由此证实时间是三维立体的状态。

  (3)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古今论八卦,必讲伏羲的先天八卦及文王的后天八卦。两者的排列方位不同,区别在哪里?几千年至今仍然讲不明白,说不清楚。有的解说,先天八卦以河图为体,后天八卦以洛书为用,等等。其实,如果以当今天文科学的时空思维,可以给予准确的解说:先天八卦是空间八卦,而后天八卦是时间八卦。

  古代,对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讲不清楚,尤其对后天八卦解说更为模糊,实属情有可原并且可以理解。古人对地球、太阳及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认识不足,因而难以解释运动引起的时空变换的原理;所有的人祇是从生活经验与实践中,感悟时空变化的现象并且利用时空的变化于生存活动之中。而生活中直观的认知,是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阳缺、星辰的斗转星移……。古人立土圭测日影的位置,则是由空间确定时间;而后发展以日晷测日影,更精确地确定时间,并制定出四时、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经过观察、总结及记录,创造八卦符号与图像。

  以今天丰富的天文知识,可对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作出科学的理解及解说──十七世纪之后,人类通过天文望远镜的观察,改变地球中心论,并明白地球自转运动、地球绕太阳转动、太阳系绕银河中心旋动的事实;天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空间转换及时间变换;从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及公转都是逆时针方向……等等。透过这些天文现象,可以科学地推论先天八卦及后天八卦确定时空的原理──

  ①先天八卦以“日”定时空──为什么是以“日”作时空定位并且八卦定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兑西?

  古人最早以太阳光照射而确定方位的东西南北及季节,也以北斗星确定方位的东西南北及四时廿四节气。易经文化创造于黄土高原的黄河流域地区,先贤们活动于北半球,从“仰观俯察”中认识太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以南面为阳,北面为阴作空间定位非常合理。这是以太阳为参照体,进行空间定位的科学依据,所以先天八卦是空间方位的八卦。由于古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对地球其他地方及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存在认知不足的局限,因而将先天八卦定位为四面八方,以平面的方式表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巽西南、震东北、艮西北。

  从现代的天文及地理知识可知,地球绕地轴自转构成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构成黄道平面。这一过程中,由于地轴并不与黄道平面垂直,致使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并不重合或平行,呈现二十三度倾斜的夹角。这黄赤夹角形成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根据易经的思维,宇宙万物一太极。地球即是一太极,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即是地球的阴阳与四象,进而生成地球的先天八卦──空间八卦。依照先天八卦的全球空间定位,北半球的空间八卦的位置分布应是:乾位,为地球面向太阳,北回归线以南至赤道的地带;坤位,为地球背向太阳的后面,北回归线以北的中间地带……等。全球立体定位的地理上描述是:当东半球对正太阳(以东经105度为中线),则乾位,大约在东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即中国南海、印尼至澳洲一带);坤位,应在西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即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一带);震位,大约在东半球的东北面(即日本海沟东面的北太平洋一带);巽位,大约在东半球的西面,(即非洲的刚果及南非一带);离位,大约在东半球的正北面(即中国广西至黄河流域及以北的蒙古、俄罗斯一带);坎位,大约在西半球的正南面(即秘鲁、巴西至智利一带);艮位,应在西半球的西北面(即中东、地中海及西欧一带);兑位,大约在西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即南太平洋一带)。

  以立体座标系表示先天八卦的空间方位:以地球中心为原点,在地球自转的赤道面,设定两枝经过原点并且互相垂直的箭头为平面座标;加上一枝经过原点由北极向南极并垂直于赤道面的箭头为竖向座标。这样,三枝箭头都经地球中心的原点并且互相垂直,形成了立体座标系。三枝箭头经原点朝向太阳方向为“阳爻”,经原点朝相反方向为“阴爻”。竖向的箭头(即地轴)表示每个单卦的中爻,横向的两枝箭分别表示每个单卦的下爻及上爻,箭头为阳爻而箭尾为阴爻。依此立体座标系,将地球表面划分成八个如上所述的空间位置。这就是地球上的空间八卦的定位。

  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为什么是乾南、坤北……等,自古以来都说不清楚:《说卦传》只是简单地交代“天地定位……”,《系辞》也是模糊地说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实际还是说不明白。依照现代的科学思维,先天八卦的定位是以太阳对地球热能幅射的方向为依据。相信这是先天八卦定位的准则,也是古人朴素的科学意识的表达。

  ②后天八卦以“年”定时空──为什么是以“年”作时空定位,并且八卦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

  古人用土圭或日晷测日影,确定每日的时间及每年、每月的时间──利用地球自转过程、太阳照射的日影确定每日的时辰;利用地球公转过程,太阳照射的日影确定四时、廿四节气;利用月球绕地球转动过程,月亮圆缺时的位置确定月令时间。这都是以空间确定时间的方法。以太阳为参照体作空间定位或者以空间定时间,均说明古人深深认识了空间与时间的对应性及相对性。尤其是时间的相对性,古代很早已有“天上三天、地上三年”的说法,说明古人已经认识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现象。

  近代,人们认识了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原理,是在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之后;目前在理论上及实验上都证明:物质的运动速度不同,时间的长短与空间的大小也不同。2016年当代科学界宣布,探测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引力波。这是划时代的发现,既证实百年前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也证明宇宙中大时空受引力作用会出现弯曲。现代科学测量证明:地球上的高地与低地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以太阳为参照体,地球自转时高地的运动速度比低地的运动速度快。科学实验证明:环球飞行过程中,飞机上的原子钟的时间比固定于地面上的原子钟的时间走得慢。

  由于宇宙天体的相对运动,形成相对的空间与相对的时间;以不同的参照体,空间位置及时间长短均有不同。关于相对空间与相对时间的认识,古代的智慧竟然超前现代科学数千年,这实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实。在生活体验中,空间的相对性及立体概念比较直观及容易理解,时间的相对性及立体概念比较抽象及难以理解。古人是怎样察觉时间相对性的现象?从易经《系辞传》的论述可以得到回答:“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从中可见,古人具有超级的观察力及超凡的悟性,从微乎其微的事物中透视其中的本质及变化。

  后天八卦是以地球年的周期运动而作出时空定位。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中,将地球所处的时空与相应的八卦对应起来,并且采用物候等自然现象解释八卦的定位理由。其实,当时的古人并不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是椭圆轨道;地球在不同时间处于轨道上不同的空间位置,因而决定了物候的现象不同。本质上,是地球公转运动中的空间(位置)对应时间(季节),空间(位置)与时间(季节)决定物候的变化,而古人反过来通过观察物候变化判别不同的时空。在天文知识贫乏的年代,古人利用物候现象,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同时设立八卦与之对应,这表现出高明的方法与高深的智慧。一年之中,时间(季节)所对应的八卦是:震──春分、巽──立夏、离──夏至、坤──立秋、兑──秋分、乾──立冬、坎──冬至、艮──立春。这就是后天八卦以地球“年”定位的因由与结果。

  以当今的天文知识及科学思维,对后天八卦可以有客观、准确的认识与理解。众所周知,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相应体现,地球上的时空与天体的相对运动相关。只有清楚理解地球在天体运动中的相对状态,才能明白地球上的时空变化,进而才能认识到八卦的设立是有其科学依据。

  地球在天体运动中,处在多重、迭加、相对的运动状态。其形式如:地球自转、绕太阳公转、随着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旋转以及银河系参与宇宙大膨胀运动。地球这些相对运动,形成多维的时间状态及相对的空间状态──

  其一、地球的自转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日,地面上的时间日以继夜地循环及周而复始地变动。地球自转过程中,在赤道上的线速度是每秒0.465公里,南极点与北极点的自转线速度是零。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的状态下,地面上的时间并不是均匀地变化。向太阳的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较慢(公转速度减去自转速度),故而时间过得较快;背太阳的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速度较快(公转速度加上自转速度),故而时间过得较慢。换句话说,地面上白天的时间比晚上的时间短。虽然,这种时间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但是仍然说明每日之中,时间呈现的变化与运动速度相关。

  其二、地球的公转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上的时间以年为周期循环并且周而复始地变化。地球的公转以椭圆方式运动,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每秒29.79公里,地球近日点与远日点的运动速度不同。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中不是以均匀的速度运动,所以地球上的时间不是均匀地变化。当地球越靠近日点,运动速度越快因而时间越减慢;而地球越靠远日点,其现象正好相反。因此,地球上每年由春分、夏至到秋分的半年时间是186天。由秋、分冬至到春分的半年时间是179天。换句话说,地球上春夏季的时间比秋冬季的时间长。由此可见,地球上不同季节的时间有所差别,说明每年之中时间呈现的变化与运动速度相关。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由两重运动所合成:一是公转轨道的切线方向运动,二是日地之间引力的向心方向运动。因此,以太阳为参照系,公转运动形成地球上的时间是二维:其中一维时间之箭指向公转方向,另一维时间之箭指向太阳方向。

  其三、地球绕银河中心的旋进运动──以银河中心为参照系,地球伴随太阳系绕银河中心旋转,运动周期为2.5亿年,运动速度约为每秒217公里。

  其四、地球在宇宙大膨胀中的运动──现代宇宙学经过天文观测、数学模型以及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宇宙处于大膨胀之中,速度约每秒73公里。

  综上所述,在宇宙天体之中,地球都处于多重运动的迭加状态,所以有多种相对的时空状态。即使地球的各种相对运动速度与光速相比较结果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与运动速度相应的时间变化均有微乎其微的差异。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超级精确的原子钟,可以测量出运动速度导致时间的幽微变化;而古代先民祇凭着直觉观察及悟觉辨别,却能够察觉到时间的幽微变化,这种高深的悟性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古人深知,事物在不同空间及不同时间中,所表现的状态及变化的趋势不同;因而通过不同的时空组合及与之相应的卦象来判断及描述事物的状态及趋势。这是易经预测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及展示出来的高深智慧。

  2.六十四卦是时空的组合

  《易经》所储藏的讯息都在八卦与六十四卦之内。自古有句话:天地万物入八卦,意指八卦、六十四卦包罗天地万物的资讯。

  八卦、六十四卦是怎么生成的?数千年来传承至今唯一的标准说辞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六十四卦为什么包罗万象?自古至今许多论著还是讲不清楚。由于种种的疑问未能解开,令八卦、六十四卦长期幽禁在神秘莫测的迷城之中。其中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以前研究易经的学者儒生,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与理论可以解释这些既存的疑问,只能先求应用与实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为权宜的做法。难怪古今的儒生学者,对八卦、六十四卦的探索,都着重于实践应用而轻于理论探讨,又或者偏重于哲理解说而忽视于科学论证。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解释,则八卦、六十四卦的玄秘迷城始终未能打开,易经的研究与探索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也难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及古为今用的道路。

  本文尝试对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及本质作出全新的解读,希望能达到几个目的:一则,打开八卦、六十四卦的玄秘迷城,为八卦、六十四卦的应用和实践提供科学性依据;二则,通过新的解读,寻找《易经》的研究与发展可行的新路向;三则,期望《易经》智慧与科学思维的融合,对时空科学观有所新启示。

  (1)六十四卦的科学结构──

  六十四卦的结构精美,具有科学上的完美特征。六十四卦是重卦,八卦是单卦。六十四卦中的每个重卦,是由一个空间八卦的单卦与时间八卦的单卦重迭而合成。即是,八个空间卦与八个时间卦的排列组合结果正好是六十四卦。每个卦表达的是立体时空模式,而古代只用平面符号作出表达。

  例如: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古人由下而上画出六条横线(称为六阳爻)为图示,六横线表示的是六个正方向的维度。坤卦,古人由下而上画出六条断线(称为六阴爻)为图示,六断线表示的是六个负方向的维度。用现在科学方式作表达,应采用的是立体座标系:由一个三维均是正方向的空间座标与另个三维均是正方向的时间座标,两者重迭起来构成的即是乾卦。而由一个三维均是负方向的空间座标与另个三维均是负方向的时间座标,两者重迭起来所构成的是坤卦。其他组合及所成的卦由此类推。

  对六十四卦的构成,有人以二进制及二分法作解释:例如,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再分为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由于易经原理中祇涉及八卦及六十四卦而不涉及十六卦或三十二卦,所以依二进制或二分法解释的理据不能成立。还有,六十四卦之中的六爻结构:有人称,日夜各有六个时辰,是确立六爻的依据;此说法显然牵强附会。还有人称,六爻是取天地人三材而两之,这说法也不具信服力。

  而今,对六十四卦的构成,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空间是立体的形式因而有八个象限,也称为八个空间卦;时间也是立体的形式因而也有八个象限,也可称为八个时间卦。六十四卦即由八个空间卦与八个时间卦所合成。六十四卦之中的六爻结构,即是三维的空间与三维的时间构成六维的时空。以六维的时空模式及概念,理解及解释六十四卦及六爻的构成,相信这是科学、圆满的结论。

  宇宙之中,任何事物均处于运动及变易之中。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运动或者微观的粒子运动都不会例外,因此宏观宇宙及微观宇宙都存在时空变化,所以都会表现出六十四种不同的时空模式。

  (2)六十四卦玄秘且奥妙──

  六十四卦充满玄秘感,卦名、卦辞、爻辞及象辞读起来刁钻古怪而令人深感玄秘,再加上文辞表达艰涩难明而更添神秘感。例如:卦名,每个卦均冠上名称,最简洁的卦名只用一个字命名,无以再简。卦名借用自然、世事、人事等现象作示意,简练地表达卦的主题。卦辞,每个卦均配上辞语,高度概括事物发生及人事利弊。爻辞,每个卦的六爻分别表示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六个阶段,每个爻辞描述事物在六个不同阶段所处的状态。无论在卦辞或爻辞之中,所描述的内容都是有关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细节。古人用这些细节为例,以类比的方式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状态及利弊。

  由于古今文化的巨大时差,六十四卦之中的辞语、内容及表达方式是几千年前古老的包装,在当今人们看来难以理解、感觉玄秘实属正常。

  六十四卦的奥妙智慧,通过科学思维理解及科学方式解读,令人明白这是超前的时空科学智慧因而有恍然大悟之感。古代的天地人思维,是将天体、大自然及人纳入整体思维的模式,六十四卦是将时间、空间及人事纳入综合思维的模式。古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象,并提出天道(天体运行规律)、地道(大自然运动规律)及人道(人与社会活动规律)。这三个方面的运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时间、空间及人事的变化过程。古人通过对人事所处的时间与空间变动,预测人与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即是六十四卦的奥妙智慧所在。

  六十四卦是时间与空间排列组合的六十四种形式,即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有六十四种不同的时空模式。事物进入什么时空模式,决定事物未来所经历的轨迹及过程。例如:在漂流运动中,漂流者在什么时间及什么地点上艇进入河道,将决定漂流者将经历怎样的路线,会有什么遭遇。在同样时间而不同地点,或者在不同时间而同样地点进入河道,漂流的路线及经历必然不同。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均处于多重的运动之中,其效果类似于事物进入天体运行的宇宙大洪流之中漂流。事物于既定时间及既定地点发生,如同从既定的时空模式进入大洪流中漂流,决定了将会有怎样的轨迹、过程及结果。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时空模式,并描述事物在什么时空模式会有怎样的历程及变化,这是六十四卦的奥妙所在,及其应用依据的科学原理。

  本章,以言简意赅的方式论述阴阳五行及易经的科学本质,旨在印证中华源头文化是科学的思维、宇宙的智慧,从而使人深深地明白,伟大辉煌的中华文明之光能够长照不熄的根本原因。源头文化的科学佐证,不但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最具信服力的依据,而且让人们对中华文明再创历史的辉煌充满信心。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